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宗輝
Huang, Tsung-Hui
論文名稱: 探討臺師大EMBA學生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
Study for Exercise Behavior of EMBA Students in NTNU by Applying of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指導教授: 洪聰敏
Hung, Tsung-M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2
中文關鍵詞: 跨理論模式EMBA學生運動行為運動階段
英文關鍵詞: transtheoretical model, EMBA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 exercise stage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052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5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來探討臺師大EMBA學生在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分佈情形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266份,有效回收問卷245份,有效回收率達92.1%。所得研究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無母數統計法、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薛費事後比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所得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階段以準備期最多(40.8%),其次分別為、維持期(31.8%)、意圖期暨無意圖期(18.4%),人數最少的是行動期(9%)。
二、研究對象會因個人背景因素的不同,在五個不同運動階段中大部分沒有差異,僅在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參加學校運動社團有所差異。
三、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方面,會因自覺健康狀況、參加運動社團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會因年齡、職務屬性、自覺健康狀況、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而在運動自我效能方面,會因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參加學校運動社團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歸屬於五個不同運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知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上,均具有顯著差異。
五、運動知覺利益正向預測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知覺障礙則負向預測運動自我效能。

This study used Transtheoretical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s and related factors in five different stages for exercise behavior of EMBA Students in NTNU . This survey was 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 Total 266, obtains 245 effective samples. An effectiveness rate of 92.1% was reache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T 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post hoc test standardized ,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40.8% of the subjects in exercise stage were in Preparation, 31.8% in Maintenance ,
18.4% in Contemplation and Precontemplation, 9% in Action.
2.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among participants’ personal backgrounds of the five stages, 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aware state of health,and experiences in exercise school club.
3.In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the results various from personal background such as: aware state of health, and experiences in exercise school club. In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the age, job attributes, and aware state of health. In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it changes from the age, aware state of health, and experiences in exercise school club.
4.The subjects in the five stages vary in 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and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5.Perceived benefits of exercise can indicate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positively;
however, perceived barriers of exercise is in negative relation with self-efficacy for exercise.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3 第三節、研究假設 3 第四節、名詞解釋 3 第五節、研究範圍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5 第一節、健康與運動 5 第二節、跨理論模式 7 第三章、研究方法 21 第一節、研究架構 21 第二節、研究對象 22 第三節、研究工具 23 第四節、研究步驟 25 第五節、資料處理分析統計 26 第四章、研究結果 28 第一節、臺師大EMBA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及運動階段之分布情形 28 第二節、臺師大EMBA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於五個運動階段之差異情形 32 第三節、臺師大EMBA學生個人背景因素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異情形 38 第四節、臺師大EMBA學生運動階段在運動社會心理變項之差異情形 48 第五節、運動知覺利益與運動知覺障礙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預測力 50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2 第一節、結論 52 第二節、建議 53 第三節、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方向 54 參考文獻 55 中文 55 英文 57 附錄 58 附錄一、正式問卷 58

中文

王淑芳、顏效禹、李思招、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7)。臺北市國中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學校衛生,50,23-38。

江衍偉(2004)。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國小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武雄(2004)。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老年人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李碧霞(2001)。中年人運動階段、身體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中山區居民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昌明、林旭龍(2001)。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工作場所員工運動行為之研究。行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計 畫 編 號 :NSC89-2413-H-003-093)。

邱子庭(2019)。運動習慣與工作生活平衡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林旭龍(2000)。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大學女生身體活動之主客觀評價的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麗鳳(2004)。大學生運動行為改變之研究:跨理論模式之追蹤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育燕(2012)。應用跨理論模式於高屏地區大專院校女性教職員休閒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市。

林曉薇(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規律運動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高毓秀(2002)。職場員工運動行為改變計劃之實驗研究-跨理論模式之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淑華(2008)。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妮茜(2008)。應用跨理論模式探討屏東縣國小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黃婉茹(2003)。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職場女性運動行為之研究-以行政院及其所屬主管機關女性公務人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鈺婷(2011)。探討臺東縣國小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真美(2001)。職業婦女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家銀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嘉成(2005)。台北縣國小女教師運動行為之研究—應用跨理論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英文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JAMA, 273 (5), 402-406.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6th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Benjamin S. ,Arthur S.W.L,Alison H.,Rosemary R.C.M.,Mark C.(2017), Socioeconomic status as a moderator between social cognitions and physical activ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30,186-195.

Jannis, I. L. and Mann, L. (1977). Decision Making: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onflict, Choice and Commitment. New York, NY: Free Press.

JoSalmon B. A. B. B. Sc. Hons,,Neville O.,Adrian B.,M.Kathryn H. S., M.P.H.,Michael B. (2000).Leisure-Time, Occupational, and Househol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Professional, Skilled, and Less-Skilled Workers and Homemakers.Preventive Medicine,30,191-199.

Prochaska, J. O., & Velicer, W. F. (1997). 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12(1), 38-48.

Prochaska, J. O., DiClemente, C. C., & Norcross, J. 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 to addictive behavior.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