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俊成
論文名稱: 點線面的繪圖軌跡研究
指導教授: 林達隆
Lin, Ta-L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點線面的繪圖軌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4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摘要
    緒論論述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內容並就研究範圍的限制予以釐清。研究方法以軌跡分析、文獻探討、創作實驗為主。軌跡分析從視覺藝術的基本原理切入,先就點、線、面的定義及點、線、面衍生的其他問題提出說明。同時以西洋美術史上涉及點、線、面軌跡的相關畫作,做為文獻探討內涵。這些畫作選擇,從近代的印象派筆觸開始到抽象表現主義為止。
    分析西洋美術史上畫派包括:印象派筆觸、野獸派平塗、立體派拼貼、未來派概念、歐普藝術與線條造形、抽象繪畫為例。從點、線、面軌跡相關技法的實際應用著手,以圖文同步顯示的方式解析,闡明點、線、面的幾何、造形、概念、屬性。創作實驗則經由電腦軟體運用、分析與數位相機的攝影輔助,用來呈現點、線、面,造形路徑軌跡形成的過程。另以西洋美術史上歐普藝術的部份畫作為例,利用電腦軟體進行操作、逆向反推,模擬創作的思維。以進一步了解造形形成的原理,俾益設計教學 。今日科技的進步促成人類第一部電腦的誕生,當下大量應用軟體的強大運算功能分析,可以做出許多造形相關案例的推演和探討。
    電腦軟體在虛擬的桌面上提供了全套的繪圖工具,讓我們能夠輕易的進行創作活動,使用電腦,並嘗試進行許多相關類似的作品創作。得以讓全新的設計觀念獲得重大的突破。數位相機的快速發展,也讓圖像的紀錄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紀元,長時曝光展現的光線紀錄能力,同步創造出了另一項揮灑光線軌跡的可能性。本論文更提出「數位相機為筆,外在燈光為顏料」的概念,企圖營造另類創作方法。我們都知道,創作原是高等動物的獨特行為,點、線、面的繪圖軌跡研究,可以有效的瞭解做為創作元件的構成原理及發展途徑;電腦的模擬動作配合,能更快速的做出可能的結果,它們均足以促使創作水準更形精進。

    點線面的繪圖軌跡研究目錄 研究摘要 01 目錄 02 圖次 05 第一章 緒論 09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方法 09 1.1. 研究內容與範圍限制 11 1.2. 研究方法 11 1.3. 文獻探討 12 第二節 軌跡分析 12 1.2.1. 路徑 12 1.2.2. 軌道 13 1.2.3. 軌跡 14 第三節 繪圖軌跡 14 1.3.1. 幾何繪圖軌跡 14 1.3.2. 程式及數學公式軌跡 16 1.3.3. 電腦繪圖軌跡 16 1.3.4. 凝結光點軌跡 17 第四節 創作實驗 17 第二章 視覺軌跡的基本原理 18 第一節 設計的基本要素:點、線、面 19 2.1.1. 點 19 2.2.1. 線 19 2.3.1. 面 21 第二節 形態與圖底 23 2.2.1. 形狀 23 2.2.2. 圖與底 24 第三章 西洋美術史相關畫派技法分析 27 第一節 點與線:印象派筆觸 27 3.1.1. 莫內的短絀筆法 27 3.1.2. 新印象派秀拉的點描技法 28 第二節 線與面 29 3.2.1. 野獸派平塗 29 3.3.2. 立體派拼貼 30 3.2.3. 未來派 31 3.2.4. 歐普與線條造形 33 第三節 線與面:抽象繪畫 34 3.3.1. 蒙特里安的幾何抽象 34 3.3.2. 康丁斯基的抒情抽象 36 3.3.3. 波洛克的書法抽象 37 第四章 創作實驗 41 第一節 數位時代 41 4.1.1. 埃尼阿克誕生電腦時代來臨 41 4.1.2. 電腦軟體與數位相機的運用 42 第二節 光點軌跡實驗 43 4.2.1. 光點軌跡:點、線、面實驗 43 4.2.2. 光點移動相機不動:點與線的軌跡 44 4.2.3. 相機移動光點不動:線的軌跡 45 4.2.4. 光點移動相機也移動:線的軌跡 46 4.2.5. 面的軌跡攝影實驗 50 第三節 電腦繪圖 52 4.3.1. 點的路徑與軌跡 52 4.3.1.1. 點在圓形路徑移動的軌跡 53 4.3.1.2. 點的圖像構成範例一 54 4.3.1.3. 點的圖像構成範例二 55 4.3.1.4. 不同筆刷的漸變 56 4.3.1.5. 元件填滿與濾鏡扭曲變形 57 4.3.2. 由線而面的軌跡 58 4.3.2.1. 不同路徑呈現不同曲面 58 4.3.2.2. 軌跡路徑與漸變 59 4.3.2.3. 移動路徑後所產生的漸變 60 4.3.2.4. 軌跡上錨點的不同對應 62 4.3.3. 面的軌跡 64 4.3.3.1. 軌跡結合路徑 65 4.3.3.2. 兩物件間錨點對應之創作系列 66 4.3.4. 分析造形結構及解構設計基本概念 69 4.3.4.1. 八層同心圓畫法 69 4.3.4.2. 造形的形成 70 4.3.4.3. 同形多變填滿與滤鏡變形 71 第四節 歐普畫家作品逆推研究 72 4.4.1. 安斯基維茲作品逆推 72 4.4.2. 瓦沙雷利作品逆推 73 第五節 數位藝術創作 75 4.3.1. 電腦軟體繪圖創作 75 4.3.2. 數位相機創作「光之舞系列」 78 第五章 結論 82 個人其他創作附圖 89 附註 94 參考書目 96

    參考書目
    1.閻振興、高明/總監修,1984,《中文百科大辭典》,百科文化事業,台北市。
    2.郭景,2002,《改變人類歷史的偉大發明》,好讀出版,台北市。
    3. 《The Photoshop 3 Wow! Book/Machintosh Edition》,蘋果文化出版社,台北市。
    4. 吳瑪琍/譯,康丁斯基/ 著,1985,《點線面》,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
    5. 王秀雄/譯,大智浩/著, 1978,《美術設計的基礎》,大陸書店,台北市。
    6. 王秀雄/譯,馬場雄二/著,《美術設計的點線面》,大陸書店,台北市。
    7. 李長俊,1979,《西洋美術史綱要》,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8. 王無邪,1974,《平面設計原理》,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9. 謝東山,2001,《藝術概論》,偉華書局有限公司,台北市。
    10.王建柱,1987,《包浩斯》,大陸書店,台北市。
    11.《達達主義》,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市。
    12. 劉依綺/譯,辛西亞˙佛瑞蘭/著,2001《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左岸文化事業,台北市。
    13. Paul Hamlyn Ltd,London,《Larousse Encyclopedia Of Modern Art》。
    14. 林和/譯,葛雷男克/著,1991,《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
    15.林書堯,1981,《基本造形學》,維新書局,台北市。
    16.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台北市。
    17.何政廣,1968,《二十世紀的美術家》,大江出版社,台北市。
    18.David Piper,《The Illustrated Lubrary of Art》,佳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
    19. 黃麗娟/譯,羅伯特˙艾得金/著,1996,《藝術開講》,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
    20. Richard Taylor, Adam Micolich and David Jonas,〈Arts,Science and Chaos The Physics behind the paintings of Jackson Pollock〉,《Physics Word》volume 12 No.10,October 1999。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