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顏瑋儀
Yen,Wei-Yi
論文名稱: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
指導教授: 李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社團領導經驗生涯發展
英文關鍵詞: the experience of leading college clubs, career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3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學教育的目的應在培養學生生涯所需之全人能力,經由參與社團活動可促進學生多元能力之發展,並養成其適應未來的能力。而學生參與社團習得的能力是否對於其生涯發展有所影響,則有待做進一步的探討。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社團領導經驗與相關的生涯發展理論,以及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與現今生涯發展的狀況,並探討研究對象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訪談方式做為主要資料蒐集的方法。正式訪談時,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來進行資料蒐集的工作。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原則,尋找六位符合條件且願意提供豐厚內涵的研究參與者。以目前年紀在25至35歲之間,並於大學階段曾經擔任社團領導人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發現六位受訪者皆正值成年人早期的生涯發展階段,他們目前所扮演的生涯角色情況與比重都不盡相同。不同角色之間在生命比重中的消長是相互有關聯的,而工作與婚姻關係可視為個人生涯發展歷程中角色扮演的轉折點。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主要是在社交關係、自我發展、創造力發揮、智能激發與物質報酬的回饋這五方面,亦會對受訪者現階段所扮演的生涯角色以及生涯角色的比重產生影響。受訪者的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現階段生涯角色扮演的影響主要在工作者、休閒者、家長、公民、配偶這五項,而在生涯角色扮演的比重方面則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how the experience of leading college clubs influences career development in early stage of adulthood. The people who have ever leaded the college clubs and whose age between 25 to 35 years old a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study cases applied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study utilized the “Life-Career Rainbow” proposed by Super in 1980 to analyze the six participants’ current status of nine kinds of career roles. The six participants are in early stage of adulthood. They act at present and the percentage of each kind of career roles are much different.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each career roles in their life are interrelated but in general, work and marriage are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to influence personal career development. The influence of the college club leading experience on career development in early stage of adulthood are summarized in five aspects --- associates, autonomy, creativity,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 and material rewards. Nevertheless, such leading experience also affects their current career roles and the percentage of them. By this research, we found college club leading experience has greater influence on worker, homemaker, leisurite, spouse and citizen.

    目次 iii 表目次 v 圖目次 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六節 名詞釋義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大學社團 6 第二節 社團領導者 14 第三節 生涯發展的內涵與理論 1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5 第二節 研究流程步驟 35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0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介紹 51 第二節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的內涵 55 第三節 成年人早期的生涯發展歷程與內涵 65 第四節 大學社團領導經驗對成年人早期生涯發展之影響 8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與研究者反思 125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28 參考文獻 130 附錄 137 附錄一 研究參與者訪談同意書 137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表 138 附錄三 研究參與者訪談時間表 145 附錄四 訪談大綱 146 附錄五 訪談札記 148 附錄六 受訪者大學畢業後之生涯發展歷程 154 附錄七 訪談逐字稿 156

    一.中文部分
    王誕生、吳昌憲、葉綺文(2003)。影響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因素研究。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40-258)。臺北:東吳大學。

    王曉麟(2001)。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彰化。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

    沈 六(1995)。訓導生態學。訓育研究,34(4),1-16。

    李郁文(2000)。社團輔導工作的心得與建言。訓育研究,39(1),40-46。

    李欣靜(2006)。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臺北市。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3),1-3。

    呂青山、張宏文(1993):國立藝專學生幹部參與社團態度之研究。藝術學報,52,34-45。

    呂秋慧、胡益進(2003)。大學生學生社團自我期許與自我實現之研究(壹)-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90學年度社團負責人為例。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
    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59-282)。臺北:東吳大學。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余朝權(譯)(1983)。領導學(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臺北:天麟文化。(G.A. Yulk, 1981)

    余鑑(譯)(1999)。終生生涯輔導與諮商。臺北:國立編譯館。(Herr, E. L., & Cramer,S. H.1992)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芝儀(譯)(1996)。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Career Counseling Applied Concepts of Life Planning)。臺北市:揚智。(V. G. Zunker, 1995)

    東吳大學生涯發展組(2000)。85級校友現況及建議調查。臺北市:東吳大學。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市:五南。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03)。生涯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至善(2001)。從美國校園活動標準及指導原則探討課外活動組之經營與運作。
    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頁233-270)。臺北市:東吳大學。

    林至善(2004)。潛在課程與社團活動。載於東吳大學教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207-222)。臺北:東吳大學。

    林孟儀(2004)。社會狀元贏在事業考卷。商業週刊,870,98-100。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市:巨流。

    姜淑華(2003)。台東師院學生社團參與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許龍君(2003)。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彰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雅玲(2004)。兩種狀元。商業週刊,870,80-97。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0)。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訓育研究,39(1),61-62。

