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淑麗
Shu-Li Chiang
論文名稱: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指導教授: 柯正峯
Ke, Jeng-F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2
中文關鍵詞: 學習型態專業表現
英文關鍵詞: learning style,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1下載: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之關係,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其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之差異情形。問卷調查以臺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為母群體,採配額抽樣方式,並以「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概況調查問卷」,針對臺北市21所國中的610位學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回收率為88%,有效問卷為536份,可用率為87.9%。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北市國中教師之經驗學習與自我學習表現良好,唯團隊學習表現平平;
    專業態度、人際溝通與教學效能表現良好,唯校務參與表現平平。
    二、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之現況受服務年資、現任職務、學校規模影響
    而有所差異;性別、年齡、最高學歷則無明顯影響。
    三、臺北市國中教師專業表現之現況受性別、現任職務影響而有所差異;年齡、
    服務年資、最高學歷、學校規模則無明顯影響。
    四、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愈好則專業表現愈好。
    依據本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減輕導師工作負擔,加強教師專業學習。
    (二)合理調整學校規模,建構資源分享的教育環境。
    (三)正式推行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落實經驗傳承。
    (四)實施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教師專業表現。
    二、對學校單位之建議
    (一)宣導學習型態相關理念,增進教師正確瞭解。
    (二)建立團隊學習觀念,促進教師經驗分享。
    (三)激發校務參與意願,提昇教師校務執行力。
    (四)推動教師行動研究,有效解決教學問題。
    三、對國中教師之建議
    (一)提昇自我學習能力,增進教學效能表現。
    (二)參與社區學習,增進與家長共同學習之機會。
    (三)提昇電腦資訊技能,加強網路社群學習。
    四、對成人教育工作之建議
    (一)整合學校、社教機構以及社區資源。
    (二)促成異業結盟,提供專案合作平台。
    (三)推動在職進修教育,培養教師第二專長。
    (四)鼓勵教師辦理學習型家庭活動及社區服務工作等。
    (五)豐富教師多元學習經驗,落實終身學習之實踐。

    關鍵字:學習型態、專業表現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
    Jeng-Feng Ke Shu-Li Chiang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styles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pei,and to analyze how the status of teachers´ learning styles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s´ variant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 adopted quota sampling technique.The population was composed of teachers from 21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There were 610 teachers sampled from 21 junior high schools. The total returned number of usable was 536 and its usable rate was 87.9%.The statistic methods were frequency, percentile,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learning styles and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from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is mostly goo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eachers´ learning styles
    among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working experience, present position, and school size.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perfor-
    mance due to their different genders and present positions.
    The better learning styles the teachers do, the better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the teachers will act.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 some suggestions are
    as follows :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y :
    Reduce the onus for tutors.
    Adjust school size moderately.
    Develop the “ teaching guidance system ” officially.
    Execu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o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junior high schools.
    2.For school´s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
    Keep on publicizing the interrelated conceptions of “learning
    styles ”.
    Construct the concepts of team learning.
    Encourage the inclination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Promote teachers to do action research.
    3.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
    Improve teachers´ self-learning.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learning.
    Raise the abi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4.For adult education :To organize the resources among schools,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ies for provide a
    stage of case earmarked for special effort with cooperations,
    training teachers´ secondary skill ,and developing concepts of life-
    long learning.

