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鳳然
Lee, Feng-Ran
論文名稱: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Taking A Comic Perspective: Graphic Narratives of Baseball Comic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林玫君
Lin, Mei-Chun
口試委員: 林玫君 李衣雲 林伯修 劉一民 謝仕淵
口試日期: 2022/01/25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91
中文關鍵詞: 運動傳播棒球文化漫畫審查制度圖像研究
英文關鍵詞: Sports Communication, Baseball Culture, Comic Censorship System, Iconographic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75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82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曾於1966年至1987年出版三百餘本運動漫畫,以棒球漫畫居多,其出版受到「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及相關條例影響,需經政府審查通過,始能發行。另一方面,1960年代的棒球運動,隨著臺灣少年棒球運動的熱潮,促使棒球讓更多人認識與參與。棒球漫畫做為休閒娛樂的讀物、政府訊息宣傳的媒介以及運動文化的傳播文本,本文從棒球漫畫的封面結構、漫畫圖像及文本內容,展現棒球運動的各種面貌,並揭露棒球運動的文化樣態,呈現棒球漫畫的敘事文本功能性。連環圖畫審查廢止後,經國立編譯館審查之漫畫,皆轉贈至中崙圖書館典藏,普查館藏之臺灣早期漫畫,曾出版121部棒球漫畫,其出版來源以日本棒球漫畫為主,經漫畫家及出版商轉繪與轉製後發行,未產生觀看的扞格,主要來自於臺、日所共有的漫畫文法體系以及棒球運動文化的親近與依賴性。繼之,從圖像的表象中,說明棒球漫畫的教育與知識傳播力量,透過圖像與文字的塑造,傳遞棒球運動的規則、文化、精神與價值。再者,深入棒球漫畫圖像背後的本相,在棒球漫畫與社會情境的相互對話中,論述漫畫裡棒球員的身體訓練、女性棒球員的形象與運動明星的塑造,揭示棒球運動文化的現象、反思以及召喚對棒球運動的情感與認同。最後,棒球漫畫在不同的生產形式,對棒球運動提供不同的視域,在描繪「土味」的臺灣棒球以及棒球場上的各種現象與理想,藉由圖文的脈動傳遞對棒球運動的想像以及意識形態的觀點輸出。在歷史與社會的脈動下,漫畫雖受到法規的箝制,但此時期所出版的棒球漫畫,將棒球運動的各種面向以寫實、虛構、真實與想像的混合形式轉譯而出,在展現棒球文化的圖像力量之下,蘊藏著臺、日棒球的嫁接關係。

    From 1966 to 1987, more three hundred sports comic books were published in Taiwan, mostly ones on baseball. Their publication was governed by the Guidelines for the Editing and Printing of Comic Pictures and other regulations as they must be reviewed and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before publishing.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se in the popularity of youth baseball teams in the 1960s led to more understanding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sport in Taiwan. Baseball comic books were, aside from their recreational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 used as a medium for government propaganda and text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sports culture. This study presented the various facets of baseball from the cover composition, comic graphics, and textual content of baseball comic books, and elucidate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baseball through the functionality of baseball comics as narrative texts. After the comic publication censorship was lifted, all the comics review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Taipei Public Library Zhonglun Branch. A survey into early Taiwanese comic books i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revealed that 121 baseball comics were published, mainly adapted from Japanese baseball comics which were redrawn and reproduced by comic artists and publishers before publication. They did not present any readability problems for Taiwanese readers, primarily owing to the shared grammatical structure of comic books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as well as the affinity and dependence of baseball culture. The power of baseball comics in educational and knowledge transmission was demonstrated through their graphical representation shaped by images and texts conveying the rules, culture, spirit and values of baseball. Then, the true nature behind the images of baseball comics was explored. In the dialogue between baseball comics and social context, the physical training of baseball players and the image of female baseball players and the Shaping of Sports Stars were discussed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and reflections of baseball culture. and invoking emotion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baseball. Finally,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 forms of the storytelling to offers the different perspective in baseball