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盈臻
Chiang, Ying-Chen
論文名稱: 混生場域之內在奇想—江盈臻創作論述
The Imaginary of Hybrid Field -Artist Statement by Chiang Ying Chen
指導教授: 蔡芷芬
Tsai, Chih-Fen
口試委員: 蔡芷芬
Tsai, Chih-Fen
林偉民
Lin, Wei-Min
郭博州
Kuo, Bor-Jou
口試日期: 2022/01/03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混生場域異托邦變異
英文關鍵詞: hybrid field, heterotopia, mutation
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作品分析法創作實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0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4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混生場域》乘載了筆者的內在心理與所處環境,是一個混沌地帶,並且混入異種生物,使這裡成為更曖昧變動的場域,也藉此做為深海意象的轉換符碼,加入這時代變動無常的不安想像,形成心中的混生場域。

    人們對於美好烏托邦的追尋卻不曾停止過,時間的推演與時代的交替,置身其中的我們總能感受到科技進步所帶來的便利,然而他並不一定帶我們導向更好的未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科技災害、基因變種、病毒的擴散等環境轉變,變動且未知的恐懼時時刻刻伴隨著我們,烏托邦那樣的美好早已慢慢幻滅,人們轉而追尋真實存在而富幻想性的異托邦。

    異托邦作為本論述相關的創作研究,其中筆者有自由潛水的喜好,以潛水所見深海意象與當下所處環境結合內在感官感受延伸想像出心中的混生場域與幻想生物,後期更延伸到園林這個中國的異質空間。藉由文獻的參閱及筆者的自我意識做延伸,期望能藉由相關的理學及研究基礎,更有脈絡分析作品,逐步形塑出一個更完整的混生場域,將過去到現在的作品重新歸納,破碎歷程加以審視,讓未來作品有更完整的脈絡與延續

    "Hybrid Field" carries the author's inner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 It is a chaotic zone and mixed with alien creatures, making it a more ambiguous and changing field. It also serves as a code for the conversion of deep-sea imagery. The fickle and uneasy imagination of this era has formed a mixed field in my heart.

    People's pursuit of a perfect utopia has never stopped. The lapse of time and the alternation of generation, we can always feel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 but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us to a better future. What is coming may be environmental changes such as technological disasters, genetic mutations, and the spread of viruses. Changing and unknown fears accompany us all the time. The beauty of utopia has been slowly disillusioned, and people have turned to pursuit of real existence and fantasy, heterotopia.

    Heterotopia is a creative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discussion. Among them, the author has a preference for free diving. Combining the deep-sea image seen by diving and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he inner sensory experience extends and imagines the mixed field and fantasy creatures in the heart, and later extended to the garden. This heterogeneous space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the literature and extension of the author’s self-awareness, I hope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works in a more contextually based on the relevant science and research foundations, and gradually shape a more complete hybrid field, which will bring the works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Re-summarize and examine the broken process, so that future works have a more complete context and continuity.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錄 iii 圖 目 錄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內容 5 第三節 創作方法 7 第四節 研究目的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混生場域之形成 14 第一節 烏托邦與反烏托邦 14 第二節 具疊合與延展性的異托邦 18 第三節 當代藝術中異托邦之萌生 23 第三章 混生場域之空間轉譯及再造 32 第一節 創作脈絡與形式風格轉變 32 第二節 內在的投射 36 第三節 混生意象的發展—關於混種生物的題材表現 40 第四節 混生場域之創作實踐 45 第四章 《混生》系列作品解析與創作概述 51 第一節 混生場域之形構 52 第二節 混生動物系列 53 第三節 混生園林系列 62 第五章 結論 72 第一節 階段創作研究 72 第二節 未來展望 73 參考書目 74

    中文書籍

    王溢嘉著,《精神分析與文學》,台北:野鶴出版社,1989年。
    王耘著,《複雜性生態哲學》,台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平川彰著,《漢梵大辭典》,東京:靈友會,1997年。
    汪民安著,《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2013年。
    汪榮祖著,鍾志恆譯,《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台北:麥田,2004年。
    林耀福著,《生態人文主義:邁向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社會》,台北:書林,2002年。
    高千惠,《移動的地平線:藝文烏托邦簡史》,台北:藝術家,2009年。
    吳錦勳著,《從巴黎左岸到到台東比西里岸: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台北:遠見天下,2014年。
    袁珂著,《山海經校譯》,台北:明文書局,1982年。
    胡石,《典雅之美:住宅園林卷》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年。
    松浪新三郎 著,《存在主義》,台北:志文出版社,1982。
    杭春曉著,《幻象.本質:當代工筆畫之新方向》,中國:安徽美術出版社,2008年。
    姚瑞中著,《姚瑞中》,台北:田園城市,2008年。
    黃寶萍,《藝術家》〈潘信華—不存在的怪異〉,台北:藝術家雜誌社,2004年。
    夏鑄九、王志弘著,《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陸雅青著,《藝術治療第三版》,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
    廖炳惠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年。
    傅佩榮著,《荒謬之外:卡繆思想研究》,台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

