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仁祥
論文名稱: 「運動促進健康」之語意的批判與詮釋
運動促進健康之語意的批判與詮釋
指導教授: 劉一民
Liu, I-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1下載:6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透過奧斯丁的「語言分析哲學」,檢查「健康」的概念及以「運動促進健康」來倡導運動的語言使用,進而以傅偉勳之「創造的詮釋學」,對「運動促進健康」的語意做詮釋。研究發現如下:
    一、藉由奧斯丁「田野工作」式的哲學方法,得到一般國人的「健康」概念,而其與衛生保健工作所提倡的「健康」概念有所出入。
    二、透過奧斯丁「做言理論」的檢查,發現以「運動促進健康」來倡導運動的語言使用,實有其「不得體」之處。
    三、經由傅偉勳之「創造的詮釋學」的詮釋,得以活化「運動促進健康」此語意。
    總結,本論文的研究,是由對「健康」概念的知悉,到批判「運動促進健康」語言使用的不盡理想,最後詮釋「運動促進健康」的語意,讓運動褪去「促進健康」的外衣,還運動原貌。
     
    關鍵詞:「田野工作」式的哲學方法、做言理論、
    創造的詮釋學、運動促進健康、運動、健康

    This research examines the concept of“health”and the linguistic use of advocating sports by means of“sports promote health”through Austin’s linguistic philosophy. Further, it uses the Fu,wei-shun’s“creative hermeneutics”
    to explain the semantics of“sports promote health”.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By using Austin’s philosophical method of“field work”, general people’s concept of“health”is examine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advocated by hygienic work.
    2.Examined by Austin’s“theory of performative”, the linguistic use of advocating sports by means of“sports promote health”has something“unhappy”.
    3.Interpreted by using Fu,wei-shun’s“creative hermeneutics”, the semantics of“ sports promote health”can be endowed with new meanings.
    To sum up, this thesis discusses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health”to the critique of the incompletely ideal linguistic use of“sports promote health”.Finally, interprets semantics of“ sports promote health”.Let sports shed the veneer of“promoting health”,and give the true look back to sports .
    keywords: philosophical method of“field work”,
    theory of performative, creative hermeneutics,
    sports promote health ,sports, health.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的必要性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運動之探討 12 第二節 健康之探討 15 第三節 運動促進健康之探討 21 第四節 運動與健康之相關分析 24 第五節 奧斯丁「語言分析哲學」之探討 26 第六節 傅偉勳「創造的詮釋學」之探討 39 第七節 本章小結 4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6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6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9 第三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50 第肆章 健康概念之檢查 51 第一節 「健康」的相關詞語 53 第二節 「健康」相關詞語之解釋與使用 55 第三節 「健康」概念的系統化 61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4 第伍章 「運動促進健康」語意之批判 67 第一節 外在情境規則之檢查 69 第二節 內在情境規則之檢查 73 第三節 本章小結 75 第陸章 「運動促進健康」語意之詮釋 76 第一節 「運動促進健康」之「意謂」 77 第二節 「運動促進健康」之「蘊謂」 80 第三節 「運動促進健康」之「當謂」 84 第四節 「運動促進健康」之「創謂」 89 第五節 本章小結 92 第柒章 結論與建議 93 參考文獻 97 一 中文部分 97 二 英文部分 102 圖 次 圖1:play,game,sport的關係 13 圖2:全人健康 19 圖3:研究流程與架構 50 圖4:體適能與全人健康的關係 83 表 次 表1:「欠切」情況的區分 36

    一、中文部分

    方進隆(1993),健康體適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

    方進隆(1994),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輯於程紹同等編, 83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154-164)。台北:師大體研中心。

    方進隆(1995a),運動與健康—減肥健身與疾病的運動處方。台北:漢文。

    方進隆(1995b),體適能與全人健康,中華體育,35,62-69。

    方進隆(1997),提昇體適能的策略與展望,輯於方進隆等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8-21)。台北:教育部。

