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施淑婷
Sue-Ting Shy
論文名稱: 蘇軾文學與佛禪之關係--以蘇軾遷謫詩文為核心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 Shi’s travel literature and Zen Buddhism
指導教授: 張高評
Chang, Kao-Ping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04
中文關鍵詞: 蘇軾遷謫文學宋代文學佛禪黨爭
英文關鍵詞: Su Shi, Travel Literatur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 Zen Buddhism, Party competi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77下載:27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文人對政治的熱衷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學而優則仕」是文人一生追求的生命價值。因此仕途上的挫折,成為他們一生最大的橫逆。生命的逆境,常使文人藉由文學抒解情感,形成特別的遷謫文學。蘇軾才氣縱橫,「經世濟民」是他一生不變的抱負,歐陽修欲「放他出一頭地」,宋仁宗、神宗賞識其為宰相奇才。然而不合時宜的個性,加上北宋激烈的黨爭,讓蘇軾遠離最能發揮才華的權力中心的都城,一生經歷南北十多州的仕宦流離生活。他為了突破逆境,轉而傾心佛禪。本論文旨在研究蘇軾身處逆境時,佛禪如何彌合和治療他的心靈創傷,透過蘇軾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遷謫詩文,以及歷代詩話筆記、佛禪典籍和寺院方志,採取歷史研究法及歸納、分析與比較法,探討宗教給予蘇軾精神上的安頓與超越。
    經研究結果顯示,佛禪「唯心見性」的主張,使蘇軾得以看住心念,或以轉念的方式,讓心靈的自由對抗現實的不自由;「般若空觀」的義理,讓蘇軾達到「一切無可無不可」的境界;「諸法無我」,故蘇軾不受「執以為實有」之苦。「無住生心」讓蘇軾達到超越自在;「不離世間覺」的日用境,讓蘇軾得以有當下安頓之樂;「廣啟業因」的因果觀,讓蘇軾甘心「順天委命」;「平等不二」觀,讓蘇軾達到莊禪齊榮辱、忘死生的無礙自如的境界。總之,佛禪的超脫意識,讓蘇軾達到時時佛法、處處禪機,出入於「世間」、「出世間」的自在。
    本研究從蘇軾文學,尤其是遷謫詩文,得知蘇軾身處逆境時,佛禪發揮安頓治療的作用。對其他身處逆境的文人,佛禪是否也發揮安頓的功能?儒道是否也有相同的影響?本論題可延伸至其他各朝文人面對創傷治療之研究,也可提供現代人面對困境時情緒管理上的參考。本研究只是一個起步,期望在學術研究及生活應用上有拋磚引玉的價值!

    Enthusiasm in policy is a tradition for Chinese literates. Looking for the success in regime is equivalent to their life for these literates. Therefore, lost of officialdom is the defeat of a lifelong dream. When their dreams were dashed, writing became their hope and travel literature is formed. Su Shi was one of the famous literati in Song era. ”Civil service and helpful for the people” was his ambition. Emperor Renzong and Shenzong of Song recognized him a timber and Ouyang Xiu appreciated his brilliance. But due to the personal character and party competition of Song, Su Shi was under fire and far away from the capital of national politic center. In his exile life, Su held a variety of government positions throughout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Su try to heal his mind with the help of Zen and Buddhism. In this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 Shi’s travel literature and Zen Buddhism is investigated. From Su’s literature, poet notebooks, Buddhism sutra and by the Baconian method, analytical method and syncrisis, how does the religion give Su supporting to help him settle his mind and break the barriers is discussed.
    The influences of Zen Buddhism on Su’s thought and creation are analyzed and investigated. We find that the decree of ‘Finding Buddha-nature唯心見性’ let Su can keep his nature, and can fight with the unfreedom by transform the frame of mind. The ‘intellection of nothingness般若空觀’ of Zen Buddhism illumine Su Shi, let him track his thinking and awake the inanity of life. Zen teaches us that our mind must keep clean all the time and should not be ‘enthralled by desires執以為實有’. The ’conformity to destiny 順天委命’ teaches Su ’everything is even平等不二’ and let him know ‘everywhere is paradise無所往而不樂’. The ‘awareness of detachment超脫意識’ of Buddhism give Su Shi the freedom between ‘engagement in the world世間’ and ‘disengagement from the world出世間’.
    In conclusion, the intellection of Zen Buddhism affected Su’s thought and creation deeply. Su learned how to face his exile life and accepted what the reality is; therefore, the promotion of officialdom is nothing to him.

    第一章 緒 論 1 一、研究論題的形成 1 二、研究現況評述 3 三、研究義界與範圍 6 四、研究過程與困難 9 五、研究步驟方法、章節安排與目的 11 第二章 蘇軾遷謫之緣由及歷程 15 第一節 中國文人遷謫略述 15 第二節 蘇軾遷謫之外緣—黨爭 22 一、熙寧變法 22 二、元祐黨爭 29 三、紹聖黨爭 36 第三節 蘇軾遷謫之內因—不合時宜的個性 40 一、不羈的麋鹿性格 40 二、性不忍事,直言無諱 42 三、善譏刺,好戲謔 46 四、一肚子不入時宜 55 第四節 蘇軾遷謫生命之始終 59 一、烏臺詩案之前 59 二、烏臺詩案之後 60 第五節 小結 66 第三章 遷謫對蘇軾生命情境之影響 67 第一節 蘇軾遷謫文學的產生 67 一、遷謫文學的形成 67 二、遷謫對蘇軾文學創作的影響 70 第二節 蘇軾遷謫文學呈現的生命困境 73 ㄧ、親友疏離的痛楚 74 二、被棄被囚的苦悶 90 三、化解不開的鄉思 96 四、貧困不堪的磨難 103 五、漂泊如寄的身世 112 六、永難磨滅的痛苦 118 第三節 品格的堅持與心性的轉化 129 一、抗衡濁世的自我品格 129 二、追尋心性的法身慧命 132 第四節 小結 143 第四章 蘇軾遷謫與參禪學佛之因緣 145 第一節 蘇軾學禪習佛之機緣 146 一、時風習染 146 二、家學淵源 150 三、宿命前身之說 154 第二節 蘇軾熟習之佛禪典籍 160 ㄧ、金剛經 161 二、六祖壇經 163 三、楞嚴經 166 四、維摩詰經 168 五、華嚴經 170 六、般若心經 173 七、金光明經 175 八、圓覺經 176 九、景德傳燈錄 177 十、其它 182 第三節 蘇軾之參訪寺院 186 一、掛單記遊 187 二、賞花論畫 205 第四節 蘇軾的方外之交 213 一、佛印了元 214 二、參寥道潛 218 三、守欽長老與卓契順 224 四、元浄辯才 226 五、海月慧辯: 228 六、維琳 229 七、惠勤、惠思二僧 230 八、仲殊 232 九、可久、清順與守詮 234 十、思聰 235 十一、其他 240 第五節 小 結 246 第五章 蘇軾遷謫與佛禪之般若空觀 247 第一節 惟心見性的自救自渡 253 一、一切惟心造 253 二、本體自性的自證自悟 263 三、六塵併入的心亦遍知 270 第二節 般若空觀的解脫與曠達 280 一、空而萬有的緣起論 282 二、執以為實有的顛倒相 288 三、諸行無常的虛幻空境 297 四、如夢如寄的不實空境 308 第三節 無住生心的超越與自在 324 一、忘懷得失的無住亦無待 327 二、照見而不染著的明鏡 341 三、淡泊知足的超然自得 344 第四節 小結 356 第六章 蘇軾遷謫與佛禪之世出世間 357 第一節 不離世間的覺醒與安頓 357 一、平常心是道 358 二、行住坐臥的日用境 364 三、現量直觀的當下安頓 370 第二節 廣啟業因的隨緣任運 380 一、廣啟業因的反躬自省 380 二、順天命而自逐 389 三、以順處逆的隨緣任運 396 第三節 平等不二的順逆無別 407 一、大圓覺平等無二 408 二、眾生皆可以成佛 432 三、牆壁瓦礫皆法身 435 第四節 小結 442 第七章 結論 443 參考文獻 451 壹、專書 451 一、蘇軾文本及研究類 451 二、佛禪文藝類 454 三、傳統古籍類 465 四、唐宋研究類 473 五、學位論文 474 六、外籍語言類 476 七、電子資料庫及網站 477 貳、期刊論文 479 一、蘇軾佛禪研究類 479 二、蘇軾貶謫研究類 485 三、蘇軾其他研究類 491 四、佛禪文藝類 493 五、外籍語言類 497 六、目錄索引類 497 附錄 蘇軾仕宦年代表 499

    本參考文獻分專書及期刊論文二大類,第一大類專書再分「蘇軾文本及研究類」、「佛禪文藝類」、「傳統古籍類」、「唐宋研究類」、「學位論文」、「外籍語言類」、「電子資料庫及網站」;第二大類期刊論文再分「蘇軾佛禪研究類」、「蘇軾貶謫研究類」、「蘇軾其他研究類」、「佛禪文藝類」、「外籍語言類」、「目錄索引類」。各類中,除「蘇軾文本」、「佛禪典籍」與「外籍語言類」之外,古籍部分皆先依時代先後再依編著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序之,近人編著部分則依編著者姓氏筆劃遞增排序之。

