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麗琪
Chang Lichi
論文名稱: 傳播產業集團化與多角化研究--以中視媒體集團為例
指導教授: 陳炳宏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大眾傳播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ss Communi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1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傳播產業中視媒體集團多角化集團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0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媒體集團之形成,以個案研究之方法從多角化理論切入研究。論文以國內「中視媒體集團」為例,分析其由單一公司發展為集團企業之過程,以及多角化之跨業經營現狀。並從環境發展面向探討全球性媒體集團形成之因素,與台灣媒體環境演變與受到全球化潮流之影響。
    中視個案分析部分,含括集團與多角化分析兩方向,前者包括集團形成過程、股權比例分配、少數股權投資之分析;後者則包括多角化動機、多角化進入方向,多角化進入方式、多角化創意來源等面向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中視公司共有34家轉投資事業,其中投資股權超過20%者共有11家,是為媒體集團一份子,而集團成員多在民國88及89年兩年內成立者;而在少數股權投資方面,則以電子資訊產業之轉投資為主,主要目的在增加公司獲利。
    此外,中視公司受到市場環境變動因素影響,廣告市場受到有線電視成長及其他媒體之瓜分,造成經營競爭激烈與公司獲利下降,遂開始轉型計畫,包括公開發行股票上市,並積極發展轉投資活動,而成為中視媒體集團,乃一母公司歷史悠久的年輕集團。
    從中視的個案可發現,無線電視產業在近年內面對廣告市場遭受瓜分與獲利下降的經營壓力,以及有線電視普及率與收視率日漸成長的現實變化,已經面臨到自民國60年代無線電視開始發展以來的最嚴酷考驗,五家無線電視台將來如何與有線電視競爭,或者化競爭為合作等,將皆是產業所需面對的首要課題。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章節安排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集團企業 10 一 、集團企業定義 10 二 、集團企業的成因與動機 13 第二節 企業多角化 18 一 、企業成長與企業多角化的關係 18 二 、多角化的定義 19 三 、多角化之動機 22 四 、多角化進行策略 25 五 、多角化創意來源 34 第三節 傳播媒體集團化與多角化文獻探討 34 一 、傳播媒體集團的出現 34 二 、傳播媒體集團的併購 46 三 、國內傳播媒介集團化與多角化相關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0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 60 一 、個案研究法之定義 60 二 、個案研究法的應用 61 第二節 研究設計 63 一 、研究對象 63 二 、資料蒐集 63 第三節 研究架構 64 圖目錄 圖1-1 研究流程 7 圖2-1 企業成長方式 18 圖 2-2 企業成長策略 19 表目錄 表 2-1 集團企業形成的理論與動機 17 表2-2 產品-市場擴張矩陣 20 表2-3 多角化成長策略分類 26 表2-4 RUMELT之多角化方向分類 28 表2-5 多角化進入方式 29 表2-6 多角化進入途徑與其比較 31 表2-7 多角化的進入模式情境分析 33 表2-8 美國及FCC對電信傳播服務的解除管制(1980-1996) 41 表2-9 五波併購風潮 47 表 2-10 傳播政策以及法規之開放 52 表3-1 運用個案研究法之傳播媒體研究 61

    一、中文參考文獻
    中華民國電視年鑑(1976)。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民國電視年鑑(1980)。中華民國電視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視學會。
    中華徵信所(1996)。1996/1997年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台北:中華徵信所。
    中華徵信所(1998)。1998/1999年台灣地區集團企業研究。台北:中華徵信所。
    中國時報(1999/1/18)。「社論:有線電視將朝向財團化、壟斷化傾斜」,中國時報,3版。
    中國電視公司(1999)。中國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公開說明書(股票上市用)。台北:中視公司。
    中國電視公司(2000)。年報--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度報告。台北:中國電視公司。
    中國電視公司網站。http://www.chinatv.com.tw/。
    王文宇(1998)。「世界主要國家併購相關法律規定之比較」,經濟情勢暨評論,4(2):60-102。
    王泓仁(1998)。「企業成長與資源基礎關係之研究-以國內企業集團為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銘義(1999/1/5)。「有線衛星廣播電視法三讀通過」,中國時報,26版。
    王振寰(1993)。「廣播電視媒體的控制權」,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75-128,台北:澄社。
    石世豪、官智卿(1999)。「我國有線電視相關產業結構概況」,月旦法學,46:20-24。
    石滋宜(2000)。「傳統產業與網路產業的購併風潮」,ePeople名家專欄電子報,http://www.epeople.com.tw,2000.1.18。
