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司衛
Chen, Shih-Wei
論文名稱: 台東地區綜合高中學生選修體育課程之調查研究
The Study of th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of Taking the Sel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Taitung County, Taiwan
指導教授: 劉美珠
Liu, Mei-Ch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0
中文關鍵詞: 綜合高中體育課程考量因素
英文關鍵詞: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4下載:2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之考量因素為何?冀能對綜合高中學生選修體育課程的情形獲得深入的瞭解,提供辦理綜合高中學校體育課程規畫的參考依據。本研究主要工具為「台東地區綜合高中學生選修體育課程考量因素調查問卷」,並以台東地區之國立台東高中、國立台東女中、國立台東高商、私立公東高工四所綜合高中二年級選修體育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普查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1034份,回收98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6﹪。回收問卷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之統計方法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其考量因素的優先順序為:體育目標因素、場地設備及器材因素、教師行為因素、課程內容因素、學習成果因素、學校行政因素、社會支持因素、傳播媒體因素。
     (二)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男、女學生在本研究的八個考量因素中,達顯著差異(α<.05)的有「體育目標因素」、「學習成果因素」、「課程內容因素」、「傳播媒體因素」、「學校行政因素」等五個因素,其差異的情形皆為男生高於女生。
    (三)台東地區國立、私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本研究的八個考量因素中,達顯著差異(α<.05)的有「學習成果因素」、「傳播媒體因素」等二個因素,其差異的情形皆為私立學校高於國立學校。
    (四)台東地區職業學校、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本研究的八個考量因素中,除了「學習成果因素」未達顯著差異外,其餘因素皆達到顯著差異(α<.05),其差異的情形在「體育目標因素」、「教師行為因素」、「課程內容因素」、「場地設備及器材因素」、「學校行政因素」為普通高中轉型之綜合高中高於職業學校轉型之綜合高中;而在「社會支持因素」及「傳播媒體因素」則是職業學校轉型之綜合高中高於普通高中轉型之綜合高中。
    從本研究發現,在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體育目標因素、場地設備及器材因素、教師行為因素、課程內容因素是重要的考量因素;而職業學校轉型或是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考量因素之差異情形,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of taking the sel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PE) course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2nd grade students in Taitung area.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ould be the reference of PE course design of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he questionnaire for th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of taking the selective PE course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employed as a research tool. The study subjects were 2nd grade students taking the selective PE course of four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National Taitung High School, National Taitung Girl High School, National Taitung Vocational School and Private Gong Dong Industry Vocational School. There were 1034 questionaires in total, and 986 valid ones were gathered and the ratio was 95.6%. The obtain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test. The following results were found under this study:
    1. The ranking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in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factors of taking the selective PE course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tung was PE goal,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teacher behaviors, curriculum cont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school administr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mass-media.
    2.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five categories listed below: PE goal, learning achievement, curriculum contents, mass-media. The difference in boys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girls.
    3.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aitung in two categorie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mass-media. The difference in a private school was much higher than in national schools.
    4. For both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ransformed from high school and from vocational school, all categories except learning achievement reache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tegories like PE goal,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teacher behaviors, curriculum contents, school administrative and mass-media, the difference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ransformed from high school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one transformed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whereas in categories like social support and mass-media, the difference in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transformed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ones transformed from high school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we found that when the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2nd grade students in Taitung area were taking the selective PE course, the factors of PE goal,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teacher behaviors, and curriculum contents are important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 for them. As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of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and from high schools, it still requires a further research.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 Ⅰ 授權書 ………………………………………………………………… Ⅱ 中文摘要 ………………………………………………………………… Ⅳ 英文摘要 ………………………………………………………………… Ⅴ 謝誌 ………………………………………………………………… Ⅵ 目次 ………………………………………………………………… Ⅶ 表次 ………………………………………………………………… Ⅹ 圖次 ………………………………………………………………… Ⅹ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假設………………………………………………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 3 第六節 研究限制……………………………………………… 3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4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綜合高中的現況與發展……………………………… 5 第二節 體育課程與學生選修考量因素之探討……………… 10 第三節 本章總結………………………………………………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26 第一節 研究流程………………………………………………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7 第三節 編製研究工具………………………………………… 28 第四節 調查樣本的選取……………………………………… 42 第五節 研究調查之實施……………………………………… 4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43 第肆章 研究結果……………………………………… 44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描述…………………………………… 44 第二節 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選修體育課程考量因素之優先順序比較…………………………………… 51 第三節 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男、女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考量因素之差異比較…………………………… 52 第四節 台東地區國立、私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考量因素之差異比較……………………… 55 第五節 台東地區職業學校、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考量因素之差異比較……… 58 第伍章 討論…………………………………………… 61 第一節 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選修體育課程考量因素之優先順序………………………………………… 61 第二節 台東地區綜合高中二年級男、女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考量因素之差異………………………………… 64 第三節 台東地區國立、私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考量因素之差異…………………………… 67 第四節 台東地區職業學校、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二年級學生在選修體育課程時考量因素之差異…………… 68 第陸章 結論與建議………………………………………… 70 第一節 結論…………………………………………………… 70 第二節 建議…………………………………………………… 72 引用文獻 ………………………………………………… 75 附錄一 本研究之問卷………………………………… 85 個人小傳……………………………………… 90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8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宗進(1999)。東海大學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動機及對教師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43,63-72。