comics were shown to depict the “local” Taiwanese baseball style and the various phenomena and ideals on the baseball field. The dynamics of the graphics and texts conveyed the imagination and projection of the sport and the output of ideologies. Although comics were restricted by regulations under the wheel of history and society, but the baseball comics publ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translated the numerous aspects of baseball into an amalgamation of realism, fiction,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The graf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baseball was embedded under the graphic power showcasing baseball cultur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第三節 研究意義與課題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7 第五節 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登場:臺灣運動漫畫中的棒球漫畫 24 第一節 棒球的圖像述說:臺灣棒球運動與棒球漫畫的連動 25 第二節 說故事的文法:臺灣棒球漫畫的敘事結構 45 第三節 漫畫封面的棒球密碼 70 第三章 圖解:可視化的棒球 90 第一節 從漫畫認識棒球運動 91 第二節 漫畫中的球手身體 119 第三節 混合的虛實:棒球漫畫的魅力 143 第四章 映照:漫畫中的「他」與「她」 159 第一節 記錄英雄:棒球運動明星的旋風 160 第二節 女力進路:棒球漫畫中的女性 191 第三節 交織:棒球漫畫與社會的連結 214 第五章 轉譯:棒球漫畫的視域 219 第一節 詼諧忠實:土味棒球 220 第二節 轉繪:「臺版」《巨人之星》 236 第三節 「觀」棒球:臺、日棒球漫畫的詮釋 253 第六章 結論 260 參考文獻 268 附錄一:棒球漫畫出版資訊一覽表 286

    一、漫畫史料
    《丁丁棒球隊》,臺北:學園出版社,1980。
    《卜派教練》,臺北:信光出版社,1982。
    《中華金龍》,臺北:志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天才小球王》,臺北:臺灣志成出版社,1978。
    《天才小球王續》,臺北:臺灣志成出版社,1979。
    《少棒英豪》,臺北:華仁出版社,1978。
    《世界棒球怪傑選》,臺北:東立出版社,1979。
    《全壘打王王貞治》,臺北:虹光出版社,1979。
    《青少棒揚威記》,臺北:遠流出版社,1977。
    《看我的》,臺北:三祐出版社,1980。
    《重振雄風》,臺北:志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
    《最後的打擊》,臺北:虹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1。
    《棒球小虎將》,臺北:虹光出版社,197。
    《棒球小英豪》,臺北:王子出版社,1974。
    《棒球狂之歌》,臺北:遠流出版社,1978。
    《棒球旋風兒》,臺北:東立出版社,1978。
    《棒球間諜》,臺北:志明出版有限公司,1979。
    《棒球與我》,臺北:義明出版有限公司,1969。
    《黑馬棒球隊》,臺北:虹光出版社,1978。
    《當家投手》,臺北:尹士曼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
    《魔手迴旋球》,臺北:文昌出版有限公司,1969。
    《變化球》,臺北:華仁出版社,1981。
    小牛,《林教練》,臺北:東光出版社,1973。
    小林,《球迷成功記》,臺北:華僑文化出版社,1969。
    王子雜誌社,《棒球小英豪》,臺北:王子雜誌社,1974。
    石猴,《小八哥打棒球》,臺北:文川書社,1969。
    先鋒、湘文,《棒球和球棒》,臺北:文鋒出版社,1970。
    吳斌輝,《少年神投手續》,臺北:智明出版社,1969。
    吳國興,《獨臂教練》,臺北:文昌出版社,1969。
    吳雲龍,《幻球投手》,臺北:旭新出版社,1969。
    孤帆、先鋒,《土包子棒球狂》,臺北:文鋒出版社,1970。
    明秋、明義,《黑色魔球》,臺北: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1969。
    明燦,《棒球雙雄》,臺北: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1969。
    明燦,《熱情投手》,臺北:大明王氏出版有限公司,1969。
    信雄,《小棒球手》,臺北:華僑文化出版社,1967。
    建勳,《無敵打擊手》,臺北:智明出版社,1970。
    建勳、帆飛,《球魂》,臺北:智明出版社,1969。
    高森,《左手漩渦球》,臺北:啟銘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68。
    康新章,《好球》,臺北:文鋒出版社,1972。
    陳永傳,《閃電球王》,臺北:大千出版社,1971。
    寬仁,《鐵腕投手》,臺北:志明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簡菁菁,《棒球姑娘》,臺北:王子出版社,1977。
    藍羣,《魔手打擊》,臺北:志明出版有限公司,1969。
    劉興欽,《金球棒》,臺北:興欽雜誌社,1969。
    劉興欽,《棒球迷小安安》,臺北:興欽雜誌社,1969。
    臺灣神奇出版社編輯部編,《蜘蛛俠》,臺北:神奇出版,1977。
    歐丹尼著、那偉克圖、吉達羅圖、美國西方出版公司圖、世橋出版公司編譯委員會著,《蝙蝠俠》,臺北:世僑,1977。

    二、官方史料
    〈修正「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總統府公報,臺51社字第15321號,1952.11.13,頁4-5。
    〈廢止「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總統府公報》,4856(臺北,1987.12.04),頁13。
    〈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教育部。1962年11月7日。臺51社字15321號。
    〈基本工資暫行辦法〉,《臺北市政府公報》,46期(臺北:1968.03):2。
    《彰化縣第七屆第六次大會暨第十一、十二次臨時會》(彰化:彰化縣議會,1970),頁46。
    中華民國統計資料庫,〈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年〉,<https://statdb.dgbas.gov.tw
    /pxweb/Dialog/varval.asp?ma=NA8101A1A&ti=%B0%EA%A5%C1%A9%D2%B1o%B2%CE%ADp%B1%60%A5%CE%B8%EA%AE%C6-%A6~&path=../
    PXfile/NationalIncome/&lang=9&strList=L>,2021年12月27日檢索。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訂定「臺灣省各級體育團體工商單位舉辦體育運動競賽應行改進要點」〉,1972.4.26,頁4-5。
    “1974/12/26 HR8864 Little League Baseball,” Legislation Case Files at the Gerald R. Ford Presidential Library.

