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宜靜
論文名稱: 秦漢戶政制度研究
指導教授: 管東貴
Kuan, Tung-Kue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商鞅變法戶籍、傅籍鄉里什伍案比、上計、授田秦漢簡牘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17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秦漢時期的戶政制度。秦漢時期的戶政制度,廣義而言,包含當時戶籍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案比制度、上計制度與當時的授田制度,從而構成一套完整的戶政運作體系。
    首先,探討秦漢戶政形成的背景。春秋戰國時代的劇變,使秦漢時代的戶政制度逐漸形成雛形,故需上溯至此時期的變動。另外,商鞅變法是秦漢戶政制度形成的關鍵點,故本論文在探討商鞅變法的影響方面,將著重在他對戶政改革的措施及影響。
    其次,戶籍制度本是戶政制度的主軸,故本論文在論述完形成背景之後,接著論述秦、漢的戶籍制度。然而漢雖承秦制,但因時代的不同,仍有所差異,所以論及秦、漢的戶籍制度時,將予以分開論述及討論。
    再者,秦漢時期從中央到地方自有一套管理戶政的體系。基本上,秦漢時期的戶籍是藏於鄉中,故在當時戶政管理體系之中,尤重基層的鄉里什伍。因此,本文論述至此一課題時,將著重於基層的管理運作體系。此外,秦漢之時,因徵調賦役之故,特重戶口調查。而戶口調查之後,地方政府需將統計的人口數字及其他相關數字上呈中央政府,中央也依此為考核官吏之政績的依據。故案比制度與上計制度實為當時戶政制度之一環,不可不論述之。又關於授田制與戶政之關係,或因史料稀少,較易受忽視。秦漢時之戶籍與田籍的分別,並無十分明確,因當時以戶籍為主,田籍只能附屬於戶籍,再加上秦漢政府欲培養小農經濟,以穩定稅收與傜役來源,常以授田方式來鼓勵百姓分家立戶,所以授田制度也屬戶政制度的一環,需予以論述與探討。

    秦漢戶政制度研究 目 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秦漢戶政制度形成之背景 第一節、從宗法封建制到郡縣集權制之劇變 ﹙一﹚、春秋至戰國時期之劇變 ﹙二﹚、中央集權制之形成 第二節、春秋戰國各國戶政制度概述 ﹙一﹚、各國戶政制度概述 ﹙二﹚、當時戶政制度的特色 第三節、商鞅變法與秦國之戶政改革 ﹙一﹚、商鞅變法之內容 ﹙二﹚、商鞅變法中之戶政改革 第三章、秦戶籍制度 第一節、立戶原則與戶籍之類別 ﹙一﹚、立戶原則與戶內成員 ﹙二﹚、戶籍類別 第二節、戶籍登記之內容與形式 ﹙一﹚、戶籍登記之內容 ﹙二﹚、「名、事、里」與相關籍注 ﹙三﹚、秦戶籍的文書形式推測 ﹙四﹚、戶籍申報與變更 第三節、傅籍制度與課賦之類別 ﹙一﹚、戶籍免老制與普遍書名 ﹙二﹚、徵調賦役之類別 第四章、漢代戶籍制度及其演變 第一節、漢承秦制與其之演變 ﹙一﹚、秦、漢戶籍制度之同異 ﹙二﹚、立戶原則與戶籍類別 ﹙三﹚、戶等制度之萌芽 第二節、戶籍登記之方式與內容 ﹙一﹚、漢代戶籍之稱呼 ﹙二﹚、戶籍之申報與遷移方式 ﹙三﹚、戶籍登記之基本內容 ﹙四﹚、漢代戶籍的文書形式推測 第三節、傅籍制度與課賦役之類別 ﹙一﹚、傅籍制度與賜爵制關係之演變 ﹙二﹚、徵調賦役之類別 第五章、秦漢戶籍制度的基層管理 第一節、郡縣戶籍管理之行政體系 ﹙一﹚、郡縣之戶籍管理單位 ﹙二﹚、上計吏 第二節、鄉里之職能與作用 ﹙一﹚、鄉之職能與作用 ﹙二﹚、里之作用與規模 ﹙三﹚、里吏之職責 第三節、什伍連坐制 ﹙一﹚、睡虎地秦墓竹簡與秦之什伍制 ﹙二﹚、秦什伍制「連坐」之範圍 ﹙三﹚、漢代什伍連坐制 第六章、秦漢戶口普查制度及相關措施 第一節、秦漢案比制度及其作用 ﹙一﹚、案比之時間與地點 ﹙二﹚、案比之內容與算人 第二節、上計制度與戶口統計 ﹙一﹚、秦上計制度與戶口統計 ﹙二﹚、漢代上計制度與戶口統計 第三節、立戶與授田制度 ﹙一﹚、秦立戶與授田制度 ﹙二﹚、漢代立戶與授田制度 第七章、結論 徵引書目