    壹、專書
    一、蘇軾文本及研究類
    (一)蘇軾相關文本及年譜(依時間先後次序之)
    1.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註:《增編索引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0,初版三刷。
    2.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註:《增編索引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總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0,初版三刷。
    3. 王水照編:《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4. 宋.蘇軾撰,明徐長孺輯:《東坡禪喜集》,臺北:新文豐出版,民國82年5月台一版。
    5. 石聲淮、唐玲玲箋注:《東坡樂府編年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8月。
    6. 孔凡禮撰:《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8年2月。
    7. 宋.蘇軾著、薛瑞生箋證:《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8. 宋.蘇軾撰,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初版五刷。
    9. 宋.蘇軾撰,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0月,初版五刷。
    10. 曾棗莊主編:《蘇文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11. 曾棗莊主編:《蘇詞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12. 曾棗莊主編:《蘇詩彙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13. 宋.蘇軾著,清.馮應榴輯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蘇軾詩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
    14. 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15. 宋.蘇軾撰:《東坡志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6. 宋蘇軾撰:《東坡易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7. 宋.蘇軾撰:《東坡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8. 宋.蘇軾撰,清.查慎行補註:《蘇詩補註》,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9. 宋.蘇軾著,施元之原注:《施註蘇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二)蘇軾研究類
    1. 王水照撰:《蘇軾》,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3年1月。
    2. 王水照著:《蘇軾論稿》,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12月。
    3. 王水照、崔銘著:《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蘇軾傳》,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4.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民國89年9月初版二刷。
    5.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6. 王水照、朱剛著:《蘇軾詩詞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7. 中共諸城市委員會、諸城市人民政府、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編:《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
    8.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
    9.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蘇軾研究》(第二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7月。
    10. 王更生編著:《蘇軾散文研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11. 王保珍著:《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民國58年8月初版。
    12. 王靜芝、王初慶等撰:《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5月。
    13.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14. 朱靖華著:《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15. 朱靖華著:《朱靖華古典文學論集.蘇軾論評》,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10月。
    16. 江惜美著:《蘇軾詩分期代表作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9月初版。
    17. 李賡揚、李勃洋著:《瀟灑人生——蘇軾與佛禪》,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 冷成金著:《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5月。
    19. 馬斗成著:《宋代眉山蘇軾家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20. 唐玲玲、周偉民撰:《蘇軾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2月。
    21. 凌琴如撰:《蘇軾思想探討》,台北市:中華書局,民66年11月二版 。
    22. 曹樹銘校編:《蘇東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12月。
    23. 陳中浙撰:《蘇軾書畫藝術與佛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24. 陳新雄撰:《東坡詞選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9月。
    25. 陳滿銘撰:《蘇辛詞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1月再版。
    26. 曾棗莊撰:《三蘇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6年6月。
    27. 曾棗莊撰:《三蘇文藝思想》,臺北:學海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28. 曾棗莊撰:《三蘇研究──曾棗莊文存之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10月。
    29. 曾棗莊等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30. 曾棗莊、吳洪澤合著:《蘇辛詞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31. 曾棗莊等譯注:《蘇軾詩文詞》,臺北:錦繡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1月。
    32. 曾棗莊撰:《蘇軾評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
    33. 黃啟方著:《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10月初版。
    34. 劉石著:《蘇軾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7月初版。
    35. 劉石注譯:《蘇軾詞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
    36. 劉乃昌著:《蘇軾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5月第一次印刷。
    37. 劉維崇撰:《蘇軾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2月。
    38. 劉金柱著:《唐宋八大家與佛教》,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39. 儋州市政府、蘇軾學會合編:《全國第八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40. 戴麗珠寫定:《東坡禪喜集新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
    41. 謝桃坊著:《蘇軾詩研究》,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5月第一版。
    42. 韓介光著:《蘇軾謫居海南生涯探討》,臺北:文景書局,1987年5月第一版。
    43. 韓國強著:《蘇東坡在儋州》,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5月。
    44. 顏中其著:《蘇東坡軼事彙編》,長沙:岳麓書社,1984年5月。
    45. 饒學剛著:《蘇東坡在黃州》,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5月。

    二、佛禪文藝類
    (一)古代佛禪典籍(依經典語錄筆劃次序之)
    1. 《大方等大集經》,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姑臧譯,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13 冊 No. 039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 《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0 冊 No. 027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唐佛陀多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7 冊 No. 084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 No. 179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唐沙門般剌蜜諦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9 冊 No. 094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 《大般涅槃經》,北涼三藏曇無讖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037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 《大般涅槃經》,東晉釋法顯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1 冊 No. 000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5 冊 No. 022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 《大乘起信論》,梁真諦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2 冊 No. 166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 《大乘義章》,遠法師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4 冊 No. 185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唐沙門一行阿闍梨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 No. 179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2. 《大智度論》,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25 冊 No. 150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3.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98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4. 《大寶積經》,唐菩提流志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1 冊 No. 031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5.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元比丘宗寶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0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6. 《六祖壇經流行本、敦煌本合刊》,臺北:慧炬出版社,民國 90 年11月初版12刷。
    17. 《五燈會元》,宋釋普濟撰,新纂續藏經第 80 冊 No. 156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8. 《五燈全書》,清僧超永編輯,新纂續藏經第 81 冊 No. 157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9. 《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宗密答裴相國問,新纂續藏經第 63 冊 No. 122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0. 《中論》,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0 冊 No. 156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1.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記》,宋元照述,新纂續藏經第 39 冊 No. 071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2.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宋釋元照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0 冊 No. 180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3.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釋道宣撰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0 冊 No. 180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4. 〈永嘉證道歌〉,唐玄覺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5. 《石門文字禪》,宋惠洪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6. 《古今禪藻集》,明釋正勉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7. 《古尊宿語錄》,新纂續藏經第 68 冊 No. 131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8. 《出曜經》,姚秦竺佛念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4 冊 No. 021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9. 《因明入正理論》,玄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2 冊 No. 163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0. 《因明入正理論疏》,沙門基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4 冊 No. 184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1. 《成唯識論》,唐三藏法師玄奘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1 冊 No. 158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2. 《成唯識論述記》,沙門基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3 冊 No. 183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3.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新纂續藏經第 69 冊 No. 132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4. 《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5. 《妙法蓮華經玄贊》,大慈恩寺沙門基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4 冊 No. 172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6. 《宋高僧傳》,宋釋贊寧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0 冊 No. 206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7.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0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8.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038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39. 《佛祖統紀》,宋沙門志磐撰,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49 冊 No. 203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0. 《佛說無常經》,唐義靜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7 冊 No. 080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1. 《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036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2. 《佛說維摩詰經》,優婆塞支謙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 冊 No. 047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3.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撰,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4. 《宏智禪師廣錄》,侍者集成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0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5. 《金剛經註解》,新纂續藏經第 24 冊 No. 046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6.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冊 No. 023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7.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元魏留支三藏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冊 No. 0236b,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8. 《金剛錍》,唐湛然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6 冊 No. 193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49. 《法苑珠林》,沙門釋道世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3 冊 No. 212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0. 《法界次第初門》,陳隋國師智者大師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6 冊 No. 192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1. 《法華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5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2. 《法華經玄義節要》,隋天台智者大師說,新纂續藏經第 28 冊 No. 058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3. 《法華玄義釋籤》,沙門湛然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3 冊 No. 171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4. 《法華義疏》,胡吉藏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4 冊 No. 172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5. 《注維摩詰經》,後秦釋僧肇選,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8 冊 No. 177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6. 《注大乘入楞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 No. 179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7. 《居士分燈錄》,明朱時恩輯,新纂續藏經第 86 冊 No. 160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8. 《宗鏡錄》,宋智覺禪師延壽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59. 《宗門十規論》,新纂續藏經第 63 冊 No. 122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0. 《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2 冊 No. 036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1. 〈阿彌陀經句解序〉,方道成譔,新纂續藏經第 22 冊 No. 042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2. 《首楞嚴義疏注經》,宋長水沙門子璿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9 冊 No. 179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3. 《首楞嚴經義疏釋要鈔》,懷遠錄,新纂續藏經第 11 冊 No. 026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4. 《指月錄》,新纂續藏經第 83 冊 No. 157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5. 《信心銘》,隋僧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6.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法海集記,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0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7. 《祖庭事苑》,睦庵編正,新纂續藏經第 64 冊 No. 126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8. 《馬祖道一禪師廣錄》,新纂續藏經第 69 冊 No. 132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69. 《起世因本經》,隋達摩笈多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1 冊 No. 002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0. 《閑居編》,宋孤山沙門智圓著,新纂續藏經第 56 冊 No. 094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1. 《添品妙法蓮華經》,隋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9 冊 No. 026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2. 《註華嚴法界觀門》,宗密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5 冊 No. 1884,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3. 《華嚴法界玄鏡》,唐澄觀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5 冊 No. 188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4.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宋‧釋道原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民72年 1月修訂版。
    75. 《景德傳燈錄》,宋‧釋道原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 No. 207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6.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唐裴休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2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7.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2B,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8. 《雲門麥浪懷禪師宗門設難》,許元釗錄,新纂續藏經第 73 冊 No. 145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79. 《無門關》,彌衍宗紹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0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0. 《最上乘論》,唐弘忍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1.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宋紹隆等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9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2. 《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唐宗密撰,新纂續藏經第 09 冊 No. 024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3. 《楞伽師資記》,唐釋淨覺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83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4. 《楞伽經義疏》,釋智旭疏義,纂續藏經第 17 冊 No. 032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5. 《楞嚴經要解》,新纂續藏經第 11 冊 No. 027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6. 《楞嚴經疏解蒙鈔》,錢謙益鈔,新纂續藏經第 13 冊 No. 028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7. 《楞嚴經圓通疏》,惟則會解,新纂續藏經第 12 冊 No. 028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8. 《萬善同歸集》,智覺禪師延壽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89. 《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錄》,郭凝之編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86B,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0. 《菩薩本生鬘論》,宋紹德慧詢等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3 冊 No. 016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1. 《頓悟入道要門論》,唐沙門慧海撰,新纂續藏經第 63 冊 No. 122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2. 《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沙門慧印校訂,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86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3. 《維摩詰所說經》,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4冊No. 047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4. 《維摩經無我疏》,傳燈著,新纂續藏經第 19 冊 No. 034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5. 《維摩義記》,釋慧遠撰,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8冊No. 1776,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6. 《維摩義記》,釋慧遠撰,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冊No. 276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7. 《肇論》,後秦釋僧肇作,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5 冊 No. 185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8. 《肇論略註》,明釋德清述,新纂續藏經第 54 冊 No. 087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99. 《嘉泰普燈錄》,僧正受編,新纂續藏經第 79 冊 No. 155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0. 《摩訶止觀》,隋天台智者大師說,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6 冊 No. 191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8 冊 No. 0223,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2. 《樂邦文類》,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69A,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3. 《樂邦遺稿》,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69B,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4. 《禪林僧寶傳》,宋釋惠洪撰,新纂續藏經第 79 冊 No. 1560,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5. 《禪林寶訓音義》,比丘大建編,新纂續藏經第64冊No. 1262,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6. 《禪林類聚》,新纂續藏經第 67 冊 No. 129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7. 《禪苑清規》,宋宗頤輯,新纂續藏經第63冊No. 124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08. 《禪宗語錄輯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
    109. 《禪源諸詮集都序》,唐宗密述,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1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0. 《歷朝釋氏資鑑》,新纂續藏經第 76 冊 No. 151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1. 《聯燈會要》,比丘悟明集,新纂續藏經第 79 冊 No. 155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2.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唐慧然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8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3. 《臨濟慧照玄公大宗師語錄》,唐慧然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7 冊 No. 1985,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4. 《翻譯名義集》,法雲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冊 No. 2131,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5. 《雜阿含經》,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2 冊 No. 0099,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6. 《釋氏要覽》,宋道誠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4 冊 No. 212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7. 《釋氏稽古略》,元釋覺岸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9 冊 No. 203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8. 《釋鑑稽古略續集》,明幻輪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9 冊 No. 2038,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119. 《續傳燈錄》,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 No. 2077,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二)現代佛禪文藝類
    1. 丁敏等著、李志夫編:《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份)》,臺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2.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佛學的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7月初版。
    3. 王敏華著:《中國詩禪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
    4. 印順法師著:《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7年。
    5. 印順法師撰:《空之探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
    6. 任繼愈選編:《佛教經籍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7.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8. 吳言生著:《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9. 吳言生著:《禪宗思想淵源》,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10. 吳言生著:《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11. 吳怡著:《公案禪語》,臺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4年8月。
    12. 吳汝鈞著:《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書局,1993。
    13. 李淼著:《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4. 杜松柏著:《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一刷。
    15. 杜松柏著:《禪與詩》,臺北:弘道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
    16. 杜松柏著:《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0年第一版。
    17.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4年。
    18. 周裕鍇著:《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19. 周裕鍇著:《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0. 周裕鍇著:《禪宗語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21. 周慶華著:《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22. 林安梧著:《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印行,1996年4月。
    23. 林湘華著:《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
    24. 南懷瑾著:《禪海》,臺北:先知出版社,1973年9月。
    25. 南懷瑾著:《禪話》,臺北:老古文化事業,1990年1月。
    26. 洪修平著:《中國禪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一刷。
    27. 洪修平著:《中國佛教與儒道思想》,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8月。
    28. 馬時雍著:《杭州的寺院教堂》,杭州出版社,2004年出版。
    29. 孫昌武著:《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8月第一次印刷。
    30. 孫昌武著:《佛教與中國文學》,台北市:東華書局,民國78年12月初版。
    31. 孫昌武著:《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次印刷。
    32. 孫昌武著:《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第一版。
    33. 孫昌武著:《唐代文學與佛教》,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第一版。
    34. 惟正、楊曾文主編:《禪宗與中國佛教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35. 馮作民譯注:《禪語錄》,臺北市:星光出版社,民國71年7月。
    36. 張文利著:《理禪融會與宋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4年8月。
    37. 張伯偉著:《禪與詩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38. 張晶著:《禪與唐宋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
    39. 陳允吉著:《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12月。
    40. 陳允吉、胡中行主編:《佛經文學粹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41. 陳又新著:《禪宗的人生哲學:頓悟人生》,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42. 陳戰國、強昱著:《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43. 曹剛華著:《宋代佛教史籍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44. 程業林著:《詩與禪》,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5. 黃啟江著:《北宋佛教史論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4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46.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47. 傅偉勳著:《從創造的詮譯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48. 鈴木大拙著、劉大悲譯《禪與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79年10月再版。
    49. 楊惠南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0. 楊惠南著:《禪詩禪思》,臺北市:佛教藝術雜誌社,1987 .05。
    51. 楊惠南著:《禪門上堂詩中的「平常心是道」》,臺北:佛教藝術雜誌社,1987 .10。
    52. 楊曾文著:《宋元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53. 聖嚴法師講:《禪的體驗‧禪的開示》,臺北:東初出版社,1994年。
    54. 葛兆光著:《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55. 劉長東著:《宋代佛教政策論稿》,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年7月。
    56. 潘桂明著:《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次印刷。
    57. 蔣義斌著:《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58. 蔣義斌著:《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
    59. 蔡宏著:《般若與老莊》,成都:巴蜀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次印刷。
    60. 蕭麗華著:《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第一版。

