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佳瑛
Zhang, Jia-Ying
論文名稱: 公辦公營實驗學校建制自主學習及其課程實踐歷程之研究
The Study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in the Experimental Public School
指導教授: 陳佩英
Chen, Pe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自主學習公辦公營實驗學校
英文關鍵詞: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ublic school-based experimental educ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16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3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自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公立學校也可辦理實驗教育進行教育創新,近年來自主學習被視為是終身學習的先備條件,而且自主學習本身即帶有學生自覺、主動與積極學習,雙重優勢下連帶影響108新課綱也以自主學習為學生能力圖像的培養。所以,在實驗教育政策賦予公立學校創新的動能下,本研究以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為研究主體,以一個班群為觀察對象,採質性研究法,結合訪談、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研究資料,探究個案學校如何以自主學習為教育理念進行學校制度設計與透過課程引導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歷程。同時亦會針對個案學校推動自主學習挑戰與因應策略加以探討,進而呈現個案學校的自主學習圖像。
根據個案研究的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自主學習學校創立過程經歷籌備、建制與實踐調整三階段
(二)學校制度運作能夠符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成
(三)以五機制的課堂實踐融入課程教學
(四)實驗學校的挑戰圍繞在理念共識之發展與時間成本之調整
(五)循環式教師備課、省思與成長是學校因應挑戰的重要機制
最後,針對這些上述歸納之研究結論,提出對於學校推動自主學習以及後續相關研究的建議。

Since Three-types Acts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was enacted in 2014, all public schools are allowed to innovate school education with experimental efforts. In recent year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 prerequisite for lifelong learning. The term signifies that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initiation, and proactive attitudes toward learning. With the dual advantages supported by experimental education and new curriculum policie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becomes an essential part of students' competence images. Therefore, endowed with innovation aspiration derived from experimental education policies. This study purposedly chose a public school and one of its class as the observation field of a case stud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relevant documents of the case school.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how the case school employe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s the primary tenets to design school system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apacity through theme-based curriculum and hands-on activties. Furthermore, the findings also discussed the challenge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of the school in promot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pictorializ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ith holistic meanings and image.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a)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izing a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chool goes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preparation, establishment and adjustment of practices.
(b)The operationizing of the school system has consistently corrisponded to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c)Integrating classroom practices with five mechanisms into curriculum instruction.
(d)The challenges of the experimental school derived from consensus-building and the lack of time resources.
(e)The cyclical development of lesson preparation, reflection and growth were important mechanisms for healthy of stabilizing the school.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to promote self-regulated learning for schools and subsequent future research according to conclusions abov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場域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臺灣實驗教育與自主學習的實踐 9 第二節 自主學習意涵、理論與應用 23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和對象 42 第三節 資料編碼與處理分析 44 第四節 研究信實度與研究倫理 4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51 第一節 學校定位與制度建構的過程 51 第二節 玫瑰班群實踐自主學習的歷程 87 第三節 實驗學校推動自主學習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7 中文部分 147 英文部分 158 附錄 161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161 附錄二 校長訪談大綱 162 附錄三 行政教師訪談大綱 163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 164 附錄五 家長訪談大綱 165

