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佩霖 Chou, Pei-Lin |
---|---|
論文名稱: |
半農半X的創意生活風格──女性新農夫築夢路之敘事探究 A Creative Lifestyle as Hannou-HanX- A Research on Narrative of Female New Farmers' Path to Weave A Dream |
指導教授: |
陳昭儀
Chen, Chao-Y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女性新農夫 、半農半X 、創意生活風格 |
英文關鍵詞: | Female new farmer, Hannou-HanX, Creative living styl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8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工業化、物質化及高度競爭的現代社會中,帶給人們很大的身心壓力;在食安問題層出不窮的現今,人們開始關注糧食是如何被產出,健康、安全的糧食的需求大幅提升。近年來,台灣土地上一股草根的力量正在萌芽,一群正值青壯年的人棄業從農,回歸自然生活,追求自給自足的生活。
我以倆佰甲農民食堂為研究起點,透由新農夫的介紹以滾雪球的方式認識了願意分享故事給我的女性新農夫,並透過研究參與者的敘說,了解她們轉業的緣由、適應、問題解決、未來計劃。旅程間,我漸漸的發現,來到農村的女農夫們雖是志願務農者,但是並不把農當做主要的職業,她們是為追尋自然的生活型態而來,進入農村後以「半農半X」的生活型態在農村中發展志業、開展多元生活形態,建立自我的生活風格。探究其「半農半X」背後,女性新農夫們追尋的是自我實現的創意生活。
在旅程中發現:一、女農們擇善固執的性格,起反身抵抗現行體制下的社會關係、社會價值觀及商品生產系統,以實踐「半農半X」展現自我生活風格,追求自主的生活。她們以友善方式耕種,以田間管理員、照顧者的角色來呵護作物的成長;用心維持田間生態的多樣性,追求人與萬物和諧共存的平衡點。二、女農們的生活「農與志」緊密結合,以「半農」滋養「半X」,能夠更好的提升工作成果與發揮工作價值。三、身心一體的「半農半X」生活實踐,即是女性新農夫們得以維持生計、達成自然生活且實現有意義的生命追尋的生活方式。尋找人生意義是終身的過程,築夢之路不斷的前進,沒有終點。四、小農所聚集的社群或團體對友善環境生態有共同的理念,大家共存善念、相互支持,共同尋找新農村的各種可能,以「共善」的信念運作農村的轉型,小農們盡一己之力,創建更美好的友善農業願景。
This industrialized, materialized and competitive modern society brings people not only physical but mental pressure. Since various food safety scandals had been exposed continuously, people have started paying attention to ways provisions are produced. The need of healthy and safe provisions is greatly increasing. Recently, the grassroots power has been bourgeoning in Taiwan; a group of young adults abandon their jobs and become farmers, returning to a life of nature and self-sufficiency.
This study uses Twoakker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Like snowballing, through the new farmer’s introducing, I encountered the female new farmers willing to share her story. With narratives by participants, those past experiences are re-created in which the reason of their change of profession, adaptation, problem-solving and future plan are comprehended.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I gradually found those female farmers who came to agricultural village are volunteering individuals that engage in agriculture. They do not regard farming as their profession; instead, they came to agricultural village to pursue a natural style of living. After they went to agricultural village, they perform a “Hannou-HanX” way of living to launch their vocation and develop diverse lifestyle, founding their own mode of living. Under the surface of “Hannou-HanX,” those female new farmers are looking for a creative life in which they fulfill themselves.
In the field trip, four points were found out. First, female farmers’ personal trait as perseverance help them resist social relation, social value and commodity production system under current frame. By realizing “Hannou-HanX,” they demonstrate their distinct lifestyle, pursuing an autonomous life. By adopting a friendly way to farm, they take roles as the administrator or caretaker of field to treat the crops with extensive care. They attentively maintain the diversity of ecology in the field, aspiring after the balance between human and all cre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Second, lives of those female farmers are compactly combining with the idea as “farming and aspiration.” By the nourishment of “Hannou” with “HanX,” work achievement is enhanced and work value is brought out as well. Third, practicing “Hannou-HanX” which propels the union of body and mind in their living is those female new farmers’ lifestyle to earn a living, achieve a natural way to lead life, and realize the pursuit of living with meaning. Comprehending the meaning of life is a lifelong process; the pursuit of dream keeps going without an end. Fourth, community or group formed by small farmers holds the same belief in friend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aving good intentions and supporting each other, together they look for every possibility for new agricultural village. They transform the agricultural village with the belief as “common good;” those small farmers dedicate themselves to create a greater vision of an agriculturally friendly future.
