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高梨平
論文名稱: 革命派與民初教育政策的演變
指導教授: 廖隆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革命派民初教育蔡元培袁世凱讀經尊孔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5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試圖就革命派的角度來探討革命黨人士與民初教育政策演變的關係。從孫中山早期〈上李鴻章萬言書〉中所提出的「人盡其才」主張,至後來革命黨人受日本明治維新影響而有「軍國民教育」的提出,在在顯示革命黨人對於振興中國的教育是非常關心的。而革命黨之人中又以蔡元培教育思想最具體系,蔡氏其教育主張與民初教育政策制定關係尤為密切。
    民初整體教育宗旨的變化,我們可以說,從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摺〉中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欽定教育宗旨,至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以蔡元培思想為主導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取代前清,到民國四年袁世凱又在民元的教育宗旨上頒佈:「愛國、尚武、崇實、法孔孟、重自治、戒爭貪、戒躁進」七條,最後這七條教育宗旨隨著洪憲帝制的告終,段祺瑞主導的北洋政府也一併的將其取消,而恢復到民元由蔡元培主導的教育宗旨。
    在教育內容方面,民初臨時政府本著時代思潮,明確的廢除了尊孔、讀經等封建教育內容,改以自由、男女平權的教育思潮取代。然而袁世凱執政後恢復前清的尊孔、讀經措施。可是,時代的脈輪是不停的向前滾動的,傳統的思潮是應該被毀棄的,甚多知識份子在這傳統思想瀰漫的氛圍中,仍維持其一貫的理性態度給予傳統思想猛烈的攻擊,認為孔子、儒家思想為專制君王所利用,是共和體制的最大障礙,袁世凱的稱帝更加深了他們的恐懼,於是必須除之而後快。再加上袁世凱時期所頒佈的預備學校令,此項命令被批評「疊床架屋,非驢非馬」,甚多教育專家為文反對。於是民間的反對聲浪跌起。因此,袁氏執政時期所恢復的教育措施,包括讀經、尊孔,甚至是〈預備學校令〉,在帝制崩潰,民國再造後被取消,而恢復到民元時期的政策法令。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第二章 中國近代教育的興起 第一節 清末中國傳統教育概況 第二節 新式教育的興起 第三節 壬寅學制與癸卯學制 第三章 民初臨時政府的教育改革 第一節 革命派的教育改革思想 第二節 蔡元培與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更革 第三節 保守派對民初教育變革的反應 第四章 袁世凱的教育反動 第一節 贛寧之役失敗與教育政策的轉變 第二節 袁世凱當政下的學校教育 第五章 洪憲帝制失敗後的教育調整 第一節 新知識份子對復古教育政策的反擊 第二節 洪憲帝制失敗後段祺瑞政府的教育調整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參考文獻
    一、史料與文獻
    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民國四年(1915)至九年一至十二月份(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民國七十六年六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等合編,《孫中山全集》十一卷(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八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文選》(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七九年五月)
    王延熙、王樹敏,《皇清道咸同光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初版)。
    北京政府編,《政府公報》(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朱壽朋編,張靜廬等點校,《光緒朝東華錄》(五)(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
    多賀秋五郎著,《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民國編(上)》(台北,文海初版社出版,民六十五年)。
    吳相湘、劉紹唐主編,《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二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十月影印初版)。
    吳馨修,姚文纂,《上海縣續志》(台北,成文出版社,一九七0)。
    吳相湘主編,《戴天仇文集》(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一年)。
    何仲蕭編,《陳英士先生紀念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沈雲龍主編,學部總務司編,《學部奏咨輯要》(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沈雲龍教授主編,總理逝世三週年首都各界紀念會編,《孫中山先生演說全集》第三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沈雲龍主編,吳硯雲編,《黃留守書牘》,(台北,文星出版社,民國五十一年)。
    李又寧、張玉法合編,《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1942-1911》(台北,傳記文學,一九七五)。
    李大釗,《李大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九年五月)。
    李鴻章,《李文忠公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八月)。
    邵元沖編譯,《朱執信文存》(台北,河洛文庫,民國六十九年一月初版)。
    秦孝儀編著,《國父思想學說精義錄》第二編(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出版)。
    席裕福,沈師徐輯,《皇朝政典類纂》(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年)。
    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二卷(北京市,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版)。
    高平叔編,《蔡元培美育論集》(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舒新城,《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陳谷嘉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一版)。
    陳獨秀,《獨秀文存》(上海,亞東圖書館,民國十六年八版)。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選舉志一》(台北,國史館,民國七十五年七月)。
    (清)宣統敕撰,《清德宗(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聯書局,民國五十三年)。
    崑岡(清)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台北,啟文出版社出版,台灣中文書局總發行,民國五十二年,據中央圖書館館藏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
    曹仁虎(清)纂修,《清朝文獻通考》(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
    張口,王忍之編,《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市,三聯書店,一九六0年第一版)。
    康有為,《南海先生戊戌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八年初版)。
    馮紫珊編,《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五十五年影印本)。
