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乃慧
Wu, Nai-Hui
論文名稱: 景框與風景-吳乃慧創作論述
Proscenium and Landscape -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Wu Nai-Hui
指導教授: 蔡芷芬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風景景框觀看再現劇中劇
英文關鍵詞: landscape, proscenium, gaze, representation, play within a pla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FA.014.2019.A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0下載:6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研究圍繞「與風景相關之藝術創作」及「作品之觀看方式」兩條軸線,試圖探索藝術創作者如何藉由獨特的藝術語彙,描繪人們對於周遭環境的感知與認識,並且經由風景相關之藝術創作,探究不同藝術作品間,在空間再現方式上的異同,包涵了縱向的藝術史脈絡以及橫向同時期藝術家作品間的差異。
      隨科技演進,與風景相關之藝術創作,再現空間不再是只單純專注於描繪眼前所見的景物,更多的是針對視覺在空間裡作用以至將之呈現於平面上的這個過程,以此過程做為作品討論之對象。再現方法的演變,使得傳統繪畫中慣用的透視法遭到拆解,觀看者、對象物、畫布三者間的相互關係趨向多元,對於感知的描繪,在不同的藝術作品中存在著諸多不同的路徑。
      筆者亦藉由創作研究,提出個人貫穿本系列創作的核心元素——「景框」,更進一步討論到後設劇場中的「劇中劇」表現形式,即經由釐清自身的觀看方式並對其進行反思,以了解到自己對於周遭環境的認識一如人們在當代接收與傳遞訊息的模式,均帶有虛擬的性質。
      繪畫能將立體的空間體驗轉化為平面呈現,憑藉的便是人類的想像能力,同時,繪畫的自由性也記錄了在生活中難以言說的視覺感受。筆者盼藉由創作,發覺觀看的複雜性,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體驗及認識所見所感,並發展具個人特色的創作語彙。

    關鍵詞:風景、景框、觀看、再現、劇中劇

    This study centers on "Landscape-related Art Works " and "Seeing Methods for Art Work"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how artists use unique art vocabulary to describe people's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heir surroundings. It uses landscape art creation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patial re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works, including longitudinal art history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ontemporary artists.
     With the advent of technology, in landscape art creations, spatial reproduction is no longer a method for simply portraying the scenery before one's eyes. Rather, it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vision acts in space and is presented on a flat plane. This process is the object of discussion for the works.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makes the perspective method of traditional drawings crumble.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ewer, the target, and the canvas has trended toward plurality. As for the depiction of perception, there are a good deal of different paths amongst different art creations.
     Authors also use creative studies to put forth the individual core elements of "proscenium" that penetrate this series of creations. The corresponding "play within a play" presentation form uses the self-clarification seeing method and reflection to understand one's recognition of their own surroundings. They all have a virtual nature, in the same way that people now receive and transmit messages.
     Painting can transform a three-dimensional space onto a flat plane and is dependent on people's imaginative ab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reedom of painting also records unspeakable visual feelings. Authors use their works to discover the complexity of seeing, using an even more open attitude to experience and recognize the things that we see and feel, while developing creative a vocabulary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landscape, proscenium, gaze, representation, play within a pla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及架構 2  第三節 創作研究範圍 3 第二章 風景與觀看 5  第一節 風景 5  第二節 透視法與觀看 13 第三章 景框的虛實辯證:個人作品風格和觀點之歸納分析 26  第一節 創作理念的形成 26  第二節 創作形式的轉變過程 30  第三節 創作內容的取材 38  第四節 創作媒材與技法 41 第四章 作品詮釋 46  第一節 創作的開端:「到那裡去」 46  第二節 「橋、通道、舞台」系列 47  第三節 環境劇場:「立體畫」系列 53 第五章 結論 61  第一節 階段創作研究 61  第二節 未來創作方向之思考 63 圖錄 64 作品圖錄 74 參考書目 77

    中文書籍

    1.薛燕玲、李澍奕、陳苑禎撰文,《畫家風景.國民風景—百年台灣行旅》,臺中市:台灣美術館,2011年。
    2.殷寶寧著,《情慾.國族.後殖民—誰的中山北路?》,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6年。
    3.蘇碩斌著,《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臺北市:群學,2010年。
    4.駱以軍著,《月球姓氏》,臺北市:聯合文學,2000年。
    5.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年。

    翻譯書籍

    1.Catherine Grout著,黃金菊譯,《重返風景:當代藝術的地景再現》,臺北市:遠流,2009年。
    2.約翰.伯格著,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臺北市:麥田,2010年。
    3.馬丁‧蓋福特著,王燕飛、韓書妍譯,《更大的訊息:與大衛.霍克尼的跨世紀藝術對話》,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6年。
    4.羅蘭.巴特(Barthes, R.)著,趙克非譯,《明室‧攝影札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5.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公司發行,2010年。
    6.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台北市:時報出版,1993年。
    7.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著,廖新田譯,《風景入藝》,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3年。
    8.瑪莉塔.史特肯(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著,陳品秀、吳莉君譯,《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市:臉譜,城邦文化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公司發行,2013年。

    期刊論文

    1.宋灝,〈袁廣鳴錄像裝置與當代風景〉,《藝術觀點》,第52期,2012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2.陳界仁,〈謠言電影——記憶殘響的擴延行動〉,《典藏今藝術》,第258期,2014年,台北:典藏今藝術。
    3.廖新田,〈從自然的台灣到文化的台灣:日據時代台灣風景圖像的文化表徵探釋〉,《歷史文物》,126號,2003年,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學位論文

    1.陳盈惠,〈戰後台灣鐵道旅行書寫研究─以洪致文、劉克襄為主〉,2010年,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蔡承叡,〈臺灣八景演變與旅遊發展〉,2011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3.袁光明,〈中國繪畫表現之空間思維——從先秦至宋代山水畫論為據〉,2017年,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4.鄭秀如,〈論捉形:創作時間中的身體、空間與輪廓的探論〉,2015年,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
    5.張瀞文,〈電影《鳥人》之「後設表現」分析〉,2016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學戲碩士班碩士論文。
    6.林盈志,〈當代台灣後設劇場研究〉,2001年,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1.〈首選珍藏 : 叫我第一名——八十年前的臺灣新八景票選〉,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網頁,http://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4185/1.html。
    2.〈從「蔣渭水─臺灣大眾葬葬儀」紀錄片,談影像與聲音「從翻轉到質變的行動」〉,e62.shu.edu.tw/download/1010510_3.doc。
    3.〈【MOT/ARTS】劉致宏最新個展「海王星/一段拼湊的蔚藍時光」〉,http://www.citytalk.tw/event/140075-【MOT/ARTS】劉致宏最新個展「海王星/一段拼湊的蔚藍時光」。
    4.井手誠之輔著,陳韻如譯,〈關於郭熙「山的三遠」的一些問題〉,中央研究院講演稿,http://eastasia.litphil.sinica.edu.tw/upload/zhtw/activity_file/activity_file_3.pdf。
    5.Felice Varini,Common Places and Particular Perspectives,http://www.varini.org/varini/04tex/texa04.html。
    6.〈吳其育談「時間91平方米」〉,藝術論壇,http://artforum.com.cn/words/10593。
    7.高千惠,〈看山是山,還是山——觀讀卓有瑞的藝術和生活〉,晴山藝術中心網頁,http://www.imavision.com.tw/ShowNews.php?NEWSID=215。
    8.蔡佳珊,〈卓有瑞:深刻描繪生命〉,遠見雜誌電子版,2001年1月號,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657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