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嘉琳
Lin, chia-lin
論文名稱: 經歷婚姻暴力女性母職實踐經驗之研究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battered women in the motherhood
指導教授: 劉曉春
Liu, Hsiao-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婚暴女性母職母性
英文關鍵詞: Battered Female, Motherhood, Mother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9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嘗試跳脫人們習慣以放大鏡看待婚暴女性母職實踐困境,而改採與經歷親密暴力女性一起重新理解自己為母經驗作為研究目的。本研究深度訪談六位婚暴女性的母性(mothering)與母職(motherhood)經驗,並透過其實踐母性和理解母職的經驗敘說,再現婚暴女性為母則強的母職實踐樣貌。資料鋪陳方面,研究者首先透過五個面向的經驗,再現婚暴女性母性(mothering)實踐經驗:(1)保護孩子,(2)以孩子為中心,(3)肩負經濟重擔,(4)單獨承擔教養責任,(5)陪伴孩子走過婚姻暴力影響。其次,透過婚暴女性不悔親密關係結束、離家勇氣、為了自己與孩子努力生活三個面向的經驗敘說,呈現她們如何在他人正負面評價和自己不服輸心態中,努力實踐為母則強的樣貌。透過上述婚暴女性為母則強經驗之再現,研究者發現孩子牽動着婚暴女性之母職實踐路徑,孩子讓婚暴女性更堅強,激發出她們生命中的韌性,也活出另一種婚暴女性的生活樣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gainst the negative imaginations toward battered female’s mothering.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six mothers who had been battered by their spouses, their mothering experiences are illustrated and analyzed in this research. The analysis reveals that being abused changed and shaped their experiences of motherhood and that they faced complex mothering challenges. Being a mother nevertheless acted as a buffer against the abuse and turned out as a source of strength. The findings exten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ities of mothering in the context of abuse and provide directions for practical support for battered mother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疛與問題 6 第三節名詞釋義 7 一、 婚暴女性 7 二、 母職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母職之圖像 8 一、 何謂母職 8 二、 母職與父職之差異 13 三、 母職之重要性 16 第二節 婚暴女性之母職實踐 17 一、 以權控觀點探討婚暴女性母職之困境 17 二、 婚暴女性母職實踐之挑戰 21 三、 小結 29 第三節 婚暴女性母職再現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4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4 一、 本研究之立足點 34 二、 從研究立足點到研究目疛 35 三、 資料蒐集方法 35 四、 研究訪談資料疛探索 35 第二節 研究設計 36 一、 研究對象 36 二、 資料收集 38 三、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三節 研究者角色與倫理 40 一、 研究者角色 40 二、 研究倫理 41 第四節 研究疛嚴謹性 43 一、 確實性 43 二、 可轉換性 44 三、 可靠性 44 第四章 攀過生命疛高牆-婚暴記事 46 第一節 石燕-嬸姨 46 一、 印象中疛嬸姨 46 二、 婚暴歲月中疛嬸姨 47 三、 現在疛嬸姨 48 第二節 金腰燕-紅姐 49 一、 印象中疛紅姊 49 二、 婚暴歲月中疛紅姊 49 三、 現在疛紅姊 51 第三節 敤腰燕-娜娜 52 一、 印象中疛娜娜 52 二、 婚暴歲月中疛娜娜 52 三、 現在疛娜娜 54 第四節 家燕-琴姐 55 一、 印象中疛琴姐 55 二、 婚暴歲月中疛琴姐 55 三、 現在疛琴姐 58 第五節 灰沙燕-珍姐 59 一、 印象中疛珍姐 59 二、 婚暴歲月中疛珍姐 59 三、 現在疛珍姐 60 第六節 土燕-梅姨 62 一、 印象中疛梅姨 62 二、 婚暴歲月中疛梅姨 62 三、 現在疛梅姨 63 第七節 回顧婚暴紀事 64 第五章 經歷婚姻暴刂疛母職圖像 68 第一節 經歷婚姻暴刂疛母性圖像 68 一、 婚暴女性在婚姻暴刂中疛母性作為 68 二、 婚暴女性在婚變後疛母性作為 73 三、 小結 78 第二節 婚暴女性疛母職經驗 80 一、他人對於身為婚暴媽媽疛看法 80 二、 婚暴女性對於母職經驗之行動 82 三、 小結 87 第三節 婚暴女性之母職圖像再現 88 一、 媽媽疛亯念 88 二、 為母則強疛再現 92 第六章 發現、建議和反思 98 第一節 研究發現 98 一、 母性(mothering)圖像 98 二、 母職(motherhood)圖像 100 三、 婚暴女性為母則強之再現 10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03 一、 政策角度 103 二、 實務角度 103 三、 學術研究角度 104 第三節 研究反思 105 一、 從研究過程說起 105 二、 研究限制 105 三、 研究者 106 四、 從研究到實務視野 106 參考文獻 107 中文部分 107 英文部分 110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6)。婦女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1年4月5日,取自:http://www.moi.gov.tw/chi/chi_book/book_moi_detail.aspx?pages=6&type=&gpn=1009604131#book02。