中文部分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事分析(C. K. Riessma著:Narrative Analysis)。臺北:五南文化。
王姿婷、莊晛英(2013)。來自土地的夢想事業:台灣食文化品牌創業紀錄。臺北:遠流。
王俊豪(2007)。新農業與新農民脈絡與涵構之解析。農業推廣文彙,52,1-15。
王蘊潔(譯)(2013)。半農半X的幸福之路(塩見直紀著:半農半Xな人生の歩き方88)。臺北:天下文化。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M. L. Crossley著: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嘉義:濤石。
江慧娟(2007)。女巫故鄉之旅:敘事課程實踐之自我敘說。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明耀(2010)。小農何去何從。第一屆台灣農學市集研討會文集。清華大學清華學院會議論文。
成明(譯)(2003)。馬斯洛人本哲學(Abraham H.Maslow著)。北京:九州。
吳育宓(2011)。回農青年創業之探討-以漂鳥計畫學員為例。東吳大學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等(譯)(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Amia Lieblich, Rivka Tuval-Mashiach, Tamar Zilber著: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嘉義:濤石。
李欣芯(2012)。以永續角度探討自給率最大化之糧食供給策略。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寶蓮(2004)。女農討山誌。臺北:張老師。
李文湉(譯)(1997)。存在心理學探索(Abraham H.Maslow著:Towarda Psychology of Being)。昆明:雲南人民。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 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心靈工坊。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宣屏(2010)。新農民從事新農業的經驗歷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院: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26)。臺北:巨流。
胡幼慧(2000)。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Martin E.P. Seligman著:Authentic Happiness)。臺北:遠流。
翁藝珊(2007)。實現心中那畝田?!-以動機歷程模式探討民眾追求田園夢之動機、歷程與回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大川(譯)(1990)。人的潛能和價值(Abraham H.Maslow著)。臺北:結構群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 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學富文化。
許雅貞(2001)。公民社會中的服務學習理念。社教雙月刊,103,21-25。
許育光(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討──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体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36(4),17-26。
梁炳琨(2008)農業食物在地——臺東縣池上鄉米食產業的探討。地理學報,53,85-117。
張正揚(2010)。小農的地方知識與變遷適應:旗美社區大學「有機」實踐之敘事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雯(2006)。我的幸福農莊。臺北:麥浩斯。
陳惠雯(2009)。食在自然。臺北:上旗文化。
陳惠雯(2011)。食育小學堂。臺北:上旗文化。
陳惠雯(2013)。幸福市集:種的安心、吃的放心。宜蘭:上旗文化。
郭華仁(2014)。家庭農業:由國際到本國。豐年半月刊,64(21),28-30和64(22),30-33。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雙葉書廊。
彭運石(2001)。走向生命的顛——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臺北:貓頭鷹。
黃世澤(2013)。未來新農民。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應用媒體藝術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如珍(2008)。苑裡「回農」的逃離與追尋。樹德科技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俊傑(2008)。心理學新典範——談正向心理學。國教之友,59(2),58-65。
黃紫翎(2011)。在地食物中反身性的抵抗歷程─探討合樸農學市集及其所串連的另類食物網絡。文化研究月報,116,29-49。
黃馥珍、卓紋君(2009)。敘說研究的探索——從三本敘說分析研究的比較說起,輔導季刊,45(3),49-64。
詹志禹(2005)。從演化的觀點看創造力教育政策的推動。教育資料集刊,30,113-142。
楊敏宗、蘇宗振(2011)。99年「小地主大佃農」推動成果及改進措施,農政與農情,225,50-55。
鄒篪生、孫智麗、李宜映(2009)。 由各國科技前瞻執行經驗提出我國農業科技前瞻發展規劃。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2(12),48-56。
蔡佩芳(2009)。志願務農者的歸農之行。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培慧(2010,10月)。油菜花田背後-農業結構與糧食安全。新使者, 120,19-22。
