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慧是一位跨領域、跨語言、跨文化的女性作家,遊歷於世界各地,見聞不同的種族與社群現象,具有國際性的視野,創作能量充沛,作品精彩豐贍,備受讚譽。本論文旨在研究其近年來的三部長篇小說《海神家族》、《CHINA》與《書迷》,首先了解陳玉慧的成長經驗與發展歷程,並整理其創作觀;接著從主題意涵與人物塑造兩方面探討文本,試圖梳理三書之間的關聯性。陳玉慧的小說具有實驗精神與顛覆性,創作手法力求翻新,風格強烈,在文學的真實與虛構之間,慣向心靈幽深處追根究柢,藉由迴環往復的意義辯證,指出個體存在意識中的疑惑,演繹生命內在純然的本真,作品因而增添許多哲思。三部小說係屬於書寫認同形成之後的作品,不僅更貼近自我生命的觀省,且相較於早期的格局,儼然具有更大的開展性,足以彰顯陳玉慧書寫的意義。《海神家族》是母系血緣的尋根之旅,《CHINA》是華夏古城的文化之旅,《書迷》是心靈迷宮的死亡之旅,而這些旅程都是「愛」的發現之旅,對於身世命運與時間流逝的焦慮感,逐漸雲開月明,更進一步地淨化與提升。對於生命永恆的價值毫不放棄地追問,將真實、美感和愛的形上思維帶入創作的字裡行間,表達個人對於藝術美境的嚮往與真理的執著,此正是陳玉慧的小說最與眾不同、精彩有味之處。
一、陳玉慧作品(依出版時間先後排序)
陳玉慧《失火》,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7月。
陳玉慧《徵婚啟事——我與四十二個男人》,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陳玉慧《深夜走過藍色的城市》,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陳玉慧《獵雷:一個追蹤尹清楓女記者的故事》,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7月。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一個臺灣女子的德國日記》,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4月。
陳玉慧《你今天到底怎麼了》,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1月。
陳玉慧《海神家族》,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0月。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陳義芝編《陳玉慧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1月。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
陳玉慧《德國時間》,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4月。
陳玉慧《慕尼黑白》,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5月。
陳玉慧《CHINA》,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6月。
陳玉慧《徵婚啟事》,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陳玉慧《書迷》,臺北:本事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第一集,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
李平《海德格爾——思想的主宰者》,臺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初版。
林芳玫《權力與美麗——超越浪漫說女性》,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周芬伶《聖與魔——臺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初版。
易善穠《中華古文物藝術探微》,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范銘如《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張戎著,張樸譯《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臺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初版。
張明雄《臺灣現代小說的誕生》,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
張曼娟主編《九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3月初版。
張國剛、吳莉菁《啟蒙時代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Ⅱ:創作類型與主題》,臺北:萬卷樓股份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9月初版。
陳正茂編《歷史與文化》,臺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他方——臺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4月初版。
陳芳明主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3月。
陳芳明《孤夜獨書》,臺北:麥田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
陳俊輝《海德格論存有與死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94年10月初版。
陳樂民《歐洲文明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初版。
許素蘭等作《徬徨的戰鬥——十場臺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2月初版。
曾文星、徐靜合著《性的心理、問題與衛生》,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7月初版。
曾文星編著《性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項退結《海德格》,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3月初版。
葉航《美的探索》,臺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4月初版。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10月初版。
廖炳惠《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
