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佩青
Chou Pei Ching
論文名稱: 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團隊之個案研究
A case study on the tea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
指導教授: 王如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知識管理團隊
英文關鍵詞: the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近年來,面對知識經濟的新產業型態,知識的快速膨脹,使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亦興起了知識管理的組織革新活動。本研究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希冀藉由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的經驗,暸解政府機關知識管理團隊的團隊運作現況,以及其如何推動「知識管理」,並探究其推動過程有何限制。本文主要採「質化研究途徑」,在資料分析方法上則以個案研究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透過訪談及文件分析取得實徵資料後,歸納出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的運作現況、推動知識管理的歷程、各個階段的工作重點以及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建議俾使欲推動之知識管理團隊能掌握推動「知識管理」成功之鑰。本研究發現,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係為一任務型的正式團隊,團隊的運作過程中,周邊團隊缺乏整合、專案人員與技術人員無法獲致共識、決策者參與團隊討論時間有限以及團隊職務並非專任等,係其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此外,個案教育局知識管理的推動歷程可畫分為六個階段,分別為:先導階段、策略規劃階段、系統設計階段、原型開發與設計階段、導入階段以及系統評估與維護階段,而各個階段皆有其推動的重點以及面臨的問題。

綜合言之,本研究根據實徵資料獲致下述的結論:

一、知識管理推動過程呈現階段性步驟
二、領導者的支持是知識管理的重要促動因素
三、組織既有結構、文化與激勵制度尚未具備知識管理推動之有利因素
四、組織成員缺乏知識管理知能和相關教育訓練
五、知識管理系統未兼顧組織中不同層級使用者的需求
六、知識管理團隊為整合不同角色之任務型工作團隊
七、知識管理團隊尚待轉型為專責單位

基於上述的結論,本研究提出對知識管理團隊領導者、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以及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 對知識管理團隊領導者的建議
(一)訂定明確的知識管理目標與階段步驟
(二)強力支持落實知識管理

二、 對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形塑組織知識學習與分享的文化
(二)提供教育訓練
(三)成立專責的知識管理團隊

三、對後續相關研究方面
(一)本研究是以質性研究的方式進行個案的研究,後續應可在不同地方教育行政機關中之知識管理團隊,再做實證性的量化研究。
(二)學校與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團隊之運作以及其知識管理推動歷程之比較分析,應也是極有趣的主題。
(三)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知識管理成效的評估,應可作後續探討。

In recent years, the new industry type attitude in the fac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fast inflation of knowledge, make the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 also rise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is research hopes to use the experience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of bureau of education of the case by way of case study, understand the group operation present situations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s of government bodies , how and its promotes ' knowledge management ', and probe into it and promote course to have any restrictions . This text adopt ' qualitative research ' , carry on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analyze with law , law of case study and interview of depth at materials analytical method mainly, after analyzing and obtaining through visiting and referring to the file that seeks the materials in fact, sum up operation present situation , course , the focal points of work of each stages and problem faced of promo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of bureau of education of the case, and propose the suggestion in order to enable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wanted to promote to grasp and promote the key to succeed to ' knowledge management '. Originally discover that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of bureau of education in this case is a formal group of a task type, in the operation course of the group, peripheral group lack combine, special project between personnel and unable to obtain common understanding, policymaker participate in group discuss time limited group post getting private technical staff, it is a subject matter faced by it. In addition, the push cours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bureau of education in this case can be drawn and is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including: plan stage, system design phase at guide stage, tactics, the prototype is developed with design phase, channel into stage and system and assess and maintain stage, and all there are its focal point and problem faced promoted in each stages.

It is comprehensive speech, last following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lasting materials in fact this research:

