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俞愷 Yu, Kai |
---|---|
論文名稱: |
晚清杭州府教育發展與變革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Education in Hangzhou Prefecture in Late Qing China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Zhou, Yu-Wen |
口試委員: |
周愚文
Zhou, Yu-Wen 洪仁進 Hong, Reng-Jin 鄭玉卿 Zheng, Yu-Qing |
口試日期: | 2024/12/2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杭州府 、教育西化 、晚清 、傳統教育 、西式教育 |
英文關鍵詞: | Hangzhou prefecture, late Qing,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new educati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4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9 下載: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清時期,隨著西方勢力的入侵,中國的教育也逐步開始西化。在這個過程内,中國的傳統教育與科舉,遇到西方傳教士引入西學後的挑戰與變化,以及在中國的有識之士接觸後形成了什麽樣型態,一直受到學者關注。前人的研究中已從區域教育史角度,探討晚清某省或某區域的教育近代化,但較少針對單一發達的府級地區,研究當時新舊教育的變遷狀況。本研究運用史學方法,以地方志、朝廷頒布的章程法規、族譜、時人文集、日記以及史料彙編爲主,先考察杭州府傳統教育與科舉的狀況,與晚清(1840—1911)西學引入後的影響及新政時期(1901—1911)教育的西化。研究主要發現有三:一、杭州府傳統與西式教育事業的興盛,仰賴當地官紳的支持,二、杭州府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奠基於原有的文教發展,三、晚清杭州府的教育變革處於新舊制度交替,兼具傳統特徵與努力西化的傾向。
During the late Qing China, with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forces, the modernization of its education gradually unfolded. In this process,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h’ing China was challenged when encountering the Western learning introduced by Western priests. How Chinese intellects responded to this change was always inquired. In previous studies, some studies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in a certain province or a certain area adopted a perspective of local education history. However, few of them studied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in a specific prefecture.
Primary sources such as local chronicles, government regulations, genealogies and literati works and diaries were used. Using historical method, it explore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learning at the Hangzhou prefecture in late Qing China (1840-1911).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The well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 and western education at the Hangzhou prefecture relied on the active support of local officials and gentry; ii.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at the Hangzhou prefecture based on its ol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iii.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e Hangzhou prefecture was at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institutions, which had many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endency to strive for westernization.
一、史料
丁丙編,《武林坊巷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丁寳書編,《長興縣志》。臺北: 成文,1974。
文啓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彙編·晚清卷》。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複製中心,2006。
王國平,《西湖文獻集成》。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7。
王國平編,《杭州文獻集成》。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14。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包天笑,《釧影樓回憶錄》。太原: 三晉出版社,2014。
多賀秋五郎主編,《近代中國教育史資料‧清末編》。臺北市:文海,1973。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上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朱有瓛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江五民修,《浙江鎮海鎮海柏墅方氏恭房支譜》。
江峰青編,《嘉善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吳士進編,《嚴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吳敬梓,《儒林外史》。武漢市:崇文書局,2018。
李亨特編,《紹興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
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李舜臣,歐陽江琳編,《歷代制舉史料匯編》。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汪文炳編,《富陽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沈朝宣編,《仁和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75。
沈翼機修,《浙江通志》。臺北市:華文出版社,1967。
宗源瀚修﹑周學濬纂﹐《湖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杭世駿,《浙江文叢—杭世駿集》。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5。
杭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主編,《杭州年鑒2007》。杭州市:方志出版社,2008。
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5冊》。福州市: 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
武林近事,《申報》,1884年2月25日。
姜亞沙編,《清末官報匯編》。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查元俑,《查氏族譜增輯》,清道光8年(1828)刻本。
范祖述,《杭俗遺風》。上海市: 六藝書局,1928。
孫培青編,《中國教育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徐士瀛編,《新登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
徐午編,《大清一統志》。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75。
素爾訥編,《欽定學政全書》。北京市:中華書局,2015。
袁英光、胡逢祥編,《王文韶日記》。北京: 中華書局,1989。
