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黎倩菱 |
---|---|
論文名稱: |
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 A Study on Gender Ideology of Senior High School Citizen and Society Textbooks |
指導教授: | 張樹倫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8 |
中文關鍵詞: | 內容分析 、性別意識型態 |
英文關鍵詞: | Content Analysis, Gender Ideolog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0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檢視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蘊含的性別意識型態,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以高中公民與社會必修課程一至四冊教科書為研究範圍,選取龍騰版與南一版之教科書為研究對象。確立研究目的與方向後,透過文獻探討,瞭解性別平等之意涵與發展。根據歷年研究成果與國內外檢核規準,擬定本研究之量化分析類目表為六大主類目,分別是:「比例不均」、「刻板印象」、「隱匿不見」、「語言偏見」、「零碎分散」、「表面功夫」。據此進行相關量化與質性分析。檢視教科書中是否隱含性別意識型態,性別議題的內涵與論述如何呈現?文本論述是否具備完整性?教科書中是否存在性別刻板印象?對於某些議題之論述,是否排除特定性別?是否在文字中隱含語言偏見?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1. 部分冊次仍出現性別比例不均的現象。
2. 「刻板印象」主要集中在職業項目、家庭分工、色彩區隔的部分。
3. 教科書中「隱匿不見」不明顯,但對同志與多元性別的論述較少。
4. 課文中的「語言偏見」,已十分稀少。
5. 兩個版本之教科書,對於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能進行有系統地介紹。
6. 封面及部分內文與圖片,呈現些微「表面功夫」的現象。
整體而言,本研究所探討的兩個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所呈現之性別意識型態,並不嚴重。
本研究據此結論所提出之建議如下:
1. 增加女性示例。
2. 增加女性職業類型的範例,減少職業區隔的現象。
3. 選用不同性別者從事家務工作的圖示。
4. 色彩的選擇上,盡量避免女性均採用粉色系表示。
5. 增加同志與多元性別的議題與相關論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content analysis to find out gender ideologi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Citizen and Society textbooks. Study will be based on volume one to four of the course textbooks of Citizen and Society class,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exts published from Lungtung and Nani . After setting up the research purpose and objectives, the study will go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and developments of gender equality. A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standards which conducted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the study categorized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to six areas: Imbalance, Stereotyping, Invisibility, Linguistic Bias, Fragmentation, and Cosmetic.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n would be conducted based on the six areas mentioned above. To examine whether course textbooks implied indirectly the gender ideology, and how are the gender issues represented? Whether the representation is completed? Whether the textbooks carry gender stereotype phenomenon? And when describing particular issues, whether particular gender focus is excluded? Whether language texts implied linguistic bias indirectly ?
The study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1. Gender "Imbalance" is significant.
2. "Stereotyping" is concentrated more on the areas of career projects, household work division, and segmentation of color based on genders .
3. Textbooks doesn't show "Invisibility" significantly, and that homosexual and multi-gender examples are minimum.
4. Texts of " Linguistic Bias" are rare.
5.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gender relationship and respect equality are shown in texts from both publishers.
6. A slightly significant of "Cosmetic" are shown in text covers and some of the figures in the texts.
Overall,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which focused on the Citizen and Society textbooks from two publishers did not reflect the gender ideology significantly.
Thu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above, the study makes few recommendations as followed:
1.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samples.
2. Increase the career types for female samples, and lesser the career segmentation.
3. Use different figures for different genders doing household works.
4. Avoid label females with the color pink when choosing colors.
5. Increase homosexual and multi-gender issues and related descriptions.
中文部分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朝郁、謝臥龍、方德隆(2002)。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89-114)。台北市:五南。
方德隆(2000)。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之內涵。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11)。台北市:教育部。
方德隆(2002a)。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的檢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115-149)。台北市:五南。
方德隆(2002b)。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型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45-365)。台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王瑞香(2000)。基進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21-158)。台北市:女書文化。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江佩璇(2008)。中等教育社會科教科書中同性戀議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落實平等教育。台北市:蘇芊玲、馬蕙蘭、吳嘉麗、彭婉如、張玨。
吳宗雄(1997)。我國國小補校教科書意識形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雅玲(2002)。檢視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是否符合性別平等原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8,92-100。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呂美蓮(2008)。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純如(2005)。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呂興忠(2002)。土地、性別與教科書—高中國文課本的再檢討。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69-87)。台北市:五南。
李元貞(1988)。權威教育的弊害之一—性別歧視的國民教育。婦女新知,70,4-6。
李元貞(1995)。兩性觀。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71-177)。台北市:前衛。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J. Storey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台北市:巨流。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
周何(主編)(1990)。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
周素碧(2010)。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 -以九十七學年度南一、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台北市:女書文化。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義男(譯)(1989)。R. P. Weber著。內容分析法導論(Basic Content Analysis)。台北市:巨流。
林榮淑(2011,11月)。從性別研究閱讀經典童話:以《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魚》為例。載於教育部舉辦之「各國性別平等教育之比較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7-124),台北市。
林翠湄(譯)(1995)。D. R. Shaffer著。社會與人格發展(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台北市:心理。
林艷琳(2003)。國小社會科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工作小組(2012年8月17日)。全國法規資料庫。取自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PCODE=H0080067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P. Abbott, & C. Wallace著。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feminist perspectives)。台北市:巨流。
查淑妝(2012,7月16日)。家庭事業兩頭燒 拜多工作業之賜 女性智商首超男性。鉅亨網新聞中心。2012年7月18日,取自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716/KFLJRFVS6GJ2M.shtml
