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雯玲
Wen-ling Huang
論文名稱: 我國高等教育審議機制之研究
Study on the Advisory Mechanism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楊思偉
Yang, Szu-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中介組織高等教育審議機制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
英文關鍵詞: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 Advisory Mechanism for Higher Education, Advisory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2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以及市場化、全球化的影響,使得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產生了世界性的變革。各國為了在保護政府的公共利益與大學的學術自由之間發展出一個平衡點,紛紛仿效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s)的模式,透過一個介於政府與大學之間的中介組織來負責高等教育政策的諮詢、審議或經費分配的工作,避免大學與政府直接發生摩擦、衝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分析及比較英、日兩國與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高等教育行政組織與職權及高等教育審議機制等之異同。最後,綜合文獻分析、比較研究與訪談結果,對我國未來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之運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在法源與定位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應設在教育部之下,對部長直接負責;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應有明確的法源依據。
    二、在功能與職權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的職權應涵括重要高教議題;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應依審議議題之不同,具備不同之「審議」或「諮詢」功能。
    三、在組織與成員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應先整合教育部相關委員會,避免疊床架屋;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的組成應考量專業性及多元性。
    四、在運作機制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委員應有基本行為規範;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的運作應公開透明。
    五、在配套措施方面:
    (一)發展大學的自律機制;
    (二)由大學與教育部共同推動本機制;
    (三)建立社會的信賴感;
    (四)建置高等教育基本資料庫;
    (五)結合大學評鑑工作。

    Since World War Two, due to the rapid expans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market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in HE sector, the governmental management in HE has corresponsively transformed worldwide. Being aimed to settle a balance between public welfare and academic freedom of universities, then avoiding the direct contradiction; many governments have followed the British HE advisory model (e.g.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s) that set up the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to proceed the consult and review of HE policies and the allocation of HE fund.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s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states, Great Britain, Japan and Taiwan, in terms of public management, administrative constitution and advisory mechanism in HE sector. In conclusion, considering the work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ison studie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by interview, this dissertation proposes some work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operation model of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in Taiwan. These suggestion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

    1. Regarding the law and orientation:
    1.1 The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MOE and be accounted directly to Minister.
    1.2 The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should be operated on the comprehensible lawful base.
    2. Regarding the function and commission:
    2.1 All the significant HE issue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commission of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2.2 The forthcoming advisory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of reviewing or consulting depends on the HE issues.
    3. Regar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constituency:
    3.1 The related council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in order to avoid the reduplicated structure.
    3.2 The constituents of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should be made up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plur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4. Regarding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4.1 The fundamental behavior norms should be set up for the constituents of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4.2 The operation of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should be transparent.
    5. Regarding the complementary an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5.1 To develop the university autonomy.
    5.2 The forthcoming advisory council for HE should be cooperatively driven by MOE and universities.
    5.3 To build the credibility for the public.
    5.4 To institute the essential HE database.
    5.5 To coordinate with the univers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五節 研究架構………………………………………………..11 第二章 高等教育管理之相關探討……………………... 13 第一節 大學的相關概念………………………………………. 13 第二節 高等教育管理的相關概念……………………………. 17 第三節 高等教育與政府的關係………………………………. 23 第四節 高等教育擴張及新公共管理的影響…………………. 30 第三章 英日高等教育管理與審議機制………………… 35 第一節 英國高等教育管理與審議機制………………………. 35 第二節 日本高等教育管理與審議機制………………………. 48 第四章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與審議機制………………… 61 第一節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歷程……………………………… 61 第二節 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 67 第三節 我國高等教育行政組織與職權……………………… 71 第四節 我國高等教育審議機制現況與改革方向…………… 78 第五節 我國與英日高等教育管理與審議機制之比較……… 94 第五章 訪談之實施與結果討論………………………… 107 第一節 訪談之設計與實施……………………………… 107 第二節 訪談結果之分析與討論…………………………11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書目 壹、中日文部份………………………………………………. 139 貳、英文部分…………………………………………………. 147 附錄 附錄一、教育部組織系統及職掌圖表………………………….149 附錄二、訪談題綱……………………………………………….150