中文部分
人文親師編輯團隊(2015)。成就每一個孩子:人文 開展天賦的有機體學校。臺北市,人文適性。
王俊斌(2008)。臺灣政治解嚴以來另類學校的變革。載於蘇永明、方永泉(主編),解嚴以來臺灣教育改革的省思(頁273-310)。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姿敏(2007)。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教學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王智弘(2017)。基於靈性成長的華德福學校行政模式-以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載於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41-58)。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王嬛云(2019)。實驗教育與政策評估:以雲林縣立樟湖生態國民中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王儷潔(2008)。另類學校教師在教育美學的開展-以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史英(1993)。尋覓森林的坎坷之路-森林小學的過去與未來,載於人本教育基金會(主編),森林小學綠皮書(頁12-39)。台北市:書泉。
余亭薇(2016)。新北市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認同度與衝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吳娜慧(2014)。提升國小新生班級常規自主學習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媒材與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吳素秋(2009)。發展自主學習之閱讀學習策略課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2002)。龐大的教育改造工程才開始:教育基本法與教育發展。現代教育論壇,6,3-14。
吳清山(2015)。「實驗教育三法」的重要內涵與策進作為。教育研究月刊,258,42-58。
吳瓊芬(2017)。轉型公辦公營實驗學校辦學現況之探討-以臺南市三所實驗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臺南市。
李欣蓉(2006)。自主學習方案實踐中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李俊杰、李欣霓(譯)(2018)。S.B.Merriam & E. J. Tisdell著。六個常見的質性研究設計。載於邱炳坤(主編)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頁17-34)。臺北市:五南。
李冠儀(2013)。另類教育中兒童自主學習之研究-以種籽親子實小「空堂時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臺北市。
李建興、陶以哲(譯)(2018)。S.B.Merriam & E. J. Tisdell著。做一個謹慎的觀察者。載於載於邱炳坤(主編)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頁113-132)。臺北市:五南。
李政賢(譯)(201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Approaches)J. W. Creswell, & C. N. Poth著。質性研究的五種取徑。臺北市:五南。
李昱葳(2015)。國小五年級學生數學解題歷程的自我調整學習策略與動機信念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柏佳(2015)。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解析—國民教育階段為例。學校行政雙月刊,101,15-33。
李嘉年(2017)。成為一所親師生的民主學校:種籽親子實驗小學發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林文正(2002)。國小學生自我調整學習能力、對教師自我調整教學之知覺、動機信念與數學課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芳瑛(2013)。自我調整學習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學習動機及學習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林致憲(2004)。我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之研究-以臺中市實驗教育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臺中市。
林書鍰(2010)。國小教師對自主學習觀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邱女玲(2010)。專題導向學習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邱良慈(2001)。描繪一幅自主學習的圖像~種籽學苑六年級畢業製作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邱意鈞(2015)。高雄市國中英語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姚美華、胡幼慧(2008)。一些質性方法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17-132頁)。臺北市:巨流。
洪詠善、李文旗、柯若萍(2018)。自主學習:種籽實驗小學與道禾實驗教育機構。載於馮朝霖(主編),喚醒夢想.釋放天賦.臺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209-242頁)。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詠善、林佳慧、楊惠娥(2018)。十二年國教課綱自主學習之實踐探究。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15,1-9。
洪詠善、蔡佩伶、謝易霖(2018)。節慶文化之教育意涵與實驗探究:慈心華德福與道禾實驗教育機構。載於馮朝霖(主編),喚醒夢想.釋放天賦.臺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頁287-306)。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洪禎瞰(2017)。「問題本位學習」融入班級科展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自我導向學習之個案研究-以桃園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范信賢(2017a)。轉化實施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慈心華德福學校的借徑。載於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27-40)。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信賢(2017b)。慈心華德福學校課程的美學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20(4),55-78。