劉亮雅等作《想像的壯遊——十場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年12月初版。
蔡素芬主編《小說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4月。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蘇偉貞《私閱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
三、外文譯著(依照著者姓氏字母排序)
Alexandra Kennedy(艾麗珊卓拉・甘迺迪)著,張淑美、吳慧敏譯《生死一線牽——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Alfred Adler(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7月再版。(初版於1971年6月)
Christopher P. Anderson著,施寄青譯《父親角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Elisabeth Kübler-Ross(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著,謝東紫譯《天使歸鄉》,臺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3月初版。
Émile Durkhelm(埃米爾・涂爾幹)著,馮韻文譯《自殺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初版。
Havelock Ellis(哈夫洛克・靄理士)著,潘光旦譯《性心理學》,臺北:左岸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頁3。
Jonathan D.Spence(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上)——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5月初版。
Jo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孤獨世紀末》,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月初版。
Karen Horney(卡倫・荷妮)著,李明濱譯《自我的掙扎》,臺北:志文出版社,1976年8月初版。
Kees van Heeringen原著,吳羿諠、吳慧敏、陳牧君、陳湘華編譯《瞭解自殺行為:自殺歷程的研究、處理與預防》,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2007年2月初版。
Louis Schützenhöfer(路易斯・舒承霍佛)著,闕旭玲譯《以母愛為名》,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一版。
Margot Waddell著,林晴玉、呂煦宗譯《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Norman Vincent Peale著,張玉蓮譯《罪、性、自我克制》,臺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
Shawn Christopher shea著,陳秀卿、梁瑞珊、呂嘉寧譯《自殺衡鑑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0月初版二刷。
Sigmund Freud(佛洛伊德)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12月再版。
Susan Sontag(蘇珊・桑塔格)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10月初版。
Victor E.Frankl(弗蘭克)著,黃宗仁譯《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臺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8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排序)
王三慶〈東西交流史上漢文小說所表現的文化衝突〉,《成大中文學報》第17期,2007年7月,頁1-30。
王智明〈福爾摩沙及其背叛:情感斷層與離散矛盾〉,《中外文學》第39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45-83。
王樾〈就人文危機與文化衝突對全球化趨勢作一反思〉,《淡江史學》第14期,2003年12月,頁365-374。
巨克毅〈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衝突與對治初探——從Jihad vs. McWorld之論述談起〉,《通識教育——博學期刊》第7期,2008年1月,頁25-36。
成中英〈文化衝突、文化融合與中國文化的世界化〉,《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第9期,1994年11月,頁170-179。
李麗美〈論《海神家族》裡的媽祖信仰〉,《東方人文》第5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37-246。
周芬伶〈《海神家族》永恆的神話魅力〉,《表演藝術》第204期,2009年12月,頁68-69。
施如芳〈惘惘的威脅——陳玉慧文學劇場《海神家族》〉,《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64-167。
范銘如〈心情浮光——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3-95。
侯作珍〈臺灣海外小說的離散書寫與身分認同的追尋——以六○到八○年代為探討中心〉,《文學新鑰》第6期,2007年12月,頁27-41。
唐瑞霞〈《海神家族》之主體論〉,《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2期,2008年11月,頁15-35。
馬渭源〈論西畫東漸對明清中華帝國社會的影響〉,《中西文化研究》第15期,2009年6月,頁76-94。
張瑞芬〈國族.家族.女性——陳玉慧、施叔青、鍾文音近期文本中的國族╱家族寓意〉,《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5年6月,頁1-29。
張瑞芬〈憂傷中國藍—我讀陳玉慧《China》〉,《印刻文學生活誌》第5卷第10期,2009年6月,頁154-157。
陳玉慧口述,楊淇竹整理〈向臺灣致敬的文學音樂劇〉,《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60-163。
陳平浩〈千里眼的凝視,順風耳的聆聽:如何書寫臺灣歷史——評陳玉慧《海神家族》〉,《幼獅文藝》2005年8月號,頁102-103。
