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貞惠
Wang, Chen-Hui
論文名稱: 不同特性的網路遊戲參與者對網路遊戲犯罪行為知覺差異之分析
Awareness of criminal behavior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online game player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網路遊戲遊戲特性網路遊戲犯罪行為
英文關鍵詞: online game, online game property, criminal behavior of online game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56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年來網路遊戲變成熱門的休閒活動,卻衍生不少犯罪問題。本研究旨在探討網路遊戲特性與犯罪行為之關係。目的:1. 瞭解目前網路遊戲及參與者的現況;2. 瞭解網路遊戲參與者認同之遊戲特性;3. 瞭解網路遊戲參與者犯罪知覺情形;4. 分析遊戲參與者人口統計變項與網路遊戲特性之關係;5. 探討遊戲參與者人口統計變項與網路遊戲犯罪行為知覺之關聯;6. 分析網路遊戲特性集群與遊戲犯罪行為知覺之關聯。研究方法以文獻整理、新聞分析與網路問卷調查,在2015年9月期間取得有效樣本401份。分析方法使用SPSS20.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集群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卡方檢定進行分析。研究結果:1. 網路遊戲參與者人口可依特性分為「重度資深經濟型玩家、中度年輕玩家、輕度高學歷玩家」;2. 網路遊戲參與者認同之遊戲特性可分為「簡單小遊戲型、角色主題任務型、連線對戰社群型、全面重視型」;3. 犯罪知覺接近程度依序為外掛程式、買賣詐欺、假冒身分竊取帳密虛寶、社交工程、冒用名義申請帳號或購買點數。4. 不同人口集群在競爭挑戰性、匿名性、虛擬性上有差異,與遊戲特性集群有顯著相關;5. 遊戲參與者人口集群與身份竊盜、利用工具、其他衍生之犯罪有顯著相關;6. 網路遊戲特性集群與身份竊盜、遊戲詐騙、利用工具、利用系統漏洞有顯著相關。研究建議根據研究結論之遊戲人口、特性以及常見犯罪以及特性與犯罪相關的元素,作為遊戲玩家、遊戲公司以及犯罪調查上之參考;後續研究上建議可加入訪談、田野調查以及實際參與的研究方式,深化研究內涵。

In recent years, online games has gained significant interest in many people’s leisure activity but they also can result in criminal issue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game features and criminal acts. Here are the objectives: 1. To underst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online games and online gamers. 2. To understand how well the gamers acknowledge the game features. 3. To understand the gamers’ degree of awareness to the criminal behaviors. 4.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gamers’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and the game features. 5. To examine the relation between gamers’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and gamers’ degree of awareness to the criminal behaviors. 6.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online-game features cluster and gamers’ awareness to the criminal behaviors. The research us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luster analysis, one-way ANOVA and Chi-square test for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 1. The gamer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types, “severe addictive gamer,” “moderate young gamer,” and “mild high-educated gamer.” 2. The game features acknowledged by online gamers are “simple type,” “role-play and task-oriented type,” “social battle type,” and “all-included type.” 3. The criminal behaviors that are aware by gamers are (level in descending order): plugins, trading fraud, identity theft, social engineering, and impersonating for opening accounts or buying points. 4. “Challenging,” “Anonymity,” and “Virtuality” work different on gamer type and gamer type ha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game feature type. 5. Different gamer type ha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identity theft, crime through instrumen or other criminal related issues. 6. Gamer type ha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on identity theft, fraud, crime through instrumen, and system vulnerability.