王招萍(2009)。婚暴婦女的社會支持及其自我評價的關係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王舒芸(1996)。父職角色—養家者?照顧者?女性與兩性研究通訊,41,23-28。
王遵仲等(2000)。柯伯英漢雙解辭典:柯林斯伯明翰大學國際語料庫。陸谷孫總校訂。台北:東華。
王叢桂(2004)。父母職責信念與工作價值觀。應用心理研究,22,201-216。
余彥娟(2002)。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的批判:波娃和傅瑞丹。成大西洋史集刊,10,311-337。
余彥娟(2006)。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的影響-以美國女性史為例。女學學誌:女性與性別研究,20,1-40。
余漢儀、畢恆達、嚴祥鸞、周雅容、胡幼慧(1998)。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台北:三民。
吳素秋(2007)。當避風港無法靠岸時:受婚姻暴力婦女離家生活經驗分析。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宋麗玉(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李仰欽(2005)。母職枷鎖:受暴婦女於受助過程中經驗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月清(1994)。臺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思凱(2001)。母性行為(mothering)。諮商與輔導,191,25。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美齡(1998)。婚姻暴力受虐婦女主觀知覺其親子關係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家庭暴力防治法(民國98年4月29日)。
婦女權益報告書(2003)。婦女人身安全大事。2013年1月27日,取自:www.wrp.org.tw/word/婦女權益報告書/婦女人身安全大事。
張心怡(2005)。一位受婚姻暴力婦女母職經驗的探究-從女性主義點出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妙如(2006)。婚姻暴力受虐婦女復原力的展現。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永佳(1998)。臺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莊靜宜(2003)。目睹兒童主觀知覺婚姻暴力行為與受暴母親之親子關係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郭玲妃馬小萍(2002)。雙重家鎖:受虐女性的母職經驗。女學雜誌,13(1),47-90。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玟璇(2009)。婚暴目睹兒童家庭轉換經驗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淑玲(2007)。不是妖怪,而是社區媽媽:論愛麗絲‧沃克《瑪莉荻安》的自我實現。女學學誌:女性與性別研究,23,35-69。
陳靜雁(2002)。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與內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曾瑞真(2000)。幼年的母女關係與母職模式。應用心理研究,7,34-38。
黃怡瑾(2001)。「私」領域的女性困境:生育、教育與照顧工作之分工。台南師院學報,34,341-365。
黃怡瑾(2002)。雙薪家庭中男性參與親職主觀經驗之探究。台南師院學報,35,313-337。
楊芳梅(2007)。國中生目睹父母婚姻暴力、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葉季宜(2005)。失落的天堂:婚暴國際配偶之母職實踐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市:女書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潘淑滿(2005)。臺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女性與性別研究,20,41-91。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份與權力流動。台北:心理。
蔡素琴(2009)。女性主義母職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諮商與輔導,284,24—29。
賴怡霖(2007)。離異單親母親之母職經驗敘說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謝欣純(2010)。與加害者共同居住之受虐女性的婚姻暴力調適歷程-韌力觀點。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謝秋香(2002)。婚姻暴力受害者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美娥(2008)。離婚女性單親家長復原力的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8,1-33。
謝美娥(2009)。就業母親之母親經驗與就業策略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2(3),299-334。
蘇芊玲(1998)。我的母職實踐。台北市:女書文化。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民88)。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市:女書文化。
英文部分
Allan Julaine (2004). Mother blaming: a covert practice in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Austrial Social Work, 57(1), 57-70.