    三、傳統古籍類
    (一)經子類
    1. 周卜子夏著:《子夏易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 周老子撰:《老子道德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 周韓非撰:《韓非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 周荀况撰:《荀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 周莊子撰、晉郭象注:《莊子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6. 宋林之奇撰:《尚書全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7. 明丘濬撰:《大學衍義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二)史地類
    1. 南朝梁沈約等著:《宋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 後晉劉昀撰:《舊唐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 唐李延壽撰:《南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 宋王溥撰:《唐會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鑒》,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6. 南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7. 宋朱子撰、李幼武補:《宋名臣言行錄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8.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9月。
    9. 宋朋九萬撰、清李調元編:《烏臺詩案》,臺北市:宏業書局,民國61年。
    10. 宋祝穆撰:《方輿勝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1. 宋彭百川撰:《太平治迹統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2. 宋郭若虛著:《圖畫見聞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3. 宋歐陽忞撰:《輿地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4. 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5. 元托克托等修:《宋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6. 元潛説友撰:《咸淳臨安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7. 明王鏊撰:《姑蘇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8.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9. 明田汝成撰:《西湖遊覽志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0. 明周易纂修:《鳳翔府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1. 明陸樹聲撰:《長水日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2. 明彭大翼撰:《山堂肆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3. 明薛應旂輯:《宋元通鑒》,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4. 明曺學佺撰:《蜀中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5. 明董斯張纂:《吳興備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6. 明趙之謙撰:《江西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7. 明嘉靖編:《山西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8. 明釋廣賓修:《上天竺山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9. 清吳煒撰:《廬山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0. 清高宗御批:《御批歷代通鑒輯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1. 清畢沅撰:《關中勝蹟圖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2. 清英啟修、鄧琛纂:《黃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清光緒十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 華中地方)
    33. 清戴昌言修、劉恭冕纂:《黃岡縣志》,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9年4月。(清光緒八年刊本)

    (三)文集詩集類
    1. 東漢初的衛宏作:《詩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 晉陶潛撰:《陶淵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 晉嵇康撰:《嵇中散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 唐元稹撰:《元氏長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 唐白居易撰:《白氏長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6. 唐柳宗元撰:《柳河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7. 宋王十朋撰:《梅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8. 宋王禹偁撰:《小畜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9. 宋朱熹撰:《楚辭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0. 宋李覯撰:《旴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1. 宋呂祖謙編:《宋文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十,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2. 宋周必大撰:《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3. 宋姚鉉編:《唐文粹》,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4. 宋范仲淹撰:《范文正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5. 宋黄庭堅撰:《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6. 宋僧道潛撰:《參寥子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7. 宋歐陽修撰:《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8. 宋魏仲舉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9. 宋蘇轍撰:《欒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0. 宋蘇轍撰:《欒城後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1. 宋蘇轍撰:《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
    22. 明茅坤撰:《唐宋八大家文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3. 清康熙帝玄燁敕編:《全唐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4. 清高宗弘歷輯:《御選唐宋文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5. 清董誥等纂修:《全唐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四)詩話筆記類
    1. 唐袁郊撰:《甘澤謠》,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 宋王灼撰:《碧雞漫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 宋王楙撰:《野老紀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 宋祝穆撰:《方輿勝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 宋孔平仲撰:《談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6. 宋朱子撰李幼武補:《宋名臣言行錄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7. 宋朱弁撰:《風月堂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8. 宋朱弁撰:《曲洧舊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9. 宋何薳著、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0. 宋李廌撰:《師友談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1. 宋呂本中著:《童蒙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2. 宋吳曾撰:《能改齋詞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3. 宋阮閱撰《詩話總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4. 宋邵博撰:《聞見後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5. 宋周密撰:《齊東野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6. 宋周紫芝撰:《竹坡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7. 宋周煇撰:《清波雜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8. 宋胡仔撰:《漁隱叢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19. 宋洪邁撰:《容齋三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0. 宋馬永卿編:《元城語錄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1. 宋施徳操撰:《北窗炙輠錄》,文淵格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2. 宋張舜民撰:《畫墁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3. 宋陳師道撰:《後山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4. 宋陳鵠撰:《耆舊續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5. 宋陳善著:《捫蝨新語》(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書局,1966年。)
    26. 宋陳巖肖撰:《庚溪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7. 宋許顗撰:《彥周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1月初版,頁377-402)
    28. 宋莊季裕撰:《雞肋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29. 宋陸游撰:《老學庵筆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0. 宋陸游撰:《入蜀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1. 宋費衮撰:《梁谿漫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2. 宋曾慥撰:《高齋漫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3. 宋曾敏行撰:《獨醒雜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4. 宋葉夢得撰:《避暑錄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5. 宋葉夢得撰:《石林詩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6.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7. 宋劉熙載撰:《藝概》,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年。
    38. 宋羅大經撰:《鶴林玉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39. 宋釋慧洪撰:《冷齋夜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0. 宋釋曉瑩撰:《羅湖野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1. 宋佚名撰:《京口耆舊傳》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2. 元方回編:《瀛奎律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3. 元陳世隆撰:《北軒筆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4. 元劉壎撰:《隱居通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5. 明李日華撰:《六研齋筆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6. 明陶宗儀撰:《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7. 明梅鼎祚編:《梁文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8. 清王士禎撰:《居易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49. 清王士禎撰:《精華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0. 清王士禎撰:《池北偶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1.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民國72年1月。
    52. 清范家相撰:《詩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3. 淸徐可先修、胡世定纂:《龍泉縣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4. 清厲鶚輯:《宋詩紀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5. 清潘永因編:《宋稗類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56. 民國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初版
    57. 民國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58. 民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
    59. 民國臺靜農編:《百種詩話類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4年5月。