    Key words :learning style,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目 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0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教師學習型態之意義與內涵………………………………………13 第二節 教師專業表現之意義與內涵………………………………………57 第三節 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之關係…………………………………82 第四節 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9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99 第一節 研究架構……………………………………………………………99 第二節 研究假設……………………………………………………………102 第三節 研究方法……………………………………………………………103 第四節 研究對象……………………………………………………………104 第五節 研究工具……………………………………………………………107 第六節 實施過程與研究進度………………………………………………120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12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24 第一節 研究樣本之基本資料分析…………………………………………124 第二節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之現況分析………………12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之差異情形…………135 第四節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之相關情形………………1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62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62 第二節 結論…………………………………………………………………166 第三節 建議…………………………………………………………………168 參考文獻…………………………………………………………………………174 中文部分…………………………………………………………………………174 英文部分…………………………………………………………………………183 附錄………………………………………………………………………………188 附錄一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概況調查」預試問卷…188 附錄二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概況調查」正式問卷…194 附錄三 正式施測學校問卷發收份數及協助者一覽表……………………200 附錄四 研究假設支持、部分支持或拒斥情形一覽表……………………201 附表目次 表2-1-1 國外學者對學習型態之定義…………………………………………14 表2-1-2 國內學者對學習型態之定義…………………………………………16 表2-1-3 元素論學者之學習型態理論…………………………………………18 表2-1-4 唐恩與唐恩學習型態模式……………………………………………19 表2-1-5 各類哲學派別對自我導向學習之概念………………………………35 表2-1-6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學習型態之相關研究……………………………50 表2-2-1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專業表現之相關研究……………………………73 表3-4-1 五十九所臺北市立國民中學各校班級數劃分一覽表……………105 表3-4-2 正式施測抽取學校一覽表…………………………………………105 表3-4-3 正式樣本配額抽樣分配表…………………………………………106 表3-5-1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概況調查問卷」 預試問卷各層面題數一覽表…………………………………………108 表3-5-2 預試學校樣本數及回收數一覽表…………………………………109 表3-5-3 教師學習型態概況量表之項目分析表……………………………112 表3-5-4 教師專業表現內容量表之項目分析表……………………………113 表3-5-5 教師學習型態概況量表正交轉軸因素分析之因素矩陣…………115 表3-5-6 教師專業表現內容量表正交轉軸因素分析之因素矩陣…………118 表3-5-7 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各層面信度分析……………………………119 表4-1-1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127 表4-2-1 臺北市國中教師學習型態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29 表4-2-2 臺北市國中教師專業表現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31 表4-3-1 不同性別教師之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t考驗分析摘要表…………135 表4-3-2 不同年齡教師之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38 表4-3-3 不同服務年資教師之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41 表4-3-4 不同最高學歷教師之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44 表4-3-5 不同現任職務教師之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47 表4-3-6 不同學校規模教師之學習型態及專業表現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51 表4-4-1 教師學習型態與專業表現各層面及整體之積差相關分析摘要表155 表4-4-2 教師學習型態各層面與專業表現各層面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158 附圖目次 圖2-1-1 Curry之學習型態位相模型…………………………………………22 圖2-1-2 Lewin之經驗學習模式………………………………………………24 圖2-1-3 Kolb之經驗學習模式 ………………………………………………26 圖2-2-1 教學典範轉移…………………………………………………………62 圖3-1-1 研究架構圖……………………………………………………………9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世哲(2002)。全球化現象的成人教育出路。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全球化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王全得(2003)。成人教育的學習型態、動機和滿意度相關性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宗斌(1999)。訓練方式、電腦自我效能及學習型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佳煌、潘中道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
    王春生(2003)。台北縣國中教師校內同儕回饋方式與國民中學。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台北市政府(2005)。教育局網站www.edunet.taipei.gov.tw
    石計生、羅清俊、曾淑芬、邱曉婷、黃慧琦(2003)。社會科學研究與SPSS資
    料分析。台北:雙葉書廊。
    田玲瑚(2003)。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下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有鈺(2002)。台北縣國民中學教師團隊學習SWOT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江思瑩(2004)。台灣教育改革以後國中教師角色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專班碩士論文。
    伍振鷟、高強華(1999)。新教育概論。台北:五南。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青育(2005)。利用關聯規則探勘不同學習風格學童之網站學習歷程樣式。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烈(1997)。邁向共同的願景:學習組織。成人教育,38,45–52。
    吳明烈(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高等教育。
    何青蓉(2000)。成人的團隊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
    李佳霓(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政穎(2003)。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山(1997)。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18,61–62。
    吳清山(2001)。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多元進修。教師天地,115,4–13。
    吳順火(2003)。團隊學習運用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研究──以兩所公立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慧(2002)。成人的自我導向學習。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
    台北:五南。
    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型態之相關因素及其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3。
    林生傳(2004)。教學新世紀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保良(2003)。學校組織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隊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振春、詹明娟(2005)。悅讀讀書會。台北:師大書苑。
    林梅鸞(2004)。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林惠玲、陳正倉(2000)。統計學方法與應用。台北:雙葉。
    林愛華(2004)。國民中小學實習教師對九年一貫十大基本能力之專業表現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柯正峰(1999)。我國邁向學習社會政策制定之研究──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畫及政策合法化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柯安南(2005)。國小教師專業能力知覺與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教師資格檢定觀點。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蘭(1993)。閱讀讓腦袋變靈光。中國時報,1993.3.17,35版。
    倪士峰(2001)。國民小學團隊學習之個案研究──以花師實小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殷允芃(1998)。有海闊天空的老師才有海闊天空的未來。載於天下雜誌教育特刊(頁10–11)。
    孫國華(1997)。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陳玉美(2004)。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如山(1993)。成人學習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社會科學學報(空大),
    頁59–105。
    張吉成(2000)。團隊學習理論在組織之應用。泰山職訓學報,3,73–90。
    陳羽珊(2005)。組織學習對教師學習與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5)。民國九十四年全國教育博覽會。www.edu.tw
    康志偉(2004)。親師生合作學習戲劇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台北縣豐山國小
    教班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貞(2002)。國民小學教師變革關注、學習型態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枝祥(2005)。高科技企業團隊條件、團隊運作、團隊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許芳禎(2005)。資訊科技融入直笛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國小三年級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玉(2002)。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1)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教師對營造學習型學校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郁汝(2002)。行政人員自我導向學習能力、工作投入與學校行政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建邦(1998)。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淡江時報,386,第一版。
    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信務(2003)。台北縣立國民中小學營造學習型學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郭為藩(2003)。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心理。
    陳淑娟(2000)。從學校組織變革談學習型組織與團隊學習。公訓資訊季刊,
    4(1),24–31。
    許雅貞(2002)。教師團隊的對話、反思與行動歷程──以一個國小教師團隊
    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筱筠(2002)。奇美博物館成人觀眾學習類型之個案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妝(2004)。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發展之需求分析──以台北市國小為
    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銳(2004)。中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系統。台北:五南。
    張寶丹(2004)。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月純(2002)。成人的學習型態。載於黃富順主編: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歐用生(2002)。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黃宗顯(2004)。應用教師自我評鑑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27,
    45–54。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振恭(2003)。傳統與在職碩士班學生學習型態及人格特質之比較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彭敏松(2003)。學習型態理論在成人學習上的應用。載於郭為藩編著:
    成人學習 ──心理學的探討。台北:心理。
    黃淑馨(2005)。E世紀e學校e教師。台北:師大書苑。
    曾揚容(2004)。老人社會大學高齡學習者學習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富順(2000)。成人的經驗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
    成人學習革命。台北:師大書苑。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權松(2002)。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明華(2001)。國民小學運用團隊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素芬(2003)。社會變遷中的教師角色──台灣國小教師角色期望變化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賜(1985)。教育專業精神之內涵與策進。台灣教育,41,45。
    楊頌平(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其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錫溱(2005)。兩種作文教學法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低年級學生之影響。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潘中道、郭俊賢譯(2004)。行為科學統計學。台北:雙葉書廊。
    劉正東(2004)。國民小學校長專業素養、專業態度、專業表現之研究。
    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兆達(2002)。高中校長對體育教師專業表現之評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仲文(2004)。團隊學習在學校教師行動研究之應用──以台中縣大明國小
    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惟厚譯(2002)。統計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盧姿里(2005)。師資培育多元化下教師教育專業表現研究之回顧。
    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5,83–98。