洪蘭(譯)(2000)。A. Moir, & D. Jessel著。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Brain sex :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台北市:遠流。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年8月25日)。普通高級中學「100學年度上學期」教科用書一覽表。取自http://review.nict.gov.tw/Bulletin/
FA011D.php?ukey=133&ash_col=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年12月20日)。普通高級中學「100學年度下學期」教科用書一覽表。取自http://review.nict.gov.tw/Bulletin/
FA011D.php?ukey=136&ash_col=1&
婦女新知(1988)。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教科書中的性別歧視系列。婦女新知,71至73、76至79期。
張明貴(譯)(2006)。K. Mannheim著。意識型態與烏托邦(Ideology and Utopia)。台北市:桂冠。
張玨(2000)。兩性教育的問題。載於黃政傑(主編),迎向教改新世紀(頁221-225)。台北市:漢文。
張馨濤(譯)(2002)。P. Orenstein著。校園中的女學生:探究年輕女孩自尊與自信的缺口(School Girls: Young Women, Self-Esteem, and the Confidence Gap)。台北市:女書文化。
教育部(1997a)。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取自http://www2.nkfust.edu.tw/~infar/index.files/w7.doc
教育部(1997b)。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實施要點。取自http://bsd.chjhs.ntpc.edu.tw/~consult/law5_1.html
教育部(1997c)。中小學性侵害防治教育實施原則及課程參考綱要。取自ta72.taes.tc.edu.tw/gender/8.doc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
教育部(2005)。「兩性教育」議題修改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9年2月)。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5/07-「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綱要補充說明.pdf
教育部(2010年3月8日)。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
files/site_content/B0039/99.03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pdf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無日期)。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2年7月18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
dict.sh?idx=dict.idx&cond=%B1%D0%AC%EC%AE%D1&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曹愛蘭(1988)。充滿性別歧視的國民教育。婦女新知,69,14-15。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0。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
許育瑋(2012,7月17日)。巾幗不讓鬚眉!女性智商首度高於男性。鉅亨網新聞中心。2012年7月18日,取自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717/KFLJZATMPKG5E.shtml
郭彥廷(2008)。教師的性別實踐和學生的學習經驗-以高中課程「公民與社會」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95)。N. J. Smelser著。社會學(Sociology)。台北市:桂冠。
陳伯璋(1988)。文化霸權與教育─我國高中潛在課程的剖析。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23-230)。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怡茹(2008)。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陳建志(1999)。台灣地區就業市場性別階層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陳婉芝(2010)。台灣國小英語課本中性別偏見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梅玲(2005)。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惠馨(2005)。性別平等教育法─台灣性別教育之繼往與開來。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115-129。
陳瑛治(2012)。性別主流化與婦女地位。研習論壇月刊,136,39-45。
曾瀞瑩(2000)。國民小學低中年級社會科新課程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黃政傑(1988)。教育理想的追求。台北市:心理。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26-37。
黃淑玲(2000)。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35-80)。台北市:女書文化。
黃囇莉(1999) 。機器人vs.芭比娃娃─性別刻板印象。載於黃囇莉(主編),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頁29-57)。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台北市:東華。
楊明德(2005)。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之探討─以國中英語課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8)。S. A. Basow著。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台北市:揚智。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 : 漫遊女性主義。台北市:三民。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
歐用生(1988)。國民小學價值教學的困境。載於陳伯璋(主編),意識型態與教育(頁241-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盧怡君(2008)。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昭君、陳巨擘(譯)(2003)。P. McLaren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台北市:巨流。
戴秀娟(2010)。九年一貫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性別意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小芩(1995)。教育:從父權的複製到女性的解放。載於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頁181-218)。台北市:時報文化。
謝小芩(2000)。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91-201)。台北市:教育部。
謝臥龍(2000)。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載於謝臥龍(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19-30)。台北市:教育部。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藍順德(2009)。教科書政策與制度。台北市:五南。
藍順德(2010)。教科書意識型態:歷史回顧與實徵分析。台北市:華騰文化。
蘇芊玲(1998)。家庭─兩性平等教育的基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105-118。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
蘇芊玲、劉淑雯(2002)。檢視國小一年級國語科新教材兩性觀。載於蘇芊玲著,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
蘇怡婷(2008)。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西文部分
Bandura, A.(1965). Influence of models’ reinforcement contingencies on the acquisition of imitative respon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6),589-595.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anks, J. A.(1994). 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arrett, M.(1988). Women’s Oppression Today: the Marxist/Feminist Encounter. New York: Verso.
Hetherington, E.M., & Frankie, G.(1967). Effect of parental dominance, warmth, and conflict on imitation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19-125.
Hutt, C.(1972). Males and females. Baltimore: Penguin Books.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 E. Maccob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pp.82-173).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ontin, R. C., Rose, S., & Kamin, L. J. (1984). Not in our genes: Biology, ideology, and human nature. New York: Pantheon.
Mead, M. (1950).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Money, J., & Ehrhardt, A. (1972). Man and woman, boy and girl. Baltimore: Johns Hopins University Press.
Sadker, D., & Zittleman, K. (2010). Gender Bias: From Colonial America to Today’s Classroom.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7th ed.). (pp.137-156). Hoboken, NJ: Wiley.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89).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pp.106-123).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cott, K. P. & Schau, C. G. (1985). Sex equity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In S. S. Klein (Ed.),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pp.218-232). Baltimore: Johns Hopins University Press.
Walby, S.(1994). Is Citizenship Gendered? Sociology, 28(2), 379-395.
Young, M. W.(Ed.)(1979). The ethnography of Malinowski: the Trobriand Islands 1915-18.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