    四、唐宋研究類
    1. 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2.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3. 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資料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成都市:四川大學,1992。
    4. 沈松勤著:《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二次印刷。
    5. 李之亮著:《宋代郡守通考人名索引》,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6. 李國玲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7. 周裕鎧著:《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1月。
    8. 尚永亮著:《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第一刷。
    9. 姚瀛艇主編:《宋代文化史》,開封巿:河南大學,1992。
    10. 胡昭曦, 劉復生, 粟品孝著:《宋代蜀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11. 張高評著:《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12.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10月初版一刷。
    13. 張高評著:《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公司,1995.9。
    14. 張高評著:《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8。
    15. 張高評著:《宋詩特色研究》,長春:長春出版社,2002年5月。
    16. 張高評著:《自成一家與宋詩特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17. 張海鷗著:《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4月。
    18. 張毅著:《宋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19. 張毅著:《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
    20.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所編:《第一屆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一刷。
    21.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主編:《宋代文學與思想》,臺北巿: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
    22. 黃永武、張高評編:《宋詩論文選輯》第一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5月初版。
    23. 黃啟方著:《兩宋文史論叢》,台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4年10月初版。
    24. 黃啟方著:《唐宋詩文縱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初版。
    25. 程千帆、吳新雷著:《兩宋文學史》,高雄市:麗文文化,1993年10月初版一刷。
    26. 楊樹藩撰:《宋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
    27. 鄒重華、粟品孝主編:《宋代四川家族與學術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28. 蔣述卓等編:《宋代文藝理論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29. 蕭慶偉著:《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
    30. 羅家祥著:《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五、學位論文
    (一)碩士學位論文
    1. 方星移撰:《論蘇軾詞的生存、生命意識》,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1月。
    2. 江惜美撰:《烏臺詩案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4月。
    3. 吳淑華:《東坡謫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
    4. 吳慶紅撰:《北宋詩僧道潛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04月。
    5. 吳雅婷撰:《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7月。
    6. 李慕如撰:《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7. 林玟玲撰:《東坡黃州詞研究》,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8. 林採梅:《東坡瓊州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9. 胡順萍撰:《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10. 紀懿民撰:《蘇軾記遊文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11. 張玉芳著:《唐詩中的罪與罰——唐代詩人貶謫心態與詩作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 張鳳蘭撰:《蘇東坡的貶謫生涯》,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2001年。
    13. 陳文慧著:《北宋前期貶謫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14. 許慈娟撰:《困境與超越:以東坡黃州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2003年。
    15. 鄭芳祥撰:《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16. 鄭子春撰:《從無處可逃到隨緣自適——從蘇軾看其人生體驗及超越》,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17. 謝智明撰:《宋代居士佛教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18. 韓梅撰:《試論佛教哲學與蘇軾》,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6月。
    19. 羅鳳珠撰:《蘇軾黃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二)博士學位論文
    1. 江惜美撰:《蘇軾詩學理論及其實踐》,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6月。
    2. 李慕如撰:《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3. 胡順萍撰:《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4. 梁銀林撰:《蘇軾與佛學》,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3月。
    5. 黃俊威撰:《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6. 彭雅玲撰:《唐代詩僧創作論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年。
    7. 蔡榮婷撰:《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7月。
    8. 鞏本棟著:《北宋黨爭與文學》,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1990年9月。

    六、外籍語言類
    1. (日)小川環樹注:《蘇軾》上、下(《東坡詩人選集》二集5、6),東京都:岩波書店,昭和37(1962)。
    2. (日)吉川幸次郎著:《宋詩概說》,東京都:岩波書店,2006。
    3. (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台北巿:聯經出版,民66。
    4. (日)平野顯照著、 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臺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5. (日)池澤滋子著:《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上海市:上海人民,2006。
    6. (日)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一版。
    7. (日)竺沙雅章著:《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東京都:汲古書院,2000。
    8. (日)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三版。
    9. (韓)朴永煥撰:《蘇軾禪詩研究》,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81年7月。
    10. (韓)洪瑀欽撰:《蘇東坡文學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65年。
    11. (韓)陳英姬撰:《蘇軾政治生涯與文學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
    12. Beata Grant(管佩達):《Mount Lu revisited: Buddhism in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Su Shih(再看廬山:佛教思想對蘇軾生活及作品的影響)》,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4。
    13. Curtis Dean Smith(史國興):《蘇軾詩詞中夢的研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1月。
    14. Kathleen Tomlonovic(唐凱琳):《Poetry of exile and return: a study of Su Shi (1037-1101)(蘇軾詩歌中的「貶」與「歸」)》,Thesis (Ph.D.),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89。
    15. Michael A. Fuller(傅君勵):《The Poetry of Su Shi(1037-1101)(蘇軾詩)》,Ph.D. dissertation,Yale University,1983。
    16. Ronald Egan(艾朗諾):《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蘇軾生活中的言語、行為、意象)》,Cambridge,MA: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Monograph Series,1994。

    七、電子資料庫及網站
    (一)電子資料庫:
    1. 《大正新修大藏經本》,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7年2月。
    2. 《文淵閣四庫全書》,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7月。
    (二)網站:
    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網站】,網址: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2. 羅鳳珠,【網路學習模式範例—時空之旅人物篇—蘇軾】,教育部,2001年12月1日至2002年5月31日。網址:http://cls.hs.yzu.edu.tw/su_shih/。
    3. 【中國國學】網站:http://library.ust.hk/guides/china/20-liter-ature/10library/30works/30-poetry
    4. 【中國國學】網站:《蘇東坡在惠州數據庫》http://lib.hzu.edu.cn/link/dp/qk.htm?word=&pn=9

