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芳瑩
Fang Yung Su
論文名稱: 由報紙內容分析家庭概念之變遷
A study on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paper in Taiwan : Focused on the concept of family
指導教授: 許美瑞
Hsu, Meei-R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家庭概念報紙內容分析
英文關鍵詞: the concept of family, newspaper, content analysi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9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摘要
本研究目的有三,分別為1.分析報紙上所呈現之家庭概念類目與內涵。2.檢視報紙上所呈現家庭概念內涵之變遷。3.比較報紙上所呈現家庭概念與文獻相關研究之異同。
欲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兼採文獻分析與內容分析的方式蒐集資料。首先概覽相關文獻,並加以歸納整理。其次,透過內容分析法,以中國時報之家庭版、親子版與居家週報,聯合報之家庭與婦女版及家庭生活週報為對象,探討其家庭概念。
本研究結論為:
一﹑報紙上的家庭概念內涵有其個殊性
將本研究結果與文獻探討中相關研究比較後發現,本研究中呈現了過去研究中尚未探討、發現的家庭概念,包括「婚姻」、「家庭相關法律」、「家庭暴力」、「家庭紀錄」與「家的意義」等。此外,研究結果均敘及「家庭功能」、「家人關係」、「家人互動」、「家庭類型」、「家務分工」、「家的感覺」、「家人嗜好」與「家庭危機」等八項家庭概念。至於「家庭組成要素」、「家庭成員」、「另類家人」、「家庭居所」、「家庭聚會」與「共同生活」等六項概念,報紙中並無發現敘及此類家庭概念之文章。顯然報紙上的家庭概念內涵有其個殊性。
二﹑從報紙上家庭概念的內涵發現家庭概念逐漸在轉型
本研究中由報紙上家庭概念的內涵發現家庭概念逐漸在轉型。報紙上的家庭概念敘及家庭功能與家人關係的次數最高,顯示其受重視的程度。以家庭功能而言,教育與情感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視,在教育功能方面,強調家庭應負起教育責任,教導子女金錢管理、兩性交往與性教育、生活教育等。在情感功能方面,重視培養家人間的感情。而家庭功能中,保護與娛樂的功能逐漸消失,保護功能中奉養父母與照護子女的責任漸被其他機構取代,家庭已無法完全負起保護、養育家人的責任。由上例可發現家庭概念已逐漸在轉型。
三﹑從報紙上探討家庭概念的研究發現受到取樣日期的影響,可能有較特定的概念焦點
由於本研究取樣日期涵蓋元旦、農曆春節、元宵節、春假(含婦幼節與清明節)與中秋節,因此研究發現可能具有以上述節日為主之較特定的概念焦點。例如農曆春節係為一年中家人團聚時刻,亦為親戚間聯繫感情的時機,在此常見敘及家人關係中之親屬關係與姻親關係的文章。春假因包含婦幼節與清明節,前者常見敘及家庭功能中的保護功能,論及撫育幼兒的問題;後者常見敘及家庭功能中的宗教功能,討論祭祖等事宜。顯然研究結果明顯受到取樣日期影響,呈現出較特定之家庭概念。
綜合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討論,以家庭概念之內涵為出發,提出下列建議:
一﹑確立家庭功能的重要性與責任歸屬
二﹑宜在國民教育課程中強調家人關係的重要
三﹑宜在國民教育課程中加強兩性交往與性教育的課程
四﹑重視家庭相關法律知識的建立,認識適當的求助管道
五﹑建立家務分工的觀念並貫徹家務分工的行為
六﹑大眾傳播媒體應確實報導並負起守門人的責任
七﹑大眾傳播媒體應注意其議題設定的功能,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名詞釋義…………………………………………………………3 第四節 研究假定與限制…………………………………………………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大眾傳播媒體的功能與社會角色………………………………5 第二節 報紙內容之相關研究方法………………………………………9 第三節 家庭的涵義與轉變…………………………………………….12 第四節 家庭概念相關研究…………………………………………….1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27 第二節 研究程序……………………………………………………….29 第三節 資料處理……………………………………………………….33 第四節 資料分析信度與效度………………………………………….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整體資料描述………………………………………………….37 第二節 報紙之基礎家庭概念一:家庭功能………………………….39 第三節 報紙之基礎家庭概念二:家人關係………………………….61 第四節 報紙之次基礎家庭概念……………………………………….83 第五節 報紙敘及之其他家庭概念……………………………………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114 第二節 研究結論………………………………………………………121 第三節 研究建議………………………………………………………123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26 二、英文部分……………………………………………………………130 附錄 附錄一 家庭的定義……………………………………………………133 表 目 錄 表2.1-1 大眾傳播的功能……………………………………………………7 表2.2-1 報紙內容之相關研究…………………………………………….10 表2.3-1 家庭定義中之「家庭概念」…………………………………….14 表2.3-2 相關研究中之家庭概念………………………………………….18 表2.4-1 家庭界定標準與其影響因素…………………………………….22 表2.4-2 家庭概念研究之內涵…………………………………………….25 表4.1-1 家庭概念類目分佈情形………………………………………….38 表4.2-1 各年份報紙含「家庭功能」概念之分佈情形………………….39 表4.2-2 報紙中「家庭功能」之概念內涵與分佈情形………………….40 表4.2-3 各年份報紙含「教育功能」概念之頻率……………………….41 表4.3-1 各年份報紙含「家人關係」概念之分佈情形………………….61 表4.3-2 報紙中「家人關係」之概念內涵與分佈情形………………….62 表4.3-3 各年份報紙含「親子關係」概念之頻率……………………….63 表4.3-4 各年份報紙含「夫妻關係」概念之頻率……………………….69 表4.4-1 各年份報紙含「婚姻」概念之頻率…………………………….84 表4.4-2 各年份報紙含「家人互動」概念之頻率……………………….93 表4.4-3 各年份報紙含「家庭型態」概念之頻率……………………….96 表4.4-4 各年份報紙含「家庭相關法律」概念之頻率…………………104 表4.4-5 各年份報紙含「家務分工」概念之頻率………………………106 表5.1-1 家庭概念研究內涵之比較………………………………………116 圖 目 錄 圖3.1 研究程序……………………………………………………………29

一﹑中文部分
八十八年中華民國臺閩地區重要人口指標(民89)。http://www.ris.gov.tw/
中華民國出版年鑑(民88)。 行政院新聞局。
中華民國新聞年鑑八十五年版(民85)。 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出版。
方蘭生(民73)。 傳播原理。 台北:三民書局。
王文科(民86)。 教育研究法。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石番(民78)。 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 台北:幼獅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朱岑樓(民70)。 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江靜芳(民84)。 報禁解除後「家庭生活版」十八變。台大新聞論
壇,3,112-125。
余萬益(民81)。 我國主要報紙報導醫事新聞的趨勢分析。 政治作