    新潮社編,《蔡元培先生言行錄》,輯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四輯(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
    經世文編社編,《民國經世文編》(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蔡鴻源、孫必有整理,《臨時政府公報》(江蘇,江蘇人民出版,一九八一年)。
    劉達武編,《蔡松坡先生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二、專書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台北,春秋雜誌社,民國六十七年六版)。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
    中國儒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發行,一九九七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1912-1927)》(上)(台北,中洋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一九八四年)。
    中國近代文化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文化問題》(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發行,民國八十四年台二版第二十七次印行)。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市,學生總經銷,民國五十八年)。
    王士杰,《比較憲法》(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十六年)。
    毛禮銳、邵鶴亭、瞿菊農合著,《中國教育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八年初版)。
    毛禮銳、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第四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印刷)。
    半粟,《中山出世後中國六十年大事記》(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第一版)。
    史全生編,《中華民國文化史》冊(上)(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0年)。
    玄圭煥,《韓國流移民史》(漢城,大韓語教科書株式會社,一九六七年)。
    古屙,《現代中國及其教育》(香港,龍門書店,一九七五年影印本)。
    杜佐周等著,《近百年來中國之教育》(香港,龍門書店,一九六九年)。
    李桂林,《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
    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一年第十六版)。
    吳相湘,《宋教仁-中國民主憲政的先驅》(台北,文星書店,民國五十三年初版)。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第一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吳鐵城,《吳鐵成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年)。
    芝翁,《林森傳記資料》(台北,天一出版社,民國六十八年)。
    余樂泉主編,《中國現代史料叢刊彙編(二)袁世凱與中華民國》(台北,道貫出版社,民國六十三年出版)。
    金林祥著,《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出版)。
    金耀基,《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知識份子與中國現代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一年三版)。
    周振甫編,《嚴復思想評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五十三年台一版)。
    周弘然,《中國民主運動思想史》(台北,帕米爾,民國五十三年)。
    胡平生,《民國初期的復辟派》(台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十四年)。
    胡適,《胡適文存》(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九年(影印本)第一版)。
    侯外盧,《中國近代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八年)。
    孫豔魁編輯,《中國教育大系-歷代教育制度考(上、下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四年第一版)。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初版社,一九九二年)。
    孫邦正,《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下)》(台北,國史館,民國七十六年)。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中)》(台北,國史館,民國七十六年)。
    孫常煒,《蔡元培先生年譜傳記(上)》(台北,國史館,民國七十六年)。
    梅生編,《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第一冊(上海,上海書局,一九八九)。
    陳景磐,《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二年台北一版)。
    陳勝燐,《林則徐與鴉片戰爭論稿》(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陳志讓,《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三聯書店香港分店,一八七九年)。
    章開沅主編,《辛亥革命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出版發行,一九九一年一版)。
    康有為,《康有為政論集》冊上(北京市,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第一版)。
    張立文,《中國近代新學的展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六十四年台八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台北,中華書局,民國七十二年台三版)。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梁柱,《蔡元培與北京大學》(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鄒魯著,《回顧錄》冊一(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一年)。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
    楊亮功等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八冊教育學(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五年七版)。
    楊深坑,《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
    鄔昆如,《近代哲學趣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六十六年)。
    鄧浩然,《孔教叢錄選粹》(香港,遠大出版社,一九六八年)。
    蔡元培等著,《讀經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初版)。
    瞿立鶴,《張謇的教育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初版)。
    謝本書,《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關曉紅著,《晚清學部研究》(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二000年出版)。
