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夙芬
Chung, Su-Fen
論文名稱: 時空交織・蕨語—鍾夙芬繪畫創作探析
Interweaving of Time and Space・The Language of Ferns—An Artistic Discourse by Chung, Su-Fen
指導教授: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口試委員: 李宗仁
Li, Zong-Ren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莊連東
Chuang, Lien-Tung
口試日期: 2024/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Fine Arts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Artistic Cre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記憶浮光掠影模糊時空交織錯置
英文關鍵詞: memory, glimpse, blur, time interlacing, misplacement
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創作實踐研究法圖像分析研究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15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0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自小酷愛參與大自然的戶外活動,這過程接觸最多、印象最深刻的就非「蕨類」莫屬了。自遠古即存在的蕨類,不但有堅毅的求生能力,能生存於條件苛刻的環境,依然抬頭挺胸、生意盎然,更有美麗的外型,記憶中常在陽光下揮灑它生命的璀璨。
    感動於此,於是筆者將它納入創作中,因為它在筆者記憶中的存在,已然伴隨著筆者生命的成長與脈動!以及參與了筆者生命中重要時刻的浮光掠影,猶如目擊筆者生命的見證者!透過模糊的殘存記憶、時空交錯,交織成畫。聽人說,保存歲月的最好方式,乃是將它變成畫卷或詩篇,而我擅長的是前者,畫卷就是我的生命詩篇。
    本論文架構凡五個章節,第一章緒論,闡述本文撰寫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步驟、名詞釋義;第二章《時空交織.蕨語》創作系列,聚焦創作緣起、時間及空間交錯的哲學思考;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在闡明創作理念與創作思維、使用蕨類意象元素的圖像思考、創作方法、創作成果分析與創作流程;第四章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則就整體系列創作面向,以及個別作品解析;第五章結論則總結創作回顧與創作省思,並思考未來的創作展望。

    I have loved participating in outdoor activities in nature since childhood. The most encountered and profoundly impactful in this process are none other than ferns. Ferns have existed on Earth since ancient times. Not only do they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survive, but they can also thrive in harsh environments, standing tall and full of life. They possess a beautiful appearance that, in my memory, often shines with the brilliance of their lives in the sun.
    I was moved by this, so I incorporated it into my creations. Their existence in my memory has accompanied the growth and pulse of my life. They have also been present in the glimpses of important moments, like witnesses to my life. Through the blurred remnants of memories and the interlacing of time, they become intertwined into paintings. I've heard people say that the best way to preserve time is to turn it into a picture scroll or a poem, and I excel at the former. The picture scroll is the poem of my life.
    This thesis is structur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earch content and scope,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and terminology used in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chapter, "The Interweaving of Time and Space," focuses on the 'Fern Language' creative series, delving into the origin of creation and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n the interweaving of time and space. Chapter 3 explores creative concepts and formal expressions, elucidating creative thinking, image thinking using fern imagery elements, creative methods, and an analysis of creative results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fourth chapter delves into the creative aspect and work analysis, providing an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series as well as individual works. The fifth chapter,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creative review and reflection and considers future creative prospects.

    謝誌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二章 時空交織.蕨語學理基礎探索 13 第一節 緣起 14 第二節 時空交織的哲學與美學 19 第三節 記憶、潛意識與夢境的虛實交錯 26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表現 32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思維 32 第二節 蕨語的圖像思考 33 第三節 創作方法 39 第四節 創作成果分析與創作流程 41 第四章 創作面向與作品解析 46 第一節 系列作品分析 46 第二節 個別作品解析 56 第五章 結論 93 第一節 創作回顧與感想 93 第二節 未來展望與期許 94 參考書目 97