    貳、期刊論文
    一、蘇軾佛禪研究類
    1. 王志清撰:〈王維、蘇軾山水詩中詩與禪相互交替現象〉,《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2. 王啟鵬撰:〈超然:蘇東坡思想的精髓〉,《惠州大學學報》,1998年03期。
    3. 王淳美撰:〈東坡謫居黃州時期與釋道關係之研究〉,《南臺工專報》15期,1992年3月,頁115-133。
    4. 王渭清撰:〈般若中道智慧與蘇軾的人格境界〉,《貴州文史叢刊》,2004年第2期。
    5. 王隆升撰:〈傾訴與聆聽——試論東坡與參寥的情誼〉,《歷史》月刊,2001年7月號,頁37-42。
    6. 王樹海撰:〈佛禪的人生觀和蘇軾生命歷程的審美化〉,《齊魯月刊》,1994年第3期,頁21-27。
    7. 方星移、王兆鵬撰:〈北宋詞人僧仲殊考〉,《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頁144-148。
    8. 皮大慧撰:〈蘇東坡與西菩提寺〉,《浙江月刊》,第6卷第4期,1974年4月,頁20。
    9. 成明明撰:〈論北宋詩僧道潛〉,《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1期,頁167-170。
    10. 成宗田撰:〈東坡詩的禪緣情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1期,2000,頁475
    11. 任爽撰:〈略論「靜空」觀對蘇軾的影響〉,《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頁58-59。
    12. 任繼愈撰:《蘇軾禪詩研究》,《佛學研究》,1995年00期,頁271。
    13. 朴永煥撰:〈蘇軾禪詩表現的藝術風格〉,《佛學研究》,1995年,頁196-210。
    14. 朴永煥撰:〈蘇軾禪詩之主題〉,(收於《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3月,頁219-249。)
    15. 余愚撰:〈禪與蘇軾〉,《文史知識》,1991年9月,頁121-123。
    16. 吳國欽撰:〈蘇軾思想與文學成就管窺〉,《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版),1988年1月,頁79-85。
    17. 李月英撰:〈東坡詞的“曠”與禪宗〉,《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18. 李越深撰:〈蘇軾與行僧參寥交游考述〉,《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頁112-114。
    19. 李慕如撰:〈談東坡思想生活入禪之啟迪〉,《屏東師院學報》,第11期,1998年6月,頁163-194。
    20. 周雲龍撰:〈人生目的的闕失與靈魂拯救——蘇東坡思想綜論〉,《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1期,2001年2月,頁54-59。
    21. 周裕鍇撰:〈夢幻與真如──蘇、黃的禪悅傾向與其詩歌意象之關係〉,《文學遺產》,2001年03期,頁68-75。
    22. 於翠玲撰:〈蘇軾與道潛交遊探微〉,《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第35卷第2期,2004年3月。
    23. 林碧珠撰:〈蘇東坡禪詩的形成〉,《中國文化月刊》,民87年11月,頁104-113。
    24. 奕睿撰:〈試論蘇軾的佛教觀念及其影響〉,《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年第2期,頁33-39。
    25. 胡婭撰:〈蘇軾黃州時期思想情緒淺測〉,《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02期,頁15-19。
    26. 胡新中撰:〈略論佛教對蘇軾的影響〉,《學術交流》,1994年第3期,頁98-100。
    27. 胡順萍撰:〈蘇軾的前世今生――與方外之士的交往〉,
    http://cls.hs.yzu.edu.tw/su_shih/su_people/su_ebook/hu_a4.htm 本文僅登於羅鳳珠,【網路學習模式範例—時空之旅人物篇—蘇軾】,教育部,2001年12月1日至2002年5月31日。網址:http://cls.hs.yzu.edu.tw/su_shih/。
    28. 胡順萍撰:〈達觀自在的生活大師:蘇軾〉,http://www.ylib.com/search/int_show.asp?BookNo=SE0033 本文僅登於Ylib 遠流博識網,為李賡揚與李勃洋合著《蘇軾禪學》之導讀。
    29. 范春芽撰:〈蘇軾與行僧參寥交游考述〉,《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頁133-137。
    30. 范春芽撰:〈蘇軾與杭州詩僧詩文酬唱及其相互影響〉,《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第35卷第2期,2004年3月,頁133-137。
    31. 范學琴撰:〈從《前赤壁賦》看佛禪思想對蘇軾的影響〉,《皖西學院學報》,第18卷第3期,2002年6月,頁33-35。
    32. 馬銀華撰:〈淺論蘇軾的人生哲學及其淵源〉,《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頁56
    33. 施淑婷撰:〈淺析佛禪對東坡生命智慧及文藝觀之影響〉,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一期,2004年9月,頁146-163。
    34. 施淑婷撰:〈蘇軾與禪僧思聰交游考述〉,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六期,民國96年3月1日,頁188-204。
    35. 孫昌武撰:〈蘇軾與佛教〉,《文學遺產》,1994年第1期,頁61-72。
    36. 孫昌武撰:〈蘇軾與禪〉(收於《禪思與詩情》,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頁440-479。)
    37. 徐雪梅撰:〈散作人間萬竅風——淺談禪宗對蘇軾的影響〉,《前沿》,2005年第6期 ,頁191-194。
    38. 桑寶靖撰:〈戲言淺語道禪趣──蘇軾《書焦山綸長老壁》賞析〉,《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01期,頁35-36。
    39. 馬銀華撰:〈淺論蘇軾的人生哲學及其淵源〉,《鎮江師專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頁53-56。
    40. 高孟平撰:〈試析蘇軾散文中的哲理特色〉,《烏魯木齊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2期,頁10-12。
    41. 凌琴如撰:〈蘇軾思想探討〉(收入《蘇軾思想探討》,台北市:中華書局,民66年11月二版,頁24-32)
    42. 張一之撰:〈黃州蘇軾思想嬗變論略〉,《江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04期,頁35-39。
    43. 張尹炫撰:〈出世態度入世業——對蘇軾人生態度的一點思考〉,《齊魯學刊》,2000年第3期(總第156期),頁41-43。
    44. 張吉珍撰:〈無思無待的人生境界:蘇軾處世思想與心路歷程〉,《濮陽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0年12月,頁21-22。
    45. 張宏生撰:〈蘇軾與楞伽經〉,《人文中國學報》,第8期。
    46. 張弛撰:〈蘇軾習禪爭議〉,《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頁65-73。
    47. 張叔鳴撰:〈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蘇東坡思想談片〉,《貴州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2期 (總第89期),頁64-66。
    48. 張志烈撰:〈詩性智慧的和絃――儒釋道與蘇軾的藝術人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00年5月,頁96-102。
    49. 張秀枝撰:〈蘇東坡的人生哲學及其文化價值〉,《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124-126。
    50. 曹樹銘撰:〈蘇東坡與道佛之關係〉(上),《國立中央圖館館刊》,新3卷第2期,1970年4月,頁7~21。
    51. 曹樹銘撰:〈東坡與佛道之關係〉(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3卷第3、4期,1970年10月,頁34~55。
    52. 梁銀林撰:〈蘇軾詩與維摩經〉,《文學遺產》,2006年第一期,頁83-89。
    53. 梁銀林撰:〈蘇軾與寶月大師的交往〉,《文史雜誌》,2006年第1期(總第121期),頁10-12。
    54. 梁銀林撰:〈蘇軾黃州佛禪功業論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6卷第10期,2005年10月,頁125-128。
    55. 馮修齊撰:〈蘇軾與大慈寺寶月大師惟簡〉,《文史雜誌》2004年第4期(總第112期)。
    56. 莫文撰:〈落腳紅塵:淺溪蘇軾的學佛之路〉,《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總第49期),1998年,頁9-12。
    57. 郭春萍撰: 〈思維轉換與跳脫──也釋蘇軾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之形成〉,《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40-42。
    58. 陳美撰:〈禪意詩情-由王維與蘇軾的作品談起〉,《明道文藝》,第246期,1996年9月,頁154-157。
    59. 陳香撰:〈蘇軾與道潛〉,《東方雜誌》,第19卷第9期,1986年3月,頁76-79。
    60. 陳曉芬撰:〈柳宗元與蘇軾崇佛心理比較〉,《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2月28日,頁219-226。
    61. 陳冠明撰:〈如寄、如夢、如朝露──蘇軾消極人生觀探微〉(收於《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142-154。)
    62. 程光泉撰:〈人生目的的闕失與靈魂拯救——蘇東坡思想綜論〉,《濟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1996,頁18-23。
    63. 程光泉撰:〈蘇東坡的靈魂拯救──蘇東坡思想論〉,《東方論壇》,1995年第3期,頁73-76。
    64. 程林輝撰:〈蘇軾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1995年10月,頁75-89。
    65. 覃召文撰:〈佛之夢魘與禪之憂傷:嶺南時期蘇軾的禪佛情結 〉,《文史知識》,1996年6月,頁69-73。
    66. 黃杰撰:〈論蘇軾在黃州的思想及創作〉,《寧波大學學報》 (人文科學版),第11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20-25。
    67. 黃海澄、黃廣華撰:〈蘇軾與王安石變法:兼及蘇軾的哲學思想〉(收於社會科學戰線編輯部編:《古典文學論叢》第2輯,齊魯書社,1981年9月,頁287-301。)
    68. 黃德昌撰:〈張載、蘇軾的實體論與佛老之學〉,《宗教學研究》,2000年第2期,頁83-89。
    69. 彭印川、 劉慶剛撰:〈蘇軾與佛教人物的交往〉,《華夏文化》1998年02期,頁32-34。
    70. 楊建躍撰:〈曠達飄逸物我兩忘--論蘇軾由儒入道、由道入禪的心路歷程〉,《南通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6月,頁30-33。
    71. 楊勝寬撰:〈自是先生游物外,非關此地獨超然——論蘇軾超然精神的哲理內涵〉,《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頁14-20。
    72. 楊勝寬撰:〈蘇軾與道潛交誼述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5年3月,頁1-6。
    73. 楊海明撰:〈蘇軾:睿智文人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態度〉,《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1998年12月,頁257-270。
    74. 楊勝寬撰:〈蘇軾與道潛交誼述論〉,《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3期,2005年3月,頁1-6。
    75. 楊曾文撰:〈宋代雲門宗佛印了元及其與士大夫的交遊〉,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102707.htm#繁體版
    76. 楊羅生撰:〈論禪家對蘇詞的影響〉,《雲夢學刊》,1997年1月,P63-67。
    77. 董雪明、文師華撰:〈蘇軾的參禪活動與禪學思想〉,《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3年5月,頁26-30。
    78. 劉石撰:〈論蘇軾與佛教〉(收於《蘇軾詞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七月初版,頁195-273。)
    79. 蔡秀玲撰:〈論蘇東坡的人生觀〉,《臺中商專學報》,第29期,1997年6月,頁225~251。
    80. 蔡相宗撰:〈論蘇軾的人生思想——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精華的大智慧〉,http://www.zbsf.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83
    81. 鄭群輝撰:〈論宋代詩僧創作的傑出成就——以道潛、仲殊、惠洪為例〉,《韓山師范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6-32。
    82. 鄧立勛撰:〈蘇軾的生存智慧與生命智慧〉,《船山學刊》,1998年第2期,頁49-52。
    83. 蕭麗華撰:〈東坡詩論中的禪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頁243-270。
    84. 蕭麗華撰:〈東坡詩中的般若譬喻〉,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4年12月10-11日。
    85. 蕭麗華撰:〈佛經偈頌對東坡詩的影響〉,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中興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3月。
    86. 蕭麗華撰:〈從莊禪合流的角度看東坡詩的舟船意象〉,中國近世文學國際研討會,成功大學文學院主辦,2005.10.21-22。
    87. 龍晦撰:〈從《前赤壁賦》談蘇軾的宗教思想〉,《中華文化論壇》,1998年01期,頁72-79。
    88. 戴長江、劉金柱撰:〈前世為僧與唐宋佛教因果觀的變遷——以蘇軾為中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 卷第3 期,2006 年5 月,頁132-138。
    89. 薛亞康撰:〈禪宗對蘇軾思想及其創作的影響〉,《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總第72期),頁100-106。
    90. 謝建忠撰:〈論佛教哲學與蘇軾的人生如夢思想〉,《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21卷第6期,2000年6月,頁54-58。
    91. 謝家順撰:〈三游古戰場 詞賦寄希音──從三游赤壁之作看蘇軾思想傾向的流變〉,《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頁74-77。
    92. 謝桃坊撰:〈關於蘇學之辯——回顧朱熹對蘇軾的批評〉,《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二期,民86年10月,頁24-32。
    93. 鍾美玲撰:〈蘇軾禪詩山水意象的表現〉,《中國文化月刊》,第246期,2000年9月,頁44-62。
    94. 鄺文撰:〈蘇軾詩論與詩作的禪宗化特點〉,《廣西教院學報》,1995年第2期,頁37-41。
    95. 譚玉良撰:〈蘇軾在黃州的思想智慧和文藝成就〉,《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9卷第1期(總第29期),2000年3月,頁31-36。
    96. 蘇淑芬撰:〈蘇軾與參寥子交游考〉,《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4卷第1期,民國84年6月,頁61-82。
    97. 欒睿撰:〈試論蘇軾的佛教觀念及其影響〉,《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5年第2期,頁33~39。

