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俞朋 Yu-peng Wu |
---|---|
論文名稱: |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影響國中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接受度之因素 The Study on Applying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Intergrat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廖遠光
Liao, Yuen-Ku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0 |
中文關鍵詞: | 互動式電子白板 、科技接受模式 、深度訪談 、錄影觀察 、焦點座談 |
英文關鍵詞: | Interactive Whiteboard, TAM, In-depth interview, Classroom observation, Focus-group interview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1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透過互動式電子白板、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理論,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中實施現況並分析影響教師對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接受度因素,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教育機關推行互動式電子白板之參考。本研究透過科技接受模式問卷調查,並對個案教師進行深度訪談、教學錄影觀察與焦點座談,依據蒐集資料進行分析,共有下列結論:
壹、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實施現況
一、 女性教師及藝術與人文、特殊教育領域教師使用率較高
二、 平日已能運用資訊融入教學之教師對互動式電子白板接受度高
貳、影響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之因素
一、 科技接受模式可解釋影響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之因素
二、 學校內擁有資訊專長人員協助可提高教師運用意願
三、 學生學習動力與專注力提升促進教師運用意願
四、 教師對互動式電子白板設備操作、軟體熟悉程度影響運用意願
參、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之困境
一、 互動式電子白板數量不足與安裝位置不便利
二、 單槍投影機與教學廣播設備不盡完善
三、 教學資源取得不便且不易於使用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s’ apply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and to analyi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eachers’ acceptance of integrat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to teaching.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relevant educational unit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study were the in-depth interview,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the focus-group interview.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as follows:
1. The realistic situations of teachers’intergrat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heir teaching are as followed.
a. A significant percentage of apply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appeared on female teachers, teachers of Specail Education and teacher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b. The high acceptance of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clined to those who has already involved in applying technology equitment in teaching.
2.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eachers in intergrat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to teaching are as followed.
a.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could interpre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eachers’ applications of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b. To provide with technology experts at school could build up teachers’ intentions toward appl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c. The increase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concerntration in class promoted teachers’ intentions toward appl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d. The familiarity that teachers manipulate the relevant equitments and understand the relevant software influenced teachers’ intentions on appl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3. The difficulties of teachers’ apply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are as followed.
a. The quantity of the equitments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equitments highly influenced teachers’ intentions on appl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b. The quality of projectors and teaching broadcasting equitments influenced teachers’ intentions on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teaching.
c、The convenience of the acquirement of relevant teaching resource could promote teachers’ intentions toward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 d in teaching.
一、中文部份
中國電化教育雜誌專題論文(2006)。交互白板促進課堂教學的創新:交互白板的工作原理和基本功能。學科信息化-現代教學,2-4。
王文科、王智弘(譯))(2000)。Sharon , V. , Jeanne , S. S . & Jane , S .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用。五南書局,臺北。
王冠富(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使用數位學習平台的意願-以教育部數位學習服務平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王梅錦(2009)。幼稚園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數概念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緒溢、劉子鍵、梁仁楷(2002)。當電子書包進入教室-高互動學習環境之系統建置與應用模式。教育研究月刊,99,110-119。
王燕超(2000)。電子媒體在校園的應用建議。教學科技與媒體,50,24-29。
何志隆(2010)。以科技接受模型融入數位學習之研究---以國中防災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吳依純(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互動式電子白板導入五年級數學科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明清(2000)。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五南。
吳明隆、林振欽(2005)。資訊科技與教學應用:議題、理論與實務。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名詞:教育評鑑和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58-60。
吳淑瓊(1992)。焦點團體研究法,研考雙月刊,16,44-50。
呂長民(2001)。行銷研究—研究方法與實例應用。臺北:前程。
李文忠(2010)。影響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意願之研究:以苗栗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建國(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國文科教師運用資訊融入教學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李暉(1993)。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靜宜(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子資源整合查詢系統之使用行為-以交大圖書館MetaLib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李進福(2010)。數學教材設計之研究-以視覺設計理論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沈妙伶(2010)。利用UTAUT模式探討互動式電子白板使用意圖與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周士雄(2009)。國中小教師應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創新接受度與科技接受度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e化示範點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淑惠(1999)。幼兒教師教學信念之發展歷程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7-2413-H134-001),未出版。
周雅容(1997)。焦點團體法在調查研究上的應用。調查研究,3,51-73。
林信志、湯凱雯、賴信志(2010)。從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大學生以網路教學系統製作數位教材之意圖和成效。數位學習科技期刊,2,60-75。
