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文瑞
Hsu, Wen-Ray
論文名稱: 我國大學校院推動衍生企業之研究
The Study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王如哲
Wang, Ru-Jer
吳清山
Wu, Ching-Sha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65
中文關鍵詞: 大學衍生企業高等教育創新轉型產學合作人才培育
英文關鍵詞: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52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論文主要探討我國高等教育於全球化激烈競爭、創新轉型、產業升級及少子女化衝擊下,大學圖像發展趨勢,逐漸從自主研究轉型為與社會、產業、政府更緊密合作並強調創新創業。大學推動衍生企業則試圖將大學技術、知識與產業作更緊密結合,進而促發知識及產業創新,使大學研發能量能與社會發展鏈結。大學推動衍生企業不僅是「制度建置」問題,更是涉及大學「多元價值之論辯」,惟目前這些臺灣都還在起步階段。準此,本研究目的在於:
一、探討我國大學衍生企業之發展脈絡、現況樣態與發展模式。
二、研析主要國家推動大學衍生企業之發展及足以借鏡之措施。
三、分析影響大學推動衍生企業之因素與層面。
四、探究我國目前推動大學衍生企業所面臨之相關問題與挑戰。
五、探討我國大學衍生企業因應上述問題之可行措施。
六、研提我國推動大學衍生企業之相關政策建議。
考量上述研究旨趣及目的,本論文涉及多元且專業觀點,因此,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4場焦點座談、深度訪談15位學者專家及相關文件分析,結合國內案例蒐集,以獲致專家意見。此外,透過研析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大學等各國家推動大學衍生企業之相關措施。
進而分析我國大學校院推動之三種樣態:「技術作價持股」、「資金投資持股」、「投資控股公司(間接持股)」,及研析多元價值觀與政策新論述、相關法規鬆綁、人才交流、管理機制、設備投入及課程創新等相關議題,最後提出結論,並針對政府機關、學校及企業研提相關建議。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industry and low fertility,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which has shifted from the isolation to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society,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To accomplish innovativ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combine the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of universities with the industry more tightly, produce the knowledge and start 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are not only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stitution, but also about the debate on multiple values of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opics as followed:
1.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background, the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 Taiwan,
2. The policies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 th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3. The factors and aspects to affect the policies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4.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5. The possibl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issues above,
6. To provide the suggestions of the policies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
Taiwan.
Because of the research purposes above and this study involving multiple and professional viewpoints, this study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data in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4 focus group interviews and interviewing 15 scholars or experts. Besid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policies of university spin-off companies in the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the U.S.A, the U.K., Japan, South Korea and China, this study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short-term, medium-term, long-term polic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範圍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我國產學合作發展現況分析 11 第二節 大學衍生企業之意涵、規劃及模式 34 第三節 主要國家產學合作之政策與措施 56 第四節 主要國家推動大學衍生企業之政策與措施 9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3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研究倫理 1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一):我國大學衍生企業發展及個案模式分析 145 第一節 我國大學衍生企業面發展脈絡與面臨課題 145 第二節 我國大學衍生企業規劃與樣態分析 163 第三節 我國大學衍生企業發展模式探討 178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二):大學衍生企業問題分析及配套措施 229 第一節 大學多元價值爭議與政策論述 229 第二節 法規鬆綁:兼論是否需制定專法之爭議 248 第三節 人才投入與活絡交流 260 第四節 管理機制建置問題 278 第五節 資源設備與企業投入問題 292 第六節 課程領域多元差異及創新發展 30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317 第一節 結論 317 第二節 建議 32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338 參考文獻 341 一、中文部分 341 二、外文部分 352 附 錄一:焦點座談題綱 357 附 錄二:學者專家訪談題綱 358 附 錄三:大學推動衍生企業法令盤點 359

一、中文部分