    三、專書
    Morris Andrew D., Colonial Project, National Game: A History of Baseball in Taiwan,.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Barry Smart,《運動明星:現代運動與運動名人的文化經濟學分析》(何哲欣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
    Hobsbawm, Eric,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Kress, Gunther; Theo,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London: Routledge, 2020.
    Panofsky Erwin, 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5.
    Roland Barthes, Image-music-text,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77.
    Scott McCloud,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New York: Perennial, 1994.
    Tony Schirato,《運動的文化分析》(何哲欣),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
    大島信雄,《棒球進階法》(方水成譯),臺南:王家出版社,1971。
    小田伸午編、田口貞善監修,《スポーツの百科事典》,日本:丸善,2007。
    方炎明,《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年》,臺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8。
    王玉珏,《棒球訓練法》,臺北:王玉珏,1967。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
    王御風、蔡博任,《圖解臺灣棒球史》,臺中:好讀,2014。
    古賀義章,《飛雄馬、インドの星になれ! -インド版アニメ 「巨人の星」誕生秘話》,日本:講談社,2013。
    史考特‧麥克勞德(Scott McCloud),《漫畫原來這樣看》,臺北:愛米粒,2017。
    皮耶‧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石武耕等譯),臺北:典藏,2016。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實作理論綱要》(宋偉航譯),臺北:麥田,2009。
    吉內普(Gennep, Arnold van),《過渡禮儀》(张举文译),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王國強譯)(臺北:群學,2006)
    米沢嘉博,《戦後野球マンガ史―手塚治虫のいない風景》,日本:平凡社,2002。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臺北:商周,2006。
    何淑慧,《如何學漫畫》,臺北:遠大,1980。
    余舜德,〈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吳鄭重,《11/2:性別協商的理論遊戲和運動實踐》,臺北:遠流,2013。
    李衣雲,〈一九四〇年代~一九六〇年代の臺湾漫画──政治、イデオロギー、文化の場の競合〉,《民主化に挑んだ臺湾臺湾性・日本性・中国性の競合と共生》,名古屋:風媒社,2021。
    李衣雲,《私と漫畫と同居物語》,新北:新新聞,1999。
    李衣雲,《讀漫畫》,臺北:群學,2012。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臺北:稻香,2012。
    李志銘,《裝幀臺灣:臺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臺北:聯經,2011。
    李闡,《漫畫美學》,臺北:群流出版社,1998。
    杜勒(Bert V. Dunne),《棒球入門》(臺灣電力公司體育委員會譯),臺北:臺灣電力公司體育委員會。
    周文鵬,《讀圖漫記:漫畫文學的工具及臺灣軌跡》,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
    尚‧勒狄克(Jean Leduc),《史家與時間》(林錚譯),臺北:麥田,2004。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圖像證史(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楊豫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松田恵示,〈スポーツとマンガ─生活世界におけるスポーツへの解釈的アプローチ─〉,《大手前女子大學論集》(日本:大手前大學,1993):199-219。
    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稻香,2005。
    臥白雲,《漫畫的藝術》,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80。
    阿部 潔,《スポーツの魅惑とメディアの誘惑―身体/国家のカルチュラル・スタディーズ》,日本:世界思想社,2008。
    侯文詠,〈超級棒球賽〉,《臺灣棒球小說大展》,臺北:九歌,2005。
    施正鋒主編,《臺灣國家認同》,臺北市: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出版,2005。
    洪德麟,《風城臺灣漫畫50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
    洪德麟,《臺灣漫畫40年初探》,臺北:時報文化,1994。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臺北:玉山社,2003。
    若林正丈,《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洪郁如等譯),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迪克‧赫布迪齊(Dick Hebdige),《次文化:生活方式的意義》(張儒林譯),新北:駱駝出版,1997。
