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廷瑋
Wang, Ting-Wei
論文名稱: 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之自我效能
The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math teacher self-efficacy of Assessment of/for/as learning in statistics education
指導教授: 楊凱琳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教師自我效能三種評量目的統計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61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5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之自我效能,採用調查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灣國中與高中數學科在職及職前教師。依臺灣不分縣市區域的原則之下方便抽樣,抽取國中數學教師118位、高中數學教師65位,分別進行國中與高中統計評量自我效能問卷調查。問卷回收後,透過統計軟體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廣義估計方程式、獨立樣本t檢定、集群分析與卡方齊一性檢定等統計資料分析。
    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所述:
    一、本研究所發展之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本研究所發展之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測量工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參與之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與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整體自我效能屬中偏高自我效能,以「對學習的評量-能力」最高,而以「評量科技使用-能力」最低。
    四、參與之在職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與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顯著高於參與之職前中學數學教師。
    五、相對高與相對低統計評量自我效能類型之中學數學教師,在使用評量目的之百分比上無顯著差異。

    第一章 緒論 1 第1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2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3節 名詞釋義 5 第4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1節 評量 10 第2節 教師自我效能 18 第3節 統計教學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1節 研究架構 41 第2節 研究假設 43 第3節 研究對象 44 第4節 研究工具 47 第5節 實施程序 64 第6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7 第1節 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測量信效度檢驗 67 第2節 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測量信效度檢驗 82 第3節 中學數學教師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與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表現與差異之分析及討論 92 第4節 不同性別、最高學歷、教學年資的中學數學教師在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與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差異之分析及討論 108 第5節 不同對統計中三種評量目的與評量科技使用之知識與能力的自我效能類型之中學數學教師在使用評量目的之百分比上的差異之分析與討論 12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2 第1節 結論 142 第2節 建議 148 參考文獻 153 附錄 162

    一、中文部分
    王受榮(1992)。我國國民小學教師效能感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淳華(2013)。探討國中數學教師平均數知識、觀感及其教學實務間的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湘栗(1997)。國民小學教師關注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陳翰思(200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江文慈(2007)。超越測量─評量典範轉移的探索與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73-200。
    江美菊(2013)。相關係數面面觀。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何仕仁、黃台珠、吳裕益(2007)。科學自我效能量表之發展。科學教育學刊,15(6),613-626。
    余民寧(1997)。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珀霖(2016)。臺中市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及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毓瑩(2003)。多元評量之解毒與解讀。課程與教學,6(1),133-154。
    吳璧純(2013)。從三種評量類型看多元評量的意義。新北市教育季刊,8,20-24。
    李佳盈(2008)。台北市高級中等學校資料處理科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承傑、張德勝、羅寶鳳(2017)。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下大學教師教學效能之關聯性研究。高等教育,12(1),1-31。
    李莉莉(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激勵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諺亮(2014)。雲林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沃文豪(2007)。國小教師之科學教學自我效能與科學教學行為相關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敏慧(2007)。國小教師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自我效能感、學校行政支援與創新接受度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沈雯(2002)。國小教師電腦自我效能與電腦焦慮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三維(2006)。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市。
    林秀泓(2008)。高中職普通班教師其教師效能之研究─以十二年就學安置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欣儒(2018)。數學想想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林清傳(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碧芳、邱皓政(2008)。創意教學自我效能感量表之編製與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141-169。
    邱國峰(2012)。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體育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義川(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侯雅齡(2000)。如何有效運用多元評量結果。測驗與評量,159,39-41。
    凃金堂(2009)。教育測驗與評量。臺北市:三民書局。
    凃金堂(2011)。從評量的發展趨勢,談教師應關注的評量議題。發表於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高雄市。
    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胡惠絮、吳毓瑩、徐式寬(2010)。長高─教學評量實踐知識的意象內涵與運作。課程與教學季刊,13,111-131。
    孫志麟(199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2001)。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的關係─實徵取向的分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109-140。
    孫志麟(2003)。教師自我效能的概念與測量。教師心理學報,34(2),139-156。
    高博銓(2007)。教學評量的原則及其革新作法。中等教育,58(1),44-59。
    高毓婷(2001)。多元評量對國中數學學習的影響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的界定、轉化與實踐之說明。
    教育部(1975)。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郭生玉(1995)。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市:精華書局。
    陳亦中(2013)。高中生統計素養測驗之發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欣宜(2010)。中學教師專業知能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俊瑋(2009)。台灣地區教師自我效能感研究之統合分析。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5,41-64。
    陳煜清(2002)。從「國小教師」的觀點談「多元化評量」的意涵及其啟示。學校行政,22,39-43。
    陳藝分(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曾炫鈞(2018)。嘉義縣國小教師對十二年國教科技領域資訊科技學習內容認知及教師自我效能、關注階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游淳淑(2015)。國民小學教師知覺學生教室問題行為、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程雅鈴(2017)。彰化地區國民中學教師自我效能、專業認同與創意教學之相關研究。中州科技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其教學效能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詹雅帆(2011)。國民中學特殊教育教師專業承諾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家瑩(2018)。南投縣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 休閒活動參與及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劉子鍵、林怡均(2011)。發展二階段診斷工具探討學生之統計迷思概念:以「相關」為例。教育心理學報,42(3),379-400。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潘惠瑜(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教師自我效能調查研究。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及宏(2004)。花、東地區國小體育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鄭文實(2007)。國小組織氣氛、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評鑑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盧宛秀(2010)。彰化縣國小社會領域教師人格特質、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謝佳懿(2013)。高中教師自我效能、工作壓力、教師學習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靜、陸昱任(2014)。以形成性評量為主體的課室評量新趨勢。教師天地,189,3-12。
    簡茂發(1999)。多元化評量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17。
    簡頌沛(2019)。探討教師科技導入評量的信念、評量的實務、與學生表現間關聯性的系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dler, J., & Davis, Z. (2006). Opening another black box: researching mathematics for teaching i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7(4), 270-296.
