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文苑
論文名稱: 聯想與對照-林文苑水墨創作探討
指導教授: 李振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水墨創作聯想與對照組畫視覺記憶多重指涉
英文關鍵詞: ink and color paintings, associative thinking and contrast, set painting, visual memory, meta-refer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3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內容主要配合畢業水墨創作展-「聯想與對照」中的五組作品:《路》(草坡路徑與單行道)、《複雜交錯》(捷運車廂與密林)、《堆聚》(捷運車站與山谷)、《穿》(峽谷與隘巷)、《等待》(樹叢與人群),針對其中的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以文字呈現出來,而不另闢其他單一主題的研究或藝術史的研究來與作品連結,第一章說明動機和靈感來源,接著兩章分別由表現採取的方式和選擇的形式著手,首先由整體說明創作中欲從自己生活中有感覺的事物出發,透過親身經驗的回憶有感山林與城市兩者的截然不同與共存,結合山與城市兩種景觀,來表達可以呈現台灣的內部的山與外圍的城市兩種不同特色;配合分析我對畫面取景採取的方式的看法,對現代生活的跳接、不連續、多元的體認,對記憶的情境分類,作一番聯想與對照。在作品的形式方面,由介紹古人對同一概念以組畫表現的整理,說明作品也想嘗試如古代中國繪畫的成組型式,來表達自己對山和都市的某些觀察感想,或進一步構想將兩者以漸變融合的方式結合於畫面,和畫面的多重視覺設計。最後對每組畫作個別進一步解釋,盡量的呈現創作養分的來源和畫中的想法,以及簡短的結論。
    此文是由許多和藝術相關的思考和知識綴集而成,希望可以中肯而清楚的顯現這次創作的觀點。

    The research is mainly based on five set of creative works, “Road: Grass Trails and One Way Pass,” “Complicated and Interwoven: MRT Car and Crowded Woods,” “Complied: MRT Station and the Valley,” “Penetration: Valley and Alley,” and “Waiting: Bushes and People,” in my ink and color painting exhibition of graduation. Focusing on its creative ideas and expressive styles by literary words, the study will not open another researching topic or one in art history linked to other works.
    Chapter One is the explanation of motivation and inspiration sources. First, I will state the creation is from daily feelings as a whole and by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recall the distinguish differences and coexistence between cities and mountains. Combined with both scenes from mountains and cities, I intend to show the features of mountains inside Taiwan and the outer cities. In Chapter Two, I will explain why I choose those methods of display. Combined and analyzed with my own ideas toward scene-snapping and categorized by memories of skipping, non-successive and multi-perspective modern life, contrast and associative thinking are produced.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form of works. By introducing ancient people’s idea to present a set of paintings of a certain concept, I would like to experiment the set format to show my own observations and reflections upon mountains and cities. Further, I try to blend these two different scenes in painting frame and produce multi-visual designs. Chapter Four is the further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 each set of paintings individually. Here I’m trying to show more creative sources and ideas inside as possible. And in Chapter Five I will conclude in short.
    This study is piled up with many artistic thinking and knowledge and hopefully could express clearly and appropriately the perspective of these creations.

    謝誌 中文摘要Abstract. 目次 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創作屬性 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9 第二章 兩相連結對照的視覺構成 第一節 畫中的取景方式 第二節 當代的視覺方式 第三節 視覺的同與異 第四節 圖像與記憶 第三章 創作形式的選擇與發展 第一節 兩兩成組的畫面形式 第二節 兩種畫面的結合 第三節 畫中邊框的多重指涉 第四章 作品解析 作品一 路(草坡路徑與單行道) 作品二 複雜交錯(捷運車廂與密林) 作品三 堆聚(捷運車站與山谷) 作品四 穿(峽谷與隘巷) 作品五 等待(樹叢與人群)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圖版 附錄一、引用文獻