    宮布利希、霍赫伯格、布萊克,《藝術、知覺與現實》(錢麗娟譯),臺北:木馬,2021。
    徐錦城,《臺灣棒球漫畫史論─運動文學論集2》,高雄:春暉出版社,2020。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臺北:時報,2010。
    張珣,〈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頁78。
    張敬果,《中華民國少年、青少年、青年棒球發展史實》,臺北,1983。
    莎拉‧瑪札,《想想歷史》(陳建元譯),臺北:時報,2018。
    許昭彥,《美國棒球(一):歷史篇》,臺北:聯經,1995。
    陳仲偉,《《怪醫黑傑克》論:醫學倫理與漫畫文化的觀點》,臺北:臺灣東販,2012。
    陳仲偉,《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臺北:唐山出版社,2009。
    陳仲偉,《日本漫畫400年:職人技藝、文化融合與內容產業的特質》,臺北:唐山出版社,2016。
    陳仲偉,《臺灣漫畫文化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臺灣漫畫的興衰》,臺北:杜葳,2006。
    陳仲偉,《臺灣漫畫年鑑:對漫畫文化發展的另一種思考》,臺北:杜葳,2008。
    陳仲偉,《臺灣漫畫記》,臺北:杜葳,2014。
    陳英偉,《實用色彩學》,臺北:華立圖書。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櫻譯),臺北:桂冠,1992。
    凱斯‧詹京斯,《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艾爾頓到羅與懷特》(江政寬譯),臺北:麥田,2000。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朱侃如譯),臺北:漫遊者,2020。
    黃廷訓,《棒球入門》,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70。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17。
    愛德華‧卡耳,《何謂歷史》(江政寬譯),臺北:五南,2013。
    葉志仙,〈方水泉總是叨念與協助─讓我們永記學業的重要〉,《華興棒球50年:棒球人珍貴故事》,臺北:時報,2019。
    瑪利塔‧史肯特(Marita Sturken)、莉莎.卡萊特(Lisa Cartwright),《觀看的實踐(Practices of Looking :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陳品秀、吳莉君譯),臺北:臉譜,2013。
    劉柏君,《靈界的譯者:從學生靈媒到棒球女主審的通靈之路》,臺北:三采,2009。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2012。
    謝仕淵,〈野球傳統與棒球新局-- 戰後初期﹝1945-1969﹞臺灣棒球史研究(第2年)〉,《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2018年3月15日。
    謝仕淵,《「國球」誕生前記: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史》,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
    謝仕淵,《日治時期臺灣棒球口述訪談》,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
    謝仕淵,《新版臺灣棒球一百年》,臺北:玉山社,2017。
    謝林(Chris Shilling),《身體的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謝明珊、杜欣欣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
    謝靜雯,〈開啟國人精神投入棒球─華興幫球隊個個念師恩〉,《華興棒球50年:棒球人珍貴故事》,臺北:時報,2019。
    羅伯特‧麥基 (Robert McKee),《故事的解剖:跟好萊塢編劇教父學習說故事的技藝,打造獨一無二的內容、結構與風格!》(黃政淵、戴洛棻、蕭少嵫譯),臺北:漫遊者文化。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明室 La chamber claire》(許綺玲譯),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7。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符號的想像─羅蘭‧巴特評論集(二)》(陳志敏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

    四、期刊論文
    Adam Schwartz, Eliane Rubinstein-Ávila, “Understanding the manga hype: Uncovering the multimodality of comic-book literaci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 50.1, (US, Sep. 2006): 40-49.
    Ballard, Sarah, Fabric Of the Game THE BASEBALL UNIFORM HAS A HISTORY AS COLORFUL AS THE PLAYERS WHO HAVE WORN IT, Sports Illustrated., Vol. 70 Issue 15, p108. Apr 5, 1989.
    Connell, Raewyn, “Masculinity construction and sports in boys' education: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the issue,” Sport, Education & Society, 13.2 (UK, May 2008): 131-145.
    Mike Huggins, “The Visual in Sport History: Approaches, Methodologies and Sourc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s, 32:15(London,11. 2015): 1813-1830.