    教育部(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輔)工作調查分析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訓委會(2003)。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臺北。

    康筆舜(2005)。中部大學生社團參與活動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

    黃士招(1998)。師院生領導能力、領導類型及其相關問題之調查研究-以台南師範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黃 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臺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 玉、劉若蘭、劉杏元、林至善、柯志堂、楊昌裕(2004)。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實施準則與自我評量指引」之研究-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學生宿舍
    方案與輔導、校園活動、學生司法事務、成果評估與方案評鑑。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載於曾建元(主編),大學、社團、人(頁95-111)。臺北:東吳大學。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火木(2004)。課外活動與通識潛在課程關係之探討。載於東吳大學教務處出版組(主編),高等教育潛在課程(頁171-178)。臺北:東吳大學。

    彭馨瑩(2006)。學校社團參與對員工早期生涯成功之影響─以高科技產業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桃園。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正中。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1-6。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淑娥(1996)。大學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研究所,彰化市。

    楊永森(2002)。社團經驗對初任教師班級經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楊素卿(2005)。師院生社團參與態度與教學自我效能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趙婉君(譯)(2002)。哈佛經驗-如何如大學(Making the most of college)。臺北市:立緒。(R. J. Light, 2001)

    鄭心雄、周震歐、廖榮利(1976)。青年領導概念及領導能力調查研究。臺北:幼獅。

    鄭茱月(2002)。臺北市國小女校長生涯發展歷程中重要他人及關鍵事件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鄭瑞隆(譯)(2004)。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實地工作。載於黃光雄(主編),(頁105-156)。臺北:濤石文化。(Robert. C. B. & Sari K. B., 1998)

    潘正德(1995)。團體動力學。臺北:心理。

    潘慧玲(主編)(2004)。教育研究的取徑 : 概念與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劉惠琴(1994)。臺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國科會八十三年度「科學教預專題研討計劃」成果研討會。計畫編號:NAC-8209364-5200,未出版。

    賴科位(2002)。大專校院社團負責人之經營管理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埩(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羅志明(1988a)。如何推動社團活動。載於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合著),社團理念(頁156-158)。高雄:復文。

    羅志明(1988b)。社團活動的內涵如何提昇。載於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合著),社團理念(頁143-155)。高雄:復文。

    羅大涵(1991)美國科技教育課程模式引介(一)、(二)、(三)。中學工藝教育月刊,24(3),10-17、24(4),9-13、25(7),2-7。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空中大學。

    羅麗雲(2001)。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新竹。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竇希皓(2005)。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Conyne, R. K. (1983). 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2), 394-397.

    Crane, Frederick(1979). On performing the Lo estampies.
    Early music, United Kingdom , 22(1), 24-33.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Ginzberg, E., Ginsburg, S. W., Axelrad, S., & Herma, J.(1951).Occupational choice: An approach to a general theory. N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inzberg, E.(1972). Toward a theoy of occupational choice: A restatement.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20 (3),169-75.

    Hall, D. T. (1976).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Pacific Palisades, CA : Goodear.

    Hall, F. S., & Hall, T.(1979).The two-career couple.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Hall, D.T.(1986).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Herr, E.L., and Cramer, S.H.(1992).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4th Ed.)New York: Press of Harper Collins.

    Komives, S. R., Lucas, N., & McMahon, T. R. (1998). Exploring leader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Kuh, G. D., Schuh, J. H., Whitt, E. J., &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Successful approaches to foster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assey, W. R.(1976).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La Jolla, CA. : University Associates.

    Loevinger, J.,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ego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y, 1966.

    Moustakas, C. E. (1994).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Osipow,S.H.(1983).Theor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3rd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Savickas, Mark(1989,March). Work and Love: Life's Two Pass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Boston, MA, March 15-18, 1989).

    Savickas, Mark(1989,August). Advances in the Use of Career Choice Process Measur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97th, New Orleans, LA, August 11-15, 1989).

    Schein,E.H.(1978).Careen dyuamics:Matching indioidual and organization needs.Reading,MA:Addison-Wesley.

    Sommers, W.B.(1991).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 oranization leadership experience and post-college leadership activity.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Super, D. E.(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Super, D. E.(198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6, 282-298.

    Super,D.E.(1982).The Relative of Work:Models and Measures for Meaningful Data.Counseling Psychologist,10(4),95-103

    Super, D. E.(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In D.Brown,L. brooks,& Associates (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uper, D. E.(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Brown,D., Brooks,L. & Associates(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197-261. Jossey-Bass.

    Tiedeman, D.V.,&O’Hara, R. P.(1963)Career development:Choice and adjustment.NY: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Williams, M. E., & Winston, R. B., Jr.(1985).Participation in organized student activities and work;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al task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aged college students.NASPA Journal,2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