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桂芬
Chen,Kui-Fen
論文名稱: 高中家政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A Case Study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黃馨慧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2
中文關鍵詞: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高中家政親子溝通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ction Research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08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發展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同時探討「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之實施成效,並透過行動研究來省思教學歷程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提供給高中教師做為「高中生親子溝通」單元教材的參考。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三學期的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的教學行動研究,以研究者所任教之高中一年級四班共158位學生為對象,透過合作教師與研究者的參與觀察,並以相關學習單、訪談記錄、課程回饋、和研究日誌等文件資料作為資料搜集與分析的工具,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壹、以行動研究循環模式,發展一套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包含單元一「甜甜蜜蜜話我家」、單元二「親子溝通有撇步」、單元三 幸福的秘方「愛你在心裡口常開」共三單元十二節課。
    貳、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能有效提升學生對父母正向的情感表達能力與良性的親子溝通。
    叁、教學行動研究有助於高中家政教師發現問題、強化教師省思能力和解決教學歷程所遭遇的問題。
    肆、透過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能拉近理論與實務的距離,增進研究者的教師專業成長。
    此外,透過本次教學研究,進一步提出有關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方案,在發展與設計方面需特別再加強適合適量媒材之選擇及注意情境之引導;在實施歷程方面,可增加進行跨領域之協同教學,並強化教師之資訊能力等建議;而對未來研究則建議將父母納入研究對象,並增加研究資料量化之分析。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are to develop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reflect on teaching process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o provide solutions to its problem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lso provide teaching reference for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during three semesters and chooses 158 first-grade students at senior high school as the subject. The study collects and analyzes the finding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t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 record, files such as homework and studying sheets, and daily record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on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provides a summary as follows:

    1. This research develops a program of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rough the methods of Action Research, including three units with totally twelve courses.
    2. The program of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make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3.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contributes to help teachers of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to discover teaching problems,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reflect on teaching problems and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4. The program of th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Course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Home Economics in Senior High School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raises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teachers.

    Furthermore, this teaching research puts forward a proposal that 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e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 media should be enhanced and the Situational Leadership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well. With respect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m teaching should be enhanc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such a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recommended that further research chooses parents as subject and increase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search data.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 次............................ⅳ 表目次............................ⅵ 圖目次............................ⅶ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研究的重要性.....................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名詞釋義.......................7 第二章文獻探討......................9 第一節普通高中家政課程...................9 第二節親子溝通課程發展............... ..19 第三節教師專業成長....................27 第四節行動研究......................41 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研究流程架構....................49 第二節研究參與者..................... 52 第三節資料蒐集與分析...................55 第四節實施程序......................63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成效..................69 第一節「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之發展~~第一循環歷程..... 69 第二節「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之發展~~第二循環歷程...... 