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棋淞
論文名稱: 國中融合式體育之實施現況與困境調查研究
指導教授: 杜正治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融合式體育身心障礙學生國民中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旬在探討臺北市與新北市國中體育教師對於實施融合式體育的看法及實施上所遇到的困境,分析不同背景變相的體育教師在融合式體育看法的差異性。研究方式採問卷調查法,以自編的「國中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體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以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國中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所得的資料以描述統計、 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雪費事後比較法加以處理,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與新北市現階段僅有80%知道融合式體育,而其中絕大多數體育教
    師對融合式體育還處於初步接觸階段。
    二、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身心障礙學生的教學上最缺乏教具、器材及設備,其次
    為缺乏專業人員或熟悉該生狀況的人員於上體育課時,在旁協助。
    三、臺北市與新北市五成的體育教師認為在教學知能與處理身心障礙學生的特
    殊狀況能力不足。
    四、臺北市與新北市有超過6成體育教師對於「減少收有身心障礙學生之普通
    班的班級人數」、「辦理有關融合教育的教師研習活動」實施政策表示肯
    定。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eachers’ perspectives, variances of which based on their background, and challenges confronted while implementing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both in Taipei and Xinbei cities. The instrument is the self-developed “Questionnaire of Status and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Practice of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b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nts consisted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in both citi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tudent’s t, and ANOVA with Scheffé were employed to process the obtained data.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above were as follows:

    1.Only 80% of participants were aware of inclusive physical education, of whom the majority were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2.Among the most needed in education for special needs students were teaching aides, material and devices, followed by professionals and paraprofessionals.
    3.Approximately 50%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revealed the need for expertise in speci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and behavior management involved in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4.Over 60% of participants positively responded to the following two items: “A decease of special needs student number in the regular class”, and “An offer of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8 第三節 名詞釋義…………………………………………………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融合教育之意涵與實施現況…………………………11 第二節  融合式體育之概論……………………………………20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36 第四節  研究程序………………………………………………5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54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56 第一節 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國中融合式體育之實施現況分析……………………………………………………………………56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對融合式體育看法之差異情形………86 第三節  臺北市與新北市公立國中融合式體育之教學困境…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3 第一節  結論……………………………………………………113 第二節  建議……………………………………………………118 引用文獻……………………………………………………………121 中文部分……………………………………………………………121 英文部分……………………………………………………………130 附錄…………………………………………………………………133 附錄一 專家學者名單……………………………………………133 附錄二 國中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體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調查問卷【專家效度】……………………………134 附錄三 國中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體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調查問卷【預試】…………………………………147 附錄四 國中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體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研究調查問卷…………………………………………………………154 表 次 表2-1 我國與融合教育相關之法律條文………………………18 表3-1 新北市學校抽樣分配……………………………………35 表3-2 臺北市學校抽樣分配表…………………………………35 表3-3 融合式體育看法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43 表3-4 融合式體育看法量表……………………………………47 表3-5 融合式體育看法量表轉軸後之因素分析摘要表………49 表3-6 融合式體育看法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52 表4-1 臺北市與新北市性別之次數分配表……………………57 表4-2 臺北市與新北市年齡之次數分配表……………………58 表4-3 臺北市與新北市教學年資之次數分配表………………59 表4-4 臺北市與新北市最高學歷之次數分配表………………60 表4-5 臺北市與新北市教育背景之次數分配表………………61 表4-6 臺北市與新北市擔任職務之次數分配表………………63 表4-7 臺北市與新北市背景變項之次數分配表………………64 表4-8 臺北市與新北市學校規模之次數分配表………………65 表4-9 臺北市與新北市教學經驗之次數分配表………………66 表4-10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融合式體育瞭解之現況分析摘要表67 表4-11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讀普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一起參與學校活動情形之現況分析摘要表……………………68 表4-12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負責推動特殊教育工作、建立學校特殊教育支援系統、召開安置會議、協助處理特殊教育學生申訴案件等事宜之組織之現況分析摘要表…………………………………70 