    徵引資料

    壹、文獻史料

    一、《詩經》
    1.鄭玄,《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8年初版。
    2.朱熹,《詩集傳》,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4月3版。
    二、《周禮》
    1.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
    經注疏書本。
    2.鄭玄注,《鄭注周禮》,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6年臺1
    版。
    3.孫詒讓,《周禮正義》,臺北: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初版。
    4.朱熹、田中慶太郎校訂,《周禮本義》,臺北市:五洲出版社,
    1998年5月初版1刷。
    三、《春秋左傳》
    1.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
    76年9月初版。
    2.---,《春秋左傳杜林合註》,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64年
    8月初版。
    3.左丘明撰、杜預注、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
    理,《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
    版第1次印刷。
    四、《國語》
    1.韋昭注,《國語》,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8年出版。
    2.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國語》,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0
    年12月25日出版,
    五、劉向集錄、高誘注,《戰國策》﹙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5年3月2版。
    六、董說編、繆文遠訂補,《七國考訂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7年11月初版。
    七、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八、鄭均,《戰國紀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
    九、王逸注、洪興祖補注,《楚詞》,臺南:北一書局,民國61年
    出版。
    十、《管子》
    1.戴望點校,《管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1956年4月臺初版。
    2.郭沫若,《管子集釋》,收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5年出版。
    3.謝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
    6月第1 版第1次印刷。
    4.羅根澤,《管子探源》,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11月25日出
    版。
    十一、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0年3月3
    版。
    十二、《商君書》
    1.朱師轍,《商君書解詁訂本》,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7月再
    版。
    2.高亨,《商君書注譯》,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版第1次
    印刷。
    十三、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961年7月第1版;1997年10月北京第5版第8次印刷。
    十四、《荀子》
    1.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2月4版。
    2.王先謙撰、沈嘯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
    局,1988年9月第1版;1997年10月北京第4次印刷。
    十五、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新華書局,1984年4
    月初版;1990年12月第2次印刷。
    十六、《史記》
    1.司馬遷,《史記》,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民國77年臺
    6版。
    2.司馬遷撰、吳見思評點,《史記論文》,臺北:台灣中華書局,民
    國76年臺2版。
    3.司馬遷撰、張森楷校注,《史記新校注稿》,臺北:中國學典館復
    館籌備處,民國56年。
    4.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
    初版。
    十七、《漢書》
    1.班固,《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百衲本,民國70年臺5
    版。
    2.班固撰、王先謙集解,《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44
    年出版。
    十八、《後漢書》
    1.范曄,《後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7年臺6版。
    2.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版。
    十八、史游,《急就篇》,長沙:岳麓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第1
    次印刷。
    十九、陳澔注,《禮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第1
    版;1996年3月第10次印刷,頁3。
    二十、許慎撰、段玉裁注,魯實先補正,《說文解字注》,臺北:黎
    明書局,民國80年增定8版。
    二一、劉熙撰、畢沅疏證,《釋名疏證》,臺北:廣文書局,民國68
    年4月再版。
    二二、《漢官七種》
    1.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王隆撰、胡廣注、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解詁》,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第1版。
    3.蔡質撰、孫星衍校集、周天游點校,《漢官點職儀式選用》,北
    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版。
    4.應劭撰、陶宗儀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儀》,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第1版。
    二三、王應麟,《漢制考》,臺北:華聯出版社,民國53年。
    二四、徐天麟,《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版第2次
    印刷。
    二五、徐天麟,《東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版第3次
    印刷。
    二六、萬斯同撰,劉祐仁點校,《東漢九卿表》,北京:中華書局,
    1984年第1版。
    二七、盧元駿註譯,《說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6年2
    月初版;民國77年9月修訂1版。
    二八、《鹽鐵論》
    1.桓寬撰、張敦仁考證,《鹽鐵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
    69年臺2 版。
    2.桓寬撰、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第1版第2次印刷。
    3.馬非百,《鹽鐵論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版。
    二九、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11月北京第3次印刷。
    三十、班固撰、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
    中華書局,1994年。
    三一、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1版
    第1次印刷。
    三二、李繼閔校注,《九章算術校正》,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
    社,199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三三、《風俗通義》
    1.應劭撰、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應劭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1980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三四、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第1版第2次印刷。
    三五、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第1版第
    4次印刷。
    三六、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百
    衲本,1995年4月台1版第7次印刷。
    三七、常璩,《華陽國志》,函海叢書,臺北:宏業書局,民國57年
    2月10日出版。
    三八、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11月第1
    版;1998年3月第7次印刷。
    三九、蕭吉,《五行大義》,北京:北京圖書館,1998年。
    四十、魏徵等,《群書治要》,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6年4月再
    版。
    四一、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述議》,北京:法律出版
    社,1999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四二、杜佑,《通典》,長沙:岳麓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1次
    印刷。
    四三、釋玄應,《一切經音義》,宛委別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民國70年10月初版。
    四四、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7年6月初
    版。
    四五、王夫之,《讀通鑒論》,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
    年。
    四六、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台灣中華書
    局,民國55年台1版。
    四七、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初版。
    四八、趙翼,《陔餘叢考》,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64年11月
    初版。
    四九、陳良傅等撰,《歷代兵制》,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民
    國58年9月初版。
    五十、鄭珍,《說文新附考》,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原刻景印。
    五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7
    月初版。
    五二、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臺北:台灣商務印
    館,民國59年1月台3版。
    五三、王念孫,《讀書雜志》,臺北:樂天書局,民國65年9月出
    版。
    五四、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宏業書局,
    民國64年8月。
    五五、中華書局編輯部,《中國歷代食貨典》,臺北:台灣中華書
    局,民國59年9月臺1版。
    五六、馬怡、唐宗瑜,《秦漢賦役資料輯錄》,太原:山西經濟出版
    社,1990年1月1版第2次印刷。