Adrienne Rich (1986).Of woman born :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 Norton.
Borrego J., Gutow Jr. M. R., Reicher S.,Barker C. H.(2008).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 with domestic violence population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23, 495-505.
Bourassa C., Lavergne C., Damant D., Lessard G., Turcotte P.(2008). Child welfare workers’ practice in cases involving domestic violence. Child Abuse Review, 17, 174-190.
Christine Everingham.(1994). Motherhood and modernity :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ational dimension of mothering. Bristol, P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Chodorow, Nancy (1944-). (2006). In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 Retrieved
December 30, 2011, from http://www.credoreference.com/entry/cupsoc/chodorow_nancy_1944
Damant D., Lapierre S., Lebossé C., Thibault S., Lessard G., Hamelin-Brabant L., Lavergne C. & Fortin A. (2010).Woman’s abuse of their children in the context on domestic violence from women’s accounts.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15, 12-21.
Franklin .C, Corcoran J.,Harris M. B.(2003).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Adolescent Pregnancy:Bases for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M.W.Fraser(Ed.),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p.281-314). USA: NASW.
Fraser M. W., Kirby L. D.& Smokowski P. R.(2003).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In M.W.Fraser(Ed.), 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pp.13-67). USA: NASW.
Goddard C. & Bedi G.(2010).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nd child abuse: A child-centred perspective.Child Abuse Review vol , 19, 5-20.
Holt S, Buckley H, Whelan S.(2008).The impact of exposure to domestic violence on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hild Abuse Neglect , 32(8), 797-810.
Humphreys C., Thiara R. k., Skamballis A.(2010) Readiness to Chang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Domestic Violence Interven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 40, 1-19.
Jackson D.( 2003).Broadening constructions of family violence: mothers perspectives of aggression from their children.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8, 321-329.
Jenson J. M.(2003).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Alcohol and Other Drug Use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M.W.Fraser(Ed.),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pp.183-208). USA: NASW.
Kelly U.A.(2009). “I’m a mother first”:The influence of mothering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battered immigrant latino women.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32, 86-297. On line in Wiley.
Langeland W. & Dijkstra S.(1995).Break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ld abuse: Beyond the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Child Abuse Review, 4, 4-13.
Lapierre S.(2010).b.More Responsibilities, Less Control:Understanding the Challenges and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Mothering in the Context of Domestic Violence.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0, 1434-1451.
Lapierre S.(2008).Mothering in the context of domestic violence: The pervasiveness of a deficit model of mothering.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13, 454-463.
Lapierre S.(2010).Striving to be good Mothers: Abused woman’s experiences of mothering. Child Abuse Review.Pub. on line in Wiley InterScience.
Levendosky A. A., Graham-Bermann S. A.(2001). Parenting in Battered Women: The Effectsof Domestic Violence on Womenand Their Children.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16(2), 171-192.
motherhood/mothers. (2006). In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Retrieved December 30, 2011, from
http://www.credoreference.com/entry/cupsoc/motherhood_mothers.
O'Reilly, Andrea.(2008). Feminist mothering.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19.
Radford L.& Hester M. (2006). Mothering through domestic violence.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
Shalansky CC., Ericksen JJ. &Henderson A. (1999).Abused women and child custody: the ongoing exposure to abusive ex-partner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9(2), 416-426.
Silva, E. B. (1996). Good enough mothering?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lone motherhoo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Smart, C. (1996).Deconstructing motherhood. In E. B.Silva (Ed.), Good Enough Mothering?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Lone Motherhood.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37-57.
Thomlison B.(2003).Child Maltreatment: A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 Perspective. In M.W.Fraser(Ed.),Risk and Resilience in Childhood: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p.89-132). USA: NASW.
Wilcox P.(2000). Lone Motherhood: the Impact on Living Standards of Leaving a Violent Relationship.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34(2), 176-9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