丁克華(2014)。探討我國學校衍生企業之方向。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前瞻技職教育(頁1-33)。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丁克華(2015)。學校辦理衍生企業之風險評估與管理。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頁119-160)。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取自:http://www.moeasmea.gov.tw/ct.asp?xItem=625&ctNode=613&mp=1
方展畫、劉輝、傅雪凌(2009)。知識與技能-中國職業教育60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宗坤(2009)。大學創業精神經營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國立臺南大學。
王金凱(2016)。強化企業人才培育機制之研究-以產學合作為例。臺北:國家發展委員會自行研究,未出版。
王偉霖(2006)美國產學合作制度利弊之檢討—臺灣科學技術基本法之借鏡。世新法學,3,1- 42。
王偉霖(2008)。產學合作引發利益衝突及知識近用限制之研究。第二屆科技發展與法律規範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法律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王偉霖、劉江彬(2010)。國際技術移轉制度與理論。臺北市:華泰。
古夏平(2012a)。德國產官學合作典範:創業促進學術卓越實例,李儀譯。北美智權報。取自:http://t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Laws/Others-20.htm
古夏平(2012b)。續看德國五項EXIST產學合作初始計畫,李儀譯。北美智權報。取自:http://t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Laws/Others-21.htm
成永裕(2015)。美國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規範概述-兼論我國相關法制建置方向。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頁23-57)。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朱元祥(2015)。衍生企業經營初探:以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為鏡。載於楊國賜、胡茹萍(主編),大學衍生企業(頁251-271)。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8)。「英國及捷克延攬科技人才及產學合作機制」訪問計畫。取自: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ownload.jspx?sysId=C09701930&fileNo=005
行政院勞動部(2015)。職能基準發展與應用推動方案(104-106年)。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余曉雯(2011)。德國高等教育經營與管理。鍾宜興主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與理(221-242頁)。高雄:麗文。
余曉雯、鍾宜興(2015)。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教育研究集刊,61(3),47-79。
吳欣郿(2013)。臺灣與澳洲產學合作模式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吳豐祥(2011)。大學衍生企業相關法令規章及基礎環境建置計畫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
呂慧敏(2006)。日本利用產學合作跨越研發「死亡之谷」。國際經濟情勢雙週報, 1613。取自:http://iod.cier.edu.tw/indint/Weekly_news/2006/00%E5%B0%88%E9%A1%8C/1613%E6%9C%9F%E5%B0%88%E9%A1%8C.doc
呂瓊音(2010)。商管學院展身手,擴大產學能量-從技轉到衍生公司。成大產學合作季刊,4,20-22。
李彥儀(2016)。回應變動時代的挑戰—談大學教育的轉變與應變。十週年教學卓越/教學增能計畫成果展,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心,未出版。
李珣瑛(2015)。工研新創群英會 扮創業平臺。經濟日報。
李素華(1999)。美國技術移轉相關立法與機制之簡介。技術尖兵,55,17。
李懿芳、江芳盛(2011)。美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鍾宜興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沈弘偉(2010)。 日本大學風險企業研究。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淡江大學。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8%98%E7%A7%AF%E4%BB%81
周春彥(譯)(2007)。Etzkowitz著。區域創新發動者-不同三螺旋模式下的創業型大學。論文發表於XXX舉辦之新加坡第六屆國際三螺旋大會,新加坡。
易高峰、程驕杰、趙文華(2010)。我國大學衍生企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31(4),65-69。
林宜玄(2014)。調查政府推動產學合作政策之有效性。臺北市:國家發展委員會(未出版)。
林慶玲(2015)。竹科創新創業團隊:迪英佳科技公司─室內定位專家。新竹科學園區簡訊。取自http://www.sipa.gov.tw/news.jsp?serno=201512100009
林騰蛟(2005)。中國大陸高校產學合作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淡江大學。
林騰蛟、張可立(2005)。政府在産學合作中的角色與作用。建國科大學報,24(3),139-156。
邱莉燕(2015)。北京也有矽谷,中關村引領新創起飛。遠見雜誌,351。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9493.html
邱翔聖(2010)。高等教育院校從事產學合作獲利模式之探討-以逢甲大學為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逢甲大學。
侯光明(2005)。中國研究型大學:理論探索與發展創新。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南佐民(2004)。《拜杜法案》與美國高校的科技商業化。比較教育研究,25(8),75~78。
姚飛、李建英、王大海(2013)。基於大學衍生企業創業的專利權制度比較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30(7),114-117。
洪文琪(2005)。歐美日技術移轉機制及現況之探討及比較。科技發展政策報導,SR9402,151-164。
科技部(2015)。日本東京地區產學合作及科學園區參訪報告。 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 t_detail.jspx?sysId=C10400624
科技部《研發成果萌芽計畫》取自:http://germination.stpi.narl.org.tw/
科技部《科學工業園區研發精進產學合作計畫》http://rpcp.scipark.tw/
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取自:http://fiti.stpi.narl.org.tw/index.jsp
科技部《運用法人鏈結產學合作試行計畫》取自:http://iekweb2.iek.org.tw/IEKConf/Client/confinfo.aspx?mode=confinfo&conf_no=103115371
胡欣怡(2013)。從知識管理觀點探討研究機構研發團隊之衍生創業。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