    貳、出土史料

    一、洪適,《隸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第1版。
    二、吳式分、陳介祺輯,《封泥考略》,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第
    1版。
    三、孫慰祖主編,《兩漢官印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年初版。
    四、羅福頤,《漢印文字徵》,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9年
    第1版。
    五、羅振玉、王國維,《流沙墜簡》(1912),北京,中華書局,
    1993年第1版。
    六、秦簡
    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0年第1版第1次印刷。
    2.---,《睡虎地秦墓竹簡》,臺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出版。
    3.劉信芳、梁柱編著,《雲夢龍崗秦簡》,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崗秦簡》,北京:
    中華書局,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長沙:岳麓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七、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0年9
    月臺1版。
    八、居延漢簡
    1.勞榦,《居延漢簡—圖版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之四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景印1版。
    2.勞榦,《居延漢簡—考釋之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之四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5年出版。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居延漢簡甲乙編》,北京:中
    華書局,1985年第1版。
    4.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7年第1版。
    5.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補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民國87年出版。
    6.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年第1版。
    7.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
    燧》,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版。
    8.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釋粹》,蘭州:蘭州大學
    出版社,1994年第1版。
    九、敦煌漢簡
    1.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第1版。
    2.吳礽驤、李永良等釋校,《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
    社,1991年第1版。
    3.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李均明、何雙全撰,《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年第1版。
    十一、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
    版。
    十二、連雲港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第1版。
    十三、林梅村、李均明輯,《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北京:文物出
    版社,1984年第1版第1次印刷。
    十四、張家山漢簡
    1.彭浩,《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
    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十五、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資料室編,《敦煌資料》第一輯,北
    京:中華書局,1961年。

