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金昌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研究
指導教授: 王宗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合作學習精熟學習學習成就學習反應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ve learning, mastery learn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respon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教學法與精熟學習教學法應用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情形。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的準實驗研究法。來探討合作學習教學與精熟學習教學對排球高手傳球技能的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的影響。本研究實驗樣本共計116人,其中實驗組58人,控制組58人,平均年齡19.34歲。在實驗教學前兩組皆先進行高手傳球技能與學習反應前測,實驗組依前測成績採異質性分組,每組7-8人。兩組所操作的變項為教學方法,實驗組採用合作學習教學;控制組採用精熟學習教學,進行八週的實驗教學之後隨即進行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的後測。兩組研究結果:
    一、合作學習組(實驗組)與精熟學習組(控制組)在技能「學習成就」方面均有大幅進步達顯著差異(P<.05)。
    二、精熟學習組(控制組)在技能「學習成就」方面進步成績明顯高於合作學習組(實驗組)達顯著差異(P<.05)。
    三、合作學習組(實驗組)的「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後測得分表現明顯高於前測高達顯著差異(P<.05)。
    四、精熟學習組(控制組)的「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後測得分表現稍微高於前測但未達顯著差異(P>.05)。
    五、合作學習組(實驗組)的「班級氣氛」後測得分表現高於精熟學習組(控制組)達顯著差異(P<.05)。在「學習動機」後測得分表現稍微高於控制組但未達顯著差異(P<.05)。
    由上述研究可以歸納,兩組學生經過實驗教學後,精熟學習組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表現優於合作學習組。學習反應在「班級氣氛」量表的表現,合作學習組優於精熟學習組之反應。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mastery learning on volleyball skill learning and response. The quasi-experiment design was employed, which used unequal set arrangement. The learners were evaluated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learning of high hand passing skill. A total of 116 sample students were separated into two groups, of which 58 we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58 were in the control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former group, and mastery learning method was used for the latter. Students in each group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smaller teams heterogeneously according to their pre-study evaluations. There was an average of 7 to 8 students in every team. Learning achievements and responses of these students were evaluated immediately after 8 weeks of the learning experi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1.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n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P<.05).
    2.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05).
    3. Both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 atmosphe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learning experiment (P<.05).
    4. As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 atmosphere” also increased, but did not reach the significance level (P>.05).
    5. Both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 atmosphe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his learning experiment (P<.05).
    In conclusion, we found that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 atmosphe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第壹章 緒論……………………………………………2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研究限制……………………………………..8 第五節 名詞解釋……………………………………..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與發展………………10 第二節 精熟學習的理論與發展……………………25 第三節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研究……………………30 第四節 班級氣氛的相關理論研究…………………34 第五節 研究假設……………………………………39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40 第一節 研究方法……………………………………40 第二節 研究設計……………………………………41 第三節 研究對象……………………………………45 第四節 教學設計……………………………………45 第五節 測驗工具……………………………………49 第六節 研究步驟……………………………………55 第七節 資料分析……………………………………56 第肆章 結果與分析……………………………………58 第一節 兩種教學方法對技能學習成就的影響……58 第二節 不同教學法對學生學習反應的影響………59 第三節 分析與討論…………………………………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結論…………………………………………75 第二節 建議…………………………………………76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79 二 英文部份…………………………………………84 三 附錄一「排球技能學習」學習狀況反應表……87 四 附錄二 排球技能教學進度表…………………..90 五 附錄三 排球技能教學單元目標………………..92

    一、中文部份
    王秀雄(1985):各種美術學法的探討,國教天地,64,3-6。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毛連塭、陳麗華(1987):精熟學習法。台北,心理出版社,294-295。
    毛國楠(1997):如何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收錄在有效學習的方法,輔導計劃叢書32,教育部發行。
    江文慈(1993):槓桿認知能力發展的評量與學習遷移歷程的分析-動態評量之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研究計劃。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李詠吟、單文經(1996):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錫津(1990):合作學習的應用。教師天地,47,48-54。
    孟文娣(1992):教育教學中運用”掌握學習”教學策略的初步研究。科學論文選集,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61-164。
    吳靜吉、程炳林(1993):國民中小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績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6,13-39
    吳清基(1996):精緻教育的理念。台北:師大書苑,258。
    吳雅慧(2000):國小英語教學活動與學童學習動機之研究—以仁仁國小四年甲班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紹萍(1999):合作學習對成人英語學習成就、行為、及滿意度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97):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7,255-278。
    林寶山(1982):學習環境量表簡介。輔導月刊,18(11),40-41。
    林寶山(1986):凱勒式個人化系統的教學理論。收於中國教育協會主編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市:台灣書局。
    林美伶(1998):認知學徒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語學習成就表現動機信念學習策略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世元(1997):合作學習在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補賞較學實施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宏(1997):體育合作學習效果之探討。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上),471-482。
    林佩璇(1992b):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1992):合作學習的實施。研習資訊,8(5),29-34。
    林意梅(2001):國小六年級藝術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麗文。
    韋金龍、陳美玉(1994):突然國中常態編班教學困境之途徑: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35,59-66。
    黃政傑等(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林佩旋(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國義(1989):體育科精熟學習法的教學效果研究。大專體育七十八年學術研討會刊,83-86。
    黃國義(1989b):體育科精熟學習法的教學效果研究。台北,體育出版社。
