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惠卿
LIU, Hui-Ching
論文名稱: 電視播報選舉新聞之政黨偏差研究--從視覺呈現和報導語言分析
A Study of Partisan Bias in Election News on TV-----an analysis to Visual and Language
指導教授: 劉立行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9
中文關鍵詞: 電視新聞政黨偏差語意向度媒體識讀
英文關鍵詞: TV News, Partisan Bias, Semantic Turn, Media Litera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6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2008年總統選舉活動期間,有線電視報導重大選舉新聞事件時,是否產生政黨偏差,進而影響閱聽人對於電視新聞台也產生政黨偏差之觀感。
    本研究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TVBS-N與SET-N兩家電視新聞台,於單日收視率最高之19:00~20:00時段,報導「312維新館事件」、「316藍綠大遊行」、「321選前之夜」等三大選舉議題,針對新聞報導數量、新聞報導次序編排、新聞報導語意向度等三大面向進行檢驗,電視新聞報導選舉議題時是否產生顯著之政黨偏差。其中,語意向度包括視覺呈現和報導語言,本研究以文本分析法深入探討。另外,在新聞報導數量與新聞報導次序編排部分,則採內容分析法進行檢驗。
    研究結果顯示,在報導「312維新館事件」時,TVBS-N在新聞報導量上傾向淡化處理國民黨負面新聞,SET-N則反之。新聞編排方面,SET-N傾向集結對民進黨友善之訊息。語意向度方面,TVBS-N之新聞標題與視覺畫面均傾向對國民黨友善,而SET-N之新聞標題傾向對國民黨不友善,視覺畫面傾向對民進黨友善。在報導「316藍綠大遊行」事件時,SET-N傾向提供民進黨較多新聞則數與聲刺長度之報導數量,語意向度之視覺畫面亦較TVBS-N傾向對國民黨不友善;新聞旁白之干擾性聲調,SET-N與TVBS-N均以對民進黨友善之分配比例最高。在報導「321選前之夜」事件時,SET-N傾向提供民進黨之新聞報導數量較國民黨為多,TVBS-N則反之。次序編排方面,TVBS-N傾向以國民黨編排於前段,SET-N則反之。語意向度之視覺呈現方面,TVBS-N與SET-N均將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造勢晚會分別以均等雙分割及子母畫面共同呈現。而語意向度之新聞標題,TVBS-N與SET-N均傾向對民進黨友善;新聞旁白之干擾性聲調,TVBS-N則傾向對國民黨友善,而SET-N則傾向中立。
    本研究結果將提供電視新聞台在產製選舉新聞時,是否具有政黨偏差之檢驗模式,避免成為某特定政黨之傳聲筒,同時亦提供學界做為媒體識讀教材之參考,培養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Abstract》
    This thesis aims to elaborate whether or not a partisan bias exists in the TV news for the 2008 Presidential Election , and whether it in terms also invokes similar feelings of partisanship in the audience.
    The audience rating from 7pm to 8pm everyday and used Content Analysis. The thesis analyses TV reports from two TV stations, TVBS-N and SET-N, about three events: “312 Wei-xin incident”, “316 Partisan parades”, and “321 The last campaign night”.
    These events were caused by either KMT or DPP, the two main political parties in Taiwan, and thus these items included conflicts from different political stance.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quantitative content analysis and contextual analysis. Based on primetime news during the election perio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ree aspects of these reports, the quantity, the rundown, and the semantic turn. The semantic turn refers to the visual presentation and the language used, and the language material includes: news titles, the oral script, and the sound bites.
    Three results were derived from these methods. First, TVBS-N tends to downplay the negative coverage of the KMT. On the contrary, SET-N tends to exaggerate them. Second, SET-N tends to concentrate on broadcasting positive coverage of the DPP. Third, the headlines and videos used by TVBS-N tend to more friendly to the KMT. Those of SET-N tend to more unfriendly.
    The research also found: First, as regards the news coverage of the Wei-xin incident, TVBS-N tended to downplay the negative coverage of the KMT and the SET-N tended to exaggerate KMT's negative images. In terms of the semantic turn, the TVBS-N was more friendly to KMT, while SET-N was more unfriendly to KMT in titles and more friendly to DPP in visual presentation.
    Second, during the KMT and DPP parades, SET-N offered more coverage and sound-bites from the DPP, while the semantic turn was less friendly to the KMT than TVBS. In terms of OS, both TV stations showed friendly attitude toward the DPP.
    Third, as for the news coverage of the last campaign night, the headline and video footage of TVBS-N was perceived as more favorable toward KMT, while SET-N favored the DPP. In terms of separate items: both TV stations showed almost identical visual presentation, both stations offered news titles favorable to DPP, and the OS of TVBS-N was favorable to KMT while SET-N remained neutral.