    、專書

    一、中文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版。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第1版。
    王云度,《秦史編年》,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1版。
    左言東編著,《先秦職官表》,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7月北京
    第1版第1次印刷。
    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
    版社,1989年,第1版。
    白壽彝、廖德清、施丁主編,《中國通史-中古時代‧秦漢時期》,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頁。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上冊﹚,濟南:齊魯書社,
    1984年。
    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下冊﹚,濟南:齊魯書社,
    1985年。
    朱紹侯,《秦漢土地制度與階級關係》,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年。
    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第1
    版。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治安制度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4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9年3月初版。
    宋昌斌,《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史稿》,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1
    月第1版。
    宋昌斌,《編戶齊民-戶籍與賦役》,長春:長春出版社,2004年。
    余宗發,《雲夢秦簡中思想與制度摭》,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
    81年5月初版。
    呂思勉,《秦漢史》(1947),臺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72年3月
    臺6版。
    呂思勉,《中國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1
    版;1998年5月第2次印刷。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6
    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振宏、孫英民,《居延漢簡人名編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1997年第1版第1次印刷。
    李振宏,《居延漢簡與漢代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0月北
    京第1版第1次印刷。
    李惠村、莫曰達,《中國統計史》,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年
    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李劍農,《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北京:三聯書店,1957年12月第1
    版第1次印刷。
    吳昌廉,《漢代郡國上計制度之研究》,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83
    年9月初版。
    吳昌廉,《兩漢算人考》,台北:蘭臺出版社,民國86年9月初版1
    刷。
    吳福助,《睡虎地秦簡論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邢義田,《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6月。
    邢鐵,《戶等制度史綱》,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林甘泉,《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8月第1 版。
    林劍鳴,《簡牘概述》,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林劍鳴,《秦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台北縣:谷
    風出版社,1986年12月。
    翦伯贊,《先秦史》(194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2
    版。
    柳春藩,《秦漢魏晉經濟制度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3年,第1版第1次印刷。
    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4月
    第1版。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
    次印刷。
    徐富昌,《睡虎地秦簡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2年5月
    初版。
    馬非白,《秦集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臺北:弘文館,民
    國75年10月初版。
    馬新,《兩漢鄉村社會史》,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6月第1版第1
    次印刷。
    栗勁,《秦律通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高敏,《雲夢秦簡初探》,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高敏,《簡牘研究入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
    高敏,《秦漢史探討》,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
    1次印刷。
    高敏,《秦漢史論稿》,臺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8月
    初版1刷。
    韋慶遠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年。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0年8月第1版;1993年3月第4次印刷。
    莫曰達主編,《先秦.秦漢統計思想史》,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北京第1次印刷。
    陳中龍,《秦漢爰書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民國84年6月。
    陳直,《兩漢經濟史料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
    版。
    陳直,《漢書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一版;1979年再
    版。
    陳直,《史記新證》,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陳啟天,《商鞅評傳》,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再版。
    陳槃,《漢晉遺簡釋小七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75年第1版。
    曹旅寧,《秦律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第1版第1次印刷。
    郭道揚,《中國會計史稿》,武漢: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2年6
    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張傳璽,《秦漢問題研究》(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今言,《秦漢賦役制度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4
    月第1版第1 次印刷。
    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
    黃今言,《秦漢經濟史論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中業,《戰國變法運動》,長春:吉林大學,1990年。
    黃中業,《秦國法制建設》,瀋陽:遼瀋書社,1991年。
    黃綬,《兩漢行政史手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第
    1版第1次印刷。
    傅克輝,《魏晉南北朝籍賬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6月第
    1版第1次印刷。
    傅榮珂,《睡虎地秦簡刑律研究》,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
    年。
    賀昌群,《漢唐間封建土地所有形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6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古代篇﹚,臺北:弘文館,民國74年9
    月。
    童書業,《春秋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87年5月重版。
    程喜霖,《唐代過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第1版北京
    第1次印刷。
    趙秀玲,《中國鄉里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12
    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楊寬,《戰國史》(增訂版),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
    初訂5版。
    楊濤,《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臺北:文津出
    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8月1刷。
    熊鐵基,《秦漢軍事制度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5
    月。
    鄭有國,《中國簡牘學綜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鄭良樹,《商鞅及其學派》,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8月初
    版。
    鄭良樹,《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
    版;2001年3月第2次印刷。
    鄭學檬主編,《中國賦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9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黎東方,《先秦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初版;1995年
    修訂版。
    劉樂賢,《睡虎地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3年7月初
    版。
    錢劍夫,《秦漢賦役制度考略》,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6
    月第1版第1 次印刷。
    錢穆,《國史大綱》(1940),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3
    月修訂17版。
    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第1
    版。
    蕭璠,《先秦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民國68年初版;民國74年
    再版。
    韓連琪《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8月。
    韓國磬,《中國古代法制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
    版;1997年北京第2次印刷。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地圖出版社,1982年第1版。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
    (1961),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6年6月景印
    四版。

