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昱宏
Chen, Yu-Hung
論文名稱: 你看見的BL 不是我的BL?! - 男同志對於BL劇的觀影經驗與親密關係反思
The BL You Saw Isn't My BL?! - Reflections on Gay 's Viewing Experience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th BL Dramas
指導教授: 蔡如音
Tsai, Eva
口試委員: 蕭宏祺
Shiau, Hong-Chi
王佩廸
Wang, Pei-Ti
蔡如音
Tsai, Eva
口試日期: 2024/06/17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泛BL化男同志BL劇閱聽人研究親密關係
英文關鍵詞: pan-BLization, gay, BL dramas, audience research, intimate relationships
研究方法: 深度訪談法半結構式訪談法焦點團體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0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92下載:1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以臺灣BL劇和收看BL劇的男同志作為研究主體,深化與拓展三次元中男性閱聽人的面貌,本研究探討的兩大研究問題,是在泛BL化的情況中,男同志是透過哪些管道收看臺灣BL劇?他們持續收看BL劇的經驗為何?有/沒有伴侶經驗或是出櫃經驗的男同志,對於BL劇中伴侶和家人間的親密關係展現又有什麼樣的看法?為了更加了解臺灣男同志對於臺灣BL劇的看法,本篇研究方法透過立意抽樣來尋找有男同志身份認同並持續收看BL劇的閱聽人,並對17位受訪者進行了半結構式的線上深度訪談,訪談期間共舉行了兩場線上焦點團體深度訪談與八場的一對一線上深度訪談,並將每位受訪者的訪談內容根據研究問題進行編碼與內容整理,以便進行研究分析。在研究結果的部分,本研究梳理了泛BL化下男同志的多元路徑,並解釋了除了二次元文本之外,男同志如何透過三次元文本中的微電影、同志電影、網路劇和G片進而接觸到了BL相關文本,另外,透過社群平台和新聞媒體初次接觸到BL文本的受訪者,再次證實了BL已不再只侷限在腐圈流通,也說明了泛BL化下,BL進入大眾視野的可能性。在BL劇的伴侶關係中,沒有伴侶關係或同居經驗的受訪者除了有著對於愛情的憧憬與悸動之外,甚至會進一步對於家務分工以及家庭憧憬的未來有更多美好的想像,進而透過BL劇建構出對於伴侶關係同居和家庭的未來感。而在有伴侶關係的受訪者方面,則提到在角色人格、曖昧橋段以及戀愛關係上皆有與自身現實生活伴侶關係經驗的相似之處,甚至從中得到「回憶性愉悅」。在BL劇的家人親密關係中,家人(預期)不接受的親密關係受訪者表達對於出櫃的渴望,甚至從BL劇中看見以男同志的身份回家並被家人接納的橋段;不得不接受的家人親密關係的受訪者則提到,目前BL劇出櫃橋段再現方面,反對者大多都是以年長者居多,而年輕的角色大多都是支持主角的同志身分,另外在年長的反對者中,又以父親比起母親更難接受孩子喜歡同性的事實,與部分受訪者本身的出櫃經驗相異,也顯示出BL劇製作方是以異性戀正典下,代表典型陽剛氣質的男性作為反對主體,而忽略了個人經驗與成長背景。最後,受訪者也提到雖然臺灣BL劇早期發展的階段還未進入固定模板中,然而近期臺灣的BL劇呈現出的「同志友善社會烏托邦」,卻開始讓他們感覺到公式化,除了讓受訪者擔心會壓迫到「C/娘」文化下的陰柔男同志族群之外,更讓研究者反思後期BL劇產出也許已正式進入文化工業中描述對事物標準化發展的階段。

    This study primarily focuses on Taiwanese BL dramas and the gay men who watch them, aiming to deepen and exp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male audiences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world. The two main research questions explored in this study are: In the context of pan-BLization, through which channels do gay men watch Taiwanese BL dramas, and what are their continued viewing experiences? Additionally, how do gay men, with or without partner experience or coming-out experience, perceive the depiction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tners and family members in BL dramas?This study employed purposive sampling to identify viewers who identify as gay and consistently watch BL dramas. Seventeen respondents participated in semi-structured online in-depth interviews, which included two online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eight one-on-one online in-depth interviews. The interview content was coded and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for analysis.I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study outlines the diverse paths of gay men under pan-BLization and explains how, beyond two-dimensional texts, gay men access BL-related content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texts such as microfilms, gay films, web series, and G-porn. Additionally, respondents who first encountered BL texts through social platforms and news media further confirm that BL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circulation within the fujoshi community, highlighting the potential for BL to enter the public eye under pan-BLization.Regarding partner relationships in BL dramas, respondents without partner or cohabitation experience expressed not only a longing and excitement for love but also beautiful