    黃清雲(1997):合作學習能力組合方式與學生互動行為對運動認知學習成效影響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1(2),61-71。
    黃清雲(1998):掌握有效合作學習要素創造體育教學新境界。台灣省學校體育,8(3),4-13。
    黃台珠;李嘉祥(2000):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之影響。科學與教育學報,4,61-81。
    黃暐睿(2001):建構式教學與精熟學習法對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效果影響之研究。屏師體育,5,136-154。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曉安(1988)關於體育院系排球普修課正面高手傳球技術掌握式教學法的研究,瀋陽體育學院。
    張金淑(1990):合作學習對學習效果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未發表碩士論文。
    張淑美(1992):合作學習的涵義、實施與成效。教育文粹,21,20-25。
    張馨云(2000):如何建立積極、溫馨、友善的班級氣氛。教師之友,41卷5期,43-50。
    陳麗華(1987):精熟學習模式及其在小學數學科教學上之效果研究。師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陳麗華(1990):精熟學習的發展與運作。淡江學報,28,115-143。
    陳奎熹(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曹健仲(1996):排球正面高手傳球應用精熟學習法之實驗研究。中原學報,24:2,61-75。
    葉淑真(1993):高中音樂科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惠音(1996):同儕交互發問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社會科學習成就表現、勝任目標取向及班級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士正(1998):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上之應用。大專體育36期,36-40。
    程上修(2000):運用合作學習及創造思考問題解決策略於高一氣象學習之成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鈺人(1993):體育測驗與測量。師大書苑,362-364。
    掌慶維(1998) :合作學習對國小體育教學影響之研究。屏師體育。2期,106-133。
    楊坤堂(1990):合作學習。研習資訊,67,12-25
    楊聯琦(1992):學生不喜歡體育運動之原因探討。中華體育,6卷1期,1-6。
    蔡進雄(1995):有效的班級經營:談教師領導方式、班級氣氛與學業成就。教育資料文摘,33卷5期,147-159。
    蔡明雄(1999):合作-建構整合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學習簡單幾何問題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崇濱(1993)國中體育正課排球教學之探討,台灣省學校體育,3,(4),18-25。
    劉錫麒(1991):合作學習反省思考的數學解題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月嬌(1994):小組探究式合作學習對國小資優生專題研究成果、問題解決能力及合作技巧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報。
    鄭世仁(1995):關懷、愉悅與精熟的融合---一個新的合作模式的誕生。初等教育學報,第三期,1-40。
    鄭金昌(1996):精熟學習理論如何應用在體育教學之探討。大專體育,24,87-92。
    鄭金昌(1997):傳統教學與精熟學習應用在於體育教學效果之比較-以排球鉤腕發球為例。體育學報,23,97-107。
    鄭金昌;王宗進(2003):合作學習與傳統學習應用在排球技術學習效果之比較。中華體育季刊,65
    鄭芬蘭(1994):目標導向因果模式之驗證暨目標導向教學訓練方案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研計劃。
    簡茂發(1984):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龐偉智(1999):合作學習與電腦實驗教學-以連結串列學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明禮(1996):傳統學習教學法與合作學習教學法在飛盤擲遠效果之比較。大專體育,27,48-60。
    魏丕來(1992):體育院系籃球普休課幾項進攻技術教學中運用掌握學習策略的實驗研究。全國体育學院碩士研究論文選集,3月,224-253。
    蘇 江(1992):體育系普休課跨欄跑教學中運用掌握學習策略的初步研究。全國体育學院碩士研究論文選集,3月,270-276。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C., & Windeatt, D. (1995). Inter personal skill sand goal setting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Master of arts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Saint Xavi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nd IRI/ Skylight, 88.
    Blakemor, C. L., & Hillton, H. G, & Harrison, J. M, & Pellet, T. Y, & Gresh, J. (1992). Comparison of students taught basketball skills using mastery and nonmastery learning method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 235-247.
    Daniel, E., & Gatto, M. (1996). The cooperative companion digest. Thinking about the nature and power of cooperative learning(ED402-038).
    Dunn, S. E,. & Wilson, R. (1991).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2 (6), 22-28.
    Dyson, B. (in Pres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an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Grineski, S. (1989). Children, game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sight and connection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60 (8), 20-25.
    Grineski, S. (1993). Achieving instructional goa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 A missing ingredien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64 (5), 32-34.
    Hill, S. S. (1996). Cooperative learning: A catalyst for change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Final Report. (ED413-946).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Holubec, E. J. (1994).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a).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b). The new cri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Lewin, K. (1936). The dynamic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McGrew-Hill.
    Lee, o, & Brophy, J. (1996). Motivational patterns observed in sixth-grade science classroom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3.303-308.
    Moos, R. H. (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Wiley.
    Murry, H. (1938). E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nitz, T. (1999). The motivational benefi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8, 59-67.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CA: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Sharan, s. (1999).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Greenwood press.
    Slavin, R. E. et al. (1985). Learning to cooperative, cooperating to learn . New York: Plenum Press .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Slavin, R. E. (1991).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71-82.
    Slavin, R. E. (199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 Research , and practice Boston:Allyn & Bacon.
    Sharan, & Shachar. (1988). Language and learning in the cooperative room . springer – Verlag New York Inc.
    Stern, G. G. (1970). People in context: measuring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i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New York: Wiley.
    Sprenger, A. (1985). Values and attitud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10(1), 66-73.
    Williams, A.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undergraduate classroom: a case study.school. Journal of Leisure Studies and Recreation Education, 10, 79-82.
    Yoder, L. (1993).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a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4(5),47-5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