    二、日文及日人之研究

    大庭脩撰、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年3 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永田英正,《居延漢簡研究》,京都:同朋舍,1989年10月30日初
    版。
    池田溫撰、韓國磬譯,《中國古代籍帳研究》,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
    究所,1979年;中譯本,臺北:弘文館出版社,民國74年11月初
    版。
    好並隆司,《商君書研究》,廣島:溪水社,平成4年(1992年)。
    西定生,《中國古代帝國形成構成-二十等爵制研究-》,
    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1年3月25日初版;1998年10月20日第
    5刷。另有中譯本,見武尚清譯,《二十等爵制》,北京:國際文
    化出版社公司,199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堀毅,《秦漢法制史論考》(中譯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8月。
    富谷至,《秦漢刑罰制度研究》,京都:同朋社,1998年。
    森鹿三,《東洋學研究—居延漢簡篇》,京都:同朋舍出版部,昭和
    50年3月31日發行。
    鎌田重雄,《漢代史研究》,東京:川田書房,1948年出版。

    三、英文及西人之研究

    Michael Loewe Record of Han Administration,2vols.
    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英﹚崔瑞德、魯惟一著、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1995年10月第4次印
    刷。

    肆、期刊論文

    一、中文

    于琨奇,〈秦漢戶賦與魏晉戶調源流考〉,《新史學》,民國80年3
    月。
    王子今,〈關於居延“車父”簡〉,《簡帛研究第二集》,法律出版
    社,1996年。
    王好立,〈“閭左”辨疑〉,《歷史研究》1978年第11期。
    王素、宋少華、羅新,〈長沙走馬樓簡牘整理的新收穫〉,《文物》
    1999年第5期。
    王毓銓,〈漢代“亭”與“鄉”不同性質不同行政系統說〉,《歷史
    研究》1954年第2期。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3
    期,後收入《萊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第1版。
    田人隆,〈“閭左”試探〉,《中國史研究》1979年第2期。
    田澤濱,〈漢代的更賦貲算與戶賦〉,《東北師大學報》第6期,
    1984年。
    包林,〈商鞅變法〉,《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75年第3期。
    冉昭德,〈試論商鞅變法的性質〉,《歷史研究》1957年第6期。
    曲守約,〈漢代之亭〉,《大陸雜誌》第12卷第12期﹙1955年﹚。
    朱紹侯,〈軍功爵制試探〉,《開封師院學報》1978年第1期。
    朱紹侯,〈秦軍功爵制簡論〉,《河南師大學報》1979年第6期。
    沈元,〈居延漢簡牛籍校釋〉,《考古》1962年第8期。
    杜正勝,〈「編戶齊民」的出現及其歷史意義-編戶齊民的研究之
    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本第3分,1983
    年。
    杜正勝,〈從封建制度到郡縣制的土地權屬問題〉,《食貨月刊》復
    刊14、9、10期,1985年。
    杜正勝,〈從爵制論商鞅變法所形成的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研究所集刊》第56本第3分,1985年。
    李孝林,〈從雲夢秦簡看秦朝的會計管理〉,《江漢考古》第3期,
    1984年。
    李均明,〈張家山漢簡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先秦秦漢史》2002
    年第5期。
    李清和,〈論商鞅變法〉,《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
    李解民,〈開阡陌辨正〉,《文史》第1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李解民,〈睡虎地秦簡所載魏律研究〉,《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第
    1期。
    李學勤,〈銀雀山簡《市法》講疏〉,《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
    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
    李學勤,〈初讀里耶秦簡〉,《文物》2003年第1期。
    吳昌廉,〈秦漢「自占」制度初探〉,《第一屆簡牘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2年。
    吳益中,〈秦什伍連制度坐初探〉,《北京師院學報》1988年第2
    期。
    吳榮曾,〈監門考〉,《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3輯。
    吳樹平,〈秦代社會的階級和階級關係-讀雲夢秦簡札記之一〉,
    《文物》1977年第3期。
    宋敏,〈論秦的土地國有制〉,《求實學刊》1980年第4期。
    辛得勇,〈閭左臆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4期。
    邢義田,〈漢代案比在縣或在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60本第2分,民國78年6月。
    邢義田,〈尹灣漢墓木牘文書的名稱和性質-江蘇東海縣尹灣漢墓出
    土簡牘讀記之一〉,《大陸雜誌》第95卷第3期,民國86年9月15日
