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巫慧萍
論文名稱: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
A Study of Implementary Status and Impedimentary Factors of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of Taipei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鄭志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與阻礙因素,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在阻礙因素的差異;研究對象為臺北市275所中小學校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包括高中職64所、國中61所、國小150所),並以「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計回收有效問卷215份。根據實際調查所蒐集之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次數百分比及one-way MANOVA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 八十八學年度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
    本研究發現舉辦體育育樂營之學校為99所,沒有舉辦的學校為116所;其中有舉辦的學校於活動結束後有召開檢討會之學校計70所,沒有召開的學校計29所。其次,舉辦體育育樂營的學校多為自行辦理,且以辦理一種營隊為優先考量;而營隊內容以單一性質為主,其運動項目比例最高為籃球,整體是以球類運動最受歡迎;在營隊舉辦時間方面則多舉辦於寒暑假期間,而活動時間以連續一週每日3~4小時為多,且以使用學校場地進行活動的比例最高。再者,營隊參與對象以小學生為最多、參與人數為21-40人比例較高,且經費來源大多為學生自行負擔;而營隊教師及工作人員主要是由校內教職員工擔任,並使用校內(外)張貼宣傳海報及分發宣傳單等方式宣傳。
    二、 臺北市中小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
    1.臺北市中小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的阻礙因素以『個人認知』最高,『活動資源』最低。
    2.不同層級學校、不同個人承辦經驗、及學校過去舉辦經驗與否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於各構面阻礙因素差異比較達顯著差異;不同職別及性別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於各構面阻礙因素差異比較則未達顯著差異。
    關鍵字︰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implementary status and impedimentary factors of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of Taipei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factors, which impede the undertakers of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The studying subjects were the undertakers of the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in Taipei’s 275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including 64 senior high/vocational schools, 61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150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he studying tools were “Questionnaire of Implementary Status of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of Taipei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and reclaimed 215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were handled b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frequency, percentage and one-way MANOVA, etc. The studying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 The implementary status of 1999’s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of Taipei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There were 99 schools that held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and 116 schools hadn’t held. In the 99 schools, there were 70 schools that held review meetings and 29 schools hadn’t held review meetings. The most camps were held by schools and one camp was the first choice. Ball games took the largest proportion in camp sports items, and basketball was the highest. The time of camps was mostly held in summer or winter vacations. For the activity time of camps, continuous and 3~4 hours every day took the largest proportion. Schools were most frequently used for the place of camps. The participants of camps mostly wer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group with maximum camp participants were 21-40 members. The source of camp expense, most were paid by students. For the source of camp teachers and stuffs, most were the teachers in their own schools. For promotion, most were by posting posters and distributing promotion material inside and outside of schools.
    II. Impedimentary Factors of Holding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for Taipei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1. The highest impedimentary factor of holding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for Taipei elementary/secondary schools was “personal recognition” and the lowest was “activity resources”.
    2. Different-level schools, different undertake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chool’s experience in holding such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 were more evident impedimentary factors, while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genders of the undertakers of physical-educational amusement camps were less evident impedimentary factor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6 第六節 名詞解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休閒活動的探討 …………………………...…………. 8 第二節 青少年與休閒活動 ……………………………………. 14 第三節 體育育樂營 ……….……………………………………. 22 第四節 本章總結 ……………………………………………….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 3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3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 40 第四節 研究調查實施程序 ……………………………………. 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43 第一節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特性分析 …………. 