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姿伶
Tzu Ling, Lin
論文名稱: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推動之成效指標建構研究--從政府政策擬定之觀點
指導教授: 劉潔心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健康促進學校成效指標德懷術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3下載:6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各國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策略經驗,建構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推動成效指標建構作為政府政策發展方向指標,及未來政策擬定、推動評量指標參考。
    以全方位模式架構健康促進學校成效指標,並進行德懷術研究,確認指標重要性、適切性。運用肯得爾(Kendall)等級相關檢定是否達成專家間一致性評比。並逐題以平均數、標準差得分進行構面、指標、指標細項等三層題項評比,最終輔以專家意見進行刪修。指標皆達肯得爾等級相關顯著一致性。第一層面平均屬中等重要適切~非常重要適切構面佔100%,共得七大構面。第二層面重要及適切性平均約82.5%題項屬中等重要適切~非常重要適切,共得二十項指標。第三層面重要及適切性平均約81.63%題項屬中等重要適切~非常重要適切細項,共得四十九指標細項。經過德懷術研究過程,可知專家一致認為建構之指標及其內涵為重要且適切。
    研究結果發現(一)、指標呈現重「服務」,輕「教學」與「資源結盟」,建議未來應強化學者專家、政策制定者等結合跨教學、社區策略實務推動能力。以教學為媒介,協助學校與社區產生連結;(二)、此為階段性指標,應持續發展修訂,以符合實際現況需求;(三)、繼續運用量化研究方式繼續進行指標權重判準,以利未來指標判讀。亦可依據此指標分別設置供中央政府政策擬定或評核之指標、地方政府推動工作暨評核之參考、學校推動自我評核指標,協助不同層級單位使用。並應建立台灣本土基礎數據,作為成效及工作推動計畫參考之用。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健康促進學校的目的、內涵與重要性………………… 7 第二節 健康促進學校推動的關鍵因素………………………… 9 第三節 國際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策略………………………… 11 第四節 台灣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策略…………………………… 15 第五節 台灣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現況與問題………………… 18 第六節 健康促進學校評鑑架構的發展…………………………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25 第三節 研究步驟………………………………………………… 26 第四節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初步成效指標建構………………… 29 第五節 研究工具發展…………………………………………… 31 第六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6 第一節 德懷術專家群基本資料分析…………………………… 36 第二節 第一、二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分析……………………… 36 壹、七大基本構面分析…………………………………………… 38 一、第一層基本構面統計分析結果……………………………… 38 二、第一層基本構面之專家意見綜合分析 40 貳、第二層各構面之指標項目分析……………………………… 42 一、第二層指標項目統計分析結果……………………………… 42 二、第二層指標項目之整體分析………………………………… 46 參、第三層指標細項分析………………………………………… 54 一、第三層指標細項統計分析結果……………………………… 54 二、第三層指標細項之整體分析………………………………… 60 第三節 德懷術專家座談會分析…………………………………63 第四節 綜合討論…………………………………………………7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82 第一節 結論………………………………………………………82 第二節 建議………………………………………………………86 第三節 研究限制…………………………………………………87 參考書目…………………………………………………………… 88 附錄一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94 附錄二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124 附錄三 德懷術專家名單……………………………………………170 表目錄 表一 七大指標構面重要性、適切性分析結果…………………… 40 表二、七大構面評比………………………………………………… 42 表三 二十項指標項目重要性、適切性分析……………………… 45 表四 二十項指標項目專家修改意見……………………………… 49 表五 四十九個指標細項之重要性、適切性統計分析結果……… 58 表六 第三層面指標細項刪修一覽表……………………………… 63 表七 專家座談會刪修指標細項一覽表…………………………… 71 表八 七大構面重要性排序………………………………………… 77 表九 指標層面重要性排序………………………………………… 79 表十 指標細項重要性排序………………………………………… 80 圖目錄 圖一 丹麥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模式……………………………… 12 圖二 歐洲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全生態模式…………………… 13 圖三 澳洲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模式……………………………… 14 圖四 台灣健康促進學校支持網絡……………………………… 17 圖五 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指標理論架構…………………… 24 圖六 研究流程圖………………………………………………… 28 圖七、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成效架構圖…………………………… 29

    參考書目

    王淑華(2004)。高中職社區化適性課程改進成效指標之建構。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雅玄(1996)。國中師生自殺看法、自殺徵兆敏感度、自殺防治教育態度
    之差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行政院衛生署(2003)。健康促進學校工作簡要版指引。中華民國學校衛生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a(2007 年6 月)。九十五年度全國中小學生眼屈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b(2007 年6 月)。九十五年台灣地區兒童及青少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網a(2007 年6 月)。衛生統計指標保健類-歷年未
    滿20 歲婦女生育率。取得日期2007 年7 月1 日取自網址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重要指標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統計網b(2007 年6 月)。衛生統計指標死因統計類。取
    得日期2007.10.12 取自網址: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7)。愛滋病統計資料-九十六年六月底HIV
    統計圖表,引用日期2007 年7 月5 日,引用網址
    http://www.cdc.gov.tw/file/39283_5308101852.pdf。
    江啟昱(1992)。CIPP 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李復惠(2000)。學校衛生與護理。公共衛生護理學,台北:啟英。
    林佩芬(2005)。健康促進學校---學校衛生護理的新紀元。護理雜誌,52
    邱紹一、樊學良(2005)。台美教育評鑑研究取向之比較分析。高雄師大學報,
    89
    吳美宜(2005)。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德懷術研究法之
    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曹學仁(2006)。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教育部統計處(2006)。94 學年度教育類性別統`計指標,103-13 國中學
    生體位評值表-按年級及性別分,引用日期2007 年7 月1 日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gende
    r/103-13.xls。
    陳銘薰、王瀅婷(2006)。「訓練投入、訓練實施程序、訓練成效」評估模
    式之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1),75-99。
    教育部、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健康促進學校手冊。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學校衛生工作新模式---健康促進學校。
    學校衛生,45,59-71。
    黃麗娟(2001)國民中、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效能指標調查研究—以北區七
    縣市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游家政(1996)。『德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
    1-24。
    楊深耕(2006)。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廖梨伶、劉潔心、晏涵文(2005)。以典範轉換的觀點看健康促進學校評價
    的未來發展。臺灣教育,634,20-26。
    廖錦文(2001)。職業學校學習型組織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劉潔心、賴苡汝(2008)。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社會環境(學校)。衛
    生署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計劃。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揚(2005)。健康促進學校輔導手冊---學校行動篇。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劉潔心、晏涵文、邱詩揚(2006)。健康促進學校輔導手冊---輔導員篇。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90
    劉潔心、張素貞、邱詩揚、吳仁宇、郭鐘隆、李明憲(2007)。台灣健康促