1.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motes the course to present the phased step.
2. Leader's support is the important motivation factor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3. The organization has already had framework, culture and incentive system that have not
possessed the favorable factor promoted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yet.
4. The member lacks knowledge management ability and releva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
5. Different level users' demand is not given consideration by the organizing of knowledge
administrative system.
6.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is a task-teamwork which combines different roles.
7.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group wait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in order to specialize in the unit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知識管理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知識管理團隊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20 第三節 知識管理團隊之相關研究 …………………………………………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 ……………………………………………………………5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54 第三節 實施程序 ……………………………………………………………55 第四節 資料處理 ……………………………………………………………5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7 第四章 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運作歷程之分析……………………………59 第一節 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之運作 ……………………………………59 第二節 教育局知識管理團隊推動知識管理之歷程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5 一、中文部分 …………………………………………………………………105 二、英文部分 …………………………………………………………………110 附錄……………………………………………………………………………11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 113 附錄二 訪談日期一覽表 ………………………………………………… 114 表次 表 2-2-1 團隊定義一覽表………………………………………………… 22 表2-4-1 國內知識管理相關研究一覽表 ……………………………… 38 表2-4-2 國內團隊相關研究一覽表……………………………………… 49 表 3-1-1 知識管理團隊的成員…………………………………………… 54 圖次 圖1-1-1 研究流程圖……………………………………………………… 6 圖2-1-1 APQC 的知識管理架構……………………………………………12 圖2-1-2 知識管理的十個步驟…………………………………………… 1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曉鈺(2001)。國民小學知識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和嘉義縣
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編譯(2002)。H. M. James, S. Sally著。質的教育
研究: 概念分析。臺北:師大書苑。
王如哲(2000a)。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
臺北:五南。
王如哲(2000b)。知識管理與學校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5。
王如哲(2001)。知識管理應用在學校的可行方案。發表於教育部中部辦
公室第三科主辦「高職教育應用企業界知識管理學術研討會」,屏東。
王如哲(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台北:五南。
王如哲(譯)(2004)。教育知識管理。台北:五南。
王青編著(2004)。團隊就是力量。臺北:百善書房。
王誕生、林柏章(2001)。教育界推動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與做法。師友
月刊,408,48-51。
池榮尉(2003)。國民小學教師團隊發展歷程之研究—以啄木鳥教師團隊
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宜蓁(2001)。中等學校教師知識分享模式之研究— TAM 觀點。私立
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承芬譯(2000)。森田松太郎&高梨智宏著。知識管理的基礎與實例。
小知堂文化。
吳明烈(2001)。學習社會中的知識管理。成人教育學刊,5,85-118。
吳明烈(2002)。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教育資料與研究,45,49-61。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
台北:桂冠。
吳堂鐘(2003)。台北縣立國民中學工作團隊之知識管理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堂鐘(2003)。台北縣立國民中學工作團隊之知識管理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
吳清山、黃旭鈞(2000)。學校推動知識管理策略初探。教育研究月刊,
77,18-31。
吳清山、黃旭鈞(2002)。學校推動知識管理方案之建構。教育研究集刊,
48(2),37-68。
吳淑容(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毓琳(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惠甄(2002)影響教育人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究:以思摩特網路社群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斌南(2001)。e-Learning 對組織發展與知識管理影響之個案研究以逢
甲大學為個案。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
宋餘俠(2002)。政府機關電子商務應用。研考雙月刊,221, 63-69。
李書政(譯)(2002)。知識管理。台北:麥格羅希爾。
李瑪莉(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
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
林孟君(2003)。知識管理在國民中學訓育業務應用之研究-以苗栗縣為
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海青(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
邱淑貞(2004)。國中音樂教師對知識管理的認知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思穎(譯)(1996)。C. E. Larson & F. LaFasto著。追求卓越的團隊
趨勢。台北:業強。
施貞夙(譯)(2002)。R.Jay著。經營優質團隊。台北:中國生產力中
心。
洪越瓊(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移轉」過程之探討—以一所九年一貫
課程試辦學校教師之「課程統整」設計為例。國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
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紀國鐘(2001)。電子化政府推動現況與未來發展。研考雙月刊, 221,
15-20。
胡瑋珊(譯)(2001)。T. H. Davenport & L. Prusak著。知識管理。
台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孫本初、呂育誠(1996)。從分析單元論團隊的意義及其對公共管理之影
響。政治大學學報,73(下卷), 145-177。
孫志麟(2002)。知識管理在學校組織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99,42-
52。
孫志麟(2002)。學校實踐知識管理的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45,31-
42。
徐大偉(2002)。知識經濟概念在學校經營與管理之應用。教師之友,42
(4),49-57。
袁世珮(譯)(2003)。H. Lawrence著。團隊管理立即上手。臺北:麥格
羅希爾。
馬曉雲(2001)。新經濟的運籌管理:知識管理。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高博銓(2002)。知識經濟與教育。中等教育,53(1),88-103。