43 第二節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分析 …….………. 45 第三節 臺北市中小學舉辦體育育樂營之阻礙因素分析 ..…...…. 77 第五章 緒論與建議 ..…………………………………………… 89 第一節 結論 ……………………………………………………. 89 第二節 建議 ……………………………………………………. 93 參考文獻 ………………………………………..…………….…… 98 附錄一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現況調查問卷 ……….… 105 附錄二 委請填答信函 …………………………………………… 112 附錄三 問卷填答須知 …………………………………………… 113 附錄四 八十八年度中小學生體育育樂營實施要點 …………... 114 表 次 表2-1 休閒活動學說分析表 ……………………………………… 13 表2-2 台灣地區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從事戶內休閒活動 ……..… 15 表2-3 台灣地區十五至十九歲青少年從事戶內休閒活動 ……..… 16 表2-4 青少年所從事休閒活動與期望之休閒活動 …………….. 18 表2-5 休閒活動對青少年功能之研究 ………………………….. 19 表2-6 「陽光健身計畫」—暑期青少年體育育樂營辦理情形 ……… 23 表2-7 「陽光健身計畫」—週末假日青少年體育育樂營辦理情形 ….. 24 表2-8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86年補助辦理之數期體育育樂營隊………………………………………………………… 26 表3-1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 36 表3-2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量表」之因素負荷量表…………………………………………………….….. 38 表3-3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量表」因素分析之統計量表………………………………………………..… 39 表3-4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量表」信度分析摘要表……………………………………………………..….. 39 表3-5 本研究樣本發出與有效回收問卷統計表 ………………... 40 表4-1 全體樣本之一般特性分配情形 ………………………….. 44 表4-2 各層級學校八十八學年度舉辦體育育樂營次數分配摘要表………………………………………………………… 45 表4-3 各層級學校八十八學年度舉辦體育育樂營數目之次數分配摘要表…………………………………………………… 47 表4-4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之運動項目百分比摘要表 … 49 表4-5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內容百分比摘要表 ……….. 51 表4-6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時間百分比摘要表 ……….. 53 表4-7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活動時間百分比摘要表 ..… 55 表4-8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使用場地百分比摘要表 ….. 58 表4-9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方式百分比摘要表 ……….. 60 表4-10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經費來源百分比摘要表 ….. 62 表4-11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教師來源百分比摘要表 ….. 64 表4-12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工作人員來源百分比摘要表 … 66 表4-13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對象來源百分比摘要表 ….. 69 表4-14 各層級學校參與體育育樂營總人數之次數分配及百分比摘要表……………………………………………………… 70 表4-15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宣傳方式百分比摘要表 ….. 72 表4-16 各層級學校舉辦體育育樂營召開檢討會次數分配及百分比摘要表…………………………………………………… 73 表4-17 各層級學校承辦人員希望舉辦體育育樂營運動項目百分比摘要表…………………………………………………… 75 表4-18 臺北市中小學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對於舉辦體育育樂營阻礙因素各構面得分一覽表…………………………….... 77 表4-19 不同層級學校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0 表4-20 不同職位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2 表4-21 不同性別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4 表4-22 不同個人承辦經驗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5 表4-23 學校過去舉辦體育育樂營情形之體育育樂營承辦人員阻礙因素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 31 圖3-2 研究流程圖 ………………………………………………. 32

    甘家馨(民63):休閒與康樂的社會學,珠海學報,7,77-109。
    文崇一(民79):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王文科(民8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水文(民83):台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宗吉(民88):台北市青少年休閒運動傾向調查,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專案研究。
    王泠、王瑞麟、李麗瓊(民88)︰運動休閒育樂營的行銷概念探討,國民體育季刊,42,149-157。
    王美芬(民82):單親青少年休閒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女(民84):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偏差行為,社區發展季刊,27,105-124。
    王淑女(民84):台北市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休閒資源規劃,台北︰台北市研考會專題研究報告。
    方進隆(民82):健康休閒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局。
    王傳銘(民85):Recreation與Leisure的含義,戶外遊憩研究,9(1),107-114。
    行政院主計處(民83):台灣地區人口統計,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主計處(民84):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民89)︰中華民國體育統計,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江振德(民86)︰台灣區漁村四健會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維煌(民89):籌辦體育育樂營問題與對策(應有的做法),國民體育季刊,29(3),23-32。
    辛晚教(民79):休閒、教育、人生,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9-30。
    呂建政(民83):開展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21-28。
    呂建政、顏妙桂、蔡居澤(民87):暑期青少年休閒活動營隊之成效調查-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86年補助辦理之暑期活動營隊為例,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編印。
    吳國銑(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輔導問題之研究,訓育研究,35(1),71-80。
    李崑山、葉欲春(民89)︰兒童營隊的規劃與設計初探,北縣國教輔導雙月刊,10,24-28。
    青少年白皮書委員會(民86):青少年白皮書,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金車教育基金會(民85)︰新新人類休閒生活調查問卷報告,台北︰金車教育基金會。
    林東泰(民84):都會地區成人與青少年休閒認知和態度之研究,民意季刊,188,70-73。
    林東泰、呂建政、陳雪雲、黃靖惠(民86):青少年休閒價值觀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林素麗(民66):休閒的理論與研究,思與言,51,26-35。
    林清山(民74):休閒活動理論與實務,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林建地(民85):我國青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瓊蕙(民77):對國中生休閒活動應有的認識,諮商與輔導,30,21-24。
    俞筱鈞(民70):中華百科全書,4,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學術院編印。