imaginings of future household chores and family life. They construct a future sense of partner relationships, cohabitation, and family through BL dramas. Respondents with partner relationships mentione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aracters' personalities, ambiguous scenes,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real-life partner experiences, gaining "nostalgic pleasure" from them.In terms of family intimate relationships depicted in BL dramas, respondents whose families (are expected to) do not accept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expressed a desire to come out and saw scenes in BL dramas where gay characters are accepted by their families. Respondents whose families have to accept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oted that, in current BL dramas, coming-out scenes often depict older family members as opponents, while younger characters mostly support the protagonist's gay identity. They also mentioned that fathers, rather than mothers, are typically less accepting of their children liking the same sex, differing from some respondents' own coming-out experiences. This indicates that BL drama producers often use heteronormative stereotypes, portraying traditionally masculine men as the main opponents, while overlooking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backgrounds.Finally, respondents noted that although early Taiwanese BL dramas had not yet entered a fixed template, recent Taiwanese BL dramas depicting a "gay-friendly utopia" have started to feel formulaic. This raised concerns among respondents about the potential suppression of effeminate gay men under the "C/niang" culture. It also prompted researchers to reflect on whether the production of later BL dramas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standardized development described by cultural industrie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泛BL化」的影視時代 1 一、泛BL化的外在因素 4 二、泛BL化的內在因素 10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8 第二章、文獻探討 22 第一節、 BL研究裡的男性閱聽人 22 第二節、 男同志伴侶/家庭的親密關係 30 第三節、 媒體及文化研究裡的男同志閱聽人 37 第三章、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取徑 4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受訪者概述 52 第四節、 受訪者的腐男認同/BL興趣雙重揭露 71 一、男同志的腐男認知與認同/拒絕 71 二、男同志的BL興趣自我揭露/隱瞞 82 第四章、男同志接觸BL劇路徑與觀影經驗 97 第一節、 路徑的起點:男同志與BL初次相遇 97 一、二次元文本:個人閱讀到出現同儕分享的社會環境 98 二、三次元影視作品:男同志文本與BL的連結 103 三、社群平台/新聞媒體:泛BL化下處處可見BL的存在 116 四、男同志收看臺灣BL劇的管道 118 第二節、 男同志的BL劇觀影經驗 122 一、吸引男同志收看BL劇的因素 123 二、BL劇的批判與新刻板印象 134 三、男同志解讀BL劇的未來 138 第五章、男同志如何解讀BL劇的伴侶/家人親密關係 147 第一節、 男同志與BL劇的伴侶親密關係連結 147 一、沒有伴侶關係經驗:不只是對於愛情的憧憬 148 二、有伴侶關係經驗: 與劇中相似的伴侶關係 151 三、有伴侶關係經驗: 與劇中相異的批判協商 157 第二節、 男同志從BL劇文本思考與原生家庭的親密關係 166 一、家人(預期)不接受的關係 168 二、不得不接受的關係 181 三、家人坦然接受的關係 191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1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發現 195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202 參考文獻 204 附錄 212

    外文文獻:
    Abercrombie, N. & Longhurst, B. (1998). Audience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 UK: Sage.
    Baudinette, T. (2017). Japanese gay men’s attitudes towards ‘gay manga’ and the problem of genre. 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3(1), 59-72.
    Bauman, Z. (2005). Liquid life. Cambridge, UK: Polity.
    Butler, J. (1999).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London, UK: Routledge.
    Chiang, F. (2016). Counterpublic but obedient: a case of Taiwan’s BL fandom.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7(2), 223–238.