    蕭慧津(2001)。國中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之研究──以終身學習四面向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簡紅珠(1992)。學習型態與教學型態──研究發現與應用。國教世紀,
    4,28–32。
    羅寶鳳(2002)。職場中的成人學習:以救國團張老師的學習經驗為例。
    載於李瑛、趙長寧主編: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蘇姵真(2004)。高中職護理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kin,A.(1993).A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matching student learning style to method of instruction.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53, 1331 A. (University Microfilms NO.931–446).

    Anonymous, T. (2002).Top 10 trends effecting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Canadian HR Reporter, 15(6), 18–30.

    Bennett, C. I. (1979).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how teachers perceive them. The Social Studies, 70, 56–61.

    Bonham, L. A. (1988).Learning style use : In need of perspective. Lifelong Learning,11(5), 14–17, 19.

    Borich, G. D. (2000).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4th edition). New Jersey : Prentice Hall Press.

    Boud, D., Cohen, R. & Walker, D.(1993). Using experience for learning. Milton Keynes: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Brookfield, S. (1988).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ambiguities in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H.B. Long and Associate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pplication and theory. Athens, G. A. : Adult Education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Georgia. 11-37.

    Brookfield, S. (1993).Through the lens of learning : How the visceral experience of Learning reforms teaching. In D. Boud, R. Cohen and D. Walker(Eds.), Using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 Open University Press.

    Busher, L. A.(1994). The effects of peer coaching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7 616)

    Cameron, J. S.(1986).Assessing school-based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07),2385A.(University Microfilms No.AAC 8623269)

    Canfield, A. A. (1988).Canfield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manuaul.LA :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arr, D. (2000). Education, Profession And Culture : Some Conceptual Question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48(3), 248-268.

    Charles, C. M. (1980).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London : C. V. Mosby Company.

    Chene, A.(1983).The concept of autonomy : A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34, 38-47.

    Cheren, M.(1983).Helping learners achieve greater self-direction.In R. M.Smith (Ed.), Helpingadults learn how to learn.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Christensen, J. C. (1985).Adult learning and teacher career stage development.In P.J.Burke & R. G. Heideman(Ed.), Careerlong teacher education.Illinois :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

    Claxton, C. B., and Ralston, Y. (1978).Learning styles : Their impact on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 (AAHE-ERIC/Higher Education Ressearch Report No. 10).Washington, D. 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167 065.)