    〈少棒推行之道〉,《國民體育季刊》,2:3(臺北:1971.06):1-2。
    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臺北:2001.09):76-89。
    余舜德,〈「日常生活的身體感」專號導言〉,《考古人類學刊》,74(臺北:2011.06):1-10。
    吳崇旗,〈國內運動漫畫書籍出版現況〉,《運動管理季刊》,4(臺北:2003):52-62
    吳崇旗,〈運動與漫畫--專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李仁德參事〉,《運動管理季刊》,2(臺北:2002):46-49
    李衣雲,〈臺灣大眾文化中呈現的歷史認識:以漫畫為中心(1945-1990)〉,《思與言》,56:3(臺北:2018.09):7-73。
    李鳳然,〈臺灣運動漫畫中政治現象析論(1966-1987)〉,《臺灣文獻》,70:4(臺北:2019.12):259-313。
    林照真,〈國立編譯館如何審查連環圖畫─訪國立編譯館新任館長曾濟羣先生〉,《師友月刊》,233(臺北,1986.11):13-14。
    邱建章,〈夢想生產的空間--運動漫畫中所刻劃的夢想與印記〉,《學校體育》,98(臺北:2007.02):94-107;
    邱傑,〈連環圖畫審查制度的功過是非─訪國立編譯館江怡華先生〉,《書評書目》,76(臺北,1979.8):2-14。
    阿宗,〈也談運動漫畫經〉,《幼獅文藝》,539(臺北:1998.11):42-43。
    倪仲俊,〈國技的重量─一九六零年代末期少棒熱相關報紙新聞論述中的國族主義話語初探〉,《通識研究集刊》,15(臺北,2009.06):199-216。
    孫秀蕙,〈《結構符號學與傳播文本:理論與研究實例》學術專書寫作經驗分享〉,《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3(臺北,2014.06):27-33。
    莊國良,〈運動漫畫與運動正面偏差行為之關係探討〉,《東師體育》,14(臺東:2008.01):129-133
    程峻,〈以運動漫畫作為體育教學教材之探討〉,《學校體育》,101(臺北:2007.08):41-47
    楊松翰,〈運動漫畫中的男性氣概〉,《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9(臺北:2007.06):54-56
    劉進枰,〈業餘主義潰敗因素之分析〉,《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4(臺中:2011):209-222。
    蔡宗展,〈從漫畫的圖像魅力探討運動漫畫的價值〉,《國民體育季刊》,139(臺北:2003.12):63-67
    蔡玫姿,〈美援時期成大工學院橄欖球運動─論夏祖焯〈我與橄欖球〉的區隔及含括策略〉。「近代東亞體育世界與身體」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5月13日。。

    五、學位論文
    Dudley, Joanna, “Manga as Cross-cultural Literature: The Effects of Translation on Cultural Perceptions,” Haverford and Bryn Mawr Colleges, 2012.
    王志成,〈國營事業經營運動代表隊之研究─以臺電棒球隊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吳奕賢,《運動漫畫內容與價值觀意涵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勝健,〈1967-1971年臺南市玉井國小棒球隊的組訓與球員生涯發展追蹤〉,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體育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
    張世嫈,〈媒體運動之運動明星塑造過程研究—以臺灣職業棒球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張志傑,〈熱門運動漫畫的符號學觀點—以《灌籃高手》〉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
    許毓芸,〈運動漫畫讀者閱讀動機與行為及運動社會學習之研究-以北部大學漫畫社團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許嘉晉,〈運動漫畫閱讀對學童運動價值觀與休閒運動參與影響之研究-以《灌籃高手》為例〉,彰化: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陳義信,〈原住民棒球運動員明星化的過程〉,臺北:臺北巿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論文,2006。
    劉進枰,〈古柏坦的奧林匹克思想析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