    出版。
    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考古短期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十一號
    秦墓發掘報告〉,《文物》1976年第6期。
    何雙全,〈《漢簡‧鄉里志》及其研究〉,《秦漢簡牘論文集》,蘭
    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何雙全,〈居延漢簡研究〉,《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二號,台北:
    蘭臺出版社,1996年。
    邵台新,〈試論漢代農戶的“一家五口”〉,《秦漢史論叢》第五
    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長江流域第二期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掘
    簡報〉,《文物》1974年第6期。
    岳慶平,〈漢代“賦額”試探〉,《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4期。
    胡大貴、馮一夏,〈試論秦代徭戍制度〉,《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1987年第6期
    胡炳權、寶志強,〈商鞅變法〉,《歷史教學》1961年第8、9期。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張家山三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
    1985年第1 期。
    施鈞、金戈,〈談商鞅變法〉,《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74年
    第3期。
    施偉青,〈從秦簡看戰國時期秦國保護“人力”的措施〉,《中國社
    會經濟史研究》1985年第3期。
    施偉青,〈也論秦自商鞅變法以後的土地制度〉,《中國社會經濟史
    研究》1986年第4期。
    孫筱,〈秦漢戶籍制度考述〉,《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地圖的整
    理〉,《文物》1975年第2期。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駐軍圖整理簡
    報〉,《文物》1976年第1期。
    馬先醒,〈「坐」與「連坐」〉,《簡牘學報》第10期,1981年。
    馬非百,〈秦漢經濟史料(七)-租稅制度〉,《食貨半月刊》1953
    年第3卷第9期。
    馬新,〈編戶齊民與兩漢的人口控制〉,《先秦秦漢史》1997年第1
    期。
    高尚志,〈秦簡律文中的「受田」〉,《秦漢史論叢》第三輯,1986
    年。
    高恒,〈“嗇夫”辨正〉,《法學研究》1980年第3期。
    高恒,〈漢代上計制度論考-兼評尹灣漢墓木牘《集簿》〉,《尹灣
    漢墓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第1次印
    刷。
    高敏,〈關於秦時服役者年齡探討〉,《鄭州大學報》1978年第2
    期。
    高敏,〈“有秩”非“嗇夫”辨〉,《文物》1979年第3期。
    高敏,〈從雲夢秦簡看秦的幾項制度〉,《雲夢秦簡初探》,鄭州,
    河南人民出版,1979年第1版。
    高敏,〈秦漢戶籍制度〉,《求索》1987年第1期,後收入《秦漢史
    探討》一書。
    高敏,〈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看西漢前期的土地制度-讀《張
    家山漢墓竹簡》札記之三〉,《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3期。
    栗勁,〈〈睡虎地秦墓竹簡〉譯注斠補〉,《吉林師大學報》1984
    年第5期。
    祝瑞開,〈漢代的公田和假稅-附說秦的「受田」和「租」
    「賦」〉,《西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
    郭人民,〈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其歷史意義〉,《新史學通訊》1953年
    第3期。
    陳乃華,〈關於秦漢刑事連坐的若干問題〉,《山東師大學報》1987
    年第6期。
    陳明光,〈秦朝傅籍準蠡測〉,《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1
    期。
    陳槃,〈由漢簡中之軍吏名籍說起〉,《大陸雜誌》第2卷第8期。
    張金光,〈秦自商鞅變法後的租賦繇役制度〉,《文史哲》1983年第
    1期。
    張金光,〈試論秦自商鞅變法後的土地制度〉,《中國史研究》1983
    年第2期。
    張金光,〈商鞅變法後秦的家庭制度〉,《歷史研究》1986年第6
    期。
    張金光,〈商鞅變法後秦的家庭制度〉,《歷史研究》1989年第5
    期。
    張金光,〈秦戶籍制度考〉,《漢學研究》第12卷第1期﹙1994
    年﹚。
    許倬雲,〈春秋封建社會的崩解和戰國社會的轉變〉,《中國上古史
    (待定稿)》第三本,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74
    年。
    逢振鎬,〈試論秦漢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中國史研究》1986年
    第3期。
    黃今言,〈秦代租賦徭役制度初探〉,《秦漢史論叢》第一輯,西
    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
    黃盛璋,〈雲夢秦簡辨正〉,《考古學報》1979年第1期。
    葉玉華,〈商鞅變法與西方秦國以及秦漢統一帝國封建制的成長〉,
    《歷史教學》1957年第12期。
    葉茂,〈秦漢的外徭與居役〉,《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2期。
    齊思和,〈封建制度與儒家思想〉,《燕京學報》第22期,1937年。