    壹、 中日文部份
    ぎょうせい編(1985)。臨教審と教育改革。東京:編者。
    下村哲夫(1998)。教育法規便覽。東京:學陽書房。
    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1999)。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編(1998)。二十一世紀大學的管理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天野郁夫著;陳武元譯(2005)。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文部省高等教育局企畫課內高等教育研究会編集(1998)。大学審議会答申‧報告總覽。東京:編者。
    文部科学省(2008)。審議会情報。2008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shingi/main_b5.htm
    文部科学省編(2003)。文部科学白書(平成17年度)。東京:編者。
    方展畫主編(2000)。高等教育管理學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王如哲(2000)。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的組織運作。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629-656)。高雄:麗文。
    王旭(2007)。英國高等教育中介機構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吉林。
    王秀亭(2007)。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後治理結構的變化。文教資料,3,186-187。
    王亞權主編(1992)。高等教育十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承緒、徐輝等譯(2002)。伯頓.克拉克(Clark, Burton R.)編著。高等教育新論:多科學的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承緒等譯(2001)。約翰˙范德格拉夫(Graaff, John H. Van de)等編著。學術權力:七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建梁(2005)。大學自治與政府干預:英國大學—政府關係的變遷歷程。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6(6),16-19。
    王家通(1984)。日本教育制度—特徵與趨勢。高雄:復文。
    王家通(1987a)。高等教育制度比較研究。高雄:復文。
    王家通(1987b)。從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報告書的建議展望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臺灣教育,437,35-39。
    王家通(2003)。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高雄:復文。
    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與社會特別工作組編著;蔣凱主譯(2001)。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弗蘭斯.F.范富格特(Frans Van Vught)主編;王承緒等譯(2002)。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田平(1996)。建立中介機構:協調政府與大學關係。高等教育研究,5,32-36。
    白紅梅、額爾敦(2005)。日本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運行模式之研究。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31(3),98-101。
    石塚明子(2001)。戦後日本の高等教育改革の实態と課題。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慶(2004)。英國高等教育財政模式及其啟示。復旦教育論壇,2(2),81-84。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著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第一、二、三、四期諮議報告書。2004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
    吳結(2001)。簡論英國政府與大學的關係。有色金屬高教研究,4,58-61。
    吳結(2002)。英國政府與大學關係問題研究。華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苔瑋等譯(2006)。Hughes, Owen E.著。公共管理與行政。台北:雙葉書廊。
    宋潔絢(2004)。從「撥款委員會」到「高教基金會」—一個教育中介組織的法學透視。理工高教研究,23(4),27-29。
    巫有縊(2003)。新右教改潮流對教育機會均等的衝擊。屏東師院學報,18,437-458。
    李丙龍(2005)。中外高等教育中介組織的比較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3(2),70-73。
    李成明(2003)。大學與政府的關係:英國模式之研究。教育學研究,4,75-82。
    李奉儒(2000)。西方大學理念的轉變:從傳統、現代到後現代。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563-599)。高雄:麗文文化。
    李建興(1994)。從日本教育審議會談我國教育改革。臺灣教育,520,9-12。
    李茂(2007)。布朗完成政府組閣 教育部一分爲二。中國教師報,2007年7月24日,第A04版。
    周志宏(2005)。大學治理的法治調整與影響:兼論我國與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比較。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及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319-360)。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周初(1986)。日本的審議會制度。政治學研究,1,39-41。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頁563-599)。高雄:麗文文化。
    林水波、張世賢(200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4)。教育理念與校園文化。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1-10)。台北:師大書苑。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台北:五南。
    林清江(1997)。自由、自主與責任。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1-7)。台北:漢文書店。
    林鍾沂、林文斌譯(1999)。Hughes, Owen E.著。公共管理新論(第二版)。台北:韋伯文化。
    林鍾沂等譯(2003)。Hill, Michael著。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台北:韋伯文化。
    邱祖賢(1985)。我國高等教育行政決策之探討。高雄:復文。
    金耀基(1999)。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載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頁15-27)。台北:編者。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時報文化。
    姜麗娟(2001)。從「狄林報告書」(Dearing Report)看九○年代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及政府與大學關係的轉變。比較教育,第47期,頁55-77。
    姚啟和(2000)。高等教育管理學。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施雨丹(2007)。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背景、內容及啟示。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28(1),115-118。
    柯聞秀、曲紅(2007)。高等教育撥款機制:政府與大學的「緩衝器」。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111-114。
    胡建華(2001)。大學審議會與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中國高等教育,12,43-44。
    胡建華(2004)。大學與政府關係法律化。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9/03/content_5652055.htm
    孫煒(2002)。公共政策與教育規劃—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規劃。台北:翰蘆。
    宮地茂(2002)。新教育法令読本。東京:日本書房センター。
    翁福元(2002)。國家、市場與高等教育:台灣的挑戰。載於戴曉霞等(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90-117)。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翁福元(2006)。英國當前主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取向、特色及對我國之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48,17-25。
    高強華(1997)。當前大學自主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17-37)。台北:漢文書店。