陳吉斯〈從陌生人的觀看到觀看陌生人〉,《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4期,2003年5月,頁279-306。
陳思宏〈說故事的旅者——專訪陳玉慧〉,《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1期,2009年9月,頁210。
陳思宏〈「家」就是現在書寫的那張桌子——專訪陳玉慧〉,《文訊》第301期,2010年11月,頁37-43。
游淙祺〈文化差異之省思——論胡塞爾與瓦登費斯對我群世界與他群世界之關係的解讀〉,《現象學與人文科學》第1期,2004年12月,頁179-196。
黃文成〈不喜溫柔的海神之女——側寫作家陳玉慧〉,《幼獅文藝》第613期,2005年1月,頁34-37。
黃文儀、李令儀等著〈三個陳玉慧〉,《誠品好讀》第51期,2005年2月,頁72-77。
黃錦珠〈訪尋個人/族群的身世之謎——讀陳玉慧《海神家族》〉,《文訊》第231期,2005年1月,頁24-25。
廖咸浩〈尋父之悲情與弒父之必要——臺灣世紀末的父/權〉,《聯合文學》第12卷第10期,1996年8月,頁72-75。
劉思坊〈從男人邦到女人國——論陳玉慧《海神家族》與黃碧雲《烈女圖》的女性家族書寫〉,《思辨集》第12期,2009年3月,頁51-67。
劉思坊整理〈陳芳明VS.陳玉慧——《海神家族》與臺灣歷史記憶的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6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55-159。
劉海清〈馬勒侯小說的跨文化構建〉,《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5期,2009年5月,頁5-18。
鄭曉雲〈論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中西文化研究》第15期,2009年6月,頁112-121。
戴冠民〈逃憶/逸之「離」與逃譯/繹之「返」——論《海神家族》身世圖譜的重構與倫理召喚〉,《中正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第8期,2011年7月,頁39-66。
羅夏美〈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否愛過?》〉,《臺灣文學評論》第8卷第2期,2008年4月,頁77-95。
五、報紙(依刊載時間先後排序)
〈舞臺劇「謝微笑」還沒開鑼,小丑主角先「出場」試身手〉,《民生報》第9版,1985年8月22日。
〈木偶情侶如何「吵架」?陳玉慧昨求教李天祿〉,《民生報》第9版,1985年8月26日。
〈兩小時的戲.傳奇的一生——陳玉慧帶「謝微笑」見同胞〉,《民生報》第9版,1985年9月6日。
〈陳玉慧吸引住劇壇人士,「無言劇」贏得激賞〉,《民生報》第9版,1985年6月25日。
陳幼君〈我的起步:演員陳玉慧看到蒙古症患者演戲〉,《民生報》第5版,1987年10月31日。
〈陳玉慧、劉源鴻互展才華,將攜手編導舞臺新劇〉,《民生報》第9版,1988年9月24日。
歐銀釧:〈優劇場團員合奏甜蜜的家庭,陳玉慧不再唱流浪者之歌〉,《民生報》第10版,1988年10月4日。
張夢瑞〈戲劇像螞蟻,爬在她心底,「中毒」太深,陳玉慧不能無戲〉,《民生報》第14版,1990年6月20日。
王梅〈陳玉慧實驗心得——找對象靠徵婚很難弄,表演藉寫作可行〉,《中國時報》第20版,1992年3月10日。
賴素鈴〈陳玉慧直探憂傷靈魂深處〉,《民生報》第34版,1997年12月4日。
蕭攀元〈寂境中聽見自己——訪小說家陳玉慧〉,《聯合報》第46版,1997年12月1日。
徐國淦〈本報系四人獲傑出新聞人員研究獎〉,《聯合報》第6版,1997年12月9日。
賴素鈴〈聳動取材猶如尹清楓案外案,獵雷陳玉慧縱橫虛實〉,《民生報》第7版,2000年11月29日。
履彊〈陳玉慧筆下的軍購內幕〉,《中央日報》第21版,2000年12月14日。
梁一萍〈島嶼傳奇《海神家族》〉,《聯合報》C7版,2004年12月12日。
陳芳明〈以擦亮每一顆文字刷新歷史〉,《聯合報》E7版,2005年3月4日。
林欣誼〈東西文化奇遇,陳玉慧大膽衝撞〉,《中國時報》A22版,2009年6月27日。
何致和〈跟蹤狂與自我的對話——推薦書:陳玉慧小說《書迷》〉,《聯合報》D3版,2010年10月2日。
李晏如〈作家陳玉慧暢談新書隱喻〉,《聯合報》B2版,2010年11月30日。
蔡昀臻〈陳玉慧與她的小說年代〉,《自由時報》D9版,2010年12月1日。
六、學位論文(依畢業年度先後排序)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宗潔《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心怡《九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小說的家族書寫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唯莉《女遊與女性自傳式書寫中的家國語藝──以《逆旅》、《漫遊者》、《海神家族》為分析對象》,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雅儒《臺灣小說中民間信仰書寫特色之研究——以九0年代後八本小說為觀察對象》,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文婷《陳玉慧小說研究——以《徵婚啟事》、《海神家族》為中心》,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王信為《遊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韻文《9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唐瑞霞《疏離與認同——以《海神家族》為主要探討文本》,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簡乃韶《自我的詮釋,再現的自我——新世紀自傳體小說潮流(2000-2005)》,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七、網頁資料
鍾文音〈隱隱溢著甜美之血〉,網址: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482693。2011年9月6日查閱。
誠品網路編輯群〈在迷與謎之間,走入作家的心靈迷宮——專訪陳玉慧〉,網址http://stn.eslite.com/Article.aspx?id=697&page=1(誠品站)。2011年10月20日查閱。
張殿文〈精神遊牧者陳玉慧〉,《亞洲週刊》第24卷21期,2010年5月30日出刊。網址http://www.yzzk.com/cfm/Content_Archive.cfm?Channel=as&Path=2447214872/21as1a.cfm。2011年10月26日查閱。
陳玉慧個人部落格,網址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3742548。2011年11月2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