    正大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00)。中國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九上半年度及八十八年上半年度財務報表暨查核報告書。台北:正大聯合。
    司馬文武(1997)。「政客掌控媒体,媒体永遠沒有前途」,新新聞周刊,551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51/article008C.html。
    行政院主計處(1991)。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新聞局(1996)。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媒體中心。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廣播電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交通部(1999)。交通業務電子化白皮書。台北:交通部。
    伍本新(1997)。「和信集團辜啟允:傳播電訊適合信未來的發展重心」,廣告雜誌,72:64-65。
    伍忠賢(1994)。企業突破-集團財物管理。台北:中華徵信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江聰明(2000/1/3)。「斷訊風波,集團對抗搞怪」,聯合報,8版。
    江聰明(2000/1/5)。「東森高層赴華視交流訪問」,聯合報,26版。
    江聰明(2000/12/4)。「傳訊經營權,落入國民黨」,聯合報,27版。
    江聰明(2000/12/19)。「象山集團公開手中握有的媒體」,聯合報,26版。
    池祥蓁(1996)。「台灣唱片事業國際化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幸(2000)。「媒體改造契機已經來臨?--全民監督新政府落實『新中間傳播政策』」,目擊者雙月刊,17:5。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麥田。
    吳青松(1996)。「策略聯盟之國際發展趨勢」,經濟情勢暨評論。2(3):8-13。
    吳青松(1997)。國際企業管理理論實務。台北:智勝。
    吳迎春、傅凌(譯)(1994)。大未來。二版,台北:時報。
    呂綸秦(1997)。「傳統出版業跨足電子出版領域之進入策略研究-資源基礎理論觀點」,交通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鴻德(1996)。企業策略聯盟。台北:商業週刊。
    余易明(1998)。「集團企業多角化價值與融資優勢之時間趨勢研究」,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名軒、邱如美(譯)(1999)。競爭優勢(上)。台北;天下遠見。
    李金銓(1993)。「台灣的廣播電視藍圖」,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521-553,台北:澄社。
    李秀珠(1998)。「市場競爭為台灣無線電視之影響:從節目區位談起」,廣播與電視,3(4):143-160。
    李後鈞(1999)。「有線電視客服部門之再造工程-以新視波有線電視播送系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維斌(1998)。「產業結構、多角化策略與績效:臺灣企業集團實證分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台北:時英。
    沈嘉信(1999)。「集團分直強化母集團」。天下雜誌,220:204-211。
    季良玉(2000/4/4),「市場大洗牌,無線電視廣告量驟減」,聯合報,20板。
    季欣麟(1999)。「鄭淑敏:二○○七年,無線電視全面數位化」,遠見,157:258-260。
    周月英(1997)。「老媒體的新時代」,廣告雜誌,72:34-40。
    周晉生(1997)。「台灣電子報初探-中時電子報個案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旭華(譯)(1998)。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
    洪平峰(1994)。電視生態學-衛視與我國電視生態之關連性。台北:黎明。
    洪懿妍(2000)。「產業動態--三台未來怎麼走?」,天下雜誌,230期,http://www.cw.com.tw/industry/8907a/i202.asp。
    林東泰(1997)。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師大書苑。
    林欣綺(1998)。「企業多角化基營與財務績效關聯性之實證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照真(1999/8/16)。「電視台掛牌,愈多節目向錢看」,中國時報,6版。
    林佩萍(1993)。「媒體廣告量電視仍是大贏家」,廣告雜誌,32:74-75。
    林逢春(1995)。「有線電視之產業競爭分析」,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孤筆(1998)。「和信、力霸有線大戰餘波蕩漾」,衛星與有線電視,113:20-24。
    官智卿(1999)。「論台灣地區有線電視「垂直整合」問題及其規範--以「斷訊」事件爭議為核心」,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慧貞(1998)。「台北市有線電視市場集中化趨勢分析」,1998傳播管理研討會:傳播管理新思潮會議實錄,頁117-137。高雄: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姜愛苓(1997)。「亞太媒體中心計畫之公共傳播宣導策略研究-兼論發展環境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正衍(2000/11/30)。中國電視公司總管理處關係企業室主任。面訪。