表4-13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課的安置情形之現況分析摘要表……………………………………………………71 表4-14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學校身心障礙學生的體育課教師之現況分析摘要表……………………………………………………72 表4-15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特教班的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課的主要上課型態之現況分析摘要表……………………………………74 表4-16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之身心障礙學生實施體育教學時,是否結合校內、外之專家人士支援現況分析摘要表……………76 表4-17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學校身心障礙學生的體育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之現況分析摘要表………………………………………78 表4-18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身心障礙學生實施體育教學時,採用場地之現況分析摘要表…………………………………………79 表4-19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安置在普通班的身心障礙學生體育課的主要上課型態之現況分析摘要表……………………………81 表4-20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對身心障礙學生體育教學使用之器材、教具,根據教學計畫自行設計製作或購買之現況分析摘要表…………………………………………………………………82 表4-21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身心障礙學生的體育教學是否由任課體育教師自行規劃實施之現況分析摘要表……………………84 表4-22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覺得身心障礙學生對體育課的一般反應之現況分析摘要表……………………………………………85 表4-23 國中體育教師對融合式體育實施現況看法情形統計表86 表4-24 性別在融合教育式體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89 表4-25 年齡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1 表4-26 教學年資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3 表4-27 最高學歷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5 表4-28 教育背景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7 表4-29 目前職務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9 表4-30 任教區域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0 表4-31 學校規模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2 表4-32 教學經驗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4 表4-33 背景變項在融合教育看法之差異彙整表………………105 表4-34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身心障礙學生實施融合式體育教學困境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09 表4-35 臺北市與新北市在國中推動融合教育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做法之現況分析摘要表……………………………………111 圖 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33 圖3-2 研究之步驟流程圖………………………………………54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2007)。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12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D0050046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6)。2006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2008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papmh.org.tw/ugC_AboutUs5-3-1.asp
    王天苗(1994)。啟智工作的省思—朝向人性化、本土化的發展。特殊教育季刊,50,5-14。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
    王天苗(1999)。融合教育的理念。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殊殊教育年刊--迎千禧談特教。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
    王大延、蔡昆瀛(2002)。臺北市幼兒園所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王振德(2002)。教育改革、九年一貫課程與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季刊,82,1-8。
    毛連塭、許素彬(1995)。當前特殊教育的兩個重要理念。特教新知通訊,2(3),1-2。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打造二十一世紀身心障礙體育之願景白皮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臺北市。
    曲俊芳(1998)。國中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及其教師所遭遇困難及支援服務需求之研究—以兩名腦性麻痺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竹師實小融合班(2000)。十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竹師實小融合班編印。
    杜正治、陳弘烈、卓俊伶、闕月清(譯)(2000)。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 (Downs, P., 1995)
    何茂松(2000)。九年一貫新課程與融合式教育的體育、適應體育之因應。國教新知,46,2,43-57。
    邱上真 (2001)。普通班教師對特殊需求學生之因應措施、所面對之困境以及所需之支持系統。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中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1-26。
    林寶山(1992)。特殊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出版。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秋慧(1997)。南亞工商專校特殊體育教學分析。南亞學報,17,167-182。
    周宏室、陳金盈、蔡欣延、陳文長、林政德(譯)(2003)。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新北市:藝軒。(Lieberman, L. J., & Houston-Wilson, C., 2002)
    吳淑美(1997)。融合式班級設立要件。特教新知通訊,4(8),1-2。
    吳昆壽(198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 (7),1-4。
    吳武典(1998a)。教育改革與特殊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3,197-219。
    吳武典(1998b)。特殊教育學術國際學術交流的經驗與啟示。特殊教育季刊,60,1-7。
    吳武典(2004)。特殊教育的基本原理。載於何英奇主編,心理與特殊教育新論,(193-220)。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泰億(2005)。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英華(2005)。國中智能障礙學生體適能與適應體育教學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南台灣第一所融合教育實驗小學喜見雛形。(1998年6月4日)。民生報。
    洪儷瑜(1994)。美國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統合的趨勢-兼談「以普通教育為首」。中英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洪雪萍(1998)。國小教師對智能障礙態度與歸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施大立(1997)。國中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范文良(1995)。臺北市立啟明學生體能活動現況與展望。殘障體育運動會刊,3,24-26。