    方進隆(2003)。學校體育的價值與使命。學校體育雙月刊,13(3),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運動傳播與輿論反應現況與發展。台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呂碧琴(1990)。由目的過程架構(PPCF)談我國學校教育目標系統化。國民體育季刊,19(2),72-80。

    李坤培(1994)。體育教師的角色與職責。台大體育,25,49-58。

    李文田(1997)。大四學生修習體育課意願影響因素調查。大專院校八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23-40。

    李淑玲(1993)。青少年傳播行為與對職棒球員形象及認同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 敏(2001)。大眾傳播媒體對體育活動所造成的衝擊之初探。中華體育,14(4),19-25。

    阮如鈞(1982)。國立中央大學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反應調查。大專院校七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52-60。

    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惠櫻(1993)。輔仁大學體育正課興趣選項韻律組學生選項動機調查分析之研究。台北:天音出版社。

    官淑如(1996)。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長宏(1994)。企研專業教育之服務滿意度衡量。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建宏(1998)。體育課程模式。載於許義雄等著: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21-47。台北:師大書苑。

    林富添(2002)。宜蘭縣公立高中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光輝(2003)。普通高中轉型綜合高中課程規劃之研究-- 國立台東高中為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宏室(1994)。台北市學生對體育課程目標認知之調查研究。台北: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周宏室、潘義祥(1999)。運動教育學的課程理論。載於周宏室等著: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苑。105-144。

    周靈山(2002)。大學生觀賞運動競賽的媒介使用動機、行為與評價研究--以第34屆世界盃棒球錦標賽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旻怡(1999)。雲林縣國中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季雍(1999)。運動節目閱聽眾:一個偏好閱聽眾群的社會人口面向及傳播行為分析。台北:中華傳播學會。

    陳明保(1982)。影響體育教學效果之因素調查。師大體育,14,80-90。

    陳金枝(1985)。中國文化大學實施體育興趣選項之研究。大專院校七十四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19-46。

    陳鎰明(1993)。社會變遷對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差異研究。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2期, 63-74。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興趣分組體育課之意見調查研究。大專院校八十四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573-583。

    陳鎰明、林恩賜(1998)。台灣地區各及學校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 。體育學報,26,41-48頁。

    陳美岑(2000)。高職實用技能班美髮技術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之實施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司衛(2003)。改制綜合高中對學校體育的影響。學校體育雙月刊,70,67-71。

    莊美玲(1992)。有效教學的自我評量。台灣省學校體育,2(6),15-20。

    莊美鈴(1994)。體育教學活動設計。中等教育,45(3), 9-18。

    莊美鈴(1997)。教學設計與導引。載於莊美鈴主編:樂趣化體育教材彙編(二)(8-17)。台北市:師大體育系。

    許義雄(1982)。體育正課的「運動樂趣」因素分析。大專院校七十一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1-31。

    許義雄(1985)。體育學原理。台北:體育學會。

    許義雄等人(1998)。運動教育與人文關懷(下)-課程與教學篇。台北:師大書苑。

    許素琴(1998)。國立中央大學二、三年級學生選修體育課現況暨影響選修意願因素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40,40-46。

    許錫銘(1998)。我國試辦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銘華(2002)。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桌球組學生運動社會化與選項動機對運動參與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文祿(1995)。高職轉型綜合高中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義(1985)。理想的體育教師。台北:體育出版社。

    黃俊英、林震岩(1994)。SAS精析與實例。台北:東華書局。

    黃美蓉(2003)。新竹地區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憲清(1986)。大專興趣分組體育課教學行政與研究。高雄:復文。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體育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綜合高中試辦學校實驗課程規畫與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技職司(1999)。綜合高中課程實驗相關資料彙編。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九十一學年度辦理綜合高中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綜合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教育部九十一年綜合高中課程推動說明會會議手冊。台北:教育部。

