研究生: |
吳思璇 Wu, Szu-Hsuan |
---|---|
論文名稱: |
多元性別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行動研究:跨越彩虹橋之性別「齊視」 Action Research on Multi-gender integrating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 Achieving Gender Equality through the "Rainbow" |
指導教授: |
黃純敏
Huang, Chuen-M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多元性別課程方案 、性別平等教育 、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歧視 、綜合活動領域 |
英文關鍵詞: | multi-gender curriculums,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gender stereotypes,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tegrative activities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41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5 下載:7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行動研究旨在建構多元性別課程方案,並探討多元性別課程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教學歷程與實施成效,進而了解學生對傳統性別角色期待的轉變以及建立一個適合不同性別氣質學生學習的環境。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以森林國中(化名)八年級兩個班級65名學生為課程實施對象,進行兩階段循環的行動研究,共進行五堂多元性別課程方案。
本行動研究主要蒐集的質性資料包括課堂觀察記錄、教師教學省思日誌、課程學習單與學生回饋表,並針對學生回饋表中閉鎖性題目進行基本量化分析。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以性別刻板印象、多元性別為主要概念,建構有助於學生人際互動的性別議題課程方案。
二、正視並落實多元性別課程,才能破除性別二元思維及迷思,建立多元性別友善校園。
三、實施「多元性別課程方案」有助於學生性別平等意識之提升。
四、實踐性別平等的教育行動,提升教師多元性別議題的敏覺度及多元文化課程的設計能力。
五、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更能提升學生實踐及反思能力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reate the multi-gender curriculums, discuss about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effect of the programs, which merged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Moreover, this research will put an emphasis on understanding students’ expectations of changes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and build a 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those having various temperament of gend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mentioned previously, this research will have five multi-gender courses within two-stage cycle with 65 students, from two eighth grade classes in Forest junior high school.
The main research tool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are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the course-observation record, teacher’s reflective writing for teaching, the learning sheets of the courses and students’ feedback sheet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will conduct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closed questions of students’ feedback sheets.
According to the outcome of the data analysis, the outcomes of the research are presented below:
1.Use gender stereotypes and multi-gender for the main concept to create curriculums about gender issues, which will help students’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2.Only if we a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multi-gender curriculums and fully implement it into the practice, the gender binary and myths would be shaken and then we could establish schools of multi-gender equality.
3.Implement “multi-gender curriculums” to help students raise their consciousness of gender equality.
4.Practice the educational action of gender equality to improve teachers’ sensibility and the ability of designing the multi-cultural courses.
5.The gender issue, combined into the integrative activities, can improve more of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中文部分
友善台灣聯盟(2012)。「台灣同志壓力處境問卷」調查結果初步分析。取自http://redmedia061.so-buy.com/ezfiles/redmedia061/img/img/103521/20120417LGBTPressureReport.pdf
尤珮蓉(2014)。教師多元性別意識之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彰化縣。
方德隆、游美惠(2009)。2008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實施現況調查。台北:教育部。
王翊涵(2002)。女性特質國中男學生其校園人際處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王嬿茹(2016)。運用繪本實施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為核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年12月11日)。性別平等教育法。取自:http://law.moj.gov.tw/。
何文揚(2006)。當國中生遇上男女翹翹板--性別平等教育團體輔導方案對國中生性別意識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世代的性別教育。台北:元尊。
吳翠珍(2004)。媒體的性別刻板印象。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所舉辦之媒體素養暨教案徵選教師研習,台北:政治大學。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苹綺(譯)(1998)。Banks James A.著。多元文化教育概述。臺北:心理。
李家宜(2015)。國中特教班階級議題融入職業育之多元文化課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谷靜如(2014)。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元評量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載於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頁35-55)。臺北市:一家親文化。
林昱吟(2006)。中學性別教育之課程協同行動研究:以解構男子氣概迷思為課程焦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臺北市。
林瑩柔(2009)。玫瑰少年記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洪久賢(2000)。國中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個案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5(2),37-53。
洪久賢(2001a)。兩性教育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中等教育,52(3),4-18。
洪久賢(2001b)。九年一貫課程兩性教育議題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載於洪久賢、湯梅英(主編),兩性與人權教育(頁2-26)。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洪家榆(2005)。一位國中女性教師性別教育實踐之研究:以性別議題融入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洪詠善(2016年12月4日)。性別議題入課程教育部:依性平法規定。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907042。
胡美鑾(2008)。男班長?女學藝?-國中班級幹部性別分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夏林清(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空中大學。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張欣怡(2014)。運用多媒體融入性別教育課程計畫對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綜合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桃園市。
張美麗(2004)。國中學生性別角色、同儕關係與性別教育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張雅媚(2006)。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台北:教育部。
畢恆達(1998)。性侵害與性別歧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43-50。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臺北:高等教育。
陳育菁(2009)。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意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臺南市。
陳怡因(2004)。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芝筠(2008)。性別平等教育如何在教育現場實施。研習資訊雙月刊,25(4),99-103。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皎眉(1996)。性別認同與性別角色,載於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主編),兩性關係,(頁3-27)。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2005)。校園性別平等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PG9309-0257)。臺北市:教育部。
陳皎眉、胡悅倫、周育瑩(2009)。男性與女性的該與不該、可有與可無。教育與心理研究,32(3),1-24。
陳逸駿(2014)。從男同志學生的霸凌生命經驗省思多元性別友善校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陳曉慧(2008)。學習者中心教學規準之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彭心儀(2012)。多元性別教學方案融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
曾冠芬(201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中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學生性別平等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思雅(2015)。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新竹市。
黃純敏(2014)。轉化的力量: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蕙欣(2013)。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健體領域教學實例分享。中等教育,64(1), 153-167。
楊巧玲(2007)。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棻荍(2014)。陽剛的球場,性別化的經驗 :多元性別特質女同志的籃球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高雄市。
劉泗翰(譯)(1996)。R.W.Connell著。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臺北:書林。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宛樺(2015)。高雄市國中學生在性別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台北市。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五南。
賴文魁(2011)。多元性別於服裝裝置創作。實踐大學,臺北市。
鍾綺文(2012)。「藝術與性別」課程發展與評鑑之研究:從創作意識、理念到實踐之歷程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台北市。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女書。
外文部分
Bandura,A.(199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