    賴丹穠,〈運動漫畫的教育意涵之探討〉,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運動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鍾明珠,〈國小學童運動漫畫識讀能力與運動社會學習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05。
    顏碧嬅,〈臺灣棒球發展之研究-以1970年嘉義七虎少棒為例〉,臺中: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六、報章雜誌
    〈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 改採民國55年為基期〉,《經濟日報》,1973.01.06,2版。
    〈《中華少棒續揚威‧今晨大破美中隊》 大家談 播報棒賽實況 言詞不宜驕矜〉,《聯合報》,1974.08.23,3版。
    〈比一比這家最便宜〉,《經濟日報》,1968.12.04,6版。
    〈《黑白集》 自「棒」嘴巴〉,《聯合報》,1969.08.23,3版。
    〈「魔手」胡武漢〉,《經濟日報》,1968.08.26,5版。
    〈「魔手」陳智源〉,《經濟日報》,1969.08.22,8版。
    〈「魔手」發揮威力 胡武漢惡扼殺日攻勢〉,《中央日報》,1968.08.26,3版。
    〈三棒球勁旅 將相繼訪華〉,《聯合報》,1967.05.01,8版。
    〈三項棒球賽 廿九日開始 在新公園舉行七天〉,《聯合報》,1955.09.27,3版。
    〈大家談 發展棒運打鐵趁熱 廣大讀者各抒卓見〉,《聯合報》,1974.08.27,3版。
    〈女人非弱者,今日打棒球〉,《商工日報》,1954.11.10,4版
    〈女子棒球賽,家職得冠軍〉,《臺灣民聲日報》,1962.03.09,2版;
    〈女少棒隊對壘 海東兩勝鼓岩〉,《聯合報》,1974.12.05,8版。
    〈女少棒賽今起決賽 鼓岩新生海東南郭入圍〉,《聯合報》,1974.12.28,第8版。
    〈女少棒賽昨天揭幕 首日四場呈一面倒 南市海東、高市鼓岩表現較佳〉,《聯合報》,1974.12.26,3版。
    〈女少棒賽壓軸演出 明在北市球場進行 臺視將作彩色實況轉播〉,《聯合報》,1974.12.28,8版。
    〈中華民族新生的一代 三春紅葉.萬里金龍 教育立竿見影 體壇光照寰瀛〉,《聯合報》,1969.10.10,10版
    〈中華杯國小組棒賽 東光南陽各告大捷〉,《聯合報》,1976.12.04,8版。
    〈中影決定拍攝少年棒球片 將參照紅葉隊的訓練故事〉,《經濟日報》,1968.09.01,8版
    〈今年我不參加 世界青年棒賽〉,《聯合報》,1973.06.09,8版。
    〈天王之路 沒有捷徑〉,《職業棒球》,282(臺北:2005.09):34-37。
    〈少棒隊拜會各方 副總統慰勉小將 讚許四育兼顧國人分享光榮 呼籲各界人士推展全民體育〉,《聯合報》,1969.09.09,3版。
    〈少棒變化球是否傷害手肘?專家看法不一.醫界難下定論〉,《民生報》,1978.04.24,1版。
    〈比賽的勝敗 投手功過佔大部分〉,《聯合報》,1968.02.19,8版。
    〈永安公司頃製售 棒球自動投球機 可調整高低及速度〉,《中國時報》,1969.09.05,8版。
    〈全省三項球賽,昨行揭幕典禮〉,《商工日報》,1954.11.13,4版。
    〈全省足球錦標賽 越南僑生取冠軍 學童及女子棒球賽後天揭幕〉,《聯合報》,1960.03.08,2版
    〈全省婦女棒球賽今在省揭幕〉,《商工日報》,1956.05.05,2版。
    〈全省學童女子棒球賽今在中市揭幕〉,《臺灣民聲日報》,1960.03.10,2版。
    〈米國で發明された巧妙な投球機 カーブでもドロツブでも自由自在に出せる 本壘打王も膽を潰す〉,《臺灣日日新報》,1921.08.06,7版。
    〈自動投球機出現〉,《棒球界》2(1957),頁8,引自https://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m ages/d/d9/6-H-0147-N-F.jpg。
    〈男女棒球賽昨全部結束,邱欽洲親自頒獎〉,《臺灣民聲日報》,1964.03.09,2版。
    〈南市海東國民小學 成立少年女子棒隊〉,《聯合報》,1974.10.23,8版
    〈南部球迷組啦啦隊 午夜乘車北上 為巨人隊加油 凌晨抵中市排隊購門票〉,《聯合報》,1971.06.21,3版。
    〈屏公教運動大會網球賽登場〉,《商工日報》,1956.05.30,2版。
    〈紅葉棒球隊的事蹟 有三家公司 要拍成影片〉,《經濟日報》,1968.06.15,8版
    〈紅葉棒隊故事 中影搬上銀幕〉,《聯合報》,1968.09.01,5版。
    〈紅葉棒隊感人故事 即將搬上銀幕〉,《聯合報》,1968.06.15,9版。
    〈紅葉隊員身高體重 不遜日美日美同齡學童 若注意營養將能發揮更大潛力 過度訓練投變化球會影響發育〉,《聯合報》,1968.09.04,6版。
    〈美國少棒聯盟,拒絕女孩與賽〉,《臺灣民聲日報》,1973.05.19,3版。
    〈首屆女少棒邀請賽 下旬在中揭幕〉,《聯合報》,1974.12.17,8版。
    〈送胡武漢赴日 棒委會尚在考慮中〉,《聯合報》,1968.12.27,6版。
    〈商業性棒球練習場 設於淡水河堤防邊〉,《經濟日報》,1970.12.06,8版。
