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品慈
Chang Pin-Tzu
論文名稱: 張品慈水墨創作論述-當代文人畫的失衡與平衡
Creation of Ink Paintings by Chang Pin-Tzu-The Equilibration and Disequilibrium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s
指導教授: 程代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文人畫虛擬移民失衡平衡適應
英文關鍵詞: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 virtual migrancy, disequilibrium, equilibration, ada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下載: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經驗論的「失衡」-「適應」-「平衡」相關理論作為討論的基礎,認為生活在今日的水墨創作者,由於時代快速變遷,對於中國畫史中的「文人畫傳統」,可能產生一種認知心理學上的「失衡」狀態。筆者以「文人畫的失衡」作為理論研究之開端,先探討「失衡」的演變和現狀,並討論「適應」創作行為的產生。接著,本文以「文人畫傳統」作為核心,分別提出兩個討論議題:1.「虛構的故國懷鄉」;一方面以「虛擬移民」理論,說明文人畫作為區域性文化在全球化世界之中其價值的突顯;另一方面說明水墨有其媒材上、名詞上的歷史特徵,使文人畫傳統在水墨創作中意義甚巨。2. 「以人為主的創作核心」;本章著重題材上的轉變與環境之關係,從明代山水畫中「人」的重要性提高,和明末畫家陳洪綬的創作探討中,說明文人畫傳統有由從山水母題轉向人物或生活化主題的趨勢。最後,對於傳統文人畫的認知「失衡」提出當代水墨創作的「平衡之可能」,探討具體相關之創作觀,從「人物造型」和「畫面空間」兩部份分述。對傳統文人畫之相關理念賦予更多的當代價值。筆者以自我創作說明:在當代試圖保有傳統文人畫美學及水墨媒材特徵的前提下,所自然完成的創作適應行為──「在文人畫失衡語境中平衡的一種可能」。並肯定這樣的「可能性」之存在,呼應經驗論學說,此乃促成文人畫得以在歷史中如「生命體」般不斷衍生、流傳的原因。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oncepts “equilibration”, “Adaptation” and “disequilibrium” of Empiricism. Because of the times have changed so rapidly, the Chinese ink painter who lives in nowadays may get into the state of “disequilibrium” when learning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painting. The writer makes “The disequilibrium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s” as the primary topic, discuss how does it exist and how does the behavior of “adaption” develop . To be the core of article,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painting would be discussed separately in two parts : 1. The imaginary homesick: To explain that the value of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 would be revealed because of the “virtual migrancy” theory. 2.The “human” as the central creation them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eties of painting themes and environment would be emphasized in this part. There is a trend that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painting changes its theme from landscape to common human due to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in the landscape painting had increased in Ming dynasty. In the other hand, we can see the artist Chen Hong-shou who shows us a typical model. Finally, as the “equilibration” to the “disequilibrium”, I submit the following concepts of creation practically. There are two subjects be mentioned, one is about the mold of human and the other is about the pictorial space of painting. To explain by self-creation : The creation of adoption that keeps the feature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painting and ink media in contemporary ― a possibility equilibration of literary painting which in the state of disequilibrium ― is put into practice. And recognized the “possibility” is feasible. To connect with Empiricism, that is the reason of literary painting get extension and spread like “living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範圍與限制 .................................2 第三節 理論與創作之關係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人畫於當代的發展探討 ...............................10 第一節 文人畫傳統的失衡..................................10 第二節 文人畫質的迷茫和餘音 ..............................12 第三章 虛構的故國懷鄉 .....................................14 第一節 虛擬移民的故土認同 ................................14 第二節 媒材引發的必然性 .................................16 第四章 以人為主的創作核心 ..................................19 第一節 文人山水中的人物──明代繪畫題材的漸變 ................19 第二節 從文人到失意文人──明代陳洪綬的人物表現 ..............21 第三節 從歷史的文人到個人──當代水墨人物的自覺性 ............26 第五章 找到一種平衡─在當代水墨語境中找尋可能 .................29 第一節 人物造型 ..........................................29 第二節 畫面空間 ..........................................36 第六章 作品分析 ............................................40 第七章 結論 ...............................................60