    姚佩如(2003)。國中融合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孫淑柔(1995)。從隔離到完全包含—談特殊兒童安置的新趨勢。特殊教育季刊,55,13-17。
    教育部(1979)。國民教育法。中華民國68年5月23日(68)台統(一)義字第2523號公佈。
    教育部(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1996)。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專題研究研究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7)。特殊教育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年12月1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27
    教育部(1997a)。全國各級學校障礙學生普查暨體育課安置狀況調查。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7b)。國內各級學校特殊體育教學現況調查。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教育部(1999a)。「發展與改進特殊教育計畫」--加強身心障礙學生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b)。適應體育教學中程發展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增進適應體育發展方案。2003年12月11日台體字第0920182285號公布。
    教育部(2004)。「融合教育」(inclusion education)。教育部電子報,69。2005年10年1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069/dic.htm。
    教育部(2008)。特殊教育統計。特殊教育通報網。2008年12月1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許朝信(1998)。高屏地區國小教師教室內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台東縣。
    陳琦 譯(1993)。容納殘障學生於普通班級中。特教新知通訊,1(5),6。
    陳福順(2001)。國小特殊體育實施現況與意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理哲(2002)。國民小學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陳勇祥(2002)。從融合教育的觀點談資源教室的定位與走向。特殊教育季刊,85,24-26。
    陳慧如(2007)。融合式體育教學策略運用於中度智能障礙學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8)。相關法令。2008年10月5日,取自http://3d.nioerar.edu.tw/2d/special/law/law_0101.asp
    郭為藩(1998)。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臺北市:文景。
    郭世育(2002)。高職特殊教育班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蓓莉(1998):資源教室方案應提供的支援服務。特殊教育季刊,67,1-5。
    張羽良(2006)。聯合國通過殘障者權利公約。大世紀時報,1版。
    游添燈。(1996)。肢體生體育教學之我見。國民體育季刊,25,26-33。
    鈕文英(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程淑麗(2006)。國中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灣臺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月嬋(1997)。智能障礙學生之體育教學策略。身心障礙教育的革新與展望。臺北市: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375-389。
    黃月嬋(2006)。適應體育教師專業師資課程專案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黃瑛綺(2002)。國小融合教育班級教師教學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葉宏達(2005)。國民小學普通班實施適應體育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溫惠君(2001)。融合教育指標及其特殊教育績效之探討----以障礙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瑞文(2002)。國民中學教師對聽覺障礙學生融合教育的看法與支持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麗月(1999)。從特殊兒童的融合教育談學校行政的配合。特教新知通訊,6(1),1-4。
    鄭麗媛、謝錦城、吳淑美(2002)。融合式體育教學對健康體能之影響。體育學報,32,125-132。
    蔡長啟(1977)。特殊體育應有的措施。國民體育季刊,6(4),4-9。
    蔡明富(1998)。融合教育及其對班級經營的啟示。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349-380。
    蔡銘坤(2005)。臺北市國中體育教師之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佳芬(2005)。高高屏國小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之態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蔡菊芬(2007)。高中職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實施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黎慧欣(1996)。國民教育階段教師與學生家長對融合教育的看法與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裕豐(1997)。殘障者適應體育運動的演進及發展趨勢。特殊教育,62,1-5。
    潘倩玉(2007)。特殊學校學生適應體育課程的身體活動。體育學報,40(1),105-118。
    賴復寰(1998)。殘障體育運動概論。殘障體育運動會刊,6,34-36。
    盧安琪 (2001)。過動兒教師壓力知覺與因應策略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謝政隆(1998)。國小教育人員對完全融合模式之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謝明儒(2005)。臺中市國小適應體育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
    謝玉姿(2004)。合作學習介入融合式體育對智能障礙學童師生與同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東儒、黃琢嵩(2008)。21世紀第一個人權公約。自由時報電子報。2008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12/today-o2.htm
    簡清得(2005)。國中健體領域教師對實施適應體育之意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韓繼承(2002):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闕月清、游添燈(1998)。適應體育的理論與基礎。適應體育導論(頁3-5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
    闕月清(2002)。適應體育教學與課程。教育部九十一年度適應體育種子教師研習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闕月清(2003)。身心障礙類學生之體適能提升。學校體育,13(5),36-41。
    鐘梅菁(2000)。學前教師實施融合教育之專業知能與困擾問題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鍾旻樺(2008)。適應體育教學對智能障礙學生動作技能表現影響之研究—以操作性技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饒敏 (1996)。臺北市國民中學普通班教師對身心障礙學生回歸主流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份
    Adams, R. D.(1982)Teacher development. A look at change in teacher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across tim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33(4),40-43.
