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文祁
Wen-chi Wu
論文名稱: 台灣撞球運動發展:問題與解決方案
The Development of Pool in Taiwa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指導教授: 卓俊伶
Jwo, Jun-Ling
闕月清
Keh, Nyit-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撞球運動發展問題與解決方案
英文關鍵詞: development of pool, ,problems and solu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撞球於1978年引進台灣,由於簡單易學且富於變化的特性,迅速地受到國人的喜愛,逐漸發展為重要運動休閒項目之一。在撞球運動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消費者、業者、協會組織、政府等在此轉型與推動的過程,應建立完整的運作與輔導機制,才能形成健康的產業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撞球運動發展過程、特質、組織運作情形、職業運動發展過程中之問題,探討撞球運動的健康性、休閒性、經濟性,並對未來發展帶來的願景,建構一套完整的發展途徑。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針對台灣撞球運動界人士,球館經營者、國家級教練、知名撞球選手與中華民國撞球運動協會核心幹部實施訪談,輔以SWOT分析,探討撞球運動發展面臨組織內外情勢。透過訪談綜整分析發現台灣撞球運動發展之特質及面臨的問題:(一)社會尚有負面觀感;(二)選手無妥善生涯規劃保障,影響運動人口流失;(三)未建構完整行銷計畫;(四)經濟影響場館經營困難;(五)法令未周全、產業發展斷層;(六)體育運動組織無長遠發展計畫等問題;進而提出解決方案是:(一)推動更優質、高尚之撞球運動;(二)解決不合時宜之法規;(三)帶動產業商機;(四)政府應積極著力於運動行銷政策。

    Abstract

    The game of pool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in 1978. Due to the easy rules and numerous variations of the game, it soon became one of the main leisure activities.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ol in Taiwan, consumers, pool hall operators, and the government play important role:SWOT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ere utilized in this study to discover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ool in Taiwan. After conducting interviews with people related to the pool industry, such as elite athletes, coaches, and administrators of the national organizati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ol in Taiwan:(1)A lingering negative image of the game among society at large,(2)No comprehensive career guarantees for players resulting in a loss of top players, (3)No comprehensive marketing plan for the sport, (4)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for pool halls caused by overall economic downturn,(5)Lack of comprehensive laws that have aversely affected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6)No long-term development plans for organization. The SWOT analysis suggested solutions as follows:(1)Promoting a higher quality for pool,(2)Revising outdated laws , (3)Promoting economic opportunity for the sport, and(4)Comprehensive marketing plan should be supported from the government.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3 第六節 研究重要性.......................................4 第貳章 文獻回顧……………………………………………………….....6 第一節 撞球運動發展過程…………...……………………………….… 6 第二節 撞球運動組織發展.......……………………….………….. 14 第三節 職業撞球運動發展……………………….………………….....21 第四節 休閒撞球運動發展..……………………………………………… 26 第五節 小結........................................... 30 第参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步驟………………………………………………………….. 34 第四節 資料處理分析……………………………………………....... 36 第五節 研究者立場...................................... 37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台灣撞球運動發展特質........................... 38 第二節 撞球運動之組織運作情形.............................46 第三節 職業撞球運動發展過程中之問題........................57 第四節 職業撞球運動發展過程中之解決策略....................6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4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80 附錄二 訪談資料編碼表一~九..............................81

    參考文獻

    王克武、賴姍姍(2001)。台灣地區撞球運動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55(8),21-26。

    王克武、賴姍姍(2002)。大專院校撞球課程之教學初探。大專體育雙月刊,58(8),5-13。

    王宏仁(1997)。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各階級的經濟活動。臺灣風物,47(1),23-38。

    王宗吉(譯)(2000)。運動社會學。台北:紅葉。(Howard L. Nixon II & James H. Frey)

    王宗吉、洪煌佳(2002)。論運動產業發展的社會變遷。國民體育季刊,135,17-22。

    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台北市:品度。(John R. Kelly)

    全國意向顧問公司(1999)。臺灣地區體育場館資料庫建立結案報告。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江中皓(2003)。我國運動觀光發展契機與潛力之評估—以高爾夫假期為例。國民體育季刊,32(3),12-17。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國民體育法。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體育法規彙編。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運動產業與國家永續發展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政府如何營造全民運動的環境。國民體育季刊,33(3),4-11。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休閒產業發展報告書。台北市:作者。