倪鳴香(2004)。葉子長出來,要紮多久的根。載於倪鳴香(主編),扎根與蛻變:尋華德福教育在臺灣行動的足跡(頁269-295)。宜蘭縣: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唐宗浩、李雅卿、陳念萱(2006)。另類教育在台灣。臺北市,唐山。
孫逸慧(2007)。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秦夢群、溫子欣、莊俊儒(2017)。實驗教育之特色及對現行教育之啟示,台灣教育,704,2-11。
馬菁華(2017)。國小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以自主學習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韻曲(2017)。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創新經營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校長領導行為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高麗娟(譯)(2018)。S.B.Merriam & E. J. Tisdell著。質性資料分析。載於載於邱炳坤(主編),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to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頁159-194)。臺北市,五南。
高寶玉(2018)。香港自主學習的探索:融合東西方理念的嘗試。課程研究,13(1),29-53。
張淑芳(2017)。實驗教育理念實踐與辦學經營的另類思維。台灣教育,704,19 - 21。
張維庭(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小學發展混齡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市。
張瀞文(2018)。同儕關係、學習動機對實驗教育混齡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臺中市太平區太平與東汴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財務金融技術學系,彰化縣。
梁雲霞(2020)。善教樂學:新課綱脈絡下的自主學習。教育研究月刊,309,4-23。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安琪(2013)。學校推動自主學習課程之個案研究─以新北市一所私立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松宜、馮朝霖、陳端仁、柯若萍(2018)。登山課程:道禾實驗教育機構與全人實驗中學。載於馮朝霖(主編),喚醒夢想.釋放天賦.臺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頁97-13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陳芸珊(2010)。 國中小學生自主學習策略之使用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韋志(2018)。公辦公營實驗學校校長創新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創新與評鑑碩士班在職專班,臺北市。
陳素梅(2012)。用自我調整學習模式於社會領域之教學研究—以六下全球化議題為主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臺北市。
陳清枝(2014)。適性教育在人文。臺北市:天衛文化。
陳蓓仙(2018)。臺南市偏鄉小學推動實驗教育實施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陳毅鴻(2016)。公辦公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機構轉型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彭真儀、洪詠善、陳端仁(2017)。十二年國教課綱轉化與實踐:道禾實驗學校自主學習案例研究。載於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59-85)。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彭雅靖(2017)。校長課程領導與課程建構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碩士在職學位學程,屏東縣。
曾祥榕、李台元(2018)。戶外教育的跨案例分析:種籽實驗小學與山峰華德福實驗小學。載於馮朝霖(主編),喚醒夢想.釋放天賦.臺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頁57-9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游琇雯(2005)。宜蘭縣公辦民營人文國小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游惠音(2016)。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談公立國民小學轉型與創新的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102,161-174。
程介明(2016年4月)。不一樣的教育。灼見名家。取自https://www.master insight.com/%E4%B8%8D%E4%B8%80%E6%A8%A3%E7%9A%84%E6%95%99%E8%82%B2/
程遠茜(2018年4月)。公辦公營實驗學校的一天 北市和平實小:從零打造芬蘭式主題教學。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6333-%E5%85%AC%E8%BE%A6%E5%85%AC%E7%87%9F%E5%AF%A6%E9%A9%97%E5%AD%B8%E6%A0%A1%E7%9A%84%E4%B8%80%E5%A4%A9+%E5%8C%97%E5%B8%82%E5%92%8C%E5%B9%B3%E5%AF%A6%E5%B0%8F%EF%BC%9A%E5%BE%9E%E9%9B%B6%E6%89%93%E9%80%A0%E8%8A%AC%E8%98%AD%E5%BC%8F%E4%B8%BB%E9%A1%8C%E6%95%99%E5%AD%B8/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馮朝霖(2006年2月14日)。謙卑、敢行與參化-教育美學在全人另類學校的開顯【線上論壇】。取自https://blog.xuite.net/im80081888/wretch12/121179073-%E8%AC%99%E5%8D%91%E3%80%81%E6%95%A2%E8%A1%8C%E8%88%87%E5%8F%83%E5%8C%96%EF%BC%8D%E6%95%99%E8%82%B2%E7%BE%8E%E5%AD%B8%E5%9C%A8%E5%85%A8%E4%BA%BA%E5%8F%A6%E9%A1%9E%E5%AD%B8%E6%A0%A1%E7%9A%84%E9%96%8B%E9%A1%AF+++++++%E9%A6%AE%E6%9C%9D%E9%9C%96%EF%BC%88%E6%94%BF%E6%B2%BB%E5%A4%A7%E5%AD%B8%E6%95%99%E8%82%B2%E5%AD%B8%E7%B3%BB%E6%95%99%E6%8E%88%EF%BC%89
黃心怡(2002)。自主學習與學生自我賦權──以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學生為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怡真(2015)。國中教師學習動機、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修平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與發展學系,臺中市。