    國立台東高中(2000)。國立台東高級中學辦理綜合高中課程手冊。台東:國立台東高中。
    程紹同(1998)。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模式研究。台北:教育部。

    張妙瑛(1986)。大專生體育課興趣選項動機調查研究。大專院校七十五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161-184。

    張妙瑛(1987)。中興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分組教學的態度調查研究。大專院校七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究會專刊,37-49。

    張宗昌、莊清泉(1995)。國立台中商專學生喜歡與不喜歡體育課因素調查。大專體育,22,33-38。

    張思敏(1995a)。大學體育選修課學生猶如顧客。大專體育,18,3-4。

    張思敏。(1995b)。如何規劃及設計體育課程及教學。台大體育,26,89-90。

    張耀騰(1996)。大專學生對體育課滿意度偏低原因之探討。大專體育,27,126-132。

    張家銘、孫美蓮、江長慈(1998)。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態度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13(4),29-35。

    張霄亭(2001)。教學原理。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葛樹人(1996)。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宗文(1992)。理想的國小體育課程。國民體育季刊,21(3),64-69。

    楊建隆(1996)。台灣地區大四學生選修「體育課」考量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志顯(1996)。輔仁大學體育課程滿意度量表研製。大專體育,26,25-35。

    楊志顯(1997)。體育課實施方式與學生滿意度之研究。體育學報22,153-164。

    楊豪森(2000)。綜合高中學生學程選擇分化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蔡欣正(1994)。醒吾商專體育課程實施興趣選項教學意見調查表分析。大專體育,14,43-51。

    鄭志富(1988)。我國大專院校體育主任工作滿足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貞銘(1984)。新聞傳播總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鄭金昌(1997)。東海大學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分組教學滿意度與修課態度調查研究。大專體育,29,22-32

    鄭貴中(1998)。大眾傳播媒介報導職棒訊息之社會功能。國民體育季刊,27(1),17-23。

    鄭光慶(1998)。運動傳播媒體之社會角色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7(1),24-27。

    廖智倩(2000)。小學體育教師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田修(1986)。我國大專院校運動場地之調查研究。國民體育季刊,15(1),78-83。

    戴國明(1999)。綜合高中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出版社。

    盧居福、韓大衛(1998)。大學體育教學滿意度量表。大專體育,40,31-39。

    顧毓群(1987)。興趣選項分組教學的學生對體育目標之認同傾向。彰化教育學院學報,12, 259-293。

    魏永村(2002)。大學多元入學對高中學生運動休閒參與影響之研究 - 以高雄市各公私立高中學校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Aicinena, s. (1991). The teacher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hysical Educator, 48(1), 28-32.

    Biddle S., & Goudes, M. (1996). Analysis of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adult encouragement and social cognitive variabl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 66(2), 75-78.

    Butcher, J. (1983).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 girls into physical activity. Adolescence , 18, 753-766.

    Corbin, C., & Lindesy, R. (1996). Fitness for Life (4th 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 Company.

    Chen & Watson (1993).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hat challenges are ahead of u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6(4), 18-22.

    Cohen, S., & Syme, S. L. (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Gallahue, D. L. (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 Lowa WCB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

    House, J. S., Robbins, C., & Metzner, H. L. (1982). The associ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activities with mortality: Prospective evidence from the Tecumseh community health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16, 123-140.

    Hovell, M., Sallis, J., Hofstetter, R., Barrington, E., Hackley, M., Elder, J., et al. (1991). Identification of correlat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Latino adults. Journal of Community Health , 16(1), 23-36.

    Lashuk, M., & Vickers, J. (1987). The rank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by four grou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24(3), 8-26.

    Lambdin, D. D., & Steinhardt, M. A. (1992).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goals, expertise,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11(2), 103-111.

    Norbek, J. S. (1981). Social support: a model for clin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3(4), 43-59.

    Norman, A. & Bente, W. (1992). Parental and peer influences on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adolescents. Research Quarterly and Sport, 63(4), 341-348.

    Reynolds, K. D., Killen, J. D., Bryson, S. W., Maron, D. J., Taylor, C. B., Maccoby, N., et al. (1990). Psychosocial predictor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Prev. Med., 19, 541-551.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Tolsdorf, C.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4), 407-417.

    Vertinsky, P. & Cuthbert, J. (1983). Profi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rategies: A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preference of English and Canadian teache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port Sociology, 18(2), 67-82.

    Williams, L. R. T. (1984).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objectiv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New Zeaiand.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 17(2), 12-1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