    This research offers a model to examine partisan bias in TV news. Hopefully, the result could help prevent TV stations from being a tool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also provides academic references for media literacy.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一 、研究範圍 6 二 、研究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釋義 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數量的偏差 14 一、新聞報導的則數與長度 14 一 、新聞報導的聲刺次數與長度 15 第二節 電視新聞報導次序編排的偏差 15 第三節 電視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偏差 16 一 、語意向度之視覺呈現 16 二 、語意向度之報導語言 20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4 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 25 第四節 文本分析法 26 一 、視覺呈現之文本分析 26 二 、報導語言之文本分析 28 第五節 研究對象的選取 32 第六節 分析單位的類目建構 33 一、新聞報導數量之偏差測量 34 一 、新聞報導次序編排之偏差測量 34 二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偏差測量 35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5 一 、新聞報導數量的統計 36 二 、新聞報導次序編排的統計 36 三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的統計 3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39 第一節 「312維新館事件」新聞報導之政黨偏差 39 一 、新聞報導數量分析 39 二 、新聞報導次序編排分析 42 三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視覺呈現分析 44 四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報導語言分析 46 第二節 「316藍綠大遊行」新聞報導之政黨偏差 53 一 、新聞報導數量分析 53 二 、新聞報導次序編排分析 56 三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視覺呈現分析 58 四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報導語言分析 59 第三節 「321選前之夜」新聞報導之政黨偏差 65 一 、新聞報導數量分析 66 二 、新聞報導次序編排分析 68 三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視覺呈現分析 70 四 、新聞報導語意向度之報導語言分析 7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9 一 、電視報導選舉新聞,報導數量之政黨偏差 79 二 、電視報導選舉新聞,次序編排之政黨偏差 81 三 、電視報導選舉新聞,語意向度之視覺呈現的政黨偏差 83 四 、電視報導選舉新聞,語意向度之報導語言的政黨偏差 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一 、對新聞室的建議 88 二 、對電視新聞工作者的建議 89 三 、對閱聽人的建議 90 四 、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 91 參考文獻 92 中文文獻 92 英文文獻 96 附錄一:新聞次序編排監看紀錄表 97 附錄二:新聞內容監看紀錄表 109 附錄三:312維新館事件全時段收視率 137 圖目錄 圖 2?1:視覺分析步驟圖 19 圖 3?1:研究架構圖 23  圖 3?2:研究流程圖 24 表目錄 表2?1:2007年國外新聞偏差之相關研究 12 參表 2?2:2008年國內新聞偏差之相關研究 13 考文表 2?3:視覺畫面正負面觀感類目 18 獻表 3?1:測量新聞議題的偏差 34 表 4?1-1:新聞則數與長度分配表 40 表 4?1-2:聲刺次數與長度分配表 41 表 4?1-3:新聞則序播出分配表 42 表 4?1-4:SNG使用次數與長度分配表 43   表 4?1-5:視覺畫面偏差評量表 45 U表 4?1-6:新聞標題偏差評量分配表 47 mi表 4?1-7:新聞旁白內在分析評量表 48 全文表 4?1-8:新聞旁白外在分析評量表 49 連結表 4?1-9:新聞旁白干擾性聲調評量分配表 52 表4-1-10:新聞旁白聲調偏差評量表 52 網址表 4?2-1:新聞則數與長度分配表 54 表 4?2-2:聲刺次數與長度分配表 55 表 4?2-3:新聞則序播出分配表 56 表 4?2-4:SNG使用次數與長度分配表 57 表 4?2-5:視覺呈現偏差評量表 58  表 4?2-6:新聞標題偏差評量分配表 60 表 4?2-7:新聞旁白內在分析評量表 61 論文表 4?2-8:新聞旁白外在分析評量表 62 頁數表 4?2-9:新聞旁白干擾性聲調評量分配表 64 表 4-2-10:新聞旁白聲調偏差評量表 65 表 4?3-1:新聞則數與長度分配表 66 表 4?3-2:聲刺次數與長度分配表 67 表 4?3-3:新聞則序播出分配表 69 表 4?3-4:SNG使用次數與長度分配表 70  表 4?3-5:視覺畫面偏差評量表 71 表 4?3-6:新聞標題偏差評量分配表 73 附註表 4?3-7:新聞旁白內在分析評量表 74 表 4?3-8:新聞旁白外在分析評量表 75 表 4?3-9:新聞旁白干擾性聲調評量分配表 77 表 4?3-10:新聞旁白聲調偏差評量表 78

    中文文獻
    王述宏、邱燕玲(2008年3月13日)。〈藍委擅闖謝總部 引爆衝突〉,《自由電子報》,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13/today-fo1.htm。
    王貝林、田世昊、陳杉榮(2008年3月17日)。〈316拚場 綠百萬擊掌 藍大遊行〉,《自由電子報》,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r/17/today-t1.htm。
    王泰俐(2004)。〈電視新聞節目感官主義的初探研究〉,《新聞學研究》,81期,頁1-42。
    王泰俐(2006)。〈電視新聞「感官主義」對閱聽人接收新聞的影響〉,《新聞學研究》,86期,頁91-133。
    王慧馨(2005)。《2004年報紙報導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諭林、蔡慧貞(2008年3月21日)。〈選前之夜 中北較勁 馬拚告急 謝求逆轉〉,《中國時報》A3版。
    林靜伶(2000)。《語藝批評—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林瑜霜(2003)。《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候選人新聞—媒體守門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婉婷(1997)。《媒體對選舉新聞的報導偏差性分析--以民國八十三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蕙怡(2009)。《電視與報紙選舉新聞偏差現象之研究─以2008年總統大選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何秀煌(1995)。《記號學導論》四版。台北:水牛。