黃玫嬌(2006)。公辦民營學校之探究-以臺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黃雪芬(2018)。宜蘭縣國小教師對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看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市。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級中等學校(無日期)。教育哲學。取自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5783/trackbacks/417925#
楊允羿(2011)。國小學生之導師領導風格與其自我調整學習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楊皓如(2017)。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政策合法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溫明珓(2018)。一所公立偏鄉小學教師推行實驗教育之角色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臺中市。
董俞伯(2011)。理念學校的校務評鑑法制—以宜蘭慈心華德福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教法律研究所,臺北市。
詹永宗(2004)。自我調整學習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詹家惠(2014)。親師生信任連結的家校生活:一所台灣另類國民小學教育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賈青鳳(2011)。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高中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道禾實驗教育機構(2019年1月)。無限海洋・2019海洋家畢業個展回顧(上)。取自http://www.natural-way.com.tw/%e7%84%a1%e9%99%90%e6%b5%b7%e6%b4%8b%e3%83%bb2019%e6%b5%b7%e6%b4%8b%e5%ae%b6%e7%95%a2%e6%a5%ad%e5%80%8b%e5%b1%95%ef%bc%88%e4%b8%8a%ef%bc%89/
道禾實驗教育機構(無日期)。教育目標。2020年1月15日,取自http://www.natural-way.com.tw/target/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1),63-94。
趙志成(2014)。香港推行自主學習的探索。教育學報,42(2),143–153。
劉若凡(2011)。臺灣「另類教育研究」的歷史考察:以學位、期刊論文為主的初步嘗試。載於陳伯璋(主編),教育的藍天-理念學校的追尋(頁53-82)。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劉若凡(2015)。成為他自己:全人,給未來世代的教育烏托邦。臺北市:衛城。
劉倍妙(2018)。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教師教學校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乃婷(2014)。國小二年級方案教學之行動研究--引導學生展現多元智慧與自主學習能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臺北市。
盧冠錚(2015)。在家教育法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親子天下編輯部(2017年10月)。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教育社會運動」 大膽想像學習的未來!親子天下。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122-%E6%AF%8F%E5%80%8B%E4%BA%BA%E9%83%BD%E8%83%BD%E5%8F%83%E8%88%87%E7%9A%84%E3%80%8C%E6%95%99%E8%82%B2%E7%A4%BE%E6%9C%83%E9%81%8B%E5%8B%95%E3%80%8D+%E5%A4%A7%E8%86%BD%E6%83%B3%E5%83%8F%E5%AD%B8%E7%BF%92%E7%9A%84%E6%9C%AA%E4%BE%86%EF%BC%81/
賴志峰(2006)。臺灣地區中小學公辦民營之研究:理論、政策與實施(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賴威廷(2018)。台灣公立實驗教育學校計畫書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薛雅慈(2017)。種籽實驗小學實踐經驗及其與十二年國教課綱理念對話。載於馮朝霖(主編),臺灣另類教育實踐經驗與十二年國教課綱之對話(頁87-112)。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薛雅慈、李文富(2018)。跨階段的「學生法庭」作為民主教育之探究:種籽實驗小學和全人實驗中學。載於馮朝霖(主編),喚醒夢想.釋放天賦.臺灣實驗教育的另類課程實踐(頁139-169)。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薛曉華(1996)。臺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臺北市:前衛。
謝秉蓉(2017)。臺灣偏鄉小學辦理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校務行政變革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謝倩文(2010)。自主學習課程中教師角色與教師效能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謝琇媚(2018)。公辦公營實驗小學轉型歷程與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譚光鼎(2007)。再造學校文化以推動學校組織革新。中等教育,58(1),4-20。
蘇鈺菁(2013)。臺中市國小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教師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蘇嘉俐(1994)。徘徊在體制內與體制外的幼小心靈:正規國民教育與體制外教學實驗的衝突與調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市。
蘇廣林(2018)。國民小學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教師教學校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英文部分
Bronson, M. B. (2000). Self-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 nature and nurture.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Butler, D. L., Lauscher, H. N., Jarvis-Selinger, S., & Beckingham, B. (2004). Collabor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5), 435-455.
Deci, E. L., Vallerand, R. J., Pelletier, L. G., & Ryan, R. M. (1991).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325-346.
