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宜君
Yi Juin Chen
論文名稱: 國中美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an Art Teacher’s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a Junior High Sch
指導教授: 單文經
Shan, Wen-J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9
中文關鍵詞: 教師自身的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一般教學知識
英文關鍵詞: knowledge of sel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1下載:3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在探討國中美術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內涵。教師教學專業知識的內涵,相當複雜,為了研究分析方便,本研究將焦點至於教師自身的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以及一般教學知識上。而本研究所採行的研究方法,是質性的個案研究,針對個案教師,利用觀察與訪談的方式,來分析個案教師的教學專業知識內涵。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三,其一,是藉由文獻閱讀,來探討國中美術教師教學專知識的內涵;其二,乃在探討個案教師自身的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以及一般教學知識的內涵;其三,希望本研究能對未來欲進行美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相關研究研究,提供助益。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就個案教師的教師自身的知識而言:個案教師所擁有的基本信念,受到他個人的價值觀所影響;在教學上,個案教師會利用各種不同的管道,例如進修,來促進自己的教學,改善教學上的弱處。
    二、就個案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而言:個案教師會使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歷程上,可以分為課程說明、欣賞作品、學生創作,適時提出說明、展示全班的成果四個階段;在教學評量上,個案教師也會使用多元的評量方式,來評鑑學生的學習成果。
    三、就個案教師的一般教學知識而言:個案教師會使用不同的工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堅持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學習經驗,讓學生可以達到實現自我的目標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an art teacher, Ping, who teaches art in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is study will be focused on three topics including knowledge of sel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nd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Qualitativ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employing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major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Knowledge of self: Ping’s point of view for teaching art will be affected by Ping’s value. 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she tries hard to study and to receive training. She always seeks for professional growing.
    2.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ing will employ many instruction methods to reach her instructional goal. When she starts to teach a new unit, she follows four processes including explanation, appreciation, practice, and display. And she uses varied ways to evaluate students’ achievement.
    3.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Ping employs reinforcements to promote students’motivation. And she insists that every student should have successful experience. When students obtain successful experience, they will be confident, and Ping’s educational goal will be achiev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 8 第五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教學專業知識之探討 11 第二節 國中美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內涵 26 第三節 相關研究 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65 第二節 研究步驟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2 第四節 研究倫理 77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79 第一節 教師自身的知識 79 第二節 學科教學知識 112 第三節 一般教學知識 138 第五章 結論、建議與省思 153 第一節 結論 153 第二節 建議 159 第三節 省思 162 參考書目 167 壹、中文部份 167 貳、英文部份 171 附錄 175 附錄一 175 附錄二 177 附錄三 178 附錄四 179

    壹、中文部份
    王桂甚(2000)。學科教學知識與教學行為之探討—美術教師與幼教教師之比較。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雪萍(2003)。一位資深國小語文科教師教學實際知識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91NPTTC576016。
    王博成(2002)。國小教師生活課程實際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90NTPTC611023。
    王詠(2002)。國民中學國文科專家教師文言文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德育(譯)(1983)。V. Lowenfeld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台北:文泉。
    王麗姿(1991)。我國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內涵演變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左榕(2000)。一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省思之探究—以國語科教學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8NTTTC576021。
    江玉婷(1995)。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3NTNU0135015。
    余學敏(2002)。國民中學國文科專家教師語體文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明崇(2003)。國中數學專家教師教學專業知識內涵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純萍(1997)。實習教師教學內容知識之內涵及其建構歷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6NCKU1331001。
    吳榮隆(1996)。透過美術教育開創潛能。載於陳瑤華(主編),兒童美術教學講座(頁35-41)。台北市:藝術家。
    呂廷和(譯)(1975)。H. Read著。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市:雄獅。
    李文珊、談玉儀、洪麗珠、劉美玲、曾于珍、桂雅文(譯)(2003)。E. B. Feldman著。藝術教育的本質。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李永吟、單文經(1996)。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
    李雄輝(1979)。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495-503。
    李曉萱(2001)。華語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362)。高雄:麗文。
    林宜靜(1998)。高職經濟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探究—專家教師與實習教師之比較。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7NCUE0316003。
    林明地(2000)。質的研究實例舉隅:校長領導的參與觀察。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51-91)。高雄:麗文。
    林俊宏(1996)。國中生物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5NCUE0231008。
    林美玲(2000)。國小英語教師專業知能內含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8NHLTC576008。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林進材(2000)。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五南。