    Hu, K. (2010). Can’t Live without Happiness: Reflexivity and Japanese TV Drama. In Choi, J., Tsai, E., & Yoshimoto, M. (Eds). Television, Japan, and Globalization (pp.195-216).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onnell, R. W. (1995/2005). Masculinities (2nd Ed.). Cambridge, UK: Polity.
    Hall, S. (1980). Encoding/decoding. In Stuart Hall et al. London, UK: Hutchisnson.
    McLelland, M. & Nagaike, K. (2015). Boys Love Manga and Beyond: History, Culture, and Community in Japan. NY, USA: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Pink, S., Horst, H., Postill, J., Hjorth, L., Lewis, T. &Tacchi, J. (2016). Digital Ethnograph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UK: Sage.
    Ryang, S. (2006). Love in Modern Japan: Its Estrangement from Self, Sex and
    Savin-Williams, R C. (1998). “…And then I become gay.” Young men’s stories. New York: Routledge.
    Seidman, S. (201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exuality. NY, USA: W. W. Norton & Company.
    Stacey, J. (1994). Star Gazing: Hollywood Cinema and Female Spectatorship. London, UK: Routledge.
    周典芳(2010)。台湾におけるヤオイ読者の男性同性愛に対する意識。情報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研究。No.8/9:53-65。 
    中文文獻:
    BIOS monthly(2021)。灌醉我的,是恐怖情人還是忠犬弟弟?從《HIStory4》起,腐女的臺灣 BL 劇觀察。取自: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818。
    Cocome(2021)。BL文本對性平運動的影響?以浪漫的方式訴說,同性相愛是一件美好的事。取自: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6359。
    Cocome(2021)。BL是兩人相愛的故事,只是他們剛好都是男人。取自: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6347。
    Elroy(2022)。美紀錄片重現上個世代男同志的情慾啟蒙:看著郵購型錄裡的內褲男模想色色!NICEGAY。取自:https://nice-gay.com/info/38018.html。
    F男、小玉(2024)。[EP.69](直播法會)BL社群與男同志社群的同床異夢,當我們談到BL的時候我們在討論什麼?取自:https://burningwithbl.firstory.io/episodes/clwzlpi18068x01xl041a8v6g。
    iNEWS超級特派員(2010)。范植偉、張孝全 讓你見識70年代同志愛!。取自:http://inews.iwant-radio.com/archives/639。
    丁乃非、劉人鵬(2016)。《置疑婚姻家庭連續體》。臺北:蜃樓。
    三立新媒體研發中心(2016)。BL劇帶給影音平台的啟示一高度私密性。取自:https://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23048。
    王佩廸(2017)。隱身在同志婚姻平權運動中的腐女身影。取自:https://journal.ndhu.edu.tw/%E9%9A%B1%E8%BA%AB%E5%9C%A8%E5%90%8C%E5%BF%97%E5%A9%9A%E5%A7%BB%E5%B9%B3%E6%AC%8A%E9%81%8B%E5%8B%95%E4%B8%AD%E7%9A%84%E8%85%90%E5%A5%B3%E8%BA%AB%E5%BD%B1-%E7%8E%8B%E4%BD%A9%E8%BF%AA/。
    王佩廸(2020)。入櫃的腐女與男同志:「BL慎入」「#拒娘」的自我否定現象。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8881/4709746。
    王佩廸(2023)。『腐』視人間的力量 — BL文化簡介。取自:https://medium.com/@ccs.popcom/%E5%8D%81%E4%B8%80%E6%9C%88%E5%B0%88%E9%A1%8C-%E8%85%90-%E8%A6%96%E4%BA%BA%E9%96%93%E7%9A%84%E5%8A%9B%E9%87%8F-bl%E6%96%87%E5%8C%96%E7%B0%A1%E4%BB%8B-64c52ceac8ba。
    王明亞(2016)。耽美網絡劇勢盛原因及制作旨趣的演進。取自: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1/2016/0812/c406528-28632123.html。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新北:揚智。(原書Neuman, W.L.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江美玲(2019)。專題報告:進攻腐女, BL劇發展觀察。取自:https://twncarat.wordpress.com/2019/05/14/%E5%B0%88%E9%A1%8C%E5%A0%B1%E5%91%8A%EF%BC%9A%E9%80%B2%E6%94%BB%E8%85%90%E5%A5%B3%EF%BC%8C-bl%E5%8A%87%E7%99%BC%E5%B1%95%E8%A7%80%E5%AF%9F/。
    江紹祺(2018)。《華人男同志跨地域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何哲欣、謝明珊譯(2010)。《媒介研究:關鍵議題與爭辯》。新北:韋伯。(原書Devereux, E. [2007]. Media Studies Key Issues and Debates. London, UK: SAGE.)