馬懋進修,《浙江東陽西源馬氏宗譜》。
高時良、黃仁賢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時期運動教育》。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乾隆帝与盘山辑錄委员会,《清高宗實錄》。天津市 :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1。
張吉安編,《餘杭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張履祥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市:臺灣大學,1989。
梁同書,《頻羅庵遺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梁啓超,《梁啓超全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9。
許瑤光修。《嘉興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郭矼修,《浙江諸暨暨陽郭氏秉城誠宗譜》。
陳左高,《歷代日記叢談》。上海市: 上海畫報出版社,2004。
陳建華、王鶴鳴編,《中國家譜資料選編·教育卷》。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陳培廷等編,《昌化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74。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文選》。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上冊)》。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下冊)》。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陸心源修,《歸安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陸以湉,《冷廬雜識》。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彭循堯編,《臨安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
程兼善編,《於潛縣志》。蘇州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舒新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市: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
楊惟椿修,《山陰柯橋楊氏宗譜》。未出版。
葉昌熾,《藏書記事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管庭芬,蔣學堅,《海昌藝文志》,民國11年(1922)印本。
趙所生、薛正興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 1977。
劉濬修,《孝豐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
潘衍桐(清),《兩浙軒續錄》。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市 : 國泰文化,1980。
學部,《學部官報》。臺北市:故宮博物院,1980。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學制演變》。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聶心湯編,《錢塘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75。
譚獻,《復堂日記》,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蘇軾,〈進單鍔吳中水利書狀〉,《蘇東坡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33。
鐘毓龍,《科憶錄》。合肥市: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顧廷龍,《清代硃卷集成》。臺北市: 成文出版社,1992。
龔嘉儁修,李楁纂,《杭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1989。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8。
二、今人論著
于嘉,《明清杭州府孔廟考略》。杭州市:浙江工商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毛曉陽,金甦,〈清代文進士總數考訂〉,《清史研究》,期4(2005年),頁63-77。
王文章,〈明清時期杭州書院教育及其特點—以敷文、崇文、紫陽和詁經精舍四大書院為例〉,《浙江外國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2017年),頁92-98。
王征宇,〈杭州歷代府學沿革考〉,《杭州文博》,期1(2016年),頁114-121。
王建軍,《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王炳照,《中國近代教育史》。臺北市:五南,1994。
王紗紗,《常州詞派創作研究》。南京市: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王皎編,《杭州教育志》。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王筱寧、李忠,〈清代官學的特點〉,《教育理論與實踐》。期31(2012年),頁11-15。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田正平、朱宗顺,〈傳統教育資源的現代轉化-晚清書院嬗變的歷史考察〉,《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期5(2002年),頁93-101。
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市: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白錦表,〈影響浙江教育近代化的因素與浙江近代教育的特點〉,《浙江教育學院學報》。期3(2002年),頁101-105。
任振泰編,《杭州市志》。北京市:中華書局,1999。
朱國仁,《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 ,1996。
朱新予編,《浙江絲綢史》。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羊京,《清代書院教育規章研究》。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6
艾爾曼,《從理學到樸學》。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艾爾曼,《科舉考試與帝制中國晚期的政治、社會與文化》。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何炳棣著,徐泓譯,《明清社會史論》。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3。
何曉夏,史靜寰,《教會學校與中國近代化》。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余起聲編,《中華學府志·浙江卷》。北京市: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余起聲編,《浙江省教育志》。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與社會經濟文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吳曉梅,《清代書院政策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
呂仁偉,《浙江書院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李世愉、胡平,《中國科舉制度通史(清代卷)》。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李伯重,〈八股之外: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清史研究》。期1(2004年),頁1-14。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李兵,許靜,〈論清代科舉考試內容對書院教學的影響〉,《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2008年),頁22-27。
李志軍,《西學東漸與明清實學》。成都市:巴蜀書社,2004。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閩浙臺地區1860-191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3。