    徐佳士(1997)。資訊爆炸的落塵。台北:三民。
    徐詠絮、唐維敏(譯)(1997)。「文化傳播與政治經濟學」,大眾媒介與社會,頁15-35。台北:五南。
    夏鑄九(譯)(1998)。網路社會之興起。台北:唐山。
    高源清(1990)。企業收買合併術-各國併購經驗大公開。台北:故鄉。
    孫秀蕙(2000)。「全球化風潮下的整合與分裂」。誠品好讀,0(1):14。
    孫復中(2000/11/30)。中國電視公司總管理處帳務室主任。面訪。
    孫儷芳(1993)。「企業跨國收購之整合程序探討」,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記者協會紀律委員會(1997)。「政治人物全面退出媒體」,目擊者雙月刊,2:9。
    韋俊文(1994)。「高雄地區建築業多角化行為之研究」,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吟儀(1997)。「我國企業多角化與對外投資行為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瑞華(譯)(1996 )。傳播媒介與資訊社會。台北:亞太。
    康依倫、楊一峰(1997)。「民視事件的觀察面向之二:政治力vs新聞專業,蔡同榮大舉干預新聞,民視步上舊三台的後塵」,新新聞周刊,551期,http://www.new7.com.tw/weekly/old/551/article047.html。
    陳千圭(譯)(1998)。電子媒體經營管理。台北:亞太。
    陳百齡(2000)。「邁向網路媒體--美國報業的轉型與挑戰」,發表於「網路媒體的跨世紀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銘傳大學。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憪(譯)(1995)。社會學。台北:桂冠。
    陳 車(2000/10/12)。中國電視公司副總經理兼總管理處處長。面訪。
    陳炳宏(1999)。「台灣有線電視產業集團化趨勢研究-以和信力霸企業集團為例」,廣播與電視。14:89-110。
    陳政聲(1998)。「台灣企業多角化動機、多角化進行策略與多角化的管理三者之間關係-以中鋼公司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華(1997)。「台灣媒體購買再起革命」,廣告雜誌,73:78-81。
    許聖梅(1999)。挑戰不可能-再造中視。台北:遠流。
    曹佳媚(1998)。「新聞自動化系統與電視新聞部門組織溝通之研究-以民間全民電視台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競元(2000/12/5)。「中視二台、大地、中天合併為『中衛』--江永慶表示,未來經營權不會被國民黨掌控」,中國時報,26版。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9a)。「多角化經營的年代影視」,動腦雜誌,281:87。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9b)。「媒體圈-媒體爭相股票上市」,動腦雜誌,281:96。
    動腦雜誌編輯部(1999c)。「'98台灣電視媒體廣告營收」。動腦雜誌,278:38-42。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0)。「台灣媒體大勢」,動腦雜誌,290:26-28。
    張守一(2000/10/17)。「胡元輝:一切以利潤為導向。指出台視必須走三多集團化經營」,中國時報,26版。
    張宏源(1999)。「購併策略之運用及其對組織之影響-東森、和信兩大集團之營運實證研究」,21世紀兩岸廣播電視發展趨勢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世新。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3)。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二版上冊,台北:雙葉。
    張順祥(1997)。「無線廣播電視台經營策略探討-以台北之音、正聲、華聲廣播電視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德娟(1999)。「台灣地區中小功率電台策略聯盟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榮茂(1998)。「企業轉型中的多角化策略選擇-以高雄地區建築投資業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予誠(1996)。「全球化下的台灣電視生態變化」,廣電人,23:14-20。
    程宗明(2000)。「『黨政軍退出三台』之後-從批判政治經濟學思考無線電視制度的改造」,廣播與電視,13;87-122。
    凱絡媒體觀測小組(2000)。「2000年台灣地區十大媒體現象」,動腦雜誌,296:47-57。
    黃西玲(1998)。「由美國大公司的合併看媒體的壟斷問題」,掌握資訊-談媒體經營與問題。台北:正中。
    黃如萍(2000/3/20)。「固網經營執照新世紀資通、台灣固網、東森寬頻三家得標」,中國時報,21版。
    黃金印(1999):〈企業併購與企業再造-跨世紀競爭策略〉,《經濟情勢暨評論》4:2,頁170-199。
    黃新生、關尚仁、劉幼琍、吳奇為(1988)。廣播與電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黃營杉(譯)(1996)。策略管理。台北:華泰。
    黃淑蕙(1998)。「全球傳播集團併購新趨勢及其對台灣電視媒體之意義」,廣播與電視。3(3):1-19。
    曾建華(1996/1/24)。「劉泰英:擴大與黨友企業合作」,中國時報,4版。