    邱兆偉(1992,1月)。美感教育的哲理與實踐。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舉辦之「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記錄(頁125-155),高雄市。
    邱憶惠(1996)。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憶惠(2002)。國小級任教師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靜菲、侍建宇(譯)(1996)。J. Lancaster著。國民小學藝術教育。台北市:五南。
    孫邦正(1964)。教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孫耀永(1997)。師範學院國小師資培育課程教師知識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5NTCTC576010。
    特殊教育法(1997)。
    高榮成(1994)。化學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2NCUE0231009。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崔光宙(1996)。欣賞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229-256)。台
    北市:師大書苑。
    張俊傑(1992,1月)。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舉辦之「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記錄(頁24-36),高雄市。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家芳(2000)。教師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認識台灣」課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8CCU00331005。
    張惠昭(1996)。高中英文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雁婷(1997)。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瑜弦(2001)。專家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一位英文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62)。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灣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72)。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5)。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正中書局。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作者。
    許榮哲(1996)。發展式的幼兒美勞—五段教學法。載於陳瑤華(主編),兒童美術教學講座(8-15)。台北市:藝術家。
    連麗菁(2001)。國小資深教師實務知識與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以數學科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9NTCTC576004。
    郭義章(1996)。國中初任理化教師思考與呈現其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5NCUE0231013。
    郭禎祥(譯)(1991)。E. W. Eisner著。視覺的教育(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台北市:文景。
    郭禎祥(譯)(1992,1月)。A. Efland著。美國學校的藝術教育與美感教育。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舉辦之「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記錄(頁157-168),高雄市。
    郭禎祥、陳肆明(1987)。美術教育在學校課程的重要性:從哲學、歷史觀點探索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師大學報,32,521-535。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伯璋(1998)。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圖書。
    陳國泰(2000)。國小初任教師實際知識的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8NKNU0332006。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載於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主編),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15)。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2002)。視覺藝術教學研究。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頁439-462)。台北縣:桂冠。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箐繡(2003)。職前藝術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發展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0,45-69。
    陳瓊花(2002)。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
    陳麗穎(2002)。特殊教育實習教師實務知識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90NTPTC284006。
    陶知仁(2001)。導入階段教師實務知識轉化歷程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9NTPTC611038。
    單文經(1996)。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彭皓彩(1997)。國中學生對初任理化教師學科教學知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5NCUE0231016。
    曾景泉(1999)。影響生物實習教師使用發問類比之學科教學知識成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7NTNU0112019。
    黃壬來(2002)。前言。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頁3-10)。台北縣:桂冠。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頁11-36)。台北縣:桂冠。
    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4NHCTC212008。
    黃光男(1992)。美術館輔助學校美術教育之研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學校美感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記錄(頁97-124),高雄市。
    黃光男(1993)。美感與認知:美術論文集。高雄市:高雄復文。
    黃桂妮(1997)。國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之分析—關於文字符號的使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85NKNU0480001。
    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楊辛、甘霖(1991)。美學原理。台北市:曉園。
    甄曉蘭(2003)。教師應有的教學專業信念。載於李永吟、陳美玉、甄曉蘭(著),新教學實習手冊(頁87-107)。台北市:心理。
    劉月瞻(2002)。國小英語教師知識對教學歷程影響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國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劉怡亭(2000)。國中歷史科教師對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豐榮(2002)。社會學與藝術教育。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193-204)。台北縣:桂冠。
    蔡韶珊(2003)。高中國文科教師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實踐「仁」的意涵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秀芬(2003)。國中英語專家教師實務知識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91CCU00331013。
    謝秀月(2001)。國小自然教師科學教學實踐知識與科學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建國(2001)。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紅珠(1992)。教學研究的主要派典及其啟示之探析。高雄:復文。
    簡紅珠(1994)。師範生學科與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教育(頁1-15)。台北市:施大書苑。
    藝術教育法(1997)。
    貳、英文部份
    Carter, K. (1990). Teachers’knowledge and learning to teach. In W. R. Houston, M. Haberman, & J. Sikula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pp. 291-310). New York: Macmillan.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Capricorn Books.