    Block, M. E., & Zeman, R. (1996). Including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in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Effects on nondisabled childre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3, 38-49.
    Downs, P. & Williams, T. (1994).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integration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activity settings: A European comparison.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11, 32-43.
    Downs, P. (1995). An Introduction to inclusive practices. Canberra: Australian Sport Commission.
    Davis, S.W. (1994). Full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disabilities:how do administrators and teachers feel about it?(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1994).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DeVellis R. F.(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Fender, M. J., & Fiedler, C. (1990). Preservice preparation of regular educators-a national survey of curricular content in introductory exceptional children and youth course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13,332(3-4), 203-209.
    Hunt, P., Farron-Davis, F., Beckstead, S. Curtis, D., & Goetz, L.(1994).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placement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versus special class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s with Severe Handicaps, 19, 200-214.
    Hallahan, D.P., &Kauffman, J.M. (1994). Exceptional Children: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Needham Heights, MA:Allyn&Bacon.
    Lieberman, J. L., James, R. A. & Ludwa, N. (2004). The impact of inclus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 & Dance, 75(5), 37-55.
    Madhumita, P. & Abraham, G. (2004). Handbook of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educators, administrators, and planners: within wall, without boundaries. Sage Publications Ltd.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Reconstructing and Inclusion (1995).
    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ve education. New York: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utnam,J.W. Spiegel,A.N., & Bruininks,R.H.(1995). Future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and inclus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A delphi investigation. Exceptional Children,61,553-576.
    Ross, F.C., & Wax, I. (1993). Inclusionary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and/or learning disabilities:Issues in teacher readines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639251).
    Rodriguez, D., & Tompkins, R.(1994).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all student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9 619)
    Smith, T.E.C. et al(1995).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lnclusive Settings. Boston:Allyn & Bacon.
    Smith, T.E.C., Polloway, E.A., Patton, J.R., & Dowdy, C.A.(199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s(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Stainback, w., & Stainback, S.(1996). Controversial issues confronting special education:Divergent perspectives. Needham Heights:Allyn and Bacon.
    Sailor,W., Gee,K., & Karasoff,P. (1996). School restructuring and full inclusion.In M. Snell(Ed.), Systematic intruction of students with severe handicaps (4th ed.,pp.1-82).Columbus,OH: Charles Merrill Publishing Co.
    Siegel, J. & Jausovec, N. (1994). Improving teacher’attitudes toward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4 120)
    Will, M.C. (1986). Educatio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problems: A shared responsibility. Exceptional Children, 52(5), 411-416.
    York, J., &Tundidor, M. (1995). Issues raised in the name of inclusion:Perspectives of educations,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Association for Person with Severe Handicaps, 20(1), 311-344.
    Yell, M. L. (1998). The legal basis of inclus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2), 70-73.
    Williams, D. (1990). Listening to today's teachers: they can tell us what tomorrow's teachers should know.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13 (3),149-153.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