Dignath, C., & Büttner, G. (2008). Components of foster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mong students. a meta-analysis on intervention studies at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Metacognition Learning , 3, 231-264.
Dignath, C., Büttner, G., & Langfeldt, H. (2008). How can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most effectively?A meta-analysis on self-regulation training programmes.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3, 101-129.
Flick, U. (2014) . Mapping the field. In U. Flick (Ed.), The Sag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pp. 3-18) .Thousand Oaks, CA:Sage.
Greveson, G. C., & Spencer, J. A. (2005). Self-directed learningThe importance of concepts and contexts. Medical Education, 39, 348-349.
Harding., S., Nibali., N., English., N., Griffin., P., Graham., L., Alom, BM., and Zhang., Z. (2018).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Realising the potential for Australia’s high capacity students. Victoria,VIC :Assessment Research Centre,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Jossberger, H., Brand-Gruwel, S., Boshuizen, H., & Wiel, M. (2010). The challenge of self-directed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quirem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62(4), 415-440.
Lombaerts, K., Engels, N., & Van Braak, J. (2009). Determinants of Teachers' Recognition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ractices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102(3), 163-174.
Loyens, S. M. M., Magda, J., & Rikers, R. M. J. P. (2008).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0(4),411-427.
Moos D. C., & Ringdal A. (2012).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eacher’s role. 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doi: 10.1155/2012/423284
Morley. R. E. (1991). Alternative education (ED349652). Clemson,SC : 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
Panadero, E. (2017). A Review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ix Models and Four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 8, 1-28.
Paris, S. G. ,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2), 89-101.
Paris, S. G., & Turner, J. C. (1994). Situated motivation. In P. Pintrich, D. Brown, & C. Weinstein (Eds.), Student motivation, cognition, and learning: Essays in honor of Wilbert J. McKeachie (pp. 213-23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aris, S. G., & Winograd, P. (1999). The role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 contextual te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ED479905).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Washington, DC.
Patrick, H., & Middleton, M. J. (2001). Turning the Kaleidoscope: What We See Whe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s Viewed With a Qualitative Le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 27-39.
Peeters, J. , Backer, F. E. , Reina, V. R. , Kindekens, A. , Buffel T. , & Lombaerts, K. (2014). The role of teachers’ self-regulatory capac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practice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16,1963-1970.
Perry, N. E., &VandeKamp, K.O. (2000). Creating classroom contexts that support you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3, 821- 843.
Puustinen, M., & Pulkkinen, L. (2001). Model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review.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5(3), 269 – 286.
Raywid, M. A. (1999). History and Issues of Alternative Schools. The Education Digest ,64(9), 47-51.
Reeve, J., Ryan, R. Deci, E. L., & Jang, H. (2008).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autonomous selfregulation: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In D. H. Schunk & B. J. Zimmerman (Eds.),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 223-234).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obertson, J. (2011). The educational affordances of blogs for self-directed learning.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57, 1628-1644.
Saks, K., & Leijen, Ä. (2014). Distinguishing Self-Directed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Measuring them in the E-learning Context.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12, 190-198.
Sliwka, A. (2008) . The contribution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olicy,OECD, Paris.
Tillema, H. H., & Kremer-hayon, L. (2002). “Practising what we preach” - Teacher educators’ dilemmas in promot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 cross case comparis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 593-607.
Van Eekelen, I. M., Boshuizen, H. P. A, & Vermunt, J. D. (2005). Self-regul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eacher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50(3), 447-471.
Zimmerman, B. J. (2001).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n overview and analysis. In B. J. Zimmerman & D. H. Schunk (E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2 nd ed.) (pp. 1-37).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Zimmerman, B. J. (2002). Becoming a self-regulated learner: An overview. Theory into Practice, 41(2), 64-70.
Zimmerman, B. J., & Moylan, A. R. (2009). Self-regulation: Where meta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intersect. In D. J. Hacker, J. Dunlosky, & A. C. Graesser (Eds.), Handbook of metacognition in education (pp. 299–315). New York, NY: Routled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