    彭芸(1997)。「變化中的美國有線電視系統」,有線電視與觀眾。台北:廣電基金會,頁1-17。
    彭慧明(2000/1/3)。「網路新聞原生報,即將登台」,聯合報,24版。
    曾銘深(1994)。「網路關係與策略聯盟」,台灣經濟研究月刊。17(10):28-32。
    馮建三(1992)。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台北:時報。
    馮建三(譯)(1994)。媒介經濟學。台北:遠流。
    媒體觀察基金會(2000)。「一月媒體觀察」,媒體觀察。1:7-8。
    楊志弘(1996)。新媒體經營策略-新電台、有線電視、網路媒體。台北:三思堂。
    楊志弘(1994)。大陸傳播事業投資環境之研究-廣電部份,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楊起鳳、方嬋、黃兆璽、林佳樺、葉文正(2000/11/8)。「勒緊腰帶,好日子總會來-縮小腹!無線四台。錢哪來?日子真難捱!」。星報,13版。
    楊穆郁(1999/8/16)。「鄭淑敏:中視上市,積極轉型」,中國時報,6版。
    董更生(譯)(1999/9/13)。「維康購併CBS,傳媒拭目以待」,聯合報,21版。
    經濟日報(1999/8/9)。「中視股票今掛牌上市」,經濟日報,12版。
    廖添財(1999)。「力霸集團五年前已做好二代接班布局」,商業週刊,582:73-74。
    廖錦清(1998)。「報業管理與報業競爭之關連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慧娟(2000)。「第一位女性獲頒國際愛美獎傑出經營者獎--鄭淑敏聲聞全球」,廣電人,72:36-37。
    潤利公司a(2000/1/13)。「潤利公司1996年至1999年《五大媒體》【有效廣告量】總覽 」,http://www.rainmaker.com.tw/ad/analysis/1996-1999總量.htm。
    潤利公司b(2000/1/13)。「潤利公司1999年《電視媒體》【有效廣告量】表」,http://www.rainmaker.com.tw/ad/sub1/B-1-1/1999.htm。
    廣告雜誌(1993)。「台灣地區'92年4大媒體廣告量」,廣告雜誌,25:65。
    廣告雜誌(1995)。「'94年臺灣電視、報紙、雜誌、廣播廣告量」,廣告雜誌,49:52-54。
    鄧佳玲(1997)。「有線電視廣告大幅成長--TVBS、超視表現出色」,廣告雜誌,71:50-53。
    廣告雜誌(1998)。「廣告量年度調查報告--1997廣告數字:無線電視重振雄風」,廣告雜誌,83:74-78。
    黎莉安(1997)。「衛星電視頻道經營管理之研究-以力霸有聯衛星電視台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幼琍(1997)。多頻道電視與觀眾:九O年代的電視媒體與閱聽人收視行為研究。台北:時英。
    劉良一(1998)。「台灣有線電視跨入電信市場之政策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志祥(1998)。「我國國家通訊社設置之探討-中央通訊社改制研究」,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安怡(1998)。「台灣有線電視多系統經營者經營策略比較研究-以東森媒體事業群、和信傳播集團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秀玲(2000)。「跨世紀無線電視台經營管理的未來」,廣電人,62:50-53。
    潘邦順(譯)(1996)。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風雲。
    鄭瑞城(1993)。「頻率與頻道資源之管理與配用」,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頁1-73,台北:澄社。
    鄭淑芳(2000/1/27)。「電視節目上網,中視、和信超媒體結盟」,工商時報,25版。
    賴祥蔚(1999/1/18)。「迎接傳播新世紀,慎防惡性競爭」,中國時報,15版。
    鍾明非(1998)。「有線電視系統業的形成:法制化與集中化」,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陳中(1998)。「我國有線電視與電信產業跨業經營之前景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加松(2000/11/6)。「中視二台轉型 改名為 iTV」,明日報,http://ttimes.pchome. com.tw/entertainment/tv/20001106/index-365985.html。
    魏玓(2000)。「傳播媒體的市場化、數位化與全球化」,當代,151:4-13。
    蘇正平(1998)。「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台灣既協對報禁解除十週年的聲明」,目擊者雙月刊,3:2。
    蘇采禾、李巧云譯(1996)。大媒體潮。台北:時報文化。
    謝奇任、唐維敏、甘尚平(譯)(1997)。大匯流-整合媒介、資訊與傳播。台北:亞太。
    謝安田(1979)。企業研究方法。台北:謝安田。
    謝香(1997)。「力霸集團王令麟:讓每個收視戶都是力霸的股東」,廣告雜誌,72:66-67。
    蕭峰雄、黃金樹(1997)。產業經濟學。台北:空中大學。
    譚天(譯)(1996)。資訊媒體狂潮。台北:遠流。
    二、英文參考文獻
    Albarran, A. B. & Dimmick, J. (1996). Concentration and Economics of Multiformity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The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9(4): 41-50.