    〈堅拒赴大陸 一心回祖國 劉天祿談王貞治 是個愛國好青年〉,《聯合報》,1965.12.05,3版。
    〈從首屆少女棒球賽 談少女玩棒球生理心理的受限?〉,《野球世界》37(臺北:1975.01):3-5。
    〈棒 日本全國體育記者票選 王貞治為本年最佳選手〉,《聯合報》,1965.11.18,3版。
    〈棒球投手新武器─叉球〉,《民生報》,1979.11.26,3版。
    〈棒球投球機 大裕社產銷〉,《經濟日報》,1969.4.10,5版
    〈棒球季 在形成中〉,《聯合報》,1964.12.19,11版。
    〈棒球縱橫談〉,《民生報》,1978.12.23,2版。
    〈賀我青棒青少棒雙雙奪魁〉,《聯合報》,1974.08.19,2版。
    〈新魔球七種變化的秘密武器〉,《民生報》,1980.02.07,3版。
    〈當年紅葉少棒的三朝元老 籃紹箕重拾棒球手套 臂傷不能投‧改任一壘手〉,《民生報》,1980.12.05,2版。
    〈嘉女子棒球選拔賽,東中獲代表權〉,《商工日報》,1954.11.11,4版。
    〈嘉啦啦隊員 到臺北助威〉,《聯合報》,1970.05.20,3版。
    〈彰市平和國小學童福音鼓勵學生勤練棒球,家長贈送打棒球機基金三萬供給營養午餐〉,《臺灣民聲日報》,1969.09.22,5版。
    〈臺中市定期舉辦棒球賽〉,《臺灣民聲日報》,1963.02.22,2版。
    〈臺區女少棒賽 今在臺中揭幕 全壘打距縮短卅五英尺〉,《聯合報》,1974.12.25,8版。
    〈舉杯引吭高歌 個性狂狷不羈!棒球王貝比魯斯 一生充滿傳奇〉,《民生報》,1978.08.16,3版
    〈魔球來的快去得急.看到它揮棒總落空 吉田幸夫 上原勝男 各有絕活 中華成棒遇見了頭痛對手〉,《民生報》,1987.02.10,2版。
    丁侃,〈少棒是孩子們的「娛樂」 不要過份計較勝負‧讓他們盡情地玩〉,《民生報》,1978.09.07,2版。
    于衡,〈在日本奮鬥的中國人--東京見聞記之五〉,《聯合報》,1974.08.02,版3。
    王景弘,〈全壘打與獎金〉,《聯合報》,1968.05.24,6版。
    王景弘,〈體壇零縑〉,《聯合報》,1968.07.07,8版。
    幼獅社訊,〈蔣主任勉亞洲青年 團結消滅共匪 昨款宴亞青營各國代表 讚金龍隊為亞洲人爭光〉,《聯合報》,1969.08.25,8版。
    本報訊,〈紅葉不負眾望國校棒賽稱王——胡勇輝全壘打,力挽狂瀾,垂楊領先五局,攻虧一簣〉,《聯合報》,1968.05.22,6版。
    本報訊,〈紅葉發神威 7A:0 大勝日隊 胡武漢投曲球 屢建奇功 客隊五易投手 繳了白卷〉,《經濟日報》,1968.08.26,5版。
    本報訊,〈珀那彩色機今播映少棒賽 成功棒球手套將贈七虎隊〉,《經濟日報》,1970.07.31,3版。
    本報訊,〈李水土贈棒球手套〉,《經濟日報》,1972.12.06,3版。
    本報訊,〈「魔手」胡武漢〉,《經濟日報》,1968.08.26,5版。
    本報訊,〈中日少年棒球賽 廿四日起舉行〉,《聯合報》,1968.08.17,6版。
    本報訊,〈全國少年棒球決賽 明日相繼登場〉,《聯合報》,1969.02.22,版6;
    本報訊,〈選拔辦法公布 初選三十二名 原中華隊員獲保障名額 五月底決選六月起集訓〉,《聯合報》,1969.04.10,版6。
    江陵燕,〈從運動醫學看少棒訓練〉,《聯合報》,1971.3.2,6版。
    何凡,〈紅葉戰勝以後〉,《聯合報》,1968.08.26,9版。
    何凡,〈玻璃墊上 一棒成名 善保令譽〉,《聯合報》,1969.08.25,10版。
    何長發,〈太平少棒隊 萬綠叢中一點紅〉,《民生報》,1983.06.10,2版。
    李政鴻,〈棒委會且慢高興!談成人棒球打敗日本隊後的問題!〉,《野球世界》,20、21(臺北:1972.12):26。
    周文錦,〈中華棒隊凱旋歸訪─教頭曾紀恩觀感〉,《野球世界》,20、21(臺北:1972.12):4。
    周文錦,〈正視新生一代少棒的發展〉,《野球世界》,9(臺北:1971.12):44。
    周文錦,〈進軍世界青少棒賽、三項困難有待克服〉,《野球世界》,10(臺北:1972.01):13。
    邵宗海,〈巨人勝利舉國騰歡〉,《野球世界》,7(臺北:1971.09):8-9。
    昝世昌,〈野球轟不讓〉,《聯合晚報》,1999.08.28,13版。
    孫鍵政,〈中日少年棒賽 意義深遠〉,《聯合報》,1968.8.19,6版。
    孫鍵政,〈金龍七虎 展開前哨戰〉,《聯合報》,1970.5.13,2版。
    孫鍵政,〈青年節特刊 青少年躍向體育世界〉,《聯合報》,1968.03.29,9版。
    孫鍵政,〈美國巨人棒隊有意 長期培植林文祥 囑譚信民與林的家長接洽〉,《聯合報》,1974.09.20,8版。
    張文哲,〈我也要當魔球投手〉,《民生報》,1994.05.15,29版。
    張昭雄,〈巨人隊的守備教練牧野說 運動員的成功 除了苦練 別無捷徑〉,《聯合報》,1969.12.22,6版。
    陳守珪,〈記華銀金像獎全省棒球比賽大會〉,《華銀通訊》65(1956.5):6。
    曾清淡,〈球類世界 安打不多見.失誤卻不少 女子壘球賽觀眾看了謠頭〉,《民生報》,1978.04.10,2版。
    楊武勳,〈南區青少棒屏縣再報捷 南市輕取南縣‧五局提前收場 嘉縣領先高縣‧昨遇雨今續賽〉,《聯合報》,1974.05.20,8版。