    吳文忠(1981)。中國體育發展史。台北市:三民。

    吳秋月(1999)。一個從諮商式的諮商員到撞球場的青少年工作者新生:由外展經驗談青少年工作者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台北:五南。(Patricia A. Stokowski)

    吳崇旗、周靈山(2002)。淺析世界盃足球賽的全球化發展:傳播、政治、經濟、文化的觀點。大專體育雙月刊,63,152-158。

    吳榮義(2001)。職業運動業之經濟價值。運動管理季刊,1,6-7。

    李仁德(1999)。我國新舊「國民體育法」比較分析。大專體育雙月刊,42,3-10。
    李仁德(2002)。行政院各部會執掌業務與體育關係。大專體育雙月刊,60,53-61。

    李昱叡(2003)。從我國現行體育與觀光政策分析「運動觀光」發展之政策規劃整合構面。大專體育雙月刊,67,1-7。

    李柳汶(2001)。從贊助行為看企業、體育活動與傳播媒體之互動。大專體育雙月刊,53,62-66。

    李敏玲(1997)。運動連鎖服務業生命週期與經營策略之研究:以韻律舞蹈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沈長振(2002)。2001年運動休閒產業徵才博覽會內容分析。運動管理季刊,2,92-96。

    周靈山、陳淑滿(2003)。大眾傳播研究中運動廣告意涵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65,116-122。

    林永森(2002)。休閒運動服務業管理人員專業能力需求與課程模式規劃之研究。運動管理季刊,2,106-121。

    林國榮(2002)。加入WTO對我國運動產業影響評估及因應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林房儹 (2000)。運動事業經營與管理專業人才之培育,大專體育雙月刊,47,(2(2),5-7。
    林房儹 (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華葦(2001)。職業棒球運動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林橫良、林淑芬(2003)。撞球課程術科表現測驗方式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66(6),19-23。

    洪嘉文(2001)。學校體育發展現況。學校體育,64,4-12。

    洪嘉文(2002)。運動產業概念在學校體育之策略運用。中華體育季刊,16(4),83-93。

    相子元(2001)。加強研發,提升體育用品國際競爭力:以運動鞋與網球拍為例。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胡幼偉(1999)。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應現況與展望。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昝家騏、劉榮聰(2000)。運動產業的市場區隔與其對運動行銷的涵義。大專體育雙月刊,50,165-171。

    高俊雄(1996)。台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一)。台北市:品度。
    高俊雄(1997)。臺灣地區運動服務業之發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26(3),135-143。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市:志軒。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產業關聯。國民體育季刊,31(4),13-17。

    張雅棻(2001)。我國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所面臨經濟上的挑戰。中華體育季刊,15(1),54-61。

    郭聰智(2002)。臺灣地區撞球運動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61,168-172。

    陳秀玲(1989)。臺灣體育用品工業概況。產業經濟,101,54-73。

    陳秀華(1993)。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消費者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明笁、許麗惠(2001)。體育設施再利用與都市發展。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金盈(2001)。中國大陸加入WTO後運動產業發展剖析。大專體育學刊,3(2),183-193。

    陳曉真(1994)。戰後臺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湯銘新(1986)。國內外民間運動組織現況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5(1),10-19。

    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之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桃園文教(復刊號),29-36。

    程紹同(1999)。美國運動產業介紹(下)。廣告雜誌,98,82-86。

    程紹同(2001)。運動行銷商戰剖析。台北市:漢文。

    程紹同(2002)。運動產業中的全球贊助。國民體育季刊,(3),23-33。

    黃金柱(1999)。跨世紀體育運動經營管理思潮。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啟煌(1999)。體育專業領域與市場開發。大專體育雙月刊,44,10-11。

    黃淑汝(1998)。臺灣地區職業運動贊助管理之研究。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市。

    黃煜、林房儹(2000)。臺灣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研究。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仁宇運動科技公司網頁(無日期)。2008年5月12日,取自:
    http://www.pansport.com.tw/tw/company/company_a1.asp