胡茹萍(2013)。落實學生校外實習縮短學用落差之研究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胡茹萍、許正芝(2015)。中國大陸高校校辦企業制度規範初探。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范哲騫(2012)。日本產學合作制度對於電動車產業之影響-以SIM-Drive 有限公司與慶應義塾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容繼業(2015)。衍生企業對技職教育發展之機會與挑戰。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徐小洲(2011)。美、英、中高校創業教育比較研究總報告。北京: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徐維佑(2015)。現有法制對公立大學教授技術作價之現況與困難。科技法律透析,27(9),23-28。
高若想(2016,11月9日)。教育部推大學創新轉型 遭批加速「學店化」。苦勞網。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86841
高野敦(2014)。什麼是「工業4.0」。商業週刊。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6328&type=Blog
高詩琴、張錦弘、陳智華(2015)。商品化 要走過死亡之谷。聯合報2015/09/10。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2014)。本校為建置「高餐-藍帶餐旅學習園區」赴英國、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參訪出國報告。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a)。美國教育部發佈改善技職教育的藍圖。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7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b)。走出象牙塔的學者—美國社區學院產學合作經驗。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2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國內外人才培育相關政策之比較分析研究研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a)。日本政府少子化問題因應對策。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25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b)。澳洲國立國家大學創新產學合作機制。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32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a)。英國政府有效降低英格蘭地區尼特族人數。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50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b)。英國官方公佈最新技職教育政策。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53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c)。英國教育部將新設青年職涯發展經紀顧問公司。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68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d)。澳洲啟動新可倫坡計畫。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48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a) 。美國學校首長與產業合作將實務帶給學生。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74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b) 。學徒制-擠身中產階級的新道路。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84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c) 。英國產學合作教育發展計畫「Teach Too」簡介。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71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d) 。英格蘭大學與中小企業產學合作的可能模式。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80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e) 。韓國餐飲企業與大專產學合作頒發學位。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71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f) 。韓國教育部發表2015年度15所產業課程優秀大學。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75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h)。2016年澳洲新可倫坡計畫獲獎名單出爐,赴臺短期研習學生人數倍增。國際教育訊息電子報第85期。
張元杰、周雅燕、高建、蔡林彤飛、范舜雯(2013)。創業型大學之發展-對大學評鑑的省思。評鑑雙月刊,43。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13/05/01/5969.aspx
張可婷譯、Tim Rapley著(2010)。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臺北:韋伯文化。
張玉茹(2011)。澳洲高等教育經營管理。鍾宜興主編。各國高等教育經營與理(243-265頁)。高雄:麗文。
張源泉(2011)。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經營管理。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鍾宜興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源泉、楊振昇(2014)。德國如何培育高級應用型人才。教育政策論壇,17(3),63-94。
張應強主編(2009)。菁英與大眾-中國高等教育60年。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2010)。技職教育再造方案手冊。2013年10月4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Upload/1052-14036/Documents/ 技職教育再造方案手冊.pdf
教育部(2011)。如何強化產學合作研發。全國技職教育會議結論報告中心議題貳。
教育部(2012)。高等教育制度鬆綁。取自:http://green.nccu.edu.tw/green/asset/source/Deregulation_ppt.pdf
教育部(2013a)。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核定本)。
教育部(2013b)。大專校院產學合作辦理情形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c)。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3e)。教育部產學合作資訊網。網址: http://www.iaci.nkfust.edu.tw。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4)。韓國弱勢助學及產學合作考察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5a)。大學推動衍生企業策略。取自:http://heitoplus.edu.tw/upload/download2fs1508071912174058.pdf