    Anderson, L. W., Krathwohl, D. R., Airasian, P. W., Cruikshank, K. A., Mayer, R. E., Pintrich, P. R., Raths, J., & Wittrock, M. C.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ASA. (2005). Guidelines for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in statistics education (GAISE) report─A pre-k-12 curriculum framework. Alexandria, VA: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Ball, D. L., & Bass, H. (2003). Toward a practice-based theory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Simmt, E., & Davis, B. (eds.), Proceedings of the 2002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Mathematics Education Study Group (pp. 3-14). Edmonton, AB: CMESG.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dnarz, N., & Proulx, J. (2009). Knowing and using mathematics in teaching: Conceptual and epistemological clarifications. For the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29(3), 11-17.
    Ben-Zvi, D., & Garfield, J. (2004). Statistical literacy, reasoning, and thinking: Goals, definitions, and challenges. In Ben-Zvi, D., & Garfield, J. (eds.), The challenge of developing statistical literacy, reasoning and thinking (pp. 3-15).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ing.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1,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Longman.
    Broadfoot, P. (1996).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Power or partnership? In H. Goldstein & T. Lewis (Eds.), Assessment: Problems, developments and statistical issues (pp.21-40). New York: Wiley.
    CCSSO. (2013). InTASC model core teaching standards and learning progressions for teachers 1.0. One Massachusetts Avenue, NW: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s’ Interstate Teacher Assessment and Support Consortium.
    Deemer, S. A., & Minke, K. M. (1999).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3(1), 3-10.
    DeLuca, C., & Klinger, D. A. (2010). Assessment literacy development: Identifying gaps in teacher candidates’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7(4), 419-438.
    Dembo, M. H., & Gibson, S. (1985).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 important factor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6(2), 173-184.
    Earl, L. M. (2003). Assessment as learning: Using classroom assessment to maximize student learning. California,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Inc.
    Gibson, S., & Demb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ravetter, F. J., & Wallnau, L. B. (2002). Essentials of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Herppich, S., Praetorius, A. K., Forster, N., Glogger-Frey, I., Karst, K., Leutner, D., Behrmann, L., Bohmer, M., Ufer, S., Klug, J., Hetmanek, A., Ohle, A., Bohmer, I., Karing, C., Kaiser, J., & Sudkamp, A. (2018). Teachers' assessment competence: Integrating knowledge-, process-, and product-oriented approaches into a competence-oriented conceptual model.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6, 181-193.
    Hollins, E. R. (2011). Teacher preparation for quality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62(4), 395-407.
    Hoy, A. W., & Spero, R. B. (2005). Changes in teacher efficacy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eaching: A comparison of four measure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1, 343-356.
    Mertler, C. A., & Campbell, C. (2005). Measuring teachers’ knowledge &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assessment concepts: Development of the assessment literacy inventory. Online submi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Apr 11-15, 2005.
    NCTM.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NCTM.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Remesal, A. (2011).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assessment: A qualitative 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7(2), 472-482.
    Schreiber, J. B., Nora, A., Stage, F. K., Barlow, E. A., & King, J. (2006). Repor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A review,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9(6), 323-338.
    Stiggins, R. J. (1999). Are you assessment literacy?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1(5), 20-23.
    Stiggins, R. J., Arter, J. A., Chappuis, J., & Chappuis, S. (2004). Classroom assessment for student learning: Doing it right─Using it well. Portland, OR: ETS Assessment Training Institute.
    Talanquer, V., Bolger, M., & Tomanek, D. (2015). Exploring prospective teachers' assessment practices: Noticing and interpret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in the assessment of written work.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52(5), 585-609.
    Thibaut, L., Knipprath, H., Dehaene, W., & Depaepe, F. (2018).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integrated STEM: The impact of personal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con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17(5), 987-1007.
    Woolfolk, A. E., Rosoff, B., & Hoy, W. (1990). 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managing student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6(2), 137-148.
    Jing-Ru W., Huey-Lien K., & Sheau-Wen L. (2010). Preservice teachers' initial conceptions about assessment of science learning: The coherence with their views of learning science.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6, 522-52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