    文建會(2002)。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08年5月15日,取自:
    http://anonymouse.ws/cgi-bin/anon-www.cgi/http:/www.cca.gov.tw/creative/
    page5.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1)。工商及服務業普查。2008年5月5日,取自:
    http://www.dgbasey.gov.tw/census~n/two/file/D123/C2.htm

    楊束華(2003)。我國體育用品產業現況與發展分析。2008年5月15日,取自:
    http://www.tsma.org.tw/ch/htm

    運動神網(2008)。2008年5月9日,取自:
    http://www.sportsnt.com/Contents/FairSingle_02.asp?struct_id=4967

    黃鈺婷(2002)。我國體育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專業人力供給面之探討。運動管理季刊,2,98-105

    楊苑青(2003)。國內運動網站介紹。運動管理季刊,4,42-51。

    楊正寬 (2000)。觀光政策、行政與法規。台北市:揚智文化。

    葉公鼎(2002)。推動運動產業產官學一起來。運動管理季刊,91(3),49-52。

    葉公鼎(2002)。論第一屆運動休閒產業博覽會的價值。運動管理季刊,2(2),97。

    葉憲清(1988)。臺灣省運動會史。國民體育季刊,17(4),69-76。

    詹德基(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臺灣體育,105,6-11。

    廖俊儒(2001)。企業贊助運動之效益研究-以安麗盃世界女子撞球邀請賽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天麟(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與撞球參與決策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2),71-90。

    劉天麟(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與撞球運動產品購買決策之研究-已撞球運動與運動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劉昌德(1996)。臺灣運動商品化過程中的大眾傳播媒體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文輝(1995)。社會變遷。台北市:三民。

    蔡芬卿(2001)。我國運動經紀服務業的發展研究。大專體育雙月刊,53,136-141。

    蔡長啟(1991)。體育場地設備之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0(3),74-85。

    蔡厚南(2001)。運動設施與城鄉風貌再造。體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鄭志富(2002)。二十一世紀臺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第二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手冊。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鄭志富(2003)。臺灣運動產業典範集錦。台北市;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2000)。運動行銷學。台北市:華泰。

    盧燄章(1993)。臺灣地區大型企業對運動贊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薛雲道、李家耀(1998)。臺灣區運動會之變遷與影響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2(2),34-40。

    鍾志強(1998)。大眾傳播媒體與體育運動。國民體育季刊,27(1),4-10。

    簡曜輝(1994)。我國體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1),4。

    Burch, W. R., Jr. (1969). The social circles of leisure: Competing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125-147.

    Dye, T. R. (197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llwood, C . A. (1935).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ology. New York : American Book.

    Giddens, A. (1981).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m Materialism. New York:Macmillan .

    Giddens, A.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UK Policy Press.

    Giddens, A. (1991).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Norton.

    Giddens, A .(1979).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eld, D. (1999). Global transformations: 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cy Press.

    Heywood, J. L. (1988). Leisure collective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Leisure Sciences, 10(2), 119-30

    John, C. C., & Lynn, M. J. (1998). Introduction to commercial and entrepreneurial recreation. Texas: Sagamore.

    Judson, R. L. (1974). Sociology: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Belmont, CA:Wadsworth.

    Kidd, B. (1981). Sport, dependency,and Canadian State. In M. Hart and S. Birrell (Eds.),Sport in the Sociocultural Proces. Dubuque, IA: Wm. C. Brown.

    Lindolf, T. R. (1995). Qualitativ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McPherson, Barry, J. C. and John Loy,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Beamish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1990; 25: 323-325

    Nachmias, C. F., & Nachmian, D. (1996).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5th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Oakley,.A. (1974). Understand sociology. Dubuque, IA: Wm C. Brown.

    Pitts, B. G., Fielding, L. W., & Miller, L. K. (1994). Industry segmentation theory and the sport industry: Developing a sport industry segment model.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3(1), 15-24.

    Solow, R. M. (2000). Growth theory: I.Exposi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trauss, A. , & Corbin, J. (1990/1997). 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Veblen, T. (1899).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Warner, R. S. (1976). Sociology theory : Historical and formal. Morristown, NJ: General Learning.

    Weihrich, H. (1982). "The TOWS matrix - A tool for situ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Long Range Planning, 15(2), 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