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benefits for online gamers, game companies, and crime investigation according to gamer popularity, game features, common criminal behaviors, and the elements in features and criminal related issue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results, researchers are suggested to explore the criminal issues by taking interviews, conduct field studies; using practical methods to enrich this stud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 誌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4 第六節 名詞釋義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網路遊戲的特性分析 6 第二節 網路遊戲的犯罪行為分析 14 第三節 網路遊戲特性與犯罪之相關分析 20 第四節 網路遊戲參與者特質相關研究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3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4 第五節 資料分析 39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41 第一節 網路遊戲參與者人口統計分析 41 第二節 網路遊戲參與者認同之遊戲特性現況 51 第三節 網路遊戲參與者犯罪知覺情形 58 第四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遊戲參與者對網路遊戲特性之差異 62 第五節 遊戲參與者人口統計變項與網路遊戲犯罪知覺之關聯 65 第六節 網路遊戲特性集群與遊戲犯罪知覺之關聯 6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79 第一節 結論 79 第二節 建議 83 引用文獻 85 附錄 93 附錄一 93

于正雯 (2005)。角色扮演於電腦教學遊戲之研究-以五上社會科台灣的自然環境單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大紀元 (2007)。台灣線上遊戲玩家結構改變 輕度玩家崛起。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2/26/n1630521.htm
王得泰 (2008)。網路遊戲中虛擬資產的法律性質研究-技術與產業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王維聰、王建喬 (2003)。數位遊戲式學習系統。科學發展,467,46-51。
王盟傑 (2014)。線上遊戲持續使用意圖之研究-以英雄聯盟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市。
石民進 (2010)。以互動性觀點探討遊戲體驗與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朱峻宏 (2005)。不同思考風格者對電腦遊戲特質偏好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池青玫 (2006)。國中生涉入線上遊戲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侑邦 (2012)。數位遊戲式古典詩詞欣賞學習系統發展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佳純、蔡吉昌、許志豪 (2014)。探討不當休閒所產生之影響-以御宅族過度沉溺線上遊戲為例。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95-109。
余德正 (2000)。不法使用網際網路之刑事責任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沈芝帆 (2009)。線上遊戲商城道具付費意願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邱均鉦 (2010)。探討免費線上遊戲使用者之使用動機及消費行為 (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高雄市。
邱晟維 (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免費制網頁遊戲玩家對內置Plug-in機制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子凱 (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文龍 (2003)。線上遊戲犯罪偵查模式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林宜隆、邱士娟 (2003)。我國網路犯罪案例現況分析。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3(2),73-88。
林信銘 (2007)。從刑法角度論線上遊戲虛擬財物之竊取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林惠玲、陳正倉 (2009)。應用統計學。臺北市:雙葉書廊。
林義傑 (2001)。什麼是網路遊戲? 取自 http://tw.games.yahoo.com/rookie_what.html
林應嘉 (2013)。在個人、社群與產業三構面下之遊戲模組玩家的行為意義。資訊社會研究,26,1-30。
林應嘉 (2013)。知識轉譯和社會創新:以嚴肅遊戲為例。取自https://rcci21.wordpress.com/2013/07/14/%E7%9F%A5%E8%AD%98%E8%BD%89%E8%AD%AF%E5%92%8C%E7%A4%BE%E6%9C%83%E5%89%B5%E6%96%B0%EF%BC%9A%E4%BB%A5%E5%9A%B4%E8%82%85%E9%81%8A%E6%88%B2%E7%82%BA%E4%BE%8B/
林豐政、曾志仁 (2014)。線上遊戲顧客滿意度指標模式之研究-以角色扮演遊戲類型為例。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12(2),87-108。
林懿珍 (2008)。高中生網路成癮之現況及與心理相關因素 -以台中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波仕特線上市調 (2009)。遊戲正夯-線上遊戲調查報告。取自
http://www.pollster.com.tw/Aboutlook/lookview_item.aspx?ms_sn=30
波仕特線上市調 (2012)。Pollster波仕特線上市調:超夯!七成三以上的民眾皆玩過線上遊戲。取自 http://www.pollster.com.tw/Aboutlook/lookview_item.aspx?ms_sn=17801
法務部線上遊戲衍生犯罪預防宣導網 (2005)。網路不敗。取自http://search.moj.gov.tw/game/index.asp
法務部 (2005)。狂飆青春系列 (三)─遊戲不再只是遊戲。取自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769&ctNode=28261&mp=001
法務部 (2005)。線上遊戲虛擬竊案之探索-以天堂遊戲盜寶案為例。取自 http://www.moj.gov.tw/ct.asp?xItem=29732&ctNode=28261&mp=001
侯志凱 (2008)。網路線上遊戲網際權力分析:以魔獸世界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偉翔 (2006)。線上遊戲安全議題-反制作弊程式與帳號防盜機制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徐勝凌 (2004)。線上遊戲設計吸引力對顧客滿意度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高仰止 (2007)。刑法概要。臺北市:五南。
陳志誠、柯巧心、陳巧珮 (2010)。線上遊戲犯罪模式分析之實證研究。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18,25-50。