    吳秉霖(2022)。《實踐非單一伴侶制度男同志之成人依附關係與愛情關係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寒勁(2017)。《異托邦的建構:中國大陸網絡原創耽美小說研究(2001-2015)》。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呂郁青譯(2020)。《BL進化論〔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臺北:臺灣東販。(原書 溝口彰子[2017]。《BL進化論[対話篇] ボーイズラブが生まれる場所》。日本東京:宙出版。)
    李衣雲(2012)。《讀漫畫:讀者、漫畫家和漫畫產業》。新北:群學。
    李雨青譯(2024)。《BL教科書》。臺北:大塊文化。(原書 堀亜紀子、守如子[2020]。《BLの教科書》。日本東京:有斐閣。)
    李政達(2017)。男同志網劇《紅色氣球》改編自真人經歷:我曾以為自己是該被懲罰的怪物。取自:https://gagatai.com/culture/tvmovie/%E7%94%B7%E5%90%8C%E5%BF%97%E7%B6%B2%E5%8A%87%E3%80%8A%E7%B4%85%E8%89%B2%E6%B0%A3%E7%90%83%E3%80%8B%E6%94%B9%E7%B7%A8%E8%87%AA%E7%9C%9F%E4%BA%BA%E7%B6%93%E6%AD%B7%EF%BC%9A%E6%88%91%E6%9B%BE%E4%BB%A5%E7%82%BA%E8%87%AA%E5%B7%B1%E6%98%AF%E8%A9%B2%E8%A2%AB%E6%87%B2%E7%BD%B0%E7%9A%84%E6%80%AA%E7%89%A9?fbclid=IwAR2gnF-tzOfe9bAeBPZv-klQYcqCiQo4uZIm8oZ5WEVKyjZL3U35_moRHdo。
    李豪(2011)。《雨後有彩虹?男同志向父母出櫃的故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杜曉傑(2014)。〈從性向政治到身分政治:酷兒理論的層進〉,《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5:90-93。
    周怡君(2014)。《網路原創BL小說研究──2008-2013 PTT BB-Love板為觀察對象》。國立中興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屈博洋(2017)。《讓酷兒酷異起來:歪讀BL網絡劇《上癮》的男男性/別角色關係之基礎與實踐》。國立臺灣大學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
    林正輝(2020)。《腐化無罪、BL萬歲!泰國BL劇與跨國華人觀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正輝(2020)。EP2泰國BL劇的流行-Thailand’s Rising BL (Boys Love) Drama。和平東路實驗室。取自:https://player.soundon.fm/p/71a1e8da-b594-45bf-91fb-97c1e470a956/episodes/31e2cba0-fa1c-4af4-985e-bd912b96a7b4。
    林秀雲譯(2021)。《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臺北:雙葉書廊。(原書Babbie, E. [2001].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Belmont, CA: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觀點》。臺北:巨流。
    林采承(2022)。《腐女同志的女性凝視與認同建構——BL劇的閱聽經驗分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冠廷(2019)。《論男同志手機交友app的機會與限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林奕如(2017)。徐韜:我真的瘋了!沙發強吻陳世承 BL激情掰彎網友。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star.ettoday.net/news/949088。
    林姿吟(2008)。《從攝影部落格觀看自我的呈現: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純德(2016)。〈客家「村姑」要進城:臺灣客家男同志的認同型塑及其性/別、族群與城鄉的交織展演與政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05:1-60。
    林逸儒(2018)。《父母面對同志子女出櫃挑戰與因應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香凝譯(2017)。《爺們的BL: 閃亮腐海就讓宅宅大叔帶你探索》。臺北:啟動文化。(原書 Thank You竜生、春日太一[2016]。《俺たちのBL論》。日本東京:河出書房新社。)
    金彬娜(2020)。《初探更多元的OTT自製劇:網路串流平台與台劇內容的產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秀瑛(2015)。利晴天、陳景煬好有愛 螢幕最佳BL。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203000013-260404?chdtv。
    洪雅鳳、王鎧倫(2020)。〈男同志向父親出櫃後關係衝突修復歷程中的子職轉化〉,《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59:35-67。
    紀大偉(2017)。《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新北:聯經出版。