    沃克(Walker, J.R.,)、弗列森(Ferguson, D.A.)(2005)。《美國廣播電視產業》(The Broadcast Television Industry.,陸地、趙麗穎譯)。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原著1998年出版)
    金溥聰(1996)。〈從選舉聲刺看台灣電視新聞的公正性〉,《民意研究季刊》,196期,頁77-92。
    波斯曼(Postman, Neil)(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蔡承志譯)。台北:貓頭鷹。(原著2005年出版)
    倪炎元(2009)。《公關政治學:當代媒體與政治操作的理論、實踐與批判》。台北:商周。
    翁秀琪(1998)。〈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57期,頁91-126。
    翁秀琪(200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增訂。台北:三民。
    黃秀(1998)。《政治人物在大眾傳播媒介中的形象研究--以台視、中視、民視及無線衛星電視台對陳水扁報導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黃瑞弘(2007年11月22日)。〈三立電視買賣 謝長廷:蔡正元暴發戶心〉,《中央通訊社》,網址:http://news.sina.com。
    彭懷恩(編著)(2007)。《政治傳播:理論與實踐》。台北:風雲。
    翟德爾(Herbert Zettl)(2003)。《映像藝術》(Sigh.Sound.Motion:Applied Media Aesthetics.,廖祥雄譯)(五版)。台北:志文。(原著1994年出版)。.
    葛利分(Emory A. Griffin.)(2006)。《傳播理論》(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陳柏安、林宜蓁、陳蓉萱譯)。台北:五南。(原著2003年出版)。
    劉立行、沈文英(2003)。《視覺傳播》三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炳宏(2001)。《傳播產業研究》。台北:五南。
    鍾蔚文(1999)。《語言層面的探討--新聞中事實建構的語法分析》。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8-2412-H-004-004)。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
    鄭自隆(2006)。〈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媒體表現檢討—社會責任論觀點〉,梁世武(主編),《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頁75-108。台北:五南。
    鄭貞銘(2002)。《新聞採訪與編輯》(增訂二版)。台北:三民。
    羅文輝、金溥聰、陳清河、黃惠鈴(1996)。〈總統選舉新聞的政治偏差:無線與有線電視台的比較分析〉,《選舉研究》,2卷,2期,頁37-62。
    羅文輝(1997)。《無冕王的神話世界》。台北:天下文化。
    羅文輝、林文琪、牛隆光、蔡卓芬(2003)。〈媒介依賴與媒介使用對選舉新聞可信度的影響:五種媒介的比較〉,《新聞學研究》,74期,頁19-44。
    羅文輝、侯志欽、鄧麗萍、李偉農(2004)。〈2004年電視報導總統選舉新聞的政黨偏差〉。《廣播與電視》,23期,頁1~21。
    羅世宏(譯著)(2007)。《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三版)。台北:五南。
    蘇建州、梁世武、胡學聖(2006)。〈選舉議題與候選人支持度關聯性〉。梁世武(主編),《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頁327-370。台北:五南。
    Paul Martin Lester(2005)。《視覺傳播》(Visual Communication Images With Messages.,李文瑞譯)。〈由媒體看世界〉,頁107-116。台北:雙葉書廊。(原著2003年出版)。
    Roger D.Wimmer & Joseph R.Dominick(2007)。《大眾媒體研究導論》(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黃振家、宗靜萍譯)。台北:學富。(原著2004年出版)。
    Stuart Allan(2006)。《新聞文化:報紙、廣播、電視如何製造真相?》(News Culture:Issues in Cultural & Media Studies.,陳雅玫譯)。台北:書林。(原著2004年出版)。
    Uwe Flick(2007)。《質性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李政賢、廖志恆、林靜如譯)。台北:五南。(原著2002年出版)。
    英文文獻
    Altheide, D. L. (1976). Creating reality: How TV news distorts events. Canad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p36-39.
    Daniel C.Hallin(1992)Sound Bite News: Television Coverage of Elections, 1968-1988.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2(2),p5-20.
    Defleur, Melvin L. and Dennis, E. E.(1981).Understanding Mass Communication. Boston:Houghton Miffin Company.
    Fortunato, John A.(2005). Making Media Content-The Influence Of Constituency Groups On Mass Media.
    Graber, Doris A.(2001). Processing Politics-Learning From Television In The Internet Age. US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fstetter,C.R.,& Buss,F.T.(1978). Bias in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of political events: A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22, p517-530.
    Morris Jonathan S. (2007). Slanted objectivity? Percived media bias, cable news exposure,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88(2) ,p707-728.
    Scheuer, Jeffrey(2001). The Sound Bite Society: How Television Helps the Right and Hurts the Left. USA:Routledge.
    蔡貴如(2009)。《語言與政治立場:台灣電視新聞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