    中譯書籍

    Bloch, Evelyne著,周伶芝譯,《花園的故事—一趟穿越歷史的漫步,去拜訪法國文豪筆下的花園》,台北:時報文化,2016年。
    Bourdieu, Pierre,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台北:典藏,2016年。
    Bachelard, Gaston 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2003年。
    Bauman, Zygmunt著,朱道凱譯,《重返烏托邦》台北:群學出版,2019年。
    Cresswell, Tim 著,王志弘 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
    Lovecraft, Howard Phillips著,胡劍虹、于云玲譯,《克蘇魯神話:邪神復甦》,中國:哈爾濱出版社,2005年。
    More, Thomas著,戴鎦齡譯,《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
    Nathan P. Gardels著,薛絢譯,《烏托邦之後:世紀之反思》,台北:立緒,2000年。
    Ponty, Merleau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台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Stein, Murray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出版社,1999年。
    W.Soja, Edward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圖書,2004年。
    Walter, Rudolf著,周美琪譯,《哲人小語—人與自然》,台北: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
    Yi-Fu, Tuan著,周尚義、張春梅譯,《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台北:立緒文化,2014年。

    英文書籍

    Bourdieu, Pierre, The Rules of Art : 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Literary Fiel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Begley, Wayne E., The Myth of the Taj Mahal and a New Theory of Its Symbolic Meaning. New York: The Art Bulletin, 1979
    Calhoun, John B. Death Squared: 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Demise of a Mouse Population. America: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1973
    Foucault, Michel, translated by Jay Miskowiec , Of Other Places, Franc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6
    Lovecraft, Howard Phillips, Supernatural Horror in Literature , America: Dover Publications, 1927
    Lefebvre, Henri, 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 ,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Blackwell, 1991

    Margulis, Lynn, Symbiosis as a Source of Evolutionary Innovation: Speciation and Morphogenesis, America :The MIT Press, 1991
    Mandelbrot, Benoit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 , New York: W.H. Freeman. August 15, 1982.
    Piccinini, Patricia and Orgaz, Laura Fernandez, The Naturally Artificial World, Australia: exhibition catalogue, 2007

    學位論文

    林峻葳,《「都市叢林」共生與混生—林峻葳創作論述》,2019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李立仁,《神遊的樂園—李立仁創作論述》,2017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許維穎,《出境、混合體與疆域—許維穎創作論述》,2019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博士論文
    劉子平,《動物形象的再現與詮釋:論動物與人類之間的「權力與支配」和「情感與依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理論組,2018,博士論文
    馮爾葆,《禽獸.人間—馮爾葆繪畫創作論述》,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2019,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7vdMJG/webmge?mode=basic (2021.4.1檢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博士論文系統: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webmge&cache=1561913930586 (2021.4.1檢索)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http://lib.cysh.cy.edu.tw/science/content/1981/00120144/0014.htm (2021. 4. 3 檢索)
    台北市立美術館: https://www.tfam.museum/index.aspx?ddlLang=zh-tw (2021. 4. 3 檢索)
    毓繡美術館: https://yu-hsiu.org/ (2021. 4. 3 檢索)
    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https://clab.org.tw/ (2021. 4. 3 檢索)
    Guillaume Nery, TED Talks- The Exhilarating Peace of Freediving, 2013:https://www.ted.com/talks/guillaume_nery_the_exhilarating_peace_of_freediving (2021. 1. 20 檢索)
    《環境科學大辭典》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 (2021.4.5檢索)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2021年11月4日檢索)
    Pavone, P, An Interview with Underwater Sculptor Jason DeCaires Taylor, Scribol. Retrieved, 23 January 2017 網址:https://scribol.com/(2021.10.15檢索)
    陳粉丸,《無限之花》創作自述,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https://www.powerstationofart.com/whats-on (2021.11.10檢索)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