張玉文(譯)(1999)。P. Drucker 著。Harvard 教你知識管理。遠見
雜誌,6,84-98。
張君玫(譯)(1999)。N. K. Denzin 著。解釋性互動論。台北:弘
智。
張明輝(2001)。知識經濟與學校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41,10-12。
張倉榮(1998)。企業內專案團隊效能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紹勳(2002)。知識管理。台中:滄海。
張喬汝(2004)。「e行動居家數位學習網」英語教學團隊合作模式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榮嘉(2002)。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潤書(譯)(1985)。M. J. Ivancevich, , D. A. Szilagyi &
J. M. Wallace合著。組織行為與管理。台北:五南。
張簡天瑞(2001)。學習型組織發展對課程統整知識管理系統之影響—以高
屏地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張顯榮(2003)。臺北市國小校長知識分享意願與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
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三民。
莊明廣(2003)。「資訊融入教學團隊」知識分享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史金(譯)(2001)。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著。
知識管理推行實務。臺北 : 商周。
許雅貞(2001)。教師團隊的對話,反思與行動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
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瑋玲(2002)。國民小學推動知識管理現況與期望之研究─以彰化縣為
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士伯(2001)。政府知識管理與檔案資訊化。研考雙月刊, 221, 58-
67。
陳玉娟(2000)。團隊管理及其在國民中小學運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親(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建立團隊型組織策略之研究。臺北市立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2002a)。個人知識管理在教師專業上的未來發展。中等教育,53
(3),84-93。
陳美玉(2002b)。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實踐過程中的個人知識管理。教育
研究月刊,93,41-50。
陳書瑜(2002)。影響專案團隊運作績效因素之探討。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錡(2002)。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
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琇玲(譯)(2001)。M. K. Thomas & F. Car著。知識管理。臺北:
遠流。
陳惠民(1998)。高效率團隊:實務操演手冊。台北:科技圖書。
陳榮宗(2003)。國民小學教師應用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素-以臺
南縣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黃光雄(主譯)(2002)。R. C. Bogdan & S. K. Biklen 著。質性教
育研究。嘉義:濤石。
黃金木(2003)。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以雲林縣、嘉
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論文士(未出版)。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
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44)。台北:漢文
黃勢民(2003)。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探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詩敏(2003)。學校本位專業團隊服務模式發展歷程與實施成效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世芳(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整體校務發展績效關連性之探討。中華大
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金量(2003)。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管理知覺與運用之研究─以台灣中
部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楊振昇(2001)。知識管理之內涵及其在教育行政上之應用。教育政策論
壇,4(2),59-83。
楊紹強(2003)。團隊10項修練 : 21世紀企業優質團隊新思維。臺北: 原
動力國際開發。
葉明華(2001)。國民小學運用團隊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倩亨(2003)。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
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葛中俊(1996)。J. Spiegel & C. Torres著。團隊工作的原理。臺
北:業強。
詹達權(2004)。國民小學校長推動知識管理現況之研究-以中部五縣市為
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春琦(1998)。團隊型組織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明宗(2001)。知識管理導入大學行政系統之探討—以大業大學總務處為
例。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齊若蘭(譯)(1995)。D. M. Harrington著。團隊出擊。台北:天下。
劉文卿、洪國興、蔡清嵐(2000)。知識管理方法之應用--以臺北市政府捷
運局營建工程知識移轉為例。捷運技術, 23,373-396。
劉京偉(譯)(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臺北:商周。
劉家鴻(2001)團隊運作對團隊工作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常勇(2002)。企業為何會失敗?─CEO 不可不知的前車之鑑。能力雜
誌,558,94.98。
劉常勇(2002)。對知識管理的基本認識。2004 年11月18 日,取自:
http://www.chineseme.com.tw/know/start.htm
樂為良(譯)(1999)。數位神經系統。臺北:商周。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潘建光(2001)。促進教師互動與學習社群網站之建構-以國民中學公民與
道德科為例。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志宏(2002)。知識管理應用於國教行政之系統模式研究—以國民教育行
政資訊傳播網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蔡雅真(2003)。探討影響校園內部知識分享的相關因素及成效-以台南縣
市中小學知識管理實務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專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
鄭惠丹譯(2004)。R.Jay著。如何管理你的團隊。臺北:晨星。
鄭錫鍇(2001)。知識管理對政府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之影響分析。考銓,
25,124-137。
鄭曜忠(2001)。高級中學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
能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台北:高點。
鍾欣男(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本位國小教師專業成長運用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顏永進(2002)。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運作現況之研究。臺南師範
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校行政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2002)。知識管理在教育上的應用。2004 年11月18 日,取自:
http://www.wordone.com.tw/magazine/19/19_02.htm
羅耀宗(譯)(1992)。一分鐘最佳團隊。台北:聯經。
嚴祥鸞(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
流。
蘇建洲(2002)。提升國小協同教學成效策略之研究:以團隊管理觀點。國
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