林俊宏(2010)。影響中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關鍵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林柏寬(2010)。以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探討台南縣市國中小教師採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偉傑(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子白板於教學之使用意圖和使用成效─以台東縣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高雄市。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洪智婷(2004)。台北市中小企業之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位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麗娟(2004)。深度訪談。載於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顧瑜君、吳天泰、蔡篤堅、魏惠娟、謝臥龍、駱慧文主編。質性研究(81-126頁)。臺北:心理。
翁全裕(2010)。以創新接受度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雲林縣國小教師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高嘉汝(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來探討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科技接受度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高嘉汝(2011)。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來探討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科技接受度與使用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虎尾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明慧(2010)。電子白板融入教學創新推廣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某私立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張政亮(2001)。多媒體網路教學的發展趨勢-以模組式網頁教材的設計為例。資訊與教育雜誌特刊2001,45-50。
張國恩(1999年2月)。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紹勳(2000)。研究方法。滄海書局,初版。
教育部(2009年9月16日)。98年度建置國民中小學「多功能e化專科教室」暨「多功能e化數位教室」實施方式說明。取自:http://plan3.erp.moe.gov.tw/plan_detail.php?sn=1&i=1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全球資訊網(2009年11月16日)。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www.hka.edu.tw/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45頁)。臺北:巨流。
莊淑琴(2002)。結合多元智慧的網路輔助跨課程寫作教學方案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51-86。
莊護林、李肖蘭(2006年10月)。在小學中文科及常識科應用互動電子白板的策略。「第十一屆全球華人電腦教育應用大會中小學教師論壇」發表之論文,中國廣州。
莊護林、李肖蘭(2006年4月2日)。在小學中文科及常識科應用互動電子白板的策略。取自:http://www.flp.edu.hk/itc/Publications/Ses-6.pdf
許詠喻(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臺北市國小家長參與資訊融入教學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曉慧(2011)。國小教師應用環保影片於環境教育教學之認知與態度-科技接受模式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江松(2003)。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對多元文化教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伶艷(2000)。花蓮縣國小校長多元文化教育認知與實際辦學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陳秀雯(2009)。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國小四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洋港(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班級網站對班級向心力的影響-以優學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莉娜(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陳惠邦(2006年12月)。互動白板導入教室教學的現況與思考。「全球華人資訊教育創新論壇」發表之論文,宜蘭縣。
陳進卿(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學生互動式電子白板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市立育英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韻雯(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寶玲(1998)。國小教師的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研究─從族群關係面向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曾建勳、洪碧霞、林宜樺(2011)。素養取向科技使用量表之發展。數位學習科技期刊,3,81-98。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臺北:漢文。
黃貞菁(2010)。國中教師運用電子白板進行資訊融入教學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黃郁婷(2010)。運用互動電子白板與小組合作學習策略輔助國小四年級語文領域摘寫課文大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淑芳(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之行為與意願-以台南市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台南市。
黃應欽(2006)。創新科技產品採用之研究-以網路電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楊國樞(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臺北:東華。
溫美幸(2010)。英語創意寫作整合互動式電子白板教學對五年級學生的英文寫作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溫慈羚(2010)。澎湖縣國民中學教師使用電子白板融入教學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蘊嬋(2010)。課堂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高頻率操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廖遠光、許宛琪(2010)。以創意思考教學提升學生學業成就之後設分析。教育研究,199,23-31。
網奕資訊(2010年4月15日)。Haboard互動式電子白板。取自
http://www.habook.com.tw/software/Detail_soft.asp?BookNo=IWB02&B_key=互動電子白板&CatalogID=1
劉冠吾(2009)。從科技接受模式與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探討圖書館資訊系統的使用-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遠楨、黃思華(2010)。互動式電子白板與教學。國民教育月刊,50,44-50。
劉麗娟、許春峰(2010)。國小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意願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為例。資訊科學應用期刊,6,121-134。
歐偉志(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來研究國民小學採用電子白板之接受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蔡美幸(2010)。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對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以新竹縣國小自然科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鄭光庭(2008)。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使用者接受數位學習系統之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蕭英勵(2007)。資訊教育新趨勢─以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教學為例。中等教育,58,118-130。
戴翠華,張靜儀(2005)。資訊科技融入與社會建構應用於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64,110-118。
謝文銓(2010)。應用電子白板於教學之成效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謝佳容(2010)。以科技接受模式理論探討影響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行為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庭育(2011)。e時代教師的e教學與e分享─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中職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韓善民(1998)。資訊教育基礎建設─加速篇。資訊與教育,68,14-16。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雙月刊,80,32-39。
魏世華(2010)。國小教師電腦焦慮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羅淑貞(2010)。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使用互動式電子白板之科技接受模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瑞昌(2009)。發展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小數學估算數位化教學方案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俊賓(2010)。鼓勵民間推動數位出版產業行動方案。研考雙月刊,34,72-76。
龔志隆(2011)。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對電子白板接受度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二、英文部份
Ajzen, I., & T. J. Madden (1985). Prediction of Goal-Directed Behavior : Attitudes, Intentions,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Beauchamp, G. (2004). Teacher Use of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Primary Schools: towards an effective transition framework.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13(3), 327-348.