    Efland, A. D. (1990). A history of art education: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urrents in teaching the visual art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Eisner, E. 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Eisner, E. W. (1994). Revisionism in art education: Some comments on the preceding articl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 188-191.
    Elbaz, F. (1983). Teacher thinking: 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 Nichols.
    Feldman, E. B. (1996).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Freedman, K. (1994). About this issue: The social reconstruction of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 131-134..
    Grauer, K. (1998). Beliefs of preservice teachers toward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9(4), 350-370.
    Grossman, P. L. (1989).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 24-31.
    Grossman, P. L. (1994). Teachers’ knowledge. In J. S. Lawrence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692-697). Oxford: Pergamon Press.
    Henry, C. (1999). The role of reflection in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professional. Art Education, 52(2), 14-20.
    Koroscik, J. S. (1993). Learning in the visual arts: Implications for preparing art teachers. Art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94(5), 20-25. Retrieved April 30, 2003, from http://web7.epnet.com/resultlist.asp?tb=1&_ug=sid+9E7126A2%2D40B8
    %2D4605%2DACC8%2DC45DA8A98F49%40sessionmgr5+dbs+aph+cp+1+8573&_us=hd+False+hs+True+or+Date+fh+False+ss+SO+sm+ES+dstb+ES+ri+KAAACB2A00043508+EA28&_uso=hd+False+tg%5B2+%2D+tg%5B1+%2DAU+tg%5B0+%2DTX+st%5B2+%2D+st%5B1+%2DKoroscik+st%5B0+%2DArt++Education++Policy++Review+db%5B0+%2Daph+op%5B2+%2DAnd+op%5B1+%2DAnd+op%5B0+%2D+39B8&uh=1&sci=S2&sbt=1&lfr=ES
    Kowalchuk, E. A. (1993). Novice and expert differences in art teaching: The effects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Art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94(5), 16-19.
    Kowalchuk, E. A. (1999). Perceptions of practice: What art student teachers say they learn and need to know.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1), 71-90.
    Lancaster, J. (1990). Ar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Leinhardt, G. & Smith, D. (1985). Expertise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3), 247-271.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2).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7thed). New York: Macmillan.
    Major, C. , & Palmer, B. (2002). Faculty knowledge of influences on student learning.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77(3), 138-162.
    McCaughtry, N., & Rovegno, I. (2003). Develop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Moving from blaming students to predicting skillfulness, recognizing motor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emo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2, 355-368.
    Merriam, S. B.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Read, H. (1958). Education through art.(3rded.).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Shulman, L.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5(2), 4-14.
    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Tamir, P. (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3), 263-268.
    Turner-Bisset, R. (1999) The knowledge bases of the expert teacher.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5(1), 39-55.
    Veal, W. R., & Kubasko Jr. D. S. (2003). Biology and geology teachers’ domain-specific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of evolu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ion, 18(4), 334-352.
    Wilson, S. M. , Shulman, L. S. , & Richert, A. E. (1987) .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 (ed.), 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pp.104-124).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al Limited.
    Youngblood,M. S. (1987). The phylogeny and ontogeny of art. Art Education, 40 (6), 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