Ainger, A., Kaura, R., & Ennals, R. (1995). Executive guide
to business success though human-centered systems. New
York: Springer.
Bacon, F. M.(2002).The role of leadership in the promo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schools.Teachers and
taeching:Theory and practice, 8(3/4), 409-419.
Beckhard, R.(1972). Optimizing team-building effort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Business, 1(3), 23-32.
Belbin, R. M(2004)。Management teams : Why they succeed or
fail (2nd ed) . Oxford :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Bogdan, R. C., & Biklen, S. K.(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3nd ed.). Boston, Mass. : Allyn and Bacon.
Clark, N.(1994). Team building: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iners. New York: McGraw-Hill.
Cohen, S. G., & Bailey, D. E. (1997). What makes teams
work: Group effectives research from the shop floor to
the executive sui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3(3), 239-
290.
Costley, D. L., & Melgoza, C. S. & Todd, R.(1993). Human
relations in organization( 5th ed.). New York:West.
Davenport, T. H., & Prusak L.(1998).Working knowledge :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ss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nzin, N. K., & Lincoln, Y. S.(2003). The discipline and
practice of qualitative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Eds.). Strategies of qualitative inquiry
(pp.1-45). Oaks, CA: Sage.
Ely, M., Anzul, M., Friedman, T., Garner, D., & Steinmetz,
A. M.(1997).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Circles with
circles(4nd ed.). New York : The Falmer Press.
Forsyth, D.R. (1990). Group dynamics. CA: Books/Cole.
George, J. M., & Jones, G. R.(1999).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nd ed). Reading,
Mass. : Addison-Wesley.
Guba, E. G., & Lincoln, Y. S.(1994). 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N. K. Denzin & Y. S. Lincoln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105-117).
Oaks, CA: Sage.
Hackman, J. R. (1990). Groups thatwWork.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essup, H. R. (1992). The road to results for teams.
Training & Development Journal. 46(9), 65-68.
Katzenbach, J. R., & Smith, D. K.(1993). The wisdom of
teams: Creating the high-performance organization. New
York: Happer Collins.
Koulopoulos, T. M.(1999). Smart things to know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Dover, NH : Capstone US.
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design in education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ewis, J. P. (1993). How to build and manage a winning
project team.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Liebowitz, J. (2000).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London:CRC Press.
McFlectcher, D. (1996). Teaming by design, real team for
real people. Chicago: Irwin.
McGregor, D.(1960).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New
York : McGraw-Hill.
Mohrman, S. A., Cohen, S. G., & Mohrman, A. M., Jr. (1995).
Designing team-based organizations: New forms for
knowledge work.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Patton, M. Q.(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3nd ed.). Oaks, CA: Sage.
PLAUT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2000).A guide to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Middlesex:PLAUT
International Offices.
Quick, T. L.(1992). Successful team building. New York: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Robbins, S. P. (2000). Organization behavior. N.J :
Prentice Hall.
Salas, E , Rozell, D , Mullen, B., & Driskell, J. E.(1999).
The effect of team building on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Small Group Research, 30, 309-329.
Salas, E. , Dickinson, T. L. , Converse, S. A., &
Tannenbaum, S. I.(1992).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eam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New York: Ablex.
Shonk, J. H. (1982). Working in teams: A practical manual
for improvingwork. New York: Amacom.
Snowden, D. (2000). A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 sustainable
programme, in S. Rock(Ed),knowledge management: a real
busness guide.London:Caspian.
Swezey, R. W., & Salas, E. (1992). Teams: Their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Ablex.
Tiwana, A.(2000).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toolkit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building a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PTR.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 S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