教育部(2015b)。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c)。 產學連結會報104年重要工作報告(行政院第3445次院會)。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5d)。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取自:http://heitoplus.edu.tw/download.php
教育部(2015e)。高等教育發展藍圖方案(草案)。
教育部(2016)。大學衍生企業推動問題分析。未出版。
教育部《大學校院創新創業紮根計畫》取自:http://ecsos.moe.edu.tw/
教育部技職司(2010)。日本區域產學合作參訪成果報告。取自: 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ownload.jspx?sysId=C09901822&fileNo=001
教育部技職司(2012)。2012國際產學暨職業教育參訪韓國產學合作交流活動結案報告。取自: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ownload.jspx?sysId=C10200685&fileNo=001
教育部高教司(2016)。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方案─學校典範重塑申請作業須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曹景翔(2012)。英國參訪出國報告。未出版。
莊玉隆(2016.12.15)。南臺科大新創產業培育搖籃。經濟日報,C7產學合作。
許文瑞(2015)。走出多元與虛實的迷霧:技專校院產學合作成果導向評估指標之建構。發表於2015年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績效責任、政策學習與能力建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
郭育仁、嚴萬璋(2014)。國際創新創業發展模式對臺灣之啟示。產業與管理論壇,16(4),4-25。
陳怡如(2011)。英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鍾宜興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怡如(2014)。英國高等教育實習政策與實務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44,129-141。
陳建州(2010)。先進國家推展產學合作專案現況之分析。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4),53-76。
陳振遠、李國維、許文瑞(2015)。大專校院辦理衍生企業之機會與挑戰。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陳愛娥(2015)。德國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規範概述。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陳榮政(2014)。韓國之高等教育改革與人才培育政策探討。教育研究月刊,246,144-157。
陳蓓德(2014)。「德國製造」的研究基礎-德國研究機構與產學合作簡介。臺灣新社會智庫http://www.taiwansig.tw/index.php/
陶允芳(2012,11月29日)。德國產學合體-畢業即就業。天下雜誌,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5156。
陶喜年(2014)。起底國內13所高校控股上市公司:北大清華佔半。時代週報。取自: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431083
彭宗平(2014.1.14)。擘劃人才培育新機制。高教論壇,85。取自高教技職簡訊http://www.tekezgo.com/index.php。
曾大有、董正玫(2012a)。美國矽谷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觀察、省思與建議(上)。成大產學合作季刊,8,43-44。
曾大有、董正玫(2012b)。美國矽谷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觀察、省思與建議(下)。成大產學合作季刊,9,52-56。
曾瑞鈴(2009)。學院資本主義下的美國生技醫藥產業:兼論臺灣現況。社會科學論叢,3(2),119-154。
曾銘深(2000)。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季刊,5(3),80-89。
游婉琪(2014)。臺科大師生創業 捐股回饋母校。聯合晚報2014/01/07。取自:http://www.ntust.edu.tw/files/16-1000-39400.php
鈕方頤(2014)。高等教育學用合一人才培育模式之國際經驗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248,42-56。
黃月純(2012)。韓國教育行政與學制及其新近發展與特色。教育行政研究,2(2),201-230。
黃月純(2015)。韓國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初探。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黃月純(2015)。韓國松島自經區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對我國自經區教育創新的啟示。評鑑雙月刊,53,34-41。
黃偉常、劉臻(2012)。利用高校校辦企業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當代教育科學,13,39-41。
黃偉翔(2015)。臺灣大學面臨倒閉潮?中國大陸大學憑著校辦企業營收而自給自足。技職教育3.0取自: http://www.tvet3.info/ spin-off-companies2/
黃富玉(2014)。中國大陸高校校辦產業對我國高等教育之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93,97-111。
黃智彥(2011)。德國育成環境 產學雙贏。創業創新育成雙月刊,54,36-39。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黃榮村(2015)。大學颳起產學風,往好處想。評鑑雙月刊,55,6-7。
新浪財經(2002)。東軟總裁劉積仁簡介。http://finance.sin a.com.cn
楊武勳(2011)。日本高等教育經營管理。各國高等教育經營管理之比較,鍾宜興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楊振富(譯)(2004)。Derek Bok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朝祥(2002)。建置產學合作新關係。國家政策論壇,2(2),178-181。
楊朝祥(2005)。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國政研究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詹俊陽(2014) 。中關村創業一條街:70%天使投資人穿梭其中,縮短創業資源對接。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3855
雷家驪(2013)。國外典型創業教育及其對我國的啟示。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0112900013&cata_id=N041