蔡敦浩、劉育忠、王慧蘭(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鼎茂。
劉致昕(2015)。為何全球年輕人都在瘋農業。商業周刊,1434,99-110。
鄭心怡(2013)。鄉村青年移民的半農半X追尋:社會化與自我概念觀點。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宇婷(2013)。農村的召喚:半農半X農村移居經驗之綠自然照顧探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先祐(2013)。從農業書寫探討台灣志願農民的環境倫理觀。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環境生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盈芷(2010)。小農求生記——農夫市集在主流產銷體系下的機會與挑戰。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鈺琳(2007)。種出綠色生活圈:志願務農者的生活方式選擇與農耕生活風格社群之形成。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諶淑婷、黃世澤(2013)。有田有木,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臺北:果力文化。
賴爾柔、戴君玲(2009)。台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的特性與困境。農業推廣文彙,54,41-51。
賴嬌燕(2010)。田園庄。宜蘭:影撰出版社。
戴君玲(2009)。台灣社群支持型農業的發展與運作:島嶼社群生機農場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瑞貞(2003)。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趨勢。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明憲(譯)(2007)。祕密(Rhonda Byrne著:The Secret)臺北:方智。
謝維玲(譯)(2012)。環保一年不會死! 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減碳生活日記(Colin Beavan著:No Impact Man)。臺北:野人文化。
蘇楓雅(譯)(2006)。半農半 X 的生活:順從自然,實踐天賦(塩見直紀著)。臺北:天下文化。
英文部分
Aranda, S., & Street, A. (2001). From individual to group: Use of narratives in participatory research proces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3, 791-797.
Bogdan, R. C., & Biklen, S. K. (2007).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5th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Sage.
Feagan, R. (2007)The place of food: mapping out the ‘local’ in local food system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31(1),23-42.
Freedm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
Higgins, V., Dibden, J., & Cocklin, C. (2008). Building alternative agri-food networks: Certification, embeddedness and agri-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4(1), 15–27.
McLeod, J. (1997). Narrative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
McMillan, D.W., & Chavis, D.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Renting H, Marsden T K, Banks J(2003). Understanding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 exploring the role of short food supply chains in rur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35(3), 393 – 411.
Simonton,D.K(2000).Creativity:Cognitie,personal,developmental,and social asoects. American Psychologist,55(1),151.
Sheils, C. (2002). What Does the Term “New Farmer” mean. The Natural Farmer , 2 (5),9.
Sternberg, R. J., & Lubert, T. L. (1996).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51(7),77-688.
網路資料
2014 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2014)。Family Farmers: Feeding the world, caring for the earth,2014年7月5日,取自http://www.fao. org/resources/infographics/infographics-details/en/c/230925/
Ying(2011)。在和平街屋遇見戀家的沒落公主。在宜蘭,創刊號。2015年3月25日,取自http://ilan2011.pixnet.net/blog/post/9286457.