    王順正(1998),運動與健康。台北:浩園文化。

    加藤邦彥(1993),運動有害健康。高雄:百麗文化。

    成中英(1974),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台北:三民。

    李蘭(1991),健康行為的概念與研究,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0,1-31。

    何自然(1996),語用學概論。湖南:湖南教育。

    卓俊辰(1992),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體育學會。

    卓俊辰(1996a),健康體能理論與實際,輯於方進隆等編,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提昇國民體能計畫學校行政主管研習會報告書(15-28)。台北:師大體研中心。

    卓俊辰(1996b),運動與健康。台北:空中大學。

    卓俊辰(1997),如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輯於方進隆等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208-216)。台北:教育部。

    周橞明主譯(1993),語言哲學的工程師(Mryan magee編)。香港:商務印書館。

    胡月娟(1999),漫談健康概念的演進,健康世界,158,111-113。

    洪漢鼎(1992),語言學的轉向。台北:遠流。

    黃松元(199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國(1993),自我實現與華人社會中的價值變遷,輯於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社會科學觀點(121-172)。台北:桂冠。

    黃亦清(1997),體適能與全人健康,輯於方進隆等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22-31)。台北:教育部。

    黃堅厚(1982),中國人對於心理衛生觀念的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之10,417-440。

    陳瑞麟譯(1997),感覺和所感覺的事物(J. L. Austin原著)。台北:桂冠。

    國立編譯館編(1999),健康教育(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

    張成林(1996),先秦儒道二家身體意蘊對當代身體理念的影響痕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班論文(未出版)。

    康健雜誌編輯部(1998),名醫會診台灣人的健康,康健,1,50-56。

    許義雄(1977),體育學原理。台北:文景。

    許義雄(1997),體適能與生命品質,輯於方進隆等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22-31)。台北:教育部。

    許義雄(1998),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體育學門趨勢與課題重點研究規劃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

    許芳菊(1999),健康長壽大調查—你想活到100歲嗎?,康健,12,72-78。

    許長馨(1999),陳立夫百歲養生學,常春,202,110-115。

    教育部編(1998),中華民國體適能護照。台北:教育部。

    項退結主編(1992),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

    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台北:東大。

    傅偉勳(1988),「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台北:東大。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

    傅偉勳(1994),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

    傅偉勳(1995),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哲學與宗教第五集。台北:東大。

    簡曜輝(1995),提升體適能的政策與方向,輯於鄭志富等編,一九九五國際體適能研討會報告書(20-26)。台北:師大體研中心。

    劉一民(1997),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透過運動關照生命本體,台灣師大體育研究,3,83-100。

    劉福增(1981),語言哲學。台北:東大。

    劉福增(1992),奧斯丁。台北:東大。

    劉興郁(1982),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健康需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衛生署(1990),全國衛生行政會議第二分組手冊—研訂公元兩千年衛生目標。台北:衛生署。

    鍾蓮芳(2000.3.4),國人越來越長壽,民生報,第1版。
    二、英文部分

    Austin,J.L.(1965).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in,J.L.(1979). A Plea for Excuses,in Philosophical Papers (pp.175-204).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in,J.L.(1979). Three Ways 0f Spilling Ink,in Philosophical Papers (pp.272-287).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x,L.(1975).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Concept‘Health’ in Sport.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2,31-35.

    Suits,B.(1988). Tricky Triad:Game,Play,and Sport,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15,1-9.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80).
    Promoting Health/ Preventing Disease Objectives for the Nation . 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89).
    Healthy People 2000: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 Objectives.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chter,F.D.(1985). The Symbolism of The Healthy Body:A Philosophical Analysis of the Sportive Imagery of Health,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6,56-62.

    Vertinsky,P.(1990). Science,Social Science,and the “Hunger for Wonder” in Physical Education:Moving Toward a Future Healthy Societ,American Academy of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24,70-8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