BECTA (2004). Getting the Most from Your Interactive Whiteboard: A Guide for Secondary choo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education gov.uk/ publications/
orderingDownload/15091.pdf
Boyle, J. (2002). Virtual magic.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26 April 2002.
Chau & Hu (200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ceptance by individual professional: A model comparison approach. Decision Sciences, 32(4), 699-719.
Clarke, C. (2004).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Education and Skills. Paper presented at BETT Conference, Olympia, 7 January 2004. Retrieved from http://www.dfes.gov.uk/ictinschools/index.cfm.
Clemens, A. Moore, T. & Nelson, B. (2001). Math Intervention “SMART” Project.
Retrieved from http://downloads01.smarttech.com/media/sitecore/en/pdf/
research_library/math/math_intervention_smart_project%20_student_mathematical_analysis_and_reasoning_with_technology.pdf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London:SAGE.
Dhindsa, H. S., & Emran, S. H. (2006). Use of the interactive whiteboard in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for higher student achiev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achade.com/resources/support/5035b2500c1cb.pdf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Boston, MA: Addition-Wesley.
Fontana, A., & Frey, J.H. (1994).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science.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materials. Thousand Oaks, CA: Sage.
Glover, D. & Miller, D. (2001). A report to Blackburn and Colne EAZ on new technologies. (Keel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Keele University).
Glover, D., Miller, D., Averis, D., & Door, V. (2005). Leadership implications of using interactive whiteboards-linking technology and pedag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18(5), 27-30.
Goetz, J., & Lecompte, M. (1984). Ethnorg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N.Y.: Academic Press.
Goodison, T. A. (2002). Learning with ICT at primary level: pupils perception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8(3), 282-295.
Hartwick, J., & Barki, H. (1994). Explaining the role of user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use. Management Science, 40(4), 440-564. doi:10.1287/mnsc.40.4.440
Krueger, R. A., & Casey, M. A. (2000). Focus group: 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Kuniavsky, M. (2003). Observing the user experience: a practitioner’s guide for user research.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Mathieson, K. (1991). Predicting User Intention: Compar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 173-191.
Morgan, A. E., & Kennewell, S. E. (2006).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views on play as a medium for learning—a divergence of person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 15(3), 307-320.
Nelson, (2001). A Network of peers: Model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et. Peer-to-Peer: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Cambridge: O’Reilly.
Nielsen, J. (1997). Usability Engineering. Boston, MA: Academic Press.
Notani, A. S. (1998).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predictivenes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7, 247-271.
Notani, A. S. (1998).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s Predictivenes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7 (3), 247-271.
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ew York: McGraw-Hill.
Patton, M. Q. (1994)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Russell, D. W. (1988). Job-related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teach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2), 269-274.
Smith, H. J., Higgins, S., Wall, K., & Milleer, J. (2005). Interactive Whiteboard: Boon or bandwagon A Ctir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01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1(2),91-10 1.
Taylor, S., & Todd, P. (1995).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 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Intention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 603-30.
Thomas, A. (2002) The white stuff. 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 11 October 2002.
Venkatesh, V., & Davis, F.D. (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 186-204.
Venkatesh, V., Morris, G. B., & Davis, F. D. (2002).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425-478.
Venkatesh, V., & Bala, H. (2008).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3 and a research agendaon interventions. Decision Sciences, 39(2), 27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