    二、蘇軾貶謫研究類
    (一)貶謫
    1. 王友勝撰:〈貶謫與湖湘古代文學〉,《求索》,2001年6月,頁101。
    2. 王運濤撰:〈略論貶官士人的特殊心態及其文學表現〉,《瀋陽大學學報》,第16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81-85。
    3. 尹富撰:〈《日知錄》“量移”條指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總第109期)。
    4. 向志柱撰:〈生命與文學的突圍——論貶謫情結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江漢論談》,2001年7月,87-89。
    5. 呂耀森撰:〈淺談貶官文學的形態與思想內涵〉,《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8月,頁43-45。
    6. 李劍波撰:〈貶謫文學: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評《貶謫文學論集》〉,《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1年8月,頁124。
    7. 周尚義撰:〈中國古代遷謫詩流變述論〉,《河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2003年4月,頁89-92。
    8. 周尚義撰:〈北宋貶謫詩文論略〉,《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年3月,頁128-131。
    9. 洪本健撰:〈北宋士大夫的謫官遷徙與散文創作〉,「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2002年8月16-19日。
    10. 范秀玲撰:〈儒風砭骨憂黎元——我國古代貶謫文人的精神歸宿〉,《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6期,1999年11月,頁52-54。
    11. 徐書奇撰:〈古代貶謫文學探析〉,《現代語文》(理論研究版),2005年9月,頁21-24。
    12. 孫玉華撰:〈詩人行吟貶謫路——古詩詞文化解讀〉,《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第5卷第3期,2004年9月,頁37-41。
    13. 孫立洲撰:〈貶官‧傑作‧窮愁〉,《電大教學》,1995年第4期(總第109期),頁14-15。
    14. 張玉樸撰:〈論宋代文人的謫居心態〉,《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8期,頁51-54。
    15. 張再林撰:〈宋代士人的遷謫心態與遷謫詞風〉,《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頁76-82。
    16. 張其凡、金強撰:〈宋代嶺南謫宦類型分析〉,《學術研究》,2004年第3期,頁100-103。
    17. 張海鷗撰:〈宋代文人的謫居心態〉,《求索》,1997年第4期,頁95-99。
    18. 曾棗莊撰:〈論宋代的三大詩案〉,《故宮學術季刊》,第14卷第2期,1996年11月,頁29-43。
    19. 鈕勤瀚撰:〈減死朔方誰考驗,徙家合浦竟飄零——歷代謫戍流放地圖〉,《Map Story Line》,頁34-41。
    20. 黃美鈴撰:〈北宋貶謫詩人的心靈模式與類型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0年。
    21. 雷桂萍撰:〈從遷謫詩文透視作者的心理人生〉,《滄桑》,2004年1-2,頁98-99。
    22. 廖文華撰:〈唐宋貶謫江西地域的文士考略〉,《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頁48-51。
    23. 劉戈撰:〈幽怨起騷人——遷謫文學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初探〉,《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5期,2003年10月,頁21-24、76。
    24. 劉曉林撰:〈遷謫詩歌創作的醫學心理分析〉,《中國文學研究》,1999年第2期,頁8-12。
    25. 錢建狀撰:〈南渡前後貶居嶺南文人的不同心態與環境變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4年9月,頁118-125。

    (二)蘇軾貶謫研究類
    1. 王玉英撰:〈一段心靈的掙扎史──蘇軾黃州詞文解讀〉,《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第11卷第6期(總第53期),1998年,頁11-14。
    2. 王志恆撰:〈蘇東坡在惠州〉,《暢流》,第40卷第11期,1970年1月,頁9-12。
    3. 王保珍撰:〈東坡日月長-蘇軾在黃州〉,《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第1期,1990年4月,頁36-43。
    4. 王彥撰:〈蘇東坡在儋耳〉,《廣東文獻》,第4卷第3期,1974年9月,頁37-39。
    5. 王啟鵬撰:〈蘇東坡寓惠生活探幽〉,《惠州大學學報》,第18卷第2期,1998年6月,頁90-96。
    6. 王萬福撰:〈蘇東坡在海南〉,《廣東文獻》,第7卷第2期,1977年6月,頁62-65。
    7. 方星移撰:〈世事飽諳思縮手,主恩未報恥歸田——蘇軾謫居黃州期間思想的變化〉,《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頁95-97。
    8. 方星移撰:〈蘇軾居黃期間詩作對“今我”的描寫與表現〉,《華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6期,2001年12月,頁9-11。
    9. 巨傳友撰:〈東坡貶謫詩的意趣及表現特徵〉,《懷化師專學報》,第21卷第1期,2002年2月,頁50-53。
    10. 石藝撰:〈遷客騷人儋州宜州——蘇、黃晚年貶謫心態與文學創作比較〉,《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總第75期),頁121-123。
    11. 成杰撰:〈蘇軾前後貶謫思想之異同〉,《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2003年11月,頁169-171。
    12. 朱靖華撰:〈天地精神境界──評蘇軾嶺海時期的人生反思〉,《新東方》,1996年第6期,頁34-41。
    13. 李顯根撰:〈論蘇軾貶儋詩篇中蘊含的“東坡精神”〉,《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6月,頁215-217。
    14. 周雲龍撰:〈論蘇軾遷謫期間的精神勝利法──兼探封建士大夫的文化心態〉,《中國文學研究》,2001年1期,2001年2月,頁54-59。
    15. 周奎生撰:〈論蘇軾貶謫嶺南時期的文化意義〉,《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47-49。
    16. 林斌撰:〈蘇東坡與海南〉,《暢流》,第38卷第5期,1968年10月,頁16-18。
    17. 林彬撰:〈蘇軾貶居黃州心態探微〉,《社科縱橫》,1997年第3期,頁50-51。
    18. 邱敏捷撰:〈從〈後赤壁賦〉看東坡被貶後內在心境之轉化〉,《國文天地》,16卷7期,2000年12月,頁8-10。
    19. 胥端甫撰:〈東坡家庭與烏臺詩案〉(上)(中) (下),《中華詩學》,1970年11月,第3卷第6期,頁37-43;1970年12月,第4卷第1期,頁26-31; 1971年1月,第4卷第2期,頁39-41。
    20. 胡信田撰:〈蘇東坡身在蠻荒心存文明〉,《暢流》,第58卷第11期, 1979年1月,頁29-30。
    21. 胡信田撰:〈蘇東坡的貶謫生活〉,《醒獅》,第6卷第6期,1969年6月,頁16-17。
    22. 馬百計撰:〈玄都觀里桃千樹 盡是劉郎去后栽——談蘇軾由杭赴密詞作及其謫貶心態〉,《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2001年10月,頁22-24。
    23. 施淑婷撰:〈蘇軾遷謫內緣因素之探求〉,萬竅—中華通識教育學刊,第四期,2006年11月1日,頁81-98。
    24. 孫嘉毅撰:〈灑脫超曠的人生寫照?——論蘇軾的黃州散文〉,《北京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 1期,頁50-54。
    25. 唐玲玲撰〈寄我無窮境─—蘇軾貶儋期間的生命體驗〉,文學遺產,1996年,第4期,頁49-56。
    26. 唐玲玲撰:〈蘇軾在海南〉,http://www.hainannet.com/DataStore/Hainan-SuShiStory.htm
    27. 徐蔚撰:〈超越與重構──蘇軾黃州時期散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頁29-31。
    28. 徐叢叢撰:〈人生困境對蘇軾後期創作的影響〉,《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總第57期),頁43-45。
    29. 閆笑非撰:〈也談《念奴嬌‧赤壁怀古》詞的本意——從蘇軾謫黃心態說起〉,《綏化師專學報》,第24卷第4期,2004年11月,頁67-68。
    30. 張高評撰:〈記遊與遷謫──以東坡山谷詩為例〉(收於《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月,頁141-178。)
    31. 張志烈撰:〈從海南書簡看東坡居儋心態〉,《天府新論》,1989年2期,1989年4月,頁70-76。
    32. 張秀莉撰:〈東坡瓊州詩探析〉,《南師語教系學刊》,第四期,頁1-35。
    33. 張進、張惠民撰:〈蘇軾貶逐心態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2期,2001年4月,頁67-73。
    34. 張學波撰:〈蘇軾前後赤壁賦心靈境界之探討〉,《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01-108。頁22-28
    35. 張顯生撰:〈謫瓊三載 遺澤千秋——蘇東坡貶瓊三年的思想和功業〉,《瓊州大學學報》(綜合版),1994年第1期,頁62-66、83。
    36. 梁大和撰:〈蘇東坡在惠州〉,《嶺南文史》,1996年第2期,頁28-34。
    37. 梁大和撰:〈蘇東坡貶惠年表〉,《惠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頁56-61。
    38. 梅大聖撰:〈略論蘇軾謫居黃州時期的“功業”──兼論黃州時期的東坡居士形象〉,《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 16卷第1期,1996年2月,頁44-55。
    39. 梅大聖撰:〈蘇軾黃州時期的生活方式及社會意義〉,《江漢論壇》,1996年07期,頁33-37。
    40. 梅大聖、尹吉鳳撰:〈東坡通判杭州期間詞作散論〉,《黃岡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41. 莊申撰:〈蘇東坡在海南島〉,《歷史月刊》,第4期,1988年4月,頁138-139。
    42. 陳宗敏撰:〈蘇東坡的謫居生活〉,《書和人》,國語日報出版社,第369期,1979年7月。
    43. 程武撰:〈天真爛漫是吾師——蘇東坡的悲劇精神 〉,《黃梅戲藝術》,1996年第1期,頁63-64。
    44. 程海英撰:〈一蓑煙雨任平生——試析蘇軾貶謫黃州時期的人生態度〉,《甘肅教育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17卷專輯,2001年,頁9-12。
    45. 黃啟方撰:〈從東坡書牘認識東坡—以黃州、惠州、儋州時期書牘為主〉,蘇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314-338。
    46. 黃啟方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紀念蘇東坡九百六十歲誕辰〉,聯合報副刊, 1997年1月11日。
    47. 黃啟方撰:〈人間有味是清歡〉(黃啟方著:《東坡的心靈世界》,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10月初版,頁13-30。)
    48. 黃寬重撰:〈蘇東坡貶謫黃州的生活與心境〉,《故宮文物月刊》,第8卷第1期,1990年4月,頁44-49。
    49. 楊勝寬撰:〈改革與人生 蘇軾、張耒的共同話題 兼論黃州之貶對二人的影響〉,《黃岡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1期,1996年2月,頁50-55。
    50. 劉乃昌撰:〈漫談東坡徐州詩詞的淑世精神〉,《文史哲》,2000年第5期(總第260期),頁43-46。
    51. 劉少雄撰:〈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5卷3期,1995年9月,頁143-158。
    52. 劉昭明撰:〈從〈賀新郎〉(乳燕飛華屋)詞論蘇軾在黃州時期之心境與寫作手法〉,《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1994年6月,頁275-315。
    53. 鞏善鑫撰:〈他年誰作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蘇軾貶居海南的生活和功業〉,《中州大學學報》,第21卷第3期,2004年7月,頁30-32。
    54. 慕容欣撰:〈蘇東坡與海南島〉,《東方雜誌》,第17卷第6期,1983年12月,頁66-69。
    55. 蔣勵林撰:〈蘇東坡的一生厄運〉,《建設》,第21卷第3期,1972年8月,頁33-35。
    56. 蔡英俊撰:〈東坡謫居黃州後的心境〉,《鵝湖》,2卷4期(總第16期),1976年10月,頁50-52。
    57. 薛瑞生撰:〈東坡南遷詞考辨〉,《人文雜志》,1996年第1期,頁99-104。
    58. 鍾屏蘭撰:〈東坡南遷途中詩研究〉,《屏東師院學報》,5期,1992年6月,頁71-82。
    59. 謝家順撰:〈三游古戰場 詞賦寄希音──從三游赤壁之作看蘇軾思想傾向的流變〉,《唐山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1期,頁74-77。
    60. 韓介光撰:〈試論蘇居海南時期的思想與影響〉,《廣東文獻》,第20卷第1期,1990年3月,頁21-24。
    61. 韓介光撰:〈蘇軾在惠州1094-1097〉(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3年10月,頁231-276)
    62. 韓介光撰:〈蘇軾嶺南謫居時之心態蠡討〉,《丘海季刊》,第35期,1993年4月,頁11-14 。
    63. 韓國強撰:〈蘇軾密州詞散論〉《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64. 藍麗春撰:〈東坡先生黃州時期文學探究〉,《嘉南學報》,第20期,民83.11,頁234-247。
    65. 釋雲峰撰:〈一蓑煙雨任平生──略談東坡居士的人生境界〉,《嶺南文史》,1997年04期,頁20-23。
    66. 饒學剛撰:〈東坡貶居黃州考〉,《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第14卷第2期,1994年4月,頁12-19。
    67. 饒學剛撰:〈東坡貶居黃州考〉(續),《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第14卷第3期,1994年8月,頁9-16。
    68. 饒學剛撰:〈東坡黃州生活創作繫年〉,《黃岡師范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1997年5月,頁42-47。