臺北: 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劉素娟、鍾任琴、林英杰(2015)。臺灣推動大學衍生企業可行方案之探討。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劉離生(2005)。高校校辦產業發展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5,15-16。
蔡秀玲(2008)。新經濟時代高等教育商業化之探究-以美國的研究型大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
蔡英欣(2015)。日本大學辦理衍生企業之法制規範。大學衍生企業,楊國賜、胡茹萍主編。臺北市: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
戴曉霞(2000)。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臺北:揚智。
薛欣怡(2015)。歐洲創業型大學發展研究:以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
鍾喜梅(2011)。臺灣金融家族企業集團的控股鏈分析:金融控股公司的角色思考。產業與管理論壇,13,28-45。
鍾喜梅、鄭力軒、詹淑婷、林佳慧(2012)。醫院與大學在家族企業集團股權鏈之角色:制度與資源依賴觀點的辯證。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4(3),399-438。
簡惠閔(2006)。技專校院推動產學合作有效策略模式之研究(博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9755399455945322704
簡惠閔(2007)。美國大學產學合作研究發展之實施現況及其對我國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10(2),31-67。
羅華美(2009)。日本產學合作政策中大學之角色與定位研究-以技術先進首都圈產業聚落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關偉、李春霞(2012)。校辦產業發展趨勢探析。中國高校科技,6,61-62。
龐文、丁雲龍(2012)。論大學衍生企業的能力進化格局-基於東北大學和東軟集團的精緻案例分析。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4),103-112。
龐文、丁雲龍(2012)。論大學衍生企業的能力進化格局-基於東北大學和東軟集團的精緻案例分析。研究與發展管理,2012(4),103-112。
蘇鼎欽(2002)。臺灣綜合展望。臺北:臺灣綜合研究院。
龔玉環、王大洲(2007)。在學術與商業之間-中美大學案例比較與啟示。自然辯證法通訊,3,36-42。

二、外文部分
Afonso, A. ,Ramírez, J.J.,& Puente, J.M.D.(2012).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in the Education Domain to Foster Competitiveness and Employment.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46, 3947-3953.
Ajoy Vohora, & Mike Wright, & Andy Lockett.(2004). Critical junc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high-tech spinout companies. Research Policy,33 (1), 147-175.
Antonio Prencipe(2016).Board Composition and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Spin-offs. Evidence from the Italian Context.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 11, (3) (33-39)
Barber, A. (1985).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Cooperation, Journal of Society of Research Administrator, 19-29.
Berger, A. A. (1995). Cultural critici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Betz, F.(1996). Industry/University Centers in the USA.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349-354.
Bogdan,R.C. & Biklen,S.K.(1998/2001).Qualitative research of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Boston, MA:Ally & Bacon.
Bok,D.(2003). University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ett, A. M.,Gibson, D. V.,& Smilor, R. W.(Eds.).(1991).University spin-offs compan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ulty entrepreneurs,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Savage, MD: Rowman & Littlefield.
Clark, B. R. (1998).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Oxford, England: Pergamon Press.
D.Curran,C. Egeraat& Gorman(2015).Inherited competence and spin-off performance.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Retrieved from http://dx.doi.org/10.1080/09654313.2015.1101055
Dunn, W. N.(2003).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3r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Elpida, S., Galanakis, K., Bakouros, L., & Platias, S. (2010). The spin-off chain.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 Innovation, 5(3),51-68.
Etzkowitz, H. (2002). 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evaluation.Working Paper,2002(11),1-18.Retrieved from http://www.sister.nu/pdf/wp_11.pdf.
Etzkowitz,& Leydesdorff, L.(2000).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Research Policy, 29, 109-123.
Etzkwoitz, H. (2002). The second academic revolution :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London,UK : Routledge.
European Commission(2001). Ex Ante evaluation: A practical guide for preparing proposals for expenditure programmes. Bruxelles.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eved, from http://ec.europa.eu/smart-regulation/evaluation/docs/ex_ante_guide_2001_en.pdf.