陳怡安 (2002)。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祈年 (2005)。動機、可玩性與社交性對於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玩家沉浸經驗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東龍 (2005)。影響線上遊戲持續參與意圖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英傑 (2010)。線上遊戲虛擬資產的交易活動分析及安全機制設計 (未出版博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冠中 (2003)。「天堂」遊戲參與者之動機、沉迷與交易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尤中 (2006)。數位遊戲中玩家介入遊戲設計的分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陳禹辰、尚榮安、陳東龍、鄭靜婷 (2012)。遊戲動機與線上遊戲持續參與意圖之研究:不同玩家族群之比較。資訊管理學報,19(2),349-387。
陳威江、藍淑娟、呂文琴 (2007)。線上遊戲之消費分析。大漢學報,22,73-86。
陳雅君 (2005)。中學生網路非行相關問題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偉睿 (2002)。網際網路之流暢經驗初探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04)。由「2003年家庭連網應用調查」分析線上遊戲族群特性。取自 http://www.find.org.tw/market_info.aspx?n_ID=6955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05)。遊戲產業現況與發展趨勢分析。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07)。台灣線上遊戲玩家結構改變 輕度玩家崛起。取自 http://mic.iii.org.tw/intelligence/pressroom/pop_pressfull.asp?sno=303&type1=1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09)。台灣線上遊戲玩家行為分析。取自http://mic.iii.org.tw/aisp/reports/reportdetail_register.asp?docid=2667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0)。資策會~近七成社群網站使用者,天天造訪臉書。取自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17379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3)。新興電玩族群:指尖遊戲族、輕桌遊族、宅消費族。取自http://mic.iii.org.tw/aisp/pressroom/press01_pop.asp?sno=324&cred=2013/5/28&type1=2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 (2015)。台灣遊戲市場春季大調查。取自 http://gnn.gamer.com.tw/4/117454.html
張仁至 (2005)。國小學童家長網路遊戲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玉佩 (2009)。遊戲、人生:從線上遊戲玩家探討網路世界與日常生活的結合。新聞學研究,98,1-45。
張玉佩 (2011)。線上遊戲之閱聽人愉悅經驗探索。中華傳播學刊,19,61-95。
張武成 (2002) 。線上遊戲軟體設計因素與使用者滿意度關聯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張郁敏、吳唯農、康耕輔 (2006)。線上遊戲關係品質與忠誠度之研究。廣告學研究,25,27-53。
張峻源 (2005)。線上遊戲契約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梁朝雲 (2010)。實踐「寓樂於教」理念的數位學習設計。T&D飛訊,14(91),3-10。
梁鐿徽、王宏華、陳安安 (2010)。探討線上遊戲玩家不同人格特質對服務品質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資訊管理展望,12(2),176-200。
張鴻成 (2010)。國中生線上遊戲成癮及偏差行為相關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曹文瑜、楊惠貞、林政坤、劉宜菁、廖文忠 (2007)。引用關係影響線上遊戲網站體驗和信任相關因素之探討。企業管理學報,74,67-97。
莊元妤 (2002)。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兒童電腦遊戲行為與創造力、寂寞感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莊立民、王鼎銘 (譯) (2004)。企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方法之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Robert Y. Cavana, Brian L. Delahaye, & Uma Sekaran, 2000)。
許維維 (2008)。國中生網路虛擬財物竊盜之加害人與被害人特性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許明潔、許嘉真 (2003)。虛擬經驗對顧客忠誠度的影響:以大型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為例。資訊傳播研究,4(1),87-108。
國際數據資訊 (2008)。IDC (國際數據資訊) 研究顯示:玩家需求多元化使台灣線上遊戲市場持續成長。取自 http://www.idc.com.tw/about/11.html
傅家薰 (2007)。線上遊戲使用者之消費行為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傅鏡暉 (2003)。線上遊戲產業 Happy 書:帶領你深入暸解 On-Line Game 產業。臺北市:遠流。
曾婉瑜 (2011)。利用悅趣化數位學習系統輔助能源教育以提升學習者能源認知與意識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馮震宇、劉志豪 (1998)。我國網路犯罪類型及案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41,83-95。
黃于瑄 (2009)。成年人線上遊戲使用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昆山 (2012)。以沉浸理論探討臉書遊戲商品購買意願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黃孝璋、李晶 (2015)。以方法目的鏈理論探討實境遊戲之體驗與價值。大專體育學刊,17(2),109-126。
黃經州 (2006)。以時序驗證碼為基礎之網路遊戲安全機制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辜志雄 (2012)。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線上遊戲玩家對廠商提供之身分驗證機制滿意度之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臺北市。