    古籍:
    1. 傳(唐)王維,《繪事微言》,商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 (明)董其昌,《容臺別集》卷四,明崇禎庚午(三年)華亭董氏家刊本。
    3. (明)陳洪綬,《寶綸堂集》,淸光緖戊子(十四年)會稽董氏取斯堂重刊本。
    4. (明)陳洪綬,《陳洪綬集》,杭州 : 浙江古籍,1994。
    5. (明)沈顥,《畫塵》,與(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一卷》合刊於(清)周星蓮撰,《臨池管見一卷》,戊辰年(民國十七年,1928年)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
    6. (清)王概,《芥子園畫傳》卷四,北京:中國書店,2003。
    7. (清)石濤,《大滌子題畫詩跋》卷四,戊辰年[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

    專書:
    1. 王伯敏编,《黃賓虹畫語錄》,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1。 
    2.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鮑少游,《鮑少游畫論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4. 趙一凡, 蒲隆, 任曉晉譯,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臺北:久大,1989。
    5. 羅青,《羅靑畫集》,臺北 : 羅靑哲出版,東大代售,1990。
    6. 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1991。
    7. 齊白石,《齊白石繪畫精品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8. 羅青,《羅青書畫三十年展》,台中:省美術館,1993。
    9.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1994。
    10. 高居翰 (James Cahill) ,《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 : 石頭,1994。
    11. 黃光男,《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臺北:歷史博物館,1999。
    12. 呂品田,《新生代藝術:漫游的存在》, 吉林:吉林美術,2000。
    13. 李渝,《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臺北:雄獅圖書,2001。
    14. 高行健,《另一種美學 》,臺北市 : 聯經,2001。
    15. 劉墨,《書法與其他藝術》,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1。
    16. 傅抱石,《傅抱石美術文集》,上海:上海古籍,2003。
    17. 江祖望,《水墨畫與台灣美學》,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4。
    18. 邵琦、孫海燕編,《二十世紀中國畫討論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2008。
    19.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0. 裔蕚,《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21. 林若熹,《中國畫線意志》,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2. 雷子人,《人迹於人──明代山水畫境中的人物、結構和旨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期刊:
    1. 謝里法,〈六o年代台灣畫壇的墨水趣味〉,《雄獅美術》78期,1977。
    2. 李渝,〈從俄國到中國-中國現代繪畫裡的民族主義和先進風格〉,《雄獅美術》137期,1982。
    3. 林風眠,〈東西藝術之前途〉,《雄獅美術》,第137期,1982。
    4. 李渝,〈江河流遠〉,《雄獅美術》,146期,1983。
    5. 陳其寬,〈肉眼、物眼、意眼、與抽象畫〉,《藝術家》19卷3期,1987。
    6. 李渝,〈民族主義、集體活動、自由心靈〉,《雄獅美術》,232期(1990.6),後收入郭繼生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1991。
    7. 馮遠,〈重歸不似之似──關於中國水墨人物畫的造型、色彩和形式構成問題〉,《藝術探索》第三期,2001。

    論文:
    1. 蔣勳,〈中國近代水墨畫的發展初探〉,《泛太平洋區當代藝術講座專輯》,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
    2. 李宗正,〈從文人化論美善一致〉,2003。
    3. 皮道堅,〈全球化與都市化背景下的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史博館,2004。
    4. 王璜生,2004,〈”嶺南”:一種精神的力量 關於廣東新水墨歷程和現狀的描述〉,《兩岸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史博館,2004。
    5. Ernst van Alphen,〈想像的故土:重繪文化認同的地圖Imagined Homelands:Re-mapping Cultrual Identity〉,《藝術與認同》,臺北:南天,2006。
    6. 洪文慶,〈陳其寬繪畫中的建築空間美學〉,2007。
    7. 許絢雯,〈探討杜威的「適應」概念—教育面向的思考〉,2007
    8. 林宜蓉,〈理想的頓挫與現世的抉擇〉,《陳洪綬研究》,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
    9. 吳德蕙,〈陳洪綬人物畫的演變〉,《陳洪綬研究》,上海:上海出版社,2008
    10. 許吟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論文主題與研究法之探討〉,《藝術學刊》第一卷,第三期,2010。
    11. 陳靜璇,〈藝術領域研方法之探討:以創作類研究為主之分析〉,《藝術學刊》第二卷,第一期,2010。
    12. 王琬婷,〈明代後期(1522-1644)書畫交易探析:以江南地區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網路資料:
    視頻:國畫藝術家──劉慶和 書畫中國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0ODI0MTc2.html
    教育WiKi:http://content.edu.tw/wiki/index.php/(Jean_Piagat)
    故宮書畫典藏資料檢索:http://painting.npm.gov.tw/npm_public/index.htm
    ARTLINKART網站: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txt_ab/31ffsy/656cvApi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