79 第三節「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第二循環課程對學生之實施成效101 第四節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9 第一節結論........................129 第二節建議........................134 第三節研究者行動研究的成長歷程..............136 參考文獻.........................137 中文部份..........................137 西文部份..........................143 附錄.......................... 145 【附錄一】普通高級中學「99 課程綱要」必修「家政」課程...145 【附錄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家政科」校本規準......147 【附錄三】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共築和樂融融的家園」 單元一「甜甜蜜蜜話我家」教學詳案.........155 【附錄四】整理各單元學習單詳細的學生回饋..........163 表 目 次 表 2-3-1 理想的教師專業發展進程.............33 表2-3-2 家政科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校本規準.........40 表2-4-1 行動研究類型之比較...............42 表 3-3-1 本研究資料編碼表................57 表4-2-1 單元一甜甜蜜蜜話我家教學活動設計........88 表4-2-2 單元二~1親子溝通有撇步~「我家親子關係理一理」..90 表4-2-3 單元二~2親子溝通有撇步~「我家親子關係通一通」..92 表4-2-4 單元三~1幸福秘方第一步「溫馨傳情蛋糕」.....95 表4-2-5 單元三~2幸福秘方~「溫馨傳情卡」.........97 表4-2-6 單元三~3幸福秘方第三步「感謝與愛的回饋」....100 圖 目 次 圖 2-1-1 惠勒(Wheeler)圓環目標模式...........12 圖2-1-2 Skilbeck 情境模式...............14 圖2-1-3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發展的概念圖..15 圖2-2-1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金字塔圖....23 圖2-4-1 本研究「實用的行動研究」的形成........44 圖3-1-1 高中家政「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架構圖....................49 圖3-3-1 合作行動探究循環............... 58 圖3-3-2 研究效度建構過程圖.............. 60 圖3-4-1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第一循環課程架構圖... 64 圖3-4-2 「高中生親子溝通」課程第二循環課程架構圖... 65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5)。質的教育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琤惠(2010)。學校實施家庭教育課程對國中階段青少年與父母關係之影響-
    以親子關係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仁勇(2010)。高雄市國中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伍嘉琪(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教師評鑑態度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秀櫻(1987)。一般青少年與偏差行為青少年親子關係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吳妮真(2004)。高中家政教師課程決定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88)。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出版。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黃旭鈞(2005)。教師專業倫理準則的內涵與實踐。教育研究,132,
    44-58。
    吳明烈(2003)。塑造組織學習文化: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的實踐。載於吳明
    烈主編(2003)。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1-20)。臺北市:高等教育。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月櫻(民83)。親子關係與青少年竊盜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東海大學,臺中市。
    李肇之(2009)。國小女教師角色壓力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周愫嫻(2004)。社會階級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係。犯罪學期刊,7(1),31-48。
    周麗端(1985)。我國普通中學家政課程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麗端、魏秀珍(2009)。高中家政科教師專業成長計畫。知識經濟時代之卓
    越師資精進計畫:創新、數位、增能(98Ⅱ-1)。教育部補助大學卓越師
    資培育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林玉慈(1999)。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知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如萍(2007)。家政的傳統與創新-談綜合活動之家政教學。家政教育學報,
    9,26-42。
    林佩璇(2000) 。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雙月刊,17(4),36-41。
    林素玲(2011)。組織人員專業成長與效能感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國小教師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臺北市。
    侯崇文(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
    11(3),25-43。
    洪久賢(1994)。高中生學習家政需求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2(6),133-147。
    洪久賢(1999)。家政融入中小學九年一貫領域課程之澳洲實例。家政教育學
    報,2,1-28。
    洪久賢(2000)。從家政教育談生活與素養。訓育研究,39(4),46-48。
    洪久賢(2001)。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議題之探討。中等教育,52(6),
    20-33。
    洪久賢(2005)。課程改革中的家政教育議題。教育研究月刊,139,55-56。
    苑寶貞(1984)。由科學發展看家政教育。家政教育,9(4),25-28。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臺北市:遠流。
    孫毓英(1986)。親子互動模式與青少年社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翁樹澍(民79)。親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心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高強華(1995)。論提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教育評鑑。臺北市:師大書
    苑。
    徐儷瑜(1988)。小學兒童的生活適應與親子溝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06)。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跨學科整合資料。臺北: 教育部。
    教育部(2005)。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康繼堯主編(1886)。辭海。臺北市:輔新書局。
    陳春秀 ( 2001 )。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陳雪琴(2004)。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杏合(民92)。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案--一位偏遠小學教導主任的行動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許美瑞(1995)。課程統整在家政教學上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1(5),29-34。
    許美瑞(1996)。最有價值的中小學核心課程—家政。中華家政,25,1-14。
    許美瑞(1999)。家政教材教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許美瑞(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之回顧與展望。中等
    教育,6,52。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復文。
    黃天中(1992)。生涯與生活。臺北市:桂冠。
    曾憲政、張新仁、張德銳、許玉齡、馮莉雅、陳順和、柯汝穎(2007)。規劃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之研究。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85)。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書店。
    黃政傑 (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東華。
    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臺北市:五南。
    黃馨慧、魏秀珍(1997)。中國大陸中小學家政教育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家
    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86-2418-H-003-005-F12),未
    出版。