    齊思和,〈戰國制度考〉,《燕京學報》1938年第24期;後收入《中
    國史探研(古代篇)》一書,弘文館出版,民國74年9月初版。
    齊思和,〈商鞅變法考〉,《燕京學報》1947年第33期;後收入《中
    國史探研(古代篇)》一書,弘文館出版,民國74年9月初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文物處、龍山縣文物管
    理所,〈南龍山里耶戰國-秦代古城一號井發掘簡報〉,《文物》
    2003年第1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懷化市文物處、沅陵縣博物館,〈沅陵虎
    溪山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第1期。
    彭浩,〈秦《戶律》和《具律》考〉,《簡帛研究》第一輯,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程敦復,〈漢代的案比和上計制度〉,《先秦秦漢史》1987年第8
    期。
    勞貞一,〈居延漢簡考證〉《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上冊,臺北:藝
    文印書館,民國65年初版。
    賀潤坤,〈論秦的宗法制度-兼談胡亥篡位與秦朝滅亡的根本原
    因〉,《文博》1990年第5期(秦文化.秦俑研究刊)。
    傅舉有,〈論漢代民貲的登記及有關問題〉,《中國史研究》1988年
    第3期。
    楊禾丁,〈「門」「監門」〉,《中華文史論叢》第3期,1983
    年。
    楊禾丁,〈論秦簡所載魏律“假門逆旅”〉,《四川大學學報》1985
    年第1期。
    楊作龍,〈漢代奴婢戶籍問題商榷〉,《中國史研究》1985年第2
    期。
    楊華,〈商鞅變法與秦兵制〉,《文博》1999年第6期。
    楊師群,〈從雲夢秦秦簡看秦的國有制經濟〉,《中國古代史》1995
    年第9期。
    楊劍鳴,〈秦代的口賦、徭役、兵役制度初探〉,《考古與文物》
    1987年第5期。
    楊寬,〈論商鞅變法〉,《歷史教學》1955年第9期。
    楊寬,〈春秋時代楚國縣制的性質問題〉,《中國史研究》1981年第
    4期。
    楊寬,〈雲夢秦簡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農業制度〉,《上海博物館集
    刊-建館三十週年特輯》,總第2期﹙1983年﹚;後收入《楊寬古
    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
    刷。
    楊樹藩,〈漢代鄉亭制度研究〉,《大陸雜誌》第11卷第10期﹙1955
    年﹚。
    臧知非,〈先秦什伍鄉里制度試探〉,《人文雜誌》1994年第1期。
    臧知非,〈“假門逆旅”新探〉,《中國史研究》1997年第4期。
    葛劍雄,〈秦漢的上計和上計吏〉,《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3
    輯。
    裘錫圭,〈湖北江陵鳳凰山10號漢墓出土簡牘考釋〉,《文物》1974
    年第7期。
    裘錫圭,〈嗇夫初探〉,《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蔣非非,〈秦代謫戍、贅婿、閭左新考〉,《中國古代史》1995年第
    11期。
    管東貴,〈戰國至漢初人口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50本第四分,1979年。
    管東貴,〈從漢簡看漢代邊塞的奉廩制〉,《陶希聖先生八秩榮慶論
    文集》,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68年。
    劉海年,〈秦漢「士伍」的身份與階級地位〉,《文物》1978年第2
    期。
    樊志民,〈試論初秦末期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古代史》
    1995年第9期。
    翦伯贊,〈秦漢歷史上的若干問題〉,《歷史學》1979年1期。
    潘策,〈從睡虎地秦墓竹簡看秦的土地政策〉,《江漢考古》1983年
    第2期。
    盧星,〈試論秦漢謫戍的幾個問題〉,《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
    科學社會版)1988年第4期。
    盧建一、王猶升,〈從居延漢簡看漢代戶籍制度-居延漢簡學習札
    記〉,《西北史地》1991年第1期。
    錢劍夫,〈漢代「案比」制度的淵源及其流變〉,《先秦秦漢史》
    1988年第7期。
    熊鐵基,〈秦代賦稅繇役制度初探〉,《華中師院學報》1978年第1
    期。
    魏萍、史炳軍,〈秦專制制度成因探討〉,《文博》1996年第4期。
    謝桂華,〈 “尹灣漢墓簡牘”的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秦漢史
    論叢》第七輯,1998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韓連琪,〈漢代的田租口賦和繇役〉,《文史哲》1956年第7期。
    韓連琪,〈漢代的戶籍和上計制度〉,《先秦兩漢史論叢》,濟南:
    齊魯書社,1986年8月。
    羅開玉,〈秦律中的徭、戍問題-讀雲夢秦簡札記〉,《考古》1980
    年第6期。
    羅開玉,〈秦國“什伍”、“伍人”考-讀雲夢秦簡札記〉,《四川
    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羅開玉,〈秦國鄉、里、亭新考〉,《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5期。
    羅開玉,〈秦國傅籍制度考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集刊》第三
    集,長沙岳麓出版社,1983年。
    蘇誠鑒,〈頭會箕斂與八月算人〉,《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1期。
    龔鵬九,〈秦漢的民爵、囚徒和謫發〉,《邵陽師專教與學》(文
    科)1981年第3期。