    附錄一、引用文獻
    專書:
    1. 《台灣美術新風貌》,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8。
    2. John Berger,陳志梧譯,《看的方法-繪畫與社會關係七講》(Ways of Seeing 另有譯為藝術觀賞之道),台北:明文書局,1989.10。
    3. Linda Nochlin著,刁筱華譯,《寫實主義》,台北:遠流,1998。
    4.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偉文圖書,1976。
    5.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11。
    6.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 : 中國繪畫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6。
    7. 伊雷特.羅戈夫(Irit Rogoff),朱國華譯〈視覺文化研究〉,《視覺文化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6二刷。
    8.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2003.7。
    9. 李澤厚,〈宋元山水意境〉,《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8。
    10. 周芳美,《The Life and Art of Wen Boren》(文伯仁(1502-1575)的生平和藝術成就),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史系博士論文,1997.9。
    11. 姜義才,《由張大千的集大成藝術觀再出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5。
    12.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晉書》,卷九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台北: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11。
    13. 貢布里奇(E.H.Gombrich)著,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譯,《藝術與錯覺》(Art and Illusions),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
    14.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2二版。
    15. 高居翰,夏春梅等初譯,《江岸送別 : 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一三六八~一五八○)》,台北市 : 石頭出版社,1997。
    16. 高居翰,王嘉驥譯,《山外山:晚明繪畫(一五七○~一六四四)》,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6。
    17. 培德.布爾格(Peter Brger)作,蔡佩君、徐明松譯,《前衛藝術理論》(Theorie der Avantgarde),台北:時報文化,1998。
    18.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廣文書局,1970.6。
    19. 壽岳章子文,澤田重隆圖,《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台北:馬可孛羅,2005.1初版七刷。
    20. 壽岳章子文,澤田重隆圖,《喜樂京都》,台北:馬可孛羅,2005.1。
    21. 薛永年,〈追本溯源去故就新的王履畫論〉,《橫看成嶺側成峰》,台北:東大圖書,1996。
    22. 顏娟英,《台灣近代史文化篇 第二章 美術》,頁71-147。
    23. 羅青編著,《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學生書局,1989.10。
    24. Liscomb, Kathlyn M., Learning from Mount Hua: A Chinese Physician’s Illustrated Travel Record and Painting Theory(1993).
    25. W. T. J. Mitchell, “Metapictures” in Picture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期刊:
    1.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9
    2. 王正華,〈女人、物品與感官慾望:陳洪綬晚期人物畫中江南文化的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十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12,頁7-57。
    3. 丘彥明,〈不可能存在的存在-版畫大師艾雪〉,《藝術家》,2000.9,頁360-375。
    4.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三卷,2002.9,頁201-276。
    5. 陳葆真,〈從空間表現方法來看南宋小景山水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十三卷,第三期,1996,頁83-91。
    6. 鄭文豪、葉李華,〈藝術界的異數-艾雪其人其畫〉,《科學月刊》,1997.9,頁741-764。
    圖版:
    1. 《剎那間的永恆,蔡宏達的藝術世界》,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系暨研究所,2002.10。

    2. 《列寧美術館Ⅱ》,台北:閣林圖書,1995.12。
    3. 《名家翰墨19 兩岸珍藏傅抱石精品特輯》,香港:,翰墨軒,1991.8。
    4. 《故宮書畫圖錄》7,臺北市 : 故宮博物院,1989。
    5. 《昭和的美術》第五卷,日本:每日新聞社,1990.6。
    6. M. C. Escher, M. C. Escher 29 Master Prints(Harry N Abrams, inc., New York 1983)
    7.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 繪畫編》4,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8. 何政廣主編,《達利》(Salvador Dali),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6。
    9. 張心龍,《從題材欣賞繪畫》,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4.8。
    10. 俄國藝廊網站http://www.russianartgallery.org/levitan/page2.htm
    11. 翁萬戈,《陳洪綬.中卷》,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8。
    12. 傅申,《張大千的世界》,台北市:羲之堂文化,1998。
    13. 鈴木敬編,《中國繪畫總合圖錄》,東京都 : 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
    14. 楊美莉,《中國巨匠美術週刊 劉松年》,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15. 羅青,〈鋼鐵山水十萬圖〉,《鋼鐵山水、大寫白字-羅青書畫集第三集》,台北:東大圖書,1995.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