    進學校輔導支持網絡計畫成果報告。
    謝臥龍(1997)。優良國中教師特質之德懷分析, 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5
    (3),14-28。
    謝臥龍(2004)。德懷研究。質性研究,謝臥龍主編,台北:心理。
    謝臥龍、吳慈恩、黃志中(2003)。家暴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制度發展之共識
    ---德懷研究,發表於2003年4月25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暴
    力與權利研討會」。
    謝慧妙(2004)。台北市和宜蘭縣公立國民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社區資源運用
    現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簡茂發、劉湘川(1993)。電腦會議式大慧調查法及其在教育上之應用。資
    訊與教育雜誌,35,6-11。
    AHPSA(2005). National Framework for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2000-2003.
    ASHA(2008). What is School Health. Retrieved 02.Jan, 2008, from
    http://www.ashaweb.org/whatis.html.
    Bruun, J. B.(2000).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democratic health-promoting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100(4),
    146-154。
    Barnekow V., Buijs G., Clift S., Bruun B. J., Paulus P., Rivett D.
    & Young I. (2006).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a resource for
    developing indicators. WHO International Planning Committee.
    Bushnell, D., S.(1990). Input, Process, Output: A Model for
    Evaluating Training.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44(3)41-43.
    David, S.(1998). Evalu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n six European countrie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5, 173-181.
    Deschesnes, M., Martin, C., & Hill J. A.(2003). Comprehensive
    approaches to school health promotion: how to achieve broader
    implementation?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8(4),387-396.
    91
    Adamson, G., Mcaleavy, G., Donegan, T., & Shevlin, M.(2006),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health education practice in Northern
    Ireland: reported differences between policy and non-policy
    holding schools.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2),113-120.
    Gray, G., Young, I., & Barnekow V.(2006), Developing a
    health-promoting school, European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Jensen,B., B.(2000).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the
    democratic health-promoting school. Health Education,100(4)
    146-453.
    Jensen, B., B. & Simovska, V., eds( 2002). Models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n Europe. WHO European Office, Copenhagen.
    Lahiff, J.(2000).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rish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100(3),111-116.
    Lee A. (2004). An analysisof the main educ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n Hong Kong.
    Promotion & Education, XI(2), 79-84.
    Mcbride, N., Midford, R. & Camberon, I.(1999). An empirical model
    for school health promotion:the Western Australian school health
    project model.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4(1),17-25.
    Mkoma, W. Flisher., Alan J. (2004). Evaluations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a review of nine studies.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19(3): 357-368.
    Mayston, D. J. & Jesson, D. J.(1991).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ssessment:A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Policy and Politics,
    19,99-108.
    Nutbeam D.(2000), Health literacy as a public health goal: a challenge
    for contemporary health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5
    (3),259-267.
    92
    Parsons, C., Stears, D. & Thomas, C.(1996). The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in Europe: Conceptualizing and evaluating the change.
    Health Education Journal,55,311-321.
    Paulussen, T. G. W. (1995). Review of the methodology of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evaluation. Towards an evaluation of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WHO, the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1-35.
    Stears, D.(2000). Profiling the health-promoting school: valuing
    assets and evaluating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Health
    Education,100(2),74-80.
    Stufflebeam D., L.(2003),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Oregon Program Evaluators Network.
    Shieh, V.(1990). Using Delphi technique to determine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USA.
    Tossavainen, K., Turunen, H., Jakonen, S. & Vertio, H.(2004)Health
    promotional educ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school nurses' health
    counselling and teachers' health instruction in the finnish ENHPS.
    Children & Society,18(5),371-382.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DC Health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1996)‧Healthy People 2000‧取得日期2007.10.12 取自網址:
    http://www.cdc.gov/nchs/products/pubs/pubd/hp2k/review/highli
    ghtshp2000.htm.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DC Health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2000 年11 月)‧Healthy People 2010‧取得日期2007.10.12 取自
    網址:
    http://www.healthypeople.gov/Document/tableofcontents.htm#tra
    cking.
    WHO(2006), Health-promoting schools: a resource for developing
    indicators, Barnekow V., Buijs G., Clift S., Bruun B. J., Paulus
    P., Rivett D. & Young I.edit, ENHPS。
    93
    Young, I.(2002) Conference Report: Education & Health in
    Partnership—A European Conference linking educa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ealth in schools. NIGZ, Woerde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