    洪嘉文(民89):學校體育育樂營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9(3),6-13。
    胡藹若(民75):從民生主義論都市青少年的康樂問題及其改進途徑,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蘭沁(民82):台南地區大專學生主要休閒形態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69-191。
    翁玉珠(民84):青少年休閒活動傾向、凝聚力與情緒調適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淑芳譯(民85),休閒與人類行為(G. Bammel 和 L. L. Burrus-Bammelm原著,1982年出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文真(民75):台北市國中學生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中科(民79):都市在學少年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台中市在學少年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立賢(民88):中小學教師實施休閒教育實務篇—觀念與策略之探討,學生輔導,60,80-89。
    黃金柱、林志成、林素卿、陳春蓮、程春美(民88)︰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郁宜(民83):現代少年的休閒活動,學生輔導,35,88-93。
    黃政傑(民85):青少年休閒教育的重要課題, 青少年休閒教育研習會專題演講,14。
    黃嘉宗(民75):高職學生休閒活動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民83):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瓊妙(民89)︰台北市在學少年不同休閒參與類型之刺激尋求動機、休閒阻礙對其心理社會幸福感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義雄(民69):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許義雄、陳皆榮(民82):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陸光(民76):我國青年休閒活動及其輔導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張少熙(民83):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項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火木(民84)︰青少年休閒活動指導手冊,台北︰實踐學院。
    張茂源(民83):青少年休閒生活的輔導,雲林國教,25,30-31。
    張坤鄉(民80):國中生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7(5),129-169。
    張春興(民72):成長中自我的探索,台北:東華書局。
    郭文聰(民81):在學青少年午夜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民89)︰少年身心與生活狀況-台灣地區調查分析,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士伯(民84):台北市青少年休閒活動與休閒資源規劃之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陳英豪(民83):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淑湘(民88)︰青少年休閒生活與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休閒同儕關係、休閒活動選擇與休閒無聊感之型態分析,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彰儀(民79):休閒社會心理學,休閒面面觀研討會論文集。
    陳鴻雁、楊志顯(民88)︰國民參與休閒運動人口調查,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陳鴻雁(民89)︰台灣地區青少年參與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大專體育,48,75-81。
    陳鏡清(民82):台北市公務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耀宏(民87):三民主義青年團夏令營之探討,體育學報,25,31-40。
    教育部委託專題研究計畫(民87):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教育部。
    曾清雲(民86)︰1997中學生暑期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曾誰芬(民78):工作、生活目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台灣地區藝術工作者和行政者為例,思與言,27(4),83-115。
    彭駕騂(民79):社會變遷中青少年輔導工作之角色及定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馮祥勇(民79):農民休閒生活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雷國鼎(民64):教育概論,台灣教育文物出版社。
    楊敏玲(民83):休閒與預防青少年犯罪,台灣教育,523,21-23。
    詹志禹(民85):我國青少年犯罪之整合分析,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蔡俊賢(民89):青少年體育育樂營的規劃與實施,國民體育季刊,29(3),15-22。
    蔡崇振(民83):青輔會推展—青年休閒活動之藍圖,社教資料雜誌,193,8-11。
    鄭志富、宋維煌、張少熙(民85):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體育育樂營規劃研究,台北︰教育部。
    鄭志富、錢紀明(民88a):全國各級學校運動場地設施調查研究,台北︰教育部。
    鄭志富、張少熙、簡鴻檳、溫良財(民88b):中小學課後及假期體育育樂營課程規劃研究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
    劉素秋(民86):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犯罪相關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政諭(民78):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顏妙桂(民72):民生主義休閒活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妙桂(民87):現代公民的休閒生活教育—論學校休閒教育之實施,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9(2),21-36。
    藍光秀(民77):台北縣市國中一、二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探討,教育資料文摘,22(1),92-110。
    羅明訓(民88):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Kerper Boulevard: Wm. C. Brown Publishers.
    Burch, W., Jr. (1969). The Social Cirles of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2), 48-125.
    Carlson, R. E., Maclean J. R., Deppe, T. R., & Peterson J. A. (1979). Recreation and Leisure — The changing scene.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Carlson, R. E., Deppe, T. R., & Maclean, J. R. (1969). Recreatuon in American life.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Inc.
    Earls, G. (1997). Introduce your kids to the game of tennis. Black Enterprise, 28(2), 166-169.
    Kleiber, D., Caldwell, L., & Shaw, M. (1993). Leisure meaning in adolescence. Society and Leisure, 16(1), 99-114.
    Johnson, R., Sekules, K., & Bernier, N. (1999). Back to camp. Wonmen’s Sport & Fitness, 2(5), 141-146.
    Parker, J. S. (1987). The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ction Service.
    Stevenson, H. (1994). Extracurricular programs in East Asian school. Teacher College Record, 95(3), 389-407.
    Yamaguchi, Y. (1996). Japan. In P. D. Knop, L. M. Engstrom, & M. R. Weiss. (Eds.), Worldwide trends in youth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