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美賢 Su,Mei-Hsien |
---|---|
論文名稱: |
教師參與學習型組織專業成長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為例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participating in learning organization -- based on an elementary school located in Taipei City |
指導教授: | 張德永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學習型組織 、團隊學習 、團體動力 、教師專業成長 |
英文關鍵詞: | learning organization, group learning, group dynamics,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2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學習型組織」從企業管理深入到教育單位,教師藉由學習型組織提昇專業,亦是教育改革之必要趨勢。本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網博教師團隊為對象,旨在探討教師參與學習型組織之團隊學習發展歷程中,團體動力的影響因素,進而瞭解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收穫,並探討該團隊之困境與展望。
研究目的有四:其一為瞭解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組織發展歷程;其二為瞭解教師學習型組織的團體動力因素;其三為探究學習型組織對教師專業成長之影響;其四為探討教師參與學習型組織團隊學習的困境與展望。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文件分析與深度訪談等方法整理出研究結果與發現:一、網博教師團隊之發展,是由成員自發性組成,透過真誠對話與責任分享,以共同完成團隊任務。二、網博教師團隊成員之組合,兼具能力專長異質化與人格特質同質化。三、網博教師團隊之信念與共識,形塑於彈性開放與真誠包容之有效互動。四、網博教師團隊之動力,源自於學生學習成效之提升與教師專業成長之需求。五、促進教師實踐知識的分享與創新,利於解決教學現場實務問題。六、減少教師間孤立與隔閡,提昇教師對教學的熱情與教育的關心。七、透過團隊互動,展現每個成員的豐富與無限可能。八、激發教師進行自我反思,促發心靈轉變與成長。九、網博教師團隊兼具「自由型」與「運作型」的團體型態。十、團隊困境在傳承與資源運用有待解決,並期待團隊持續發展。
綜觀本研究中之教師團隊在教師專業成長上,不但達到團隊學習之學習模式,更締造了共同願景,成為與時俱進的學習團體,至於「團體型態」影響教師學習型組織與專業成長,則值得後續研究。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s been extended from corporate management to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 improving professional expertise for teachers through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that policy makers need to consider for education reform. This study recruited participating teachers of the Taiwan Schools Cyberfair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Taipei City) as the subjects. The aims are to discus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roup dynamic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am learning; analyz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gains that participating teachers can expect from this process; and detail the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of that team.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ent are fourfold: 1)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eacher learning organization; 2) to analyze factors influencing group dynamics in teacher learning organization; 3) to uncover the influences that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s on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eachers; and 4) to discus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teachers can expect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groups adopt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is study concluded: 1) the growth of Taiwan Schools Cyberfair is achieved through spontaneous efforts by team members adopting the approaches of sincere conversations and responsibility sharing to accomplish group tasks; 2) Taiwan Schools Cyberfair consists of members with heterogeneous competency and expertise and homogeneous personality traits; 3) the faith and consensus of members in the Taiwan Schools Cyberfair team are shaped by effective interaction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flexibility, openness and sincere tolerance; 4) the group dynamics is sourced from the needs of improving learning effectiveness for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for teachers; 5) 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among team members is the key to resolving onsit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ssues; 6) the passion of teachers and level of their concern for education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resolving isolation and barriers among teachers; 7) unlimited potential and abundance of each team member can be stimulated through team interactions; 8)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encouraging teachers to conduct self-reflection; 9) Taiwan Schools Cyberfair consists of both “free-balance teams” and “operational teams”; and 10) group challenges in terms of heritage and resource allocations need to be addressed and resolved for the teams to continuously grow.
In terms of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the teacher teams reviewed in this study have not only adopted team learning, but created a common vision to become an evolving learning group. As for how “group types” influence learning organization for teachers and their professional growth, it is a topic worth future study.
壹、中文部分
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大前研一(2006)。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臺北市:天下文化。
天下編輯部(1992)。楊碩英教授談系統思考-向「片段世界」告別。天下雜
誌,9月,125-128。
天下雜誌(1998)。天下雜誌1998教育特刊—跨世紀希望工程師。臺北市:
天下。
文林譯(1993)。建立團隊:合作就是力量。臺北市:商略出版社。
王為國(2007)。從實務社群談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發展。課程研究,2(2),41-63。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臺北縣:立緒文化。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
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市。
池榮尉(2004)。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艾淑美(2002)。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 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
院。
余政峰(2000)。讀書會的團體動力因素之研究。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7
(4)。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安邦、鄭淑慧主編(2008)。社區有教室的在地轉化:打造有文化品味的課
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吳明烈(1996)。邁向共同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45-52。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
(6),1-7。
吳清山,林天佑(2005)。教育新辭書。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嘉賢(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宋鎮照(2000)。團體動力學,臺北市:五南。
李嘉峰(2007)。網路專題式學習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以彰化縣國小網界博
覽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郁文(2002)。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臺北市:桂
冠。
李俊湖(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策略。教育部台灣省國民教師
研習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精神(148-156頁)。臺北市:國教研
習會。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振春(2000)。心智模式與學習型組織。成人教育,53,18-26。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
所(主編),質的研究法(199-220頁)。高雄市:復文。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朝隆(2007)。台北縣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麗惠(1999)。組織學習與學習型組織。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