曾琳 (2010)。臉書遊戲社交性研究:玩家團體「角色」與人際「關係類型」觀點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雅虎奇摩 (2014)。2014年Yahoo奇摩電玩白皮書調查。取自https://marketing.tw.campaign.yahoo.net/emarketing/materials/download/2014%20Yahoo%E5%A5%87%E6%91%A9%E9%81%8A%E6%88%B2%E7%99%BD%E7%9A%AE%E6%9B%B8.pdf
楊棠安 (2005)。線上遊戲玩家表現與其人格特質之研究─以「天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楊束震、邱俊智 (2010)。線上遊戲玩家網路休閒行為成癮研究。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7,115-132。
溫明輝 (2009)。電腦遊戲設計對使用者遊玩經驗與行為的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廖有祿、李相臣 (2003)。電腦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廖長彥 (2007)。我的迷你寵物:手持裝置上的動物同伴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趙梅華 (2002)。電腦冒險遊戲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與成就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趙晨帆 (2010)。遊戲玩家類型、可玩性與遊戲滿意度、及使用行為之研究─以免費線上休閒類遊戲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鄭沐安 (2011)。探討MMORPG玩家持續參與動機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鄭沐安、鄒仁淳、許晉龍、林娟娟 (2013)。影響 MMORPG 玩家持續參與之因素-比較不同收費機制之研究。電子商務研究,11(2),123-144。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 (2012)。2012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取自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120709d.pdf
蔣妤羚 (2008)。線上遊戲身份認證機制安全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上裕、葉榮椿、王子玲、黃宏隆 (2011)。影響線上遊戲玩家使用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美和學報,30(1),147-172。
劉漢賢 (2009)。職棒類型線上遊戲玩家其參與動機與職棒消費動機相關性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美智 (1999)。談網路犯罪。資訊法務透析,1,35-41。
蔡明春、鄭青展、林淑萍 (2008)。大學生線上遊戲成癮對身心健康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台灣北區六所大學為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7(2),143-157。
盧貞吟 (2003)。強化線上遊戲吸引力之策略研究以線上遊戲《天堂》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謝安 (2006)。免費線上遊戲經營與獲利模式之個案分析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謝佩玲 (2014)。影響線上遊戲玩家沈浸與價值共創因素之研究。觀光與休閒管理期刊,2 (2),197-211。
戴怡君 (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者特質之探索 (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嘉義縣。
戴佳貞 (2011)。線上寵物遊戲之沉浸因素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薛世杰 (2002)。國中男、女生的網路遊戲使用時間與使用動機、自我效能、人格特質、學業成就、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鍾筑凡 (2009)。大學生網路沉迷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聯合新聞網 (2015)。瘋手遊玩家平均月花762元。取自http://udn.com/news/story/7089/1287027-%E7%98%8B%E6%89%8B%E9%81%8A-%E7%8E%A9%E5%AE%B6%E5%B9%B3%E5%9D%87%E6%9C%88%E8%8A%B1762%E5%85%83
警政署 (2014)。警政統計通報。取自網址:file:///C:/Users/Kit/Downloads/f1416203129641%20(2).pdf
Alessi, S.M. & Trollip, S.R. (1985).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Methodsand development.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Dempsey, J.V. Lucassen, B., Haynes, L., & Casey, M.(1996).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gam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NY.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http://eric.ed.gov/?id=ED394500
Parlett, D. (1999). The Oxford history of board gam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arce, P. L. (2002).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rends in hospitality education in Australia. In H. J. Shyan (Chair),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rends of hospit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Proceedings of 2002 Hospitality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Taipei, Taiwan.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ompanies.
Rollings, A., & Adams, E. (2003). Andrew Rollings and Ernest Adams on game design (1th ed.). Indianapolis, Ind. : New Rider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