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彥宏
Lin, Yan-Hong
論文名稱: 智慧型手機APP融入高一特色課程之研究
Smartphone APP apply to senior high school first-year special topic course
指導教授: 賈至達
Chia, Chih-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8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探究與實作手機APP
英文關鍵詞: Science Curriculum of 12-years Basic Educ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P.012.2018.B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0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因應108課綱的推行,加上現代智慧科技的發展,本研究設計兩種不同主題的智慧型手機融入探究式課程,第一種為利用手機測量球撞擊地面的恢復係數,第二種同樣利用手機觀察與測量聲音共振的現象,並於兩次課程的前後進行試題測驗,探討兩次課程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程度。試題測驗對象除了本研究設計課程授課之學生,亦包涵其他高中一年級班級之學生,且根據特色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以下分組:有進行智慧科技教學模式的38位學生,稱為智慧科技組;沒有進行智慧科技教學模式的72位學生,稱為無智慧科技組;智慧科技組再分為有進行探究式教學的19位學生,稱為探究組;以及沒有進行探究式教學的19位學生,稱為無探究組。
    試題指標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然科學領域課程綱要的兩項探究能力(思考智能與問題解決)所包含的八個子項,進行分析瞭解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影響:1.比較執行或不執行智慧科技教學模式,探討智慧科技教學模式是否有助於提升探究能力;2.同樣進行智慧科技教學的環境下,探討執行或不執行探究式教學模式對探究能力的影響;3.將無智慧科技組的試題結果作為一般高中生的探究能力標準,探討本研究課程設計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變化。
    從分析結果中得到智慧科技教學模式有助於提升「批判思辨」及「建立模型」兩項探究能力。同樣進行智慧科技教學的環境下,進行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助於提升「計畫與執行」、「分析與發現」、「討論與傳達」三項探究能力,且多數學生對於利用智慧型手機進行實作表示新鮮有趣,也體會到如何善用智慧型產品作為學習科學的工具之一。

    Two designed teaching subjects, restitution coefficient and sound resonance, were implanted into a first-year high-school physics course, and the inquiry-based learning method is adopted for teaching. The two subjects have utilized the physics-related APP of smart devices for learning practices in the classroom.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in a loc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A group of students taught by the inquiry method with smart devices is called test group (TG), and the other group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way is called comparison group (CG).
    “Thinking Ability” and “Problem Solving” are two inquiry abilities that defined in the Science Curriculum of 12-years Basic Education. There are eight dimensions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 of these two inquiries and these eight dimensions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and analyze the learning results in TG and CG grou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ing utilizing the APPs of smart devices helps students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Modeling”. Inquiry method involves smart devices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ies i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nalysis and Discovery” and “Discussion and Communication”. Most students expressed a high interest in learning physics by using the APPs of smart devices, and smart devices do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in the regular classroom.

    摘要 I 目錄 II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知識架構 8 第二節 課程架構 10 第三節 教學教法 12 第四節 課程安排與內容 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情境 2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2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25 第四節 研究資料分析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3 第一節 信度分析結果33 第二節 智慧科技教學模式對探究能力變化情形 33 第三節 探究教學模式對探究能力變化情形 42 第四節 探究組各探究能力子項變化情形 46 第五節 課後問卷分析 49 第五章 結論 53 第一節 分析結果 53 第二節 子項結果討論 56 第三節 課程與試題設計討論 57 第四節 研究檢討 59 參考資料 61 附錄 63 附錄一 前測試題評量 63 附錄二 後測試題評量 71 附錄三 課後問卷 80 附錄四 恢復係數學習單 81 附錄五 共振現象學習單 85

    中文部分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6)。106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報告。
    教育部(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草案)—105年2月4日第二版本。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雄師大學報,2013,15,641-662。
    劉湘瑤(2016)。科學探究的教學與評量。科學研習月刊,No.55-02。
    賴明豐(2015)。穿戴式裝置在高齡化社會健康醫療照護環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檢自:https://portal.stpi.narl.org.tw/index/article/1013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8)。素養導向「紙筆測驗」要素與範例定題(定稿版)。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白珮宜(2009)。探討不同探究式教學法對高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成長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OCED (2006)。科學樣本試題。上網日期2018年5月21日,檢自: http://pisa.nutn.edu.tw/sample_tw.htm
    教育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11)。科學素養評量手冊。上網日期2018年5月21日,檢自: http://teach.eje.edu.tw/news/news_Function.php?method=showall&news_id=1544

    英文部分
    NGSS (2013). APPENDIX F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s in the NGSS. Retrieved May. 7, 2018, from: https://www.nextgenscience.org/resources/ngss-appendices
    Martin-Hansen(2002). Defining Inquiry. The Science Teacher, 69(2), 34-37.
    Marie Furtak, E. (2006). The problem with answers: an exploration of guided scientific inquiry teaching. Science Education, 90(3), 453-467.
    Wessel, H. E. (2013). Smartphones as Scientific Instruments in 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 Institut for NaturgagenesA Didaktik KØBENHAVNS Universtet. IND’s studenterserie nr. 32
    Staacks, S., Hütz, S., Heinke, H., & Stampfer C. (2018). Advanced tools for smartphone-based experiments: phyphox. arXiv:1804.06239v1 [physics.ed-ph].
    Parolin, S. O., & Pezzi, G. (2015) Kundt's tube experiment using smartphones. 0031-9120/15/040443+5$33.00
    George, D., & Mallery, P. (2003). SPSS for Windows step by step: A simple guide and reference. 11.0 update (4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