    二、日文或日文之研究

    大塚伴鹿,〈商君法秦墓竹簡〉,《東方》6號,1978年。
    太田幸男,〈商鞅變法再檢討、補正〉,《歷史學研究》第483
    號,1980年。
    太田幸男,〈睡虎地秦墓竹簡「室」、「戶」、「同居」
    〉,《西定生博士還曆紀念.東國家
    農民》,山川出版社,1983年。
    太田幸男,〈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室」、「戶」、
    「同居」〉,《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99冊,1986
    年。
    平中苓次,〈居延漢簡漢代財產稅〉,《立命館大學人文科學研
    究所紀要》1953年第1期。
    永田英正,〈禮宗簡徐宗簡〉,《東洋史研究》28卷2、3
    號合刊,1969年。
    古賀登,〈盡地力說.阡陌制補論-主雲夢出土秦簡
    -〉,《早稻田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紀要》第32號,1978年。
    加藤繁,〈關於算賦小研究〉,《中國經濟史考證》﹙中譯本﹚,臺
    北:稻鄉出版社,民國80年2月。
    池田溫,〈睡虎地出土竹簡伍制〉,《中村治兵衛
    先生古稀紀念東洋史論叢》,刀水書房,1986年。
    好並隆司,〈商鞅〈分異令〉秦朝權力〉,《歷史學研究》第
    494號,1981年。
    佐藤武敏撰、姜鎮慶譯,〈漢代得戶口調查〉﹙1967﹚,原載於《集
    刊東洋史》,後收入《簡牘研究譯叢》第二輯。
    佐竹靖彥,〈秦國家族商鞅分異令〉,《史林》第63卷第1
    號,1980年。
    重近啟樹,《秦漢國民農民》,《歷史學研究》別冊特集,1979
    年。
    重近啟樹,〈秦漢鄉里制諸問題〉,《歷史評論》第403
    號,1983年。
    堀敏一,《中國律令農民支配》,《歷史學研究》別冊.《一九
    七八年歷史學研究會大會報告》。
    堀敏一,〈漢代七科謫起源〉,《駿台史學》第57號,1982
    年。
    堀敏一,〈古代身分制身分觀念〉,《駿台史學》第67
    號,1986年。
    堀毅,〈(書評)富谷至:〈連坐制周邊〉〉,《法制史研
    究》第36號,1986年。
    越智重明,〈秦商鞅變法〉,《社會經濟史學》37-
    4,1971年。
    富谷至,〈秦漢庶人士伍.覺書〉,《中國士大夫階級
    地域社會關連總合的研究》,1983年。

    三、韓人之研究

    尹在碩,〈睡虎地秦簡《日書》所見“室”的結構與戰國末期秦的家
    族類型〉,《中國古代史》1995年第11期。
    金燁著,劉順達、周業溫合譯,〈雲夢出土秦簡與秦、漢初之徵兵適
    令〉,《簡牘學報》第10期,1981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