李國鈞,《中國書院史》。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李國鈞、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五卷)。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李國鈞、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六卷)。濟南市: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杜正賢,《杭州古代科舉》。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車紅霞,《書院官學化研究》。濟南市: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史專業碩士論文,2009。
周劼,《我們的家風》。武漢市:崇文書局,2018。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市:正中,2001。
季嘯峰,《中國書院辭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於祥成,《清代書院的儒學傳播研究》。長沙市:湖南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12。未出版。
林正珍,〈晚清學制的變遷及西方教育制度的引介〉,《通識教育季刊》。期4(1992年12月),頁23-65。
林正秋,《浙江經濟文化史研究》。杭州市:杭州古籍出版社,1989。
邵祖德等編,《浙江教育簡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邵群,〈杭州萬松書院〉,《新閱讀》。3月刊,(2019年),頁21-23。
姜傳松,《清代科舉與官學教育的關係研究》。廈門市:廈門大學高等教育專業碩士論文,2006。未出版。
洪永鏗、賈文勝、賴燕波,《海寧查氏家族文化研究》。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洪昌文,〈晚清杭州近代教育的興起〉,《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1982年),頁85-89。
胡楠,《晚清民國宗族教化之變遷—以海甯查氏和吳越錢氏為個案》。金華市: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5。
范金民,〈明清江南進士數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期2(1997年),頁171-178。
唐曉明,〈晚清浙江書院教育的變革與傳承〉,《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期2(2009年),頁41-45。
夏衛東,〈清代浙江進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規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4(2001),頁24-28。
徐和雍,《浙江近代史》。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2 版)。臺北市:五南,2019。
徐瑩瑩,《清以降浙北地區古代書院營造研究》。杭州市:浙江理工大學環境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19。
栗洪武,《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教育思潮》。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海寧州志稿編輯委員會編,《海寧州志集》。臺北市 : 海寧縣旅臺同鄉會, 1968。
高文,范小平,《中國孔廟》。成都市:成都出版社,1994。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市: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張水娟,《近代杭州職業教育研究》。杭州市: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09。
張平海,《中國教育早期現代化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1。
張立程,《西學東漸與晚清新式學堂教師群體研究》。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論文,2006。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學》。杭州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的人文環境述論〉,《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期2(2007年)。頁78-83。
張帥奇,〈清代江浙族學與家族文化的傳承〉,《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2 (2019年)。頁66-73。
張健,《晚清浙江教育近代化歷程研究》。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論文,2013。
張彬,《從浙江看中國教育近代化》。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
張彬主編,《浙江近代著名學校和教育家》。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張超,《清代杭州府進士家族及文學結社考略》。牡丹江市:牡丹江師範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22。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上海市:中華書局,1934。
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陳書祿,《中國文化通論》。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臺北市:中華書局,1969。
陳傳平,《世界孔廟·第一卷》。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4。
陳德慧,《清代浙江宗族義學研究》。蘇州市:蘇州大學學科教學-歷史專業碩士論文,2020。未出版。
富陽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富陽縣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馮爾康,〈清代宗族興學助學及其歷史意義〉,《清史研究》。期5(2009年)。
黃明光,〈杭州古代科舉的盛況及其成因與啟示〉,《杭州研究》。期3(2015年),頁231-237。
楊亞東,《清末杭地官紳對新式學堂的應對—以浙江求是書院為例》。杭州市:浙江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論文,2014。
楊齊福,《科舉制度與近代文化》。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楊璟,<清代江浙族學與家族文化的傳承〉,《福建茶業》。期8(2019年)。
萬佳、芻真,〈求是書院在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辦學經驗〉,《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3(1987年),頁53-56。
葉建華編,《浙江通史》。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熊恩生編《杭州文史叢編卷五》(教育醫衛社會卷)。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2年。
趙萬民,《山地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方法》。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
劉海峰,李兵,《中國科舉史》。上海市: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4。
劉夢陽,《明清宗族福利研究》。昆明市,雲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4。
劉曉芳,《晚清浙江初等教育的發展(1893~191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市:東方出版中心,2004。
鄭生勇,〈清代民國時期杭州人口發展探略〉,《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期3(2003年)。
餘杭縣志編纂委員會,《餘杭縣志》。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戴鞍鋼,〈晚清新式教育與辛亥革命—以杭州及浙江為重點的考察〉,《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期5(2019年),頁27-31。
鐘毓龍,《宗文中學辦校經過》。杭州市:政協杭州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1983。
鐘慧玲,〈清代女作家沈善寶年譜前篇〉,《東海中文學報》,期19(2007年),頁195-238。
顧明遠,《中國教育大系: 歷代教育制度考》。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15。
Morris, I.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