    唐子晴(2018)。3年靠BL自製劇打了勝仗,下個3年CHOCO TV要替臺灣向東南亞說故事。取自: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2774?。
    孫智綺譯(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原書Bonnewitz, P.[1997]. 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Paris, FR: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高凌華(2021)。《誰在替孩子貼上標籤?》。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兒文所碩士論文。
    商予愷(2007)。《大學男同志伴侶親密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國家通訊委員會(2021)。《109年廣電市場調查結果報告》。臺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張玉佩(2003)。《當代閱聽人研究之理論重構:試論閱聽人的思辨能力》。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玉佩(2004)。〈從媒體影像觀照自己—觀展∕表演典範之初探〉,《新聞學研究》,82:41-85。
    張庭芳(2018)。《男性BL讀者的閱讀樂趣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茵惠(2007)。《薔薇纏繞十字架:BL閱聽人文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竣凱(2016)。《男同志閱讀BL小說經驗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歆祐(2006)。《男同志伴侶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博士論文。
    張瑋容(2013)。〈從「BL妄想」看另類情慾建構-以臺灣腐女在「執事喫茶」中的妄想實踐為例〉,《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32:97-133。
    張瑞夫(2019)。【飄揚X台北 跟著彩虹旗前進】西門紅樓 與大家一同狂歡吧(台北畫刊108年10月)。取自:https://www.travel.taipei/zh-tw/pictorial/article/21914。
    張資敏(2021)。鏡頭中的BL:談BL作品真人影視化。取自:https://www.creative-comic.tw/special_topics/226。
    畢恆達(2010)。《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2010全見版)》。臺北:小畢空間出版社。
    粘湘婉(2018)。鎖定BL《越界》殺入金鐘血路 CHOCO TV執行長靠數據放膽做。自由時報。取自:https://ent.ltn.com.tw/news/breakingnews/2539252。
    莊文慧(2021)。《匿名評論你相信嗎?新興匿名社群平台黏著度關係之研究──以Dcard為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莊慧秋(2002)。《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
    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新北:韋伯。(原書Gray, A. [2003]. Research Practice for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UK: SAGE.)
    陳宏瑋(2020)。史詩般的同志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導演柳廣輝專訪。取自:https://funscreen.tfai.org.tw/article/9835。
    陳昱宏(2023)。從《囍宴》、《盛夏光年》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台灣BL劇與男同志劇有何相似與相異?關鍵評論網。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79352。
    陳盈璇(2018)。臺灣網劇新型態BL劇崛起。取自:castnet.nctu.edu.tw/castnet/article/13117?issueID=702。
    陳誌哲(2015)。《臺灣同志電影的角色形象與人際關係:次類型「青春」與「後青春」之比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
    陸坡(2022)。男男戀,BL漫跟G漫到底有什麼差別?取自:https://home.gamer.com.tw/artwork.php?sn=5366577。
    黃大旺譯(2016)。《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臺北:麥田。(原書 溝口彰子[2015]。《BL進化論 ボーイズラブが社会を動かす》。日本東京:太田出版。)
    黃芷萱(2018)。BL腐劇《HIStory》系列登華視八點 播出時間看這。取自:https://news.cts.com.tw/cts/entertain/201806/201806201928953.html。
    黃保慧(2021)。酷兒影展線上接續開跑 「電競男孩:電影版」探討BL同婚議題。聯合報。取自:stars.udn.com/star/story/10090/5808987。
    黃彥瑄(2024)。野心勃勃、超越 BL 類型劇枷鎖的《不曾遺忘的暮色》。取自:https://filmaholic.tw/series/65f1b5dffd8978000137f70f/。