大王菜舖子(2013)。為什麼賣菜。2014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 buylocal.tw/index.php/2012-09-22-11-06-34/2012-09-22-13-33-14
土拉客部落格http://landdykecsa.blogspot.tw/
小鶹米部落格http://cuteowlet.pixnet.net/blog
友積南澳部落格(2013)。ㄧ碗飯多少錢? 2/24 元宵來插秧。2013年1月31日,取自http://organicnanao.blogspot.tw/2013/01/215.html
王思涵(2013)。在這裡料理食物,也料理愛與生活。遠見雜誌,167。2013年1月31日,取自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E0035/ 238806/web/
王莉琪(2009)。生機互動 符合自然律動的有機農法。2014年2月5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48748
尤文、郭昱宏(2014)。微笑農夫小鶹 養田伴鳥。生命力新聞,2014年10月31日,取自www.vita.tw/2014/10/blog-post_31.html
田文社FB http:// www.facebook.com/pages/田文社/603384463096902?fref=ts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2013)。關於我們。2014年1月25日,取自http://www.hucc-coop.tw/about-us
好糧食堂FB https://www.facebook.com/goodeatscafe?_rdr
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2012),關於好食機。2014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howsfood.com/#
好食機農食教育(2014)。台南佳里北門社大許秀英,2014年3月19日,取自http://edu.howsfood.com/2014/02/blog-post_24.html
行政院農委會(2006)。新農業運動─台灣農業亮起來,發布日期:95年06月29日。2014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coa.gov.tw/view.php? catid=11137
行政院農委會(2006)。新農業運動施政架構,發布日期:95年06月29日。2014年4月30日,取自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11136
行政院農委會(2014)。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2015年3月25日,取自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3492
吳昭怡(2011)。專訪鹽見:半農半X,找到生命關鍵字。上下游新聞市集。2015 年 07 月 27 日。取自http://www.newsmarket. com.tw/blog/2572/
李光中(2014)。家庭、農業和濕地 2014年國際保育新趨勢。2014年6月30日,取自 http://www.swan.org.tw/mag/122_2.html
何嘉浩(2014)。郭華仁:有機農業的真諦在友善土地,不是農藥零檢出。上下游新聞市集。2014 年 09 月 27 日。取自https://www. newsmarket.com.tw/ blog/57847/
何欣潔(2013)。歸農青年增多 共組農藝讀書會進修。上下游新聞市集,2013年10月03日,取自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39600/
宜蘭縣政府主計處(2014)。102年宜蘭縣農業發展概況。2013年10月03日,取自http://bgacst.e-land.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 115&pageID=3185
林益澧、王俊豪(2013。歐美青年農民輔導政策之比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5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coa.gov.tw/ htmlarea_file /web_articles/coa/18922/0702.pdf
林巍(2011)。培育活力新農。中央網路報,2011年11月17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9979
邱莉燕(2013)。幸福是什麼?「幸福=快樂+有意義」。遠見雜誌,2013年02月22日。取自http://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 314.html
玩體驗(2010-2014)。幸福果食,關於我們。2014年9月14日,取自http://play.niceday.tw/supplier/5
倆佰甲(2014)。倆佰甲的農村運動。2014年9月14日,取自http:// twoakker.blogspot.tw/
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2010)。自然農法。2014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moa.org.tw/book/export/html/9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3)。國家創新月。2013年12月20日,取自www.taiwanideas.com/innomonth
陳彥樺(2013)。農村再生,生什麼?──談生態友善農業。環境資訊中心。2013年12月20日,取自http://e-info.org.tw/node/85872
陳建豪(2009)。士農工商都要文創上身。遠見雜誌,278。2013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5227.html
陳怡如(2014)。愛鳥小農的田間心事──城市與農村之間自由的靈魂。綠主張月刊,129。2014年12月20日,取自https://www. hucc-coop. tw/ 12173
陳慧貞(2014)。在農村實踐多元家庭,土拉客:我們在這裡,就是力量。上下游新聞市集。2014年4月30日,取自2015年1月28日,取自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54514/
彭子珊(2015)。有理想難吃飽日本青年不下鄉。天下雜誌,570。。2015年7月14日,取自http://webapp.cw.com.tw/news/article.action?id =5066839
蔡晏霖(2015)。2015年1月6日FB貼文,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 yenling.tsai.37/posts/902668746424753?pnref=story
維基百科(2014)。需求層次理論。2015年4月12日,取自https://zh. wikipedia. org/zh-tw/需求層次理論
貓小姐食堂FB https://www.facebook.com/Catladyrestaurant?fref=ts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學會(2012)。關於樸門永續生活設計。2014年2月5日,取自http://www.permaculture.org.tw/about-permaculture
賴青松(2012)。青松米一月天。2014年12月14日,取自http://blog.roodo. com/sioong/archives/18862670.html
賴青松(2014)。歸農迎向十二載,也許是該下坡的時候了。2014年12月14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sioong/archives/3472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