    黃靖嵐(2011)屏東縣國小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葉連祺(2004)。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策略之探討。現代教育論壇(六),53-61。
    楊坤堂(1993 a)。親子溝通的基本類型與技巧(上)。研習資訊,10(3),
    30-34。
    廖永靜(2004)。社會教育與家庭教育。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
    庭教育新紀元。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珍齡(2007)。高中學生對99家政課程綱要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之探討:
    教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歐陽教、張德銳(1993)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專業評鑑模式之研究。
    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
    潘慧玲(主持人)(2004)。高職與綜合高中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評鑑之研究。
    教育部委託專案之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蔡春美(2001)。「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談家政教育如何融入各學習領
    域。國民教育,42(2),13-21。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研討
    會發表之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03)。教師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賴春金(1999)。美國「家政」改名與課程趨向及其意涵。國立編譯館通訊。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為主的教師效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
    究,73,75-90。
    簡婉娟(2003)。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需求與教學效能感之研究:以臺北市公
    立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魏秀珍(2002)。更名--家政高等教育的挑戰:美國經驗的啟示。中華家政學
    刊,31。
    羅清水(1999)。教師專業發展的另一途徑:談教師評鑑制度的建立。研習資
    訊,16(1),1-10。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二版。臺北市:五南。
    Adams, G. R.,Gullotta, T. P. Markstrom, C. A.(1999). The adolescent experience.
    CA : Academic Press.
    Barnes,H.L. & Olson,D.H. (1985).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le. Child Development,56,438-447.
    Bower, J.(1996).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in the 21st Centur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0(581), 3-5.
    Bull, N. H.(2002). Taking Steps for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Educators in
    Connecticut: A Model for Change.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Sciences
    Education, 20 2 ,30-36.
    Card, B.(2004). No Clild Is Left Behind in the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Classroom.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8-10.
    Greene, J. E.(1971).Schoo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Radnor, Pennsylvania:Chilton
    Book Company.
    Grundy,s.(1982).Three mode of action research. Curricum Perspectives 2(3):
    23-34.
    Guskey, T. R.(2000).Evaluation profession development. CA:Corwin Press,Inc.
    Harris, B. M. & Hill, J. (1982). The DeTEK handbook. Nat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Publishers, Inc.
    Hurlock, E. B. (1974).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Iwanicki, E. F. (Eds.),L. Darling-Hommond (Eds.)(1990).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CA:Sage.McNabb, T.(2004). FCS Students Learn How to Achieve a Balance .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15-16.
    Noyes-Phillips, S. R.(2002). On Becoming a Champion for the Future of FCS.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94(4), 92Olson, D. H. ( 1993 ).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Assessin
    family functioning. In.F.Walsh(Ed.),Normal family process (2nd ed.).New York:
    Guilford Press
    Palan, K. M. ( 1998 ).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mily communication and consumer
    activitiesof adolescent : An exploratory study . Journal of Marketing
    Science,26(4), 338-349.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atir, V. M. ( 1972 ). People Making. Palo Alto,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criven, M.(1994).Duties of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tion in Education
    (8),151-184.
    Smith, B. P.(2004). FC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the Critical Science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96(1), 49-51.
    Smith, F. M.(1995). An Ideal of Persons Educated in Home Economics. Canadian
    Home Economics Journal, 45(3), 114-115.
    Steinberg, L.(1987a). Recent research on the family at adolescence: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sex difference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6(3), 191-197.
    Steinberg, L.(1987b). Impact of puberty on family relations: Effects of pubertal
    status and pubertal tim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3), 451-460.
    Tenbrink, T. D. (1974). Evaluation:A practical guide for teachers. NY: McGraw-Hill.
    Turkki.K. 2007 . Home Economics As A Discipline And Sciences. Retrieved
    October 1, 2012, from
    http://www.docstoc.com/docs/2704918/UNIVERSITY-of-HELSINKI-Introduc
    tion-to-the-Research-HOME-ECONOMICS
    Zuber-Skerrit,O. (1992). Improv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Through 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Draft paper for the HERDSA Conference 1992
    University of Queens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