    楊若慈(2012)。〈日本BL文化在臺灣的受容:以臺灣BL言情小說為考察對象〉。《庶民文化研究》,5,1-25。
    楊雅婷(2017)。《虛與實的融合體2.5次元的魅力──論日本聲優風潮之形成與聲優文化在臺之現況》。載於梁世佑(主編),過動: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上),15-35。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溫涴鈞(2019)。〈BL劇閱聽人觀看動機與持續使用意圖之研究〉。《視聽傳播》,49,1-29。
    溫涴鈞(2020)。《臺灣BL劇文本分析與同性戀情再現──以《HIStory》系列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4,17-23。
    葉乃嘉(2008)。《質性研究寫作的第一書:質性與量化論述的文字經營準則》。臺北:五南。
    葉原榮(2010)。《王子的國度:台灣BL(Boy’s Love)漫畫迷的行為特質與愉悅經驗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君雅(2018)。臺灣新創小兵被LINE併購的能耐。財訊。取自: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de9cb879-5257-4aba-91f2-d12e14dc7a3d。
    廖柏森(2013)。教學研究方法:訪談法(interview)。取自:https://blog.udn.com/trjason/7717492。
    劉仲綱(2017)。《男同志伴侶對親密感的知覺、感受及其反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品志(2016)。《腐腐得正: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臺北:奇異果文創。
    德國之聲中文網(2021)。為何中共要出手嚴厲整治追星族組成的「飯圈」文化?。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3290。
    潘淑滿(2022)。《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第二版)》。新北:心理。
    蔡仁傑(2015)。《同志向家人現身前後的互動脈絡與家庭氣氛變化》。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蔡欣芸(2019)。《臺灣耽美劇閱聽眾觀看意圖之研究——以網劇《HIStory》系列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慶同(2008)。〈文化工業與全球化:一個研究架構的反省與重建〉。《國家與社會》,04:101-132。
    蔡瓅萱(2023)。全網嗑瘋「偽骨科CP」魏大勛X王楚然!什麼是「骨科、德國骨科」?原來在講這款超禁忌之戀。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E5%85%A8%E7%B6%B2%E5%97%91%E7%98%8B-%E5%81%BD%E9%AA%A8%E7%A7%91cp-%E9%AD%8F%E5%A4%A7%E5%8B%9B-%E7%8E%8B%E6%A5%9A%E7%84%B6-%E4%BB%80%E9%BA%BC%E6%98%AF-021514875.html。
    鄭力行(2015)。《腐、壞而喜─腐男的多樣認同建構與實踐》。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廣泉(2021)。《唯有腐女愛耽美?男性閱聽眾喜歡電視劇中腐向 CP 的動機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維傑、王維菁(2018)。〈動態消息演算法、能見度、與新聞經營:以Facebook平台為例〉,《資訊社會研究》,34:63-104。
    賴彥甫(2015)。《展演「C/娘」的音樂文化:台北同志夜店G Star男同志的身分建構與性/別政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映秀(2013)。快訊/伴侶盟隔街排字500人要求婚姻平權。ETtoday新聞雲。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31130/302618.htm。
    駱俊宏、林燕卿、王素女、林蕙瑛(2005)。〈從異性戀霸權、父權體制觀看同性戀者之處境與污名〉,《臺灣性學學刊》,2:61-73。
    戴育賢(1994)。〈大眾媒體與真實建構-一次現象社會學的探討〉,《新聞學研究》,48:169-192。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臺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臺北:心靈工坊。
    謝文宜、陳雯隆、曾秀雲(2017)。〈臺灣男同志長期伴侶關係的挑戰〉,《民生論叢》,14:63-90。
    簡妙如(1996)。《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理謙(2017)。小眾的逆襲──為什麼臺灣OTT業者今年都開始投資BL耽美劇了?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6862/why-taiwanese-ott-platforms-all-rush-to-bl-drama?。
    羅禾淋(2021)。【臺漫現場專欄】同婚合法後的宇宙:淺談同志題材與BL作品的異根共枝。取自:artouch.com/column/content-44629.html。
    鏡文學文學開發部(2022)。BL的台灣進行曲——專訪《默默》原作、金漫獎漫畫編輯黃思蜜。取自:https://www.mirrorfiction.com/news/812。
    蘇俊丞(2007)。《『家』在哪裡?!~男同志向家人出櫃歷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