    三、蘇軾其他研究類
    1. 王水照撰:〈蘇軾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文學遺產》,1989年5月,頁87-96。
    2. 王水照撰:〈近年中國學術界關于蘇軾研究的幾個爭論問題〉,《蘇軾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頁405-416。
    3. 王水照撰:〈評蘇軾的政治態度和政治詩〉(收於《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7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頁229-149。)
    4. 王文龍撰:〈《東坡詩話全編箋評》前言〉《鹽城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5. 朱榮智撰:〈中國傳統文人的三種生命情調——以屈原、陶淵明、蘇東坡為例〉,《國文天地》,16卷11期,2001年4月,頁48-54。
    6. 李春梅撰:〈蘇軾與常州〉,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卷,第3期,頁24-28。
    7. 何東平撰:〈試說蘇軾詞中的人生境界〉,《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01期。
    8. 何梅琴撰:〈蘇軾游記散文藝術特色論〉,《平頂山師專學報》,1996年03期。
    9. 冷成金撰:〈從《東坡易傳》看蘇軾文藝思想的基本特徵——兼與朱熹文藝思想相比較〉,《文學評論 》,2002年02期。
    10. 姜宇撰:〈「歸」與「不歸」──從《東坡樂府》看蘇軾的游子心態〉,《國文天地》11卷7期,1995年12月,頁85-89。
    11. 施淑婷撰:〈東坡「文理自然,姿態橫生」之創作理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十四卷第四期,2003年12月,頁113-141。
    12. 閆笑非撰:〈略論三蘇出處進退的思想矛盾〉,《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4期,1999年7月,頁41-45。
    13. 徐無逸撰:〈由《赤壁》二賦的優劣問題考察蘇軾的超越性追求〉,北大中國語文學系學術論壇,2004-6-14,http://chinese.pku.edu.cn/bbs/index.php。
    14. 崔海正撰:〈近年東坡詞研究述略〉,《文學遺產》,1996年01期。
    15. 張健撰:〈蘇軾的文學批評研究〉(收於《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民國72年5月第二次印刷,頁2-116。)
    16. 張健撰:〈蘇軾的文學批評〉(收於《中國的文學批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民國81年8月二版一刷,頁117-131。)
    17. 張承鵠撰:〈只有名花苦幽獨──從東坡詠物詞看其孤寂感〉,《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科版),1995年第2期,頁16-20、46。
    18. 曹圭百撰:〈出仕與隱退之間的糾葛及其消解──蘇東詩的一個斷面〉,「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南京: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2002年8月16-19日。
    19. 陳滿銘撰:〈蘇東坡的境遇與其詞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三十期,民國90年6月,頁163-194)
    20. 陳冠明撰:〈如寄、如夢、如朝露──蘇軾消極人生觀探微〉,《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頁142-154。
    21. 喻世華撰:〈執著與曠達:蘇軾詩詞的還鄉情結〉,《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期,2001年7月,頁54-57。
    22. 程林輝撰:〈蘇軾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92期,1995年10月,頁75-89。
    23. 黃美玲撰:〈從前後赤壁賦看蘇東坡的矛盾心境〉,《中國文化月刊》,164,民82.06,頁107-111。
    24. 楊海明撰:〈蘇軾:睿智文人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態度〉,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4期, 1998年12月。
    25. 楊文雄撰:〈反常合道‧詩中有畫‧蘇軾詩學〉,《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1995年3月,頁201-217。
    26. 廖國棟撰:〈蘇軾以賦為文初探〉,《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1995年3月,頁375-400。
    27. 趙玲、王渭清撰:〈略論蘇軾的命運及其文化意義〉,《呼蘭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28. 劉尊明撰:〈論蘇東坡的人生幽默及其文化內蘊〉,《湖北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4期,頁32-38。
    29. 慶振軒撰:〈東坡幽默詼諧性格論〉,《蘭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1995年,頁120-126。
    30. 蔡正發撰:〈白居易對蘇軾的影響〉,《古今藝文》,21:03,民84.05,頁6-21。
    31. 鄭向恆撰:〈直舒胸臆、純任自然──從東坡的詩詞文看東坡的人格〉,《崇右學報》,第5期,1995年12月,頁238-246。
    32. 鄭芳祥撰:〈蘇軾如何面對他人的死亡──以其祭文為主的討論〉,《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4期,2002年12月,頁179-195。