戰學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月娟(民85)。 媒體對IC半導體產業報導內容之研究。 國立中山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淑俊(民78)。 報紙「消費者保護新聞」報導之研究。 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翠松(民87)。 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翠松(民88)。 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 論文發表於第四屆「性教育、性學、性別研究記同性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天任與藍莘等譯(民84)。 大眾媒體研究:導論。 台北:亞太圖
書。
李紹嶸與蔡文輝譯(民73)。 婚姻與家庭。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建興(民70)。 社會變遷對家庭生活的影響。 幼獅月刊,348,43-45。
沙依仁(民80)。 婚姻與家庭。 作者自印。
林佳蓉(民87)。 報業能否基業長青?報禁開放十年,看中時與聯合報系的變與不變。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東泰(民88)。 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林美惠(民76)。 我國報紙的國際新聞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勝義(民83)。 臺灣家庭的結構變遷與轉型需求。 社區發展季刊,68,41-44。
林惠生(民83)。 從臺灣的社會經濟變遷、人口轉型探討婚姻與家庭的變遷。 研考雙月刊,18(6),12-17。
林義男譯(民78)。 內容分析法導論。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林顯宗(民74)。 家庭社會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胡愛玲(民79)。 報紙報導街頭運動新聞之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新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孫瑞穗(民85)。 城市中的單身女人與家變—以八0年代以來台北
單身城鄉移民女人的居住環境與經驗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
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佳士(民73)。 大眾傳播理論。 台北:正中書局。
翁秀琪(民81)。 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 台北:三民書局。
高淑貴(民85)。 家庭社會學。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張菊貞(民87)。 民國 80-86 年台灣報紙「成人教育」專刊的內容分析。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畢恆達(民88)。 從環境轉換過程中探索家的意義:民生別墅與林肯大郡的個案分析。 論文發表於社會變遷中生活的創意與突破學術研討會。
許美瑞(民87)。 國中學生的家庭概念分析。家政教育學報,1,21-41。
陳國祥與祝萍(民76)。 台灣報業演進四十年。 台北:自立晚報。
彭懷真(民85)。 婚姻與家庭。 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彭懷恩(民88)。 傳播與社會。 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萬(民77)。 台灣地區經濟性專業報紙社論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慧佳(民84)。 師範生對家庭一詞之概念剖析與引導之探討。人
文及社會學會科教通訊,6(4),144-153。
游梓翔與吳韻儀譯(民83)。 人類傳播史。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湯克遠(民68)。 從報紙家庭版看我國社會價值觀念的演變—以中
國時報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程之行譯(民81)。 大眾傳播的責任。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陽琪與陽琬譯(民84)。 婚姻與家庭。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迺毓(民77)。 家庭教育。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新生譯(民81)。 媒介分析方法。 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楊孝嶸(民68)。 傳播社會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楊孝嶸(民80)。 傳播研究方法總論。 台北:三民書局。
楊祖珺(民85)。 台灣報紙媒體所呈現之女性角色變遷。 中國文化
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懋春(民84)。 家庭學。 台北:財團法人楊懋春貞德紀念基金會。
葉至誠(民86)。 社會學。 台北:揚智文化。
廖國寶(民86)。 臺灣男同志的家庭與婚姻—從傳統婚姻壓力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國寶(民87)。 男大當婚—男同志的婚姻壓力。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5,157-182。
臺閩地區各縣市人口結婚和離婚對數及結婚和離婚率(民89)。 http://www.ris.gov.tw/
臺灣地區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民88)。內政部統計處。
趙蕙慈(民87)。 國民中學家政教科書之家庭價值觀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宇帥(民88)。 家的建構過程的研究。 論文發表於社會變遷中生活的創意與突破學術研討會。
潘榮飲(民79)。 我國報紙副刊內容演變及其反映現代性之趨勢分析。 政治作戰學校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文輝(民76)。 家庭社會學。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鄭玉波(民79)。 民法概要。 台北:東大。
鄭美里(民85)。 台灣女同志的性、性別與家庭。 國立台灣清華大
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黎曼妮(民78)。 報紙廣告中女性角色的研究—以一九六0年至一
九八九年聯合報廣告為例。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
盧嵐蘭(民83)。 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報紙整合功能(1912-1921)。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振輝(民87)。 報紙報導政黨形象之研究—以聯合報,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賴信真(民85)。 台灣當代職業女性議題研究—以民生報婦女版為
分析場域(1989-1996)。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中壢。
賴國洲(民78)。 傳播的社會影響。載於鄭貞銘、賴國洲、許佳正、鄧萬成,傳播媒介與社會(第二章)。 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戴蒂(民86)。 家庭概念之對話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省民(民81)。 以母親節為訴求的台灣報紙廣告 1949-1991 年的