    Amit, R. & Livnat, J. (1988).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es, business cycl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9: 99-110.
    Ansoff, H. I. (1965). Corporate Strategy, NY: McGraw-Hill.
    Ansoff, H. I. (1988).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 NY: John Wiley & Sons, Inc.
    Berger, A. A. (1991). Media Research Techniques. CA: Sage.
    Berry, C. H. (1975). Corporate Growth and Diversificati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owman, H. E. & Hurry, D.(1993). "Strategy through the Option Lens: an Integrated View of Resource Investments and the Incremental-Choice Proc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4): 760-782.
    Corn-Revere, R & Carveth, R. (1998). Economics and Media Regulation. In Media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 pp.95-107.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immick, J. (1986). Sociocultural evolu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industr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3: 473-509.
    Gershon, R. A. (1996). The Transn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Global Messages and Free Market Competition.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hemawat, P. (1999). Strategy and the Business Landscape-Text and Cases, NY: Addison-Wesley.
    Gibbons, T. (1998). Regulating the Media (2nd ed.). London: Sweet & Maxwell.
    Frederick, H. H. (1992). Global Communic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lmont, CA: Wadsworth.
    Herman, E. S. & McChesney, R. W. (1997). Global Media: The Missionaries of Global Capitalism. Washington, D.C.: Cassell.
    Hoskisson, R. E. & Hitt, M. A. (1990).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Diversification: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Pp.461-509.
    Jhally, S.(1989).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ulture. Pp.65-81. In Angus, I & Jhally, S. (eds.) (1989). Cultural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America. NY: Routledge.
    Kamien, M. I. & Schwartz, N. L. (1975). Market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s Literature, 13: 1-37.
    Kalhotra, N. K. (1996). Marketing Research-An Applied Orientation (2nd ed.). Prentice-Hall.
    Kester, W. C.(1984). "Today's Options for Tomorrow's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rch-April: 153-160.
    Knox, M. Z. (1986). In-Depth Interviews Can Reveal 'What's in a Name', Marketing News, 3: 4.
    Koelsh, F. (1995).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McGraw-Hill Ryerson.
    Kotler, P., Ang, S. H., Leong, S. M. & Tan, C. T. (1996), Marketing Management, An Asian Perspective. Singapore: Prentice Hall.
    Lauenstein, M. C. (1985). SMR Forum: Diversification-The Hidden Explanation of Succes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7(1): 49-55.
    Lofland, J. (1971).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 A Guide to Qualitativ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Malhotra, N. K. (1996).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2nd ed.). NJ: Simon & Schuster.
    Ozanich, G. W. & Wirth, M. (1998).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overview. In Alexander, A., Owers, J., and Carveth, R. (eds.). Media Economics: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pp.95-107.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feffer, J. & 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Pitts, R. A. & Hopkins, H. D. (1982). Firm diversity: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7:620-629.
    Platt, J. (1992), Case study in American methodological thought. Current Sociology, 40: 17-48.
    Pringle, P. K. & Starr, M. F. & McCavitt, W. E. (1995). Electronic Media Management. Focal Press.
    Ramanujam, V. & Varadarajan, P. (1989). Research on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 Synthesi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 523-551.
    Reed, R. & Luffman, G. A. (1986). Diversification: The Growing Confus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7: 29-35.
    Simmonds, P. G. (1990). The combined diversification breadth and mode dimensio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large diversified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1:399-410.
    Teece, D. J. (1982).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Multiproduct Firm.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3: 39-63.
    Turow, J. (1997). Media Systems in Society: Understanding Industries, Strategies, and Power. NY: Longman.
    Wrigley, L. (1970). Divisional autonomy and diversific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 (2nd ed). California: S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