    中文書籍:
    王源東, 莊連東, 陳建發, 葉宗和編著,《臺灣當代水墨特殊技法》,新北市:全華圖書,2015年10月。
    朱光潛,《談美》。台中:星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朱青生,《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年。
    沈復,《浮生六記》第二卷〈閒情記趣〉,臺北:博客來書店,2018年4月出版電子書。
    林玉祥,〈臺灣烏托邦圖象的新品牌一訪楊茂林〉,臺北市:《雄獅美術》第258期,1992年。
    栗憲庭,《反叛的重量-重要的不是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12年。
    高千惠,《在藝術界河上-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
    郭城孟,《蕨類觀察圖鑑1(基礎常見篇)》。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20年2月1日。
    郭城孟,《蕨類觀察圖鑑1,進階珍稀篇》。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20年2月1日。
    陳瑞文,《阿多諾美學論:雙重的作品政治》,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4月。
    勞承萬、梁海鋼、汪濤、藍國橋、徐貞潘、潘永輝等,《康德美學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黃才郎,《西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出版。
    楊永源:《「再現原始-臺灣「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展覽畫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3年8月初版,頁26。
    鄭昕,《康德學述》。中國:商務印書館,1984年8月。
    蕭瓊瑞,《李仲生文集,戰後繪畫的新趨向—反傳統的現實回歸》。臺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4年。(原載於1966年3月1日,《前衛雜誌》第1期。)
    中譯書籍:
    黛安‧艾克曼(Ackerman, D.), 《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莊安棋譯。臺北:時報出版社,2004年。
    尚·布希亞(Baudrilar, J.),《擬仿物與擬像》,洪凌翻譯。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漢斯·貝爾廷(Belting, H.),《藝術史終結了嗎?—當代西方藝術史哲學文選》,常寧生編譯。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8月。
    約翰・伯格(Berger, J.),《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吳莉君譯。臺北:麥田,城邦文化,2010年8月二版。
    泰瑞.伊格頓(Eagleton, T.),《美感的意識形態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江先聲翻譯。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5月。
    卡特琳.古特(Grout, C.),,姚孟吟翻譯,《藝術介入空間—都會裡的藝術創作》。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5月2版一刷。
    黑格爾(Hegel, G.W.F.),《美學》,朱光潛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年12月。
    歐西.赫傑勒克(Hejlek, O.), 《解夢始者-佛洛伊德》,華旭譯,台北縣:世茂出版社,2002年5月。
    愛娃・海勒(Heller, E.), 《色彩的性格》,吳彤譯。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13年1月。
    蘇珊・朗格(Langer, S. K.),《感受與形式:自《哲學新解》發展出來的一種藝術理論》,高艷平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赫伯特·馬庫色(Marcuse, H.),《愛欲與文明》,黃勇、薛明譯。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4月。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眼與心》,龔卓軍譯。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12月,七刷。
    帕克(Parks, M.),〈後現代主義中的美術教育〉,徐蓉蓉譯,《現代美術》,34期(1991年2月)。
    聖奧古斯丁(S. Augustii A.),《懺悔錄》,周士良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出版社,1998年9月。
    小林崇順,《造型構成心理》,編輯部翻譯。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91年6月。
    西文書籍:
    Kiefer, Julie(Editorial direction), Pepper, Lan, Plank, Emily , Shiner, Helen. (Translator,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 Life and Works. © for this edition Prestel Verlag, Munich · London · New York, 2020,p68.
    中文期刊:
    林玉祥,〈臺灣烏托邦圖象的新品牌一訪楊茂林〉,臺北市:《雄獅美術》第258期,1992年。
    林薰香,〈論柏拉圖《蒂邁歐篇》之時間概念〉,臺北市:《東吳哲學學報》第三十期,2014年8月。
    高千惠撰,〈藝術生態的維持與破壞〉,《雄獅美術》,257期,1992年7月。
    陳光中,廖炳惠,鍾明德等,〈從臺灣看後現代主義(座談會)〉,《中國論壇》,302期,1988年4月25日。
    陳英偉,〈概略迴析與預釋〉,《藝術家》,270期,1997年11月。
    學位論文:
    呂宜蒨,〈笛卡爾《沉思錄》我思與上帝存在之關聯〉,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23年。
    蔡佩玲,〈1990年代臺灣美術「多元主義」現象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美術創作理論組-藝術評論,博士論文,2022年。
    演講:
    李建緯,〈辯證的美學:黑格爾〉。臺南市: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通識教中心97-2授課講義。
    陳貺怡,《水彩經典2023台北雙年展》,創作學術研討會與談演講,2023年8月26日。
    網路資料:
    https://fb.watch/n_6jmWaaZq/?mibextid=Nif5oz , 檢索日期:2023年7月20日。
    https://www.jendow.com.tw/wiki/%E6%9F%90%E4%BA%9B%E8%95%A8%E9%A1%9E , 檢索日期:2023年1月13日。
    https://e-info.org.tw/node/22695, 檢索日期:2023年11月11日。
    https://www.philamuseum.org/collection/object/51449, 檢索日期:2023年8月23日。
    https://www.moma.org/collection/works/79018 , 檢索日期:2023年6月17日。
    https://www.tate.org.uk/whats-on/tate-modern/unilever-series/unilever-series-olafur-eliasson-weather-project , 檢索日期:2023年8月25日。
    https://gardenmuseum.org.uk/ferns-of-great-britain-anne-pratt/ , 檢索日期:2023年9月11日。
    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ddlLang=zh-tw&CID=661 , 檢索日期:2023年11月3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