風格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簡麗婉(民80)。 我國報紙對民進黨形象塑造之趨勢分析—以「中
國時報」為例。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承泰(民85)。 臺灣地區單親戶的數量、分佈與特性:以1990普查為例,人口學刊,17,1-30。
藍采風(民85)。 婚姻與家庭。 台北:幼獅出版社。
羅文輝(民80)。 精確新聞報導。 台北:正中書局。
羅世宏譯(民81)。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 台北:時英出
版社。
蘇蘅(民86)。 認識報紙。載於彭家發、金溥聰、蘇蘅、吳迎春、
侯志欽、盧非易、吳翠珍、翁秀琪、徐美苓、陳百齡, 認識大
眾傳播。 台北:台灣書店。
饒健生(民76)。 我國報紙醫事廣告訴求趨勢之分析。 政治作戰學
院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Burgess, E. (1926). The family as a unity of interacting personalities. The Family,7, 3-9.
Bagarozzi D. A. (1988). Family mearsurement techniqu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rerapy,16(4), 368-371.
Borduin C. M., Mann B. J., Cone L., & Borduin B. J.(1990).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151, 33-43.
Charlesworth, R., Burts, D., vanMeerveld K., Stanley W. B., & Delatte J.(1989). Young children’s concept of family: cognitive development level, gender,and ethnic comparisons. Journal of Socizl Studies Research,13(1), 15-27.
Day, E. D. & Remigy M.(1999). Mexican and French children’s conceptions about family: a developmen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30(1),95-112.
Gelles, R. J. (1995). Contemporary families: A sociological view. Thousand Oaks, California: Sage.
Gilby, R. L., & Pederson, D. R.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s concept of the family.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14, 110-121.
Jorgenson, J. (1989). Where is the family in family communication? : exploring families’ self-defini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7(1-2), 27-41.
Levin, I., & Trost, J. (1992).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family. Family Relations,41, 348-351.
Moore N. V., Cooper R. G., Jr., & Bickhard M. H. (1977). The Child’s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amil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140980).
Murdock, G. P.(1949).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Macmillan.
Newman, J. L., Roberts, L. R., & Syre, C. R. (1993). Concepts of famil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ffect level, gender, and family structur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6), 951-962.
Olson, D. H., & DeFrain, J. (1994). Marriage and family: diversity and strengths.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
Parish J. G. & Parish T. S. (1983). Childern’s self-concept as related to family structure and family concept. Adolescence, 13 (71), 649-657.
Piaget, J. (1928). Judgement and reasoning in the child (M. Warden, Tra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openoe, D. (1993). American family decline, 1960-1990: a review and appraisal.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5. 527-555.
Powell, J. A., Wiltcher, B. J., Wedemeyer, N.V., & Claypool P. L.(1981). The young child’s developing concept of family. Home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10(2), 137-149.
Roper Organization. (1992). Survey conducted, February. Storrs, CT: Roper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So, D., & Hodkin, B. (1988). Concept of family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Chinese-Canadia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9026).
Tallman, I.(1993).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searching problem Solving in families.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8. 155-163.
Trost, J.(1988). Conceptualising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 Sociology,3 (3),301-308.
Trost, J.(1990). Do we mean the same by the concept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Research,17(4),431-443.
Virginia, S.(1997). Consider the alternative. Women’s Review of Books,14(4). 10-11
White, J. M.(1991). Dynamics of family development : the theory of family development. New York: Guilford.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