    楊武勳,〈展望棒運前程似錦! 從娃娃到成人‧全面起飛 祛除了怯場病‧建立信心 專家縱論致勝之道 加強發掘投手人才〉,《聯合報》,1972.11.21,3版。
    楊武勳,〈參加全國青少棒賽 美和獲南區代表權〉,《聯合報》,1972.05.11,6版。
    楊遠、李鍵,〈全國少棒賽花絮〉,《臺灣民聲日報》,1970.05.19,5版。
    賈亦珍,〈球場傳奇 禁忌遊戲 女賓止步〉,《聯合報》,1994.06.17,24版。
    賈亦珍,〈關魚是女生 棒球漫畫啟蒙〉,《聯合報》,2001.11.16,30版。
    薇薇夫人,〈薇薇夫人專欄 ※運動員學生〉,《聯合報》,1969.11.25,9版。
    蘇錦章,〈吳敏添由金門趕回 與金龍隊共襄盛舉〉,《聯合報》,1978.12.31,8版。

    七、網路文獻
    〈文化,其實就住在你的身體裡:從坐姿與品茶談起〉,《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
    .sinica.edu.tw/yu-shuenn-der-bodily-cultivation-tea-sitting/>,2021年12月26日檢索。
    〈古早漫畫”巨人之星”閃亮出擊!!〉,<https://m.xuite.net/blog/hsiang282/tiger/10138
    5487>,2020年7月16日檢索。
    〈故事人物大觀園〉,<http://folkartist2.e-lib.nctu.edu.tw/collection/Comic/Character.aspx?i
    d=1673>,2021年12月25日檢索。
    〈松本大洋漫畫裡的中文狀聲詞怎麼寫出來的?漫畫創作者力本:「想像自己是松本大洋的漫畫助手!」〉,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0536?fbclid=Iw
    AR0V0ZpnMmMXdZ6ifzbQMuvN91BNyLU4BFalyOI1kMsr6Ve5vqZ5D5h6hoI,2019年7月31日檢索。
    〈裁判員座談會〉,《棒球界》,2(1957):4。資料引自《臺灣棒球數位文物館》,< http://museum.dils.tku.edu.tw/show_coll_detail.php?autoid=521>。
    〈帶領你奔向夢幻甲子園〉< http://web.pts.org.tw/php/mealc/main.php?XMAENO=669>,2020年7月16日檢索。
    〈熱血澎湃的棒球動漫〉,< https://jackli7751.pixnet.net/blog/post/34467669>,2020年7月16日檢索。
    〈臺灣棒球百年風雲 第2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rb_gHlxNNA>,2021年12月25日檢索。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世界少棒聯盟(LLB)規則(2016年版)》(張世明編譯),http://www.ctba.org.tw/news_detail.php?cate=news&type=11&id=5922。
    世界少棒聯盟規則(2018年版),http://www.ctba.org.tw/file/2018%20LLB%20Rule
    book.pdf。
    李衣雲,〈戰後漫畫「低俗」史:1940年~1980年〉,<https://kamatiam.org/%E6%88%
    B0%E5%BE%8C%E6%BC%AB%E7%95%AB%E4%BD%8E%E4%BF%97%E5%8F%B21940%E5%B9%B41980%E5%B9%B4/>,2021年7月26日檢索。
    紀厚博,〈早年漫畫稿出版流程〉,<https://www.facebook.com/yamykiki/media_set?s
    et=a.11646>,2019年10月9日檢索。
    張尤金,〈看到鈴木一朗從小的「訓練菜單」,我懂了「天才是這樣養成的」〉,<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35332>,2020年8月1日檢索。
    許德霖,〈日本、臺灣、美國的高中棒球有何差異 讓這些選手告訴你-5〉,<https://www.tsna.com.tw/tw/news/show.php?num=15821>,2021年7月8日檢索。
    森茂雄,〈談臺灣的棒球〉,《棒球界》,1(1957):8。資料引自《臺灣棒球數位文物館》,http://museum.dils.tku.edu.tw/show_coll_detail.php?autoid=498。

    八、訪談
    李鳳然訪問,〈Andrew D. Morris訪問紀錄〉,2019年4月29日,電話訪問。
    李鳳然訪問,〈姜建銘訪問紀錄〉,2020年9月23日,線上訪問。
    李鳳然訪問,〈陳師正訪問紀錄〉,2020年10月14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6樓。
    李鳳然訪問,〈曾國鋒訪問紀錄〉,2020年9月17日,線上訪問。
    李鳳然訪問,〈葉志仙訪問紀錄〉,2020年10月15日,輔仁大學積健樓2樓。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