    四、佛禪文藝類
    1. 丁敏撰:〈試論佛家 「空」義在中國詩歌中的表現〉,《中華學苑》,第45期,1995.03,頁259-287。
    2. 丁敏撰:〈佛教與中國文學——風格與心靈深度的開發〉,人生雜誌》,第182期,頁32-35。
    3. 丁敏撰:〈佛教譬喻文學研究〉(收入葛兆光《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頁93-109。)
    4. 方立天撰:〈文字禪、看話禪、默照禪與念佛禪〉,《中國禪學》,http://www.guoxue.com/magzine/zgcx/zgcx104.htm。
    5. 方星移、王兆鵬撰:〈北宋詞人僧仲殊考〉,《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頁144-148。
    6. 方道成譔:〈阿彌陀經句解序〉,新纂續藏經第 22 冊 No. 0421,CBETA 電子佛典 Rev. 1.2,頁538。
    7. 孔令宏撰:〈試論宋代禪宗與《莊子》思想的關系〉,《河北學刊》,1999年02期。
    8. 王志楣撰:〈《維摩詰經》與中國文人、文學、藝術〉,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 1992年07月出版,頁264
    9. 王開府撰〈《維摩詰經》中直心、深心及其相關概念的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出版,頁89-109。
    10. 王熙元撰:〈從「以禪喻詩」論嚴羽的妙悟說〉,《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輯,1995年07月出版,頁196。
    11. 朱秉義撰:〈儒佛(禪)各名家為學為道相通舉隅〉(收於《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華梵大學哲學系發行,1998.12.26出版,頁11-15。)
    12. 吳言生〈生活禪的思想淵源〉,《中國禪學》第一卷,淨慧法師顧問,吳言生主編,河北禪學研究所主辦,中華書局印行。
    13. 吳言生撰:〈論《涅槃經》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03期。
    14. 吳言生撰:〈華嚴帝網印禪心一—論《華嚴經》、華嚴宗對禪思禪詩的影響〉,《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文雜誌》,2002第2期,頁85-91。
    15. 吳言生〈禪宗哲學的本心論〉,(收於《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16. 吳汝鈞著〈游戲三昧:禪的美學情調〉(收於《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三,頁161~162)。
    17. 吳怡撰:〈中國禪宗與儒道兩家思想的關係〉,《幼獅學誌》,第16卷第1期,1980年6月,頁99-112。
    18. 邱瑞祥撰:〈會通宗教與文學——讀〈禪宗與宋代詩歌創作論〉〉,普門學報,2002年
    19. 杜松柏撰:〈唐宋詩中之禪趣〉,《海潮音》,第60卷第8期,1979年8月,頁28-36。
    20. 杜松柏撰:〈佛禪「法」「悟」於詩論的影響〉,中興大學中文學報第四期(1991.01) ,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頁25-29。(又收於《詩與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87年9月修訂出版一刷,頁331-358)。
    21. 杜保瑞撰:〈《楞伽經》的知識意義探究〉,《華梵人文學報》,華梵大學華梵人文學報編輯部,九十二年七月創刊號,頁209-242。
    22. 汪娟撰:〈傳統佛教的文學觀〉(收於佛學會議論文彙編:《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法鼓文化,1998,頁65-66。)
    23. 林安梧撰:〈關於「覺」在教育上的作用:總體之源的場域覺醒--對《道言論》中「一本空明」的闡釋〉,《鵝湖》,第三十卷四期(總號352) ,2004年10月,頁13-19。
    24. 林安梧撰:〈「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的構建〉,《鵝湖》,第廿六卷第六期(總號:306),2000年12月,頁28-39。
    25. 林安梧講授:〈「生」與「死」:理解、詮釋與治療——從佛教的「剎那生滅、了生脫死」說起〉,2002年三月廿四日台北佛光道場。
    26. 林湘華〈禪宗與宋代詩歌創作論〉,普門學報,第六期。
    27. 周義敢撰:〈北宋的禪宗與文學〉,《文學遺產》,1986年第3期。
    28. 周裕鍇撰:〈禪門宗風與宋詩派別〉,《宋代文學研究叢刊》,創刊號,1995年3月,頁127-144。
    29. 周裕鍇撰:〈禪宗偈頌與宋詩翻案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二期,頁53-58。
    30. 周裕鍇撰:〈從法眼到詩眼——佛禪觀照方式與宋詩人審美眼光之關係〉,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辦,2004年12月10-11日。
    31. 東方喬撰:〈居士佛教與居士詞論略〉,《文學遺產》,2005年06月,頁 31-40。
    32. 洪修平撰:〈略論宋代禪學的新特點〉,《南京大學報》,1993年第1期,頁29-34。
    33. 姚衛群撰:〈佛教禪思想的形成發展及主要特點〉,《中國禪學》http://www.guoxue.com/magzine/zgcx/zgcx110.htm
    34. 孫昌武著,〈禪宗與古典詩歌的關係〉,(收於《中國禪學》第一卷,淨慧法師顧問,吳言生主編,河北禪學研究所主辦,中華書局印行,頁343-351)。
    35. 孫昌武撰:〈漢文佛教文學研究概況及其展望〉(收入林徐典編:《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上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頁130-138。)
    36. 高慎濤撰:〈北宋詩僧道潛及其詩歌風格〉,《中國韻文學刊》,第20卷第3期,2006年9月,頁36-38。
    37. 高慎濤撰:〈北宋詩僧道潛生平事跡考略〉,《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8卷 04期(總第135期),2006年,頁47-49。
    38. 郝緯剛、賈利華撰:〈禪宗與宋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頁64。
    39. 徐小躍撰:〈老莊的心齋靜默與楞伽禪的守心觀淨比較研究〉,《普門學報》,第七期。
    40. 袁行霈撰:〈詩與禪〉,(《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市:國文天地雜誌社,民國79年3月初版。)
    41. 張晶撰:〈返觀自我的冷靜諦視:從詩禪關係看宋詩的特質〉,《社會科學輯刊》,1998.2,頁144-149。
    42. 張晶撰:〈禪與詩三題〉,(《中國禪學》第一卷,淨慧法師顧問,吳言生主編,河北禪學研究所主辦,中華書局印行,頁352-359)。
    43. 陳慶煌撰:〈禪宗對宋詩的影響〉,《中國詩季刊》,第5卷第4期,1974年12月,頁75~88。
    44. 陳戰國、強昱著:《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頁228-229。
    45. 許宗興撰:〈《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三階論」詮釋架構的商榷〉,(華梵大學華梵人文學報編輯部,九十二年七月創刊號,《華梵人文學報》,臺北縣:華梵大學文學院,271-294
    46. 黃永武撰:〈詩與禪的異同〉,《幼獅月刊》,第44卷第3期,1976年9月,頁22-26。
    47. 傅偉勳撰:〈禪道與東方文化〉,(收於《從創造的詮譯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頁248-249。)
    48. 楊惠南撰:〈道信與神秀之禪法的比較─—兼論惠能所批判之看心、看淨的禪法〉,《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十一期, 1988年1月,頁205-225。
    49. 楊惠南撰:〈南禪「頓悟」說的理論基礎──以「眾生本來是佛」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6,1983年01月,頁103-123。
    50. 赫偉剛、賈利華撰:〈禪宗與宋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頁63~68。
    51. 鄭群輝撰:〈論宋代詩僧創作的傑出成就——以道潛、仲殊、惠洪為例〉,《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頁26-32。
    52. 蕭麗華撰:〈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2000.07 ,頁253-273。
    53. 龔鵬程撰:〈唐代文人與佛教〉,《普門學報》,第十五期。

    五、外籍語言類
    1. (日)池澤滋子著:〈穎士名聲動倭國——日本蘇軾研究述略〉(收於曾棗莊等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頁623-703。)
    2. (日)米田彌太郎著,池澤滋子譯:〈東坡赤壁在日本〉(收於池澤滋子著:《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上海市:上海人民,2006,頁197-217。)
    3. (日)長尾正和著,池澤滋子譯:〈壽書會與赤壁會〉(收於池澤滋子著:《日本的赤壁會和壽蘇會》,上海市:上海人民,2006,頁222-236。)
    4. (韓)洪瑀欽著:〈擬把漢江當赤壁——韓國蘇軾研究述略〉(收於曾棗莊等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頁571-622。)
    5. (美)James M. Hargett(何瞻):〈The Travel Records(Yu-chi)of Su Shih(1037-1101)(蘇軾的遊記散文)〉,《漢學研究》,8卷2期,1990年12月,頁369-396。
    6. (美)Kathleen Tomlonovic(唐凱琳)著:〈散為百東坡——西方漢學界的蘇軾研究〉(收於曾棗莊等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頁704-772。)
    7. (美)Kathleen Tomlonovic(唐凱琳)撰:〈蘇軾詩歌中的「歸」──宋代士大夫貶謫心態之探索〉,《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頁535-536。
    8. (美)Curtin Dean Smith(史國興)撰:〈The Dream of Ch'ou-ch'ih: Su Shih's Awakening(以蘇軾的仇池之夢探論其晚年之解脫)〉,《漢學研究》,Vol. 18,2000年,頁255-289。

    六、目錄索引類
    1. 丁敏撰:〈當代中國佛教文學研究初步評介--以臺灣地區為主〉,《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二期,1997年7月,頁233-280。
    2. 衣若芬撰:〈臺港蘇軾研究論著目錄 一九四九~一九九九〉,《漢學研究通訊》,20卷3期,2001年5月,頁180-200。
    3. 張高評撰:〈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1期,2001年2月,頁6-19。
    4. 張高評、林朝成撰:〈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普門學報》,第9期,民91年05月,頁253-293。
    5. 蔡耀明撰:〈評介《佛教相關博碩士論文提要彙編(1963-2000)〉,《現代佛教協會通訊》,第11期,頁236-241。
    6. 鄭芳祥撰:〈蘇軾嶺南時期研究論著知見目錄(1949-2002)〉(附於《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7. 蕭麗華撰:〈近五十年(1949-1997)台灣地區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九期,1998年11月,頁131-14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