    Claxton, S. and Ralston, Y.(1978).Learning Styles : Their Impact on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on.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Report, No 10.

    Cornett, C. E. (1983). 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Fastback 191. Bloomington :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Cotton, K. (1987).Reducing teacher turnover in reservation schools : a guide for administr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8 686)

    Cranton, P. (1996).Types of group learning. In S. Imel (Ed.),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 71 : Learning in groups : Explor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New uses, and emerging opportunities, 25-32.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Curry, L. (1983). An Organization of Learning Styles Theory and Construc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 Canada.

    Daun, H. (2002).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In H. Daun (Ed). Education Restructaring in the cont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national policy.New York : Routledge Falmer.

    Davis, N. T. (1996).Looking in the mirror : Teacher's use of autobiography and action research to improve practice.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26, 1, 23-32.

    Della-dora, D. and Blanchard, L. J. (1979).Moving toward Self-directed Learning : H ighlights of Relevant Research and Promising Practice. Alexandria, VA :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xon, N.(1992).Organizational learning :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ith implications for HRD Professional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3(1), 28-49.

    Dixon, N. M. (1999). Th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 ycle : How We Can Learn Collectively, second edition, London :Gower.

    Dunn, R. Denig, S. & Lovelace, M. K. (2001).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or different Strokes for different folks?Teacher Librarian, 28(3), 9-15.

    Dunn, R. and Dunn, K.J.(1979). Learning Styles/Teaching Styles : Shouid They, Can
    They, Be Matched?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2), 238-242.

    Dunn, R. & Dunn, k. (1992).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styles. Reston , VA: Reston Publishing Co.

    Edwards, J. L., & Newton, R.R. (1995). The effects on cognitive coaching on teacher Efficacy and empower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8 654 )

    Elias, j. and Merrian, S. (1980).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Malabar,FI.: Robert E. Krieger Co, Inc.

    Evans, N. (1994). Experience learning for all. London : Cassell.

    Farstrup, A. E. (2004).Teacher education : The importance of excellence and expertise. Reading Today, 21(3), 8-10. Retrieved Apr 27, 2004 from EBSCOHOST database on the World Wide Web : http://search.epnet.com

    Fischer, B. B. and Fisher, L. (1979).Styles in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45-254.

    Fulmer, R. M. (1994). A model for changing the way organizations learn.Planning Review,22(3), 20-24.

    Galbraith, P., & Anstrom, K. (1995).Peer coaching : 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94 300)

    Gerstner, L. S. (1987).On the theme and variation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 An exploration of the literature.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Gregoric, A. F. (1979).Learning/Teaching Styles : Potent Forces Behind The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34-236.

    Hargreaves, A. (1994).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n age. London : Cassell.

    Hiemstra, R. (1994).Self-directed learning.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second edition), Oxford : Pergamon Press.Reprinted here by permission.

    Hiemstra, R. (1996).Self-directe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adult education and traning. New York : Pergamon.

    Holly, M. L.H. (1989).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in the USA and England. In M. L. Holly & C.S. McLoughlin(Eds.),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 The Falmer Press.

    James, W. B. & Blank, W. E. (1993).Review and critique of availabie learning style instruments for adults.In D. D. Flannery (Ed.), Applying cognitive learning theory to adult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ting Education , 59, 47-57.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Jaques, D. (1992).Learning in groups (2nd ed.). Houston, Tex. :Gulf.

    Keefe, J. W. (1987).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Practice.Reston : Nation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ERIC ED 286 872.

    Kratz, R. J. (1980).Implications of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functionally illiterate adul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Vancouver, BC. Canada,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ED.185-247.)

    Leithwood, K. & (1995).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Perspective on School Responses Centeral Policy Initiatives. School Organization, 15(3), 229-252.

    Meyer, V. J. (1998).Traditional summative evaluation, peercoaching, and collegial evaluation :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acase study of how each affects teacher and administrator perceptions of adul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llinois bremen high schoolDistrict no. 228.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Moore, k. d. & Looper, S. (1997). Teachrt preparation : A collaboration model. The Teacher Education, 32(3), 152-164.

    Saltiel, I. M. (1998).Defining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In I. M. Saltiel, A.Sgroi, & R. G. Brockett(Eds.), New direc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No. 79 :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artnership, 5-11.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itherspoon, R., White, R. P., & Hutcheson, P. G. (1996).Coaching as collaboration Training & Development, 14-1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