    羅家倫,《逝者如斯集》(台北,傳記文學社出版,民國五十六年)。
    三、期刊論文
    兀始,〈教育大政方針私議〉,《教育雜誌》第五卷,第八號,民國二年十一月。
    王菼,〈今後教育改進之管見〉,《教育雜誌》,第八卷,十一號,民國五年十一月。
    方炳林,〈蔡元培教育思想〉,載於《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五輯,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
    王士杰,〈東大風潮與教育獨立〉(時事短評),《現代評論》,一卷十四期,民國十四年三月十四日。
    王智仁,《清代內閣俄羅斯文館之研究》,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朱元善,〈學校風潮論〉,《教育雜誌》,五卷四號,民國二年七月。
    朱執信,〈神聖不可侵犯與偶像打破〉,《建設》,一卷一期,民國八年八月一日。
    汪榮祖,〈湯恩比的大歷史〉,《歷史月刊》,一九九六年十一月號。
    李雲漢,〈國父與新文化運動〉,民國七十年三月十二日《聯合報副刊》。
    李慶良,《清末西政教育思想-對教育行政制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李雄揮,《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八年。
    李淑智,《章炳麟與辛亥革命》,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五年六月。
    呂芳上,《革命之再起-中國國民黨改組前的新思潮(1914-1924)》,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四年。
    呂仁偉,《浙江書院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一年六月。
    吳敬恒,〈蔡先生的志願〉《中央日報》,三十二年一月十一。
    林孟輝〈從書院學規看清代台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宗旨〉,《中國文化月刊》233,民國八十八年八月。
    林麗容,《民初讀經問題初探(一九一二~一九三七)》,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五年。
    金貞和,《近代中韓反傳統思想之比較研究(1894-1924)》,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周天度,〈關於陳獨秀的一封信〉,《近代史研究》,一九八六年第三期。
    侯鴻鑑,〈對於四年度之新感觸及吾人今日須著意之點〉,《教育雜誌》,第八卷,第三號,民國五年三月。
    侯鴻鑑,〈江蘇紛擾中之教育感論〉,《教育雜誌》,第八卷,第五號,民國五年五月。
    俞啟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與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八年第三期。
    胡漢民,〈儒教排他之態度及其手段〉,《建設》,一卷二期,民國八年九月一日出版。
    陶英惠,〈蔡元培與中央研究院(一九二七~一九四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七期,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陶英惠,〈蔡元培與民國新教育〉,《近代中國》,八十四期,民國八十年八月。
    彭小甫,〈析論「奏定學堂章程」中有關外國文史教學的方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七期。
    黃乃隆,〈蔡元培與中國教育學術的現代化-為紀念蔡先生一百二十歲冥誕而作〉,中央大學《文史學報》,十八期,民國七十七年三月。
    黃士嘉,〈清末新教育的萌芽(一八六二~一九0一)〉,《近代中國》,第一一四期,民國八十五年八月。
    黃得時,〈梁任公與國民常識學會〉,《廣東文獻》,第六卷第一期,一九七六年五月。
    敖小蘭,〈蔡元培先生與中國近代音樂教育事業〉,《近代中國》,第一四0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二月。
    莊俞,〈教育與教訓之能力〉,《教育雜誌》,第八卷,第六號,民國五年六月。
    莊俞,〈刷新教育之機會〉,《教育雜誌》,第八卷,八號,民國五年八月。
    崔香順,《梁啟超(1873-1929)教育思想與其轉變因素之剖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郭延謨筆記,〈黃炎培君調查美國教育報告〉,《教育雜誌》,第八卷,第四號,民國五年四月。
    楊懋春,〈清末民初中國新知識階級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期》,民國六十三年。
    賈豐臻,〈民國四年教育之回顧〉,《教育雜誌》,第八卷,第一號,民國五年一月。
    賈豐臻,〈吾國教育思想不振之原因〉,《教育雜誌》,第八卷,三號,民國五年三月。
    賈豐臻,〈今後之教育問題〉,《教育雜誌》,第八卷,第七號,民國五年七月。
    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二卷四號,民國五年十二月。
    陳獨秀,〈舊思想與團體問題〉,《新青年》,三卷一號,民國六年三月。
    陳獨秀,〈袁世凱的復活〉,《新青年》,二卷四號,民國五年十二月。
    陳迺臣,《清末民初的教育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五十八年。
    陳昭順,《五四時期的反儒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力時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八年。
    陳天民,《林森與民國政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惜誦,〈論蔡元培提義學校不祀孔子〉,《上海時報》,一九一二年七月二十日。
    許弘義,〈國學保存會的組織與活動〉,《食貨月刊》,五卷九期,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
    歐陽哲生,〈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為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傳記文學》74:6=445,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鄭夏葉雨,〈試論清末教育行政改制及其歷史意義〉,《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八六年年第三期。
    鮑家麟,〈宋恕的變法論〉《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二期,民國六十四年。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驗〉,載自《中國文選》一四五期,民國六十八年五月。
    劉德美,〈清季的學政與學風、學制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七期。
    劉耿生〈明清國子監的琉球留學生〉,《歷史月刊》,第六十一期。
    蔣維喬,〈湘省教育視察記(續)〉,《教育雜誌》,第八卷,第五號,民國五年五月。
    謝義勇、候明福,〈我國社會教育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系刊》,民國六十一年六月。
    謝義勇,《蔡元培社會教育思想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七十七年。
    戴季陶,〈舊倫理的崩壞與新倫理的建設〉,《星期評論》,第二十號,民國八年十月十九日出版。
    蘇雲峰,〈近代中國教育思想之演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期。
    蘇雲峰,〈民初之知識份子(一九一二~一九二八)〉,《第一屆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下冊),中研院三民所叢刊之八》(台北,中研院三研所,民國七十一年)。
    權容玉,《民初中國教育思想演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