Grave, B., &; Hetze, P. &; Kanig, A.(2013). Gründungsradar 2013. Wie Hochschulen Unternehmensgründungen fördern. Stifterverband für die Deutsche Wissenschaft. Retrieved November 18, 2014, from http://www.stifterverband.de/pdf/gruendungsradar_2013.pdf
Jensen,R.,& Thursby,M.(2001).Proofs and Prototypes for Sale: the Tale of University Licens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1,240-259.
JICA(2004). JICA Guideline for Project Evaluation: Practical Methods for Project Evaluation. 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 Retrieved Dce 1, 2015, from http://www.jica.go.jp/english/our_work/evaluation/tech_and_grant/guides/pdf/guideline01-01.pdf.
Jorgensen, D.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Newbury Park:Sage.
Kerr, C. (1963, reprinted in 2001). The Uses of the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irihata Tetsuya (2008) Venture Capitalist’s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in the New Technology-Based Firms in Japan, Kyoto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93, Kyoto University.
Kis,V.(2016).Work,train,win:work-based learning designand management for productivity gains.OECD EducationWorking Papers,135, OECD Publishing in Paris.
Krueger, R. A. & Casey, M. A. (2000). Focus Groups: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Sage.
Kwong, J.(1996).The new educational mandate in China : running schools running busin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6, 185-194.
Larsen, Peter (1991). Textual Analysis of Fictional Media Content. In Klaus Jensen and Nick Jankowski (Eds). A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Lofland, J. & Lofland,L. H.( 1984)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2nd edition).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MacRae, D (2011). Policy Indicators. Social Science and Public Debate . Retrieved
Mariko,S. & Mark, D.(2003).Strategic Research Partnership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sia.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15(2),227-245,2003
Miller W.L. & Crabtree B.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W.L. Crabtree & B.F.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pp.3-28.
National Centre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2013). Step by Step: Evaluating Violence and Injury Prevention Policies. Brief 1: Overview of Policy Evaluation.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otection(CDC), Atlanta. Retrieved Dce 1, 2015, from http://www.cdc.gov/injury/pdfs/policy/Brief%201‐a.pdf.
Ndonzuau, F. N., Pirnay, F. &; Surlemont, B. (2002). “A Stage Model of Academic Spin-Off Creation,” Technovation, 22, 281-289.
Nicolaou,N.& Birley,S.(2003). Academic Networks in a Trichotomous Categorization of University Spin- -out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8,333-359.
OECD, DAC(1991). Principles for Evaluation of Development Assistance. 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 (DAC), Paris, France. Retrieved Dce 1, 2015, from http://www.oecd.org/development/evaluation/2755284.pdf.
Peter, L. S. & Fusfeld, H. I. (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Rasmussen, E.& Borch, O.J.(2010).University capabilities in facilitating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pin-off ventures at mid-range universities. Research Policy 39, 602-612.
Schulte, P. (2004).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a strategy for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29(2), 187-191.
Sporn, B.(2006).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al and structural trends. 141-157.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Sumney, L. W. (1989). Role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in Regaining U.S. Competi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Bitennial University- Govemment- Industry Microelectronics Symposium, Westborough, MA, USA .
Teijeiro, M., Rungo, P., & Freire, M. J. (2013). Graduate competencies and employability: The impact of matching firm's needs and personal attainment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34, 286-295.
Thursby, J.G. Thursby, M.C.(2001).Industry Perspectives on Licensing University Technologi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5(4),.289-294.
UK HM Treasury(2011). The magenta book: Guidance for evalu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20542/magenta_book_combined.pdf.
Vohora Ajay,Wright M.& Lockett, A.(2004).Critical junct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high-tech spinout companies.Research Policy,33,147-175.
World Bank(2004). Ten Steps to a Results Based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Retrieved from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bitstream/handle/10986/14926/296720PAPER0100steps.pdf?sequence=1.
World Bank(2011). Impact Evaluation in Practice.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Retrieved from 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XTHDOFFICE/Resources/5485726-1295455628620/Impact_Evaluation_in_Practice.pdf.
Young, M.(1998).The curriculum of the future: From the new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o a critical theory of learning, London: Falmer.
Zhou, Chunyan(200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eld.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T., 22(4), 13-15.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