編),學習型組織(117-153頁)。台北:師大書苑。
林騰雲(2002)。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國民小學行政應用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柯禧慧(1998)。從Denscombe的觀點談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因素。中華民
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長:理想與實踐(3-16頁)。臺北市,
師大書苑。
柯嚴賀(2007)。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價值、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
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臺北市:巨流。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夏林清(1994)。大團體動力。臺北市:張老師。
孫本初(1995)。學習型組織的內涵與運用(上)。人事月刊,21(1),
27-31。
徐玉珊(2007)。國內國民小學教師學習型組織、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馬傳鎮(1982)。團體動力學。警學叢刊,13(2),81-92。
張德永(1996)。社區終身學習的策略思考:學習型社區。臺北市:師大書
苑。
張吉成(2000)。團隊學習理論在組織之應用。泰山職訓學報,3,73-90。
張明輝(1999)。營造學習型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27,1-8。
張信務(2003)。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恩獻(2005)。企業導入學習型組織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究,
27, 13-16。
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臺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
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6頁)。臺北市:巨流。
許育齡(2006)。教師專業發展團體的團體動力分析—四種初始形態及其發
展。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3,75~102。
許瓊華(2008)。教師讀書會團體動力及團隊學習歷程之探討—以桃園縣某高
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市。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
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臺中市。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
市,天下遠見。
陳艷紅(1997)。台灣原住民青年生涯發展歷程極其影響因素之分析研究-以
四位新竹泰雅族男性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之探討----以教師專業經驗合作反省為
例。教育研究資訊,7(2),80-99。
陳建一(2008)。走入社區---試擬「社區有教室」教學實踐處境。載於余安
邦 鄭淑慧主編,社區有教室的在地轉化:打造有文化品味的課程與教學
(27-40頁)。臺北市:五南。
陳添旺(2000)。學習型組織在學校中的運作途徑。北縣教育,34,32-34。
陳焜元(2002)。Peter M.Senge建構學習型組織五項修練的反思—兼論在
行政部門體現所面臨的課題。T&D飛訊,3,1-9。
陳榮賢(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師專業成長需
求、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
雄市。
湯勇雄(2005)。台北縣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社區資源運用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
10,7-14。
黃美玲(2006)。國小數學教師團體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在職進修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
市。
黃明月(1998)。學習社會的心理學基礎。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
編),學習社會(157-176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富順(1999)。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
育學會(主編),學習型組織(1-39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學習型組織緣起、意義、特性與實施。成人教育,53,8-
17。
黃裕城(1998)。建構學習型組織文化以提升教師專業知能。教育資料與研
究,22,10-15。
楊玉鈴(2005)。國民小學教師團隊學習歷程之研究-讀書會方式之應用。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國德(1998)。發展學習型組織是我國教育革新的基礎。成人教育,43,
7-14。
楊國德(1999)。學習型組織的理論與應用:成人教育領域的實踐經驗。臺北
市:師大書苑。
楊振富譯(2002)。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
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臺北市:天下遠見。
楊耕深(2003)。以馬濟洛(Mezirow)的轉化學習理論來看教師專業成長。
教育資料與研究,54,124-131。
詹仁輝(2006)。團隊中領導風格、心理安全與凝聚力對團隊學習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理念、
問題與革新。中國教育學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合編。臺北市:學富
文化。
劉仲文(2004)。團隊學習在學校教師行動研究之應用-以台中縣大明國民小
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書寧(1995)。學習組織:組織的新典範。人事管理,23(2),20-31。
劉鎮寧(1998)。學習型學校組織對國民小學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文摘,
217,111-120。
劉鎮寧(1999)。論學習型學校的理想與實現。教育資料與研究,27,42-4
43。
劉春榮(2003)。教師在訓輔知能的專業成長策略。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
編),教育資料集刊—教師專業發展(175-188頁)。臺北市:國立教育
資料館。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潘正德(1999)。團體動力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培村(2004)。 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教育學苑,7,1-18。
蔡秀美(1999)。學習型組織與成人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
編),學習型組織(407-434 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琇韶(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習型組織之認知、九年一貫課程之接受度
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伊真(1998)。企業導入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學習團隊發展過程之探討。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紹祥(2009)。以網路專題學習引導學生探索家鄉茶葉文化--桃園縣某國
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盧偉斯(1996)。組織學習的理論性探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
大學,臺北市。
賴訂旺(2002)。國小教師對學習型組織知覺與應用情形之研究-以中部地區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謝麗紅(1995)。成長團體過程與團體效果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明煌(2007)。《運用學習型組織對組織工作滿意度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
究--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小企業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謝國楨(2005)。建構學習型志工組織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鍾燕宜(1996)。學習型組織理論的意涵與批判 (上)。人事管理,33
(9),4-19。
魏惠娟(1998)。學習型組織的迷思與省思。成人教育,43,34-43。
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臺北市:五南。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貳、 英文部分
Camerson, J. S.(1986). Assessing school base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Ed, D. DAO AC8623269
Crossan ,M.M., Lane ,H.W.& White ,R.E. (1999). “ An Organization Learning Framework:From Intuition To Instituit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4, No. 3, 522-537.
Daft,R.L.(1995).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design.New York:West.
Edmondson, A.,1999,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Tea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44, Issue. 2 , 350- 383, Ithaca.
Forsyth, D. R. (1990). Group dynamics (2nd ed.) . Pacific Grove, CA:Brooks/Cole.
Furnham, A. (2005). The psychology of behaviour at work: the individual in theorganization(2nd ed.) .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Garvin,D.A. (1993).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78-91.
Langness, L. L., & Frank, G.(1981). 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Chandler & Sharp.
Marquqrdt,M.J.(1996).Building a global learning organization:Lessons from the worlds top corporation. Industry & HigherEducation,9 (4),217-226.
Senge, P. 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Doubleday Dell.
Watkins, K.E.&Marsick,V.J.(1993).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Widden, M. F. (1987). Perspectives on Staff Development in M. F. Widden (ed.). Staf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Y.: The Falmer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