    高耀麗(2006)。英國高等教育管理機制改革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編(2000)。新世紀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1984)。我國大學教育發展現況與評估之研究。台北:編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編(2007)。主要國家教育發展資料蒐集與分析。台北:編者。
    張建成(1998)。教育政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83-118)。台北:師苑。
    張振宇(2005)。試論高等教育中介組織產生的合理性—政府失靈的視角。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6(1),14-16。
    張鈺佩(1997)。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與臺灣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之比較研究。教育研究,第5期,頁381-398。
    張嘉中、謝嫣文(1999)。因應二十一世紀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之策略研析。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編),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教學科技:各國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頁353-368)。台北:編者。
    張銀富等合著(1999)。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1a)。大學教育的現況與前瞻。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b)。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c)。教育審議委員會之組織運作功能研究。《教育部八十九年度專案研究》。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a)。「高等教育的普及與品質提昇之挑戰」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4b)。「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況、問題與因應」專案報告。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5)。教育及體育部組織調整規劃報告。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07)。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民國96年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秘書室(2006)。教育部分層負責明細表。台北: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編(2003)。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之運作情形。台北:編者。
    教育部統計處編(2007a)。近十年大專院校學校數及學生數。2008年5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2
    教育部統計處編(2007b)。教育統計指標之國際比較(96年版)。台北:編者。
    教育部統計處編(2007c)。大專校院概況統計(95學年度)。台北:編者。
    清水俊彥(1989)。教育審議会の総和的研究。東京:多賀出版。
    莫家豪(2002)。中、港、台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等(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72-85)。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許仟(1999)。歐洲大學之教育理念。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郭歆譯(2003)。Verhoeven, Jef C.著。從歐洲三個國家看—大學與政府關係的變化。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4(5),1-9。
    陳列(1998)。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陳伯璋、宋玫玫(2005)。美國大學治理之影響因素—兼談現代化大學新挑戰。載於淡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及評鑑中心(主編),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趨勢、課程、治理(頁295-318)。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
    陳曼玲(2007)。木村孟:日本實施第三者評鑑 再造大學品質。評鑑雙月刊,6。2008年6月10日,取自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7/03/09/195.aspx
    陳榮政(2007)。英國新工黨政府教育政策簡介。比較教育,62,139-153。
    陳德華(1999)。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趨勢。教育研究資訊,7(3),1-12。
    陳德華(2006)。從大學法修法談國內大學教育的改革。高教簡訊,178,2-3。
    陳學飛主編;邢克超等著(1995)。美國、日本、德國、法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富格特(Vuhgt, Frans Van)主編;王承緒譯(2001)。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曾孝明(2004)。知己知彼:台灣教育的宏觀與微觀。台北:御書房。
    程介明(1997)。高等教育之責任體系與大學自主。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9-16)。台北:漢文書店。
    黃乃熒(1998)。從學術自由談大學的自主與責任。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的管理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II-13~18)。台北:編者。
    黃君淇(2005)。英國英國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怡如(2000)。中英大學自主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主編(1997a)。大學的自主與責任。台北:漢文書店。
    黃政傑主編(1997b)。大學的決策與管理。台北:漢文書店。
    黃雯玲(1996)。大學財務經營與管理。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未出版)
    黃鎮臺(1996)。各級教育(審議)委員會設置之研究。教改通訊,16,2-4。
    楊東平編(1992)。大學精神。台北:立緒文化。
    楊思偉(2000)。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模式初探。教育研究資訊,8(4),17-32。
    楊振富譯(2004)。Bok, Derek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台北:天下文化。
    楊深坑(1999)。知識形式與比較教育。台北:揚智文化。
    楊深坑(序)(2000)。序言。載於戴曉霞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頁7-8)。台北:揚智文化。
    楊朝祥(2005)。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8年5月14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1715-2.html
    楊瑩(1994)。近年來英國高等教育制度重要改革。臺灣教育,509,23-35。
    楊瑩(1997)。近年來英國大學教育制度重要改革。研考雙月刊,21(3),34-45。
    溫明麗(2006)。1988以降英國教育改革對臺灣教育啟示。臺灣研究月刊,148,5-16。
    經濟部(1999)。日本行政體制政府再造之探討。主要國家經貿政策分析月刊,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cobook/masterna/98/1.htm
    董保城、周志宏等(2000)。大學運作與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未出版)
    詹中原(2006)。新公共管理發歷史系絡之初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研究報告》,2008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article-2153-2.html
    詹中原等編著(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詹火生、楊瑩(1995)。英國學術自由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趙文華(2001)。高等教育系統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安之、黃政傑主編(1999)。大學理念與實踐。台中及中壢: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劉秀曦(2002)。我國大學教育財政改革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慶仁(2007)。英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趨勢。教育資料集刊,35,1-26。
    蔣暉(2007)。論英國大學與政府關係的歷史演變。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聿瑩(2007)。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哲(1999)。大學自主的社群生態分析—以教務改革為例。載於劉安之、黃政傑(主編),大學理念與實踐(頁203-227)。台中及中壢:逢甲大學、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蔡勝男(2005)。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研究:歷史詮釋分析的觀點。T&D飛訊,34,1-17。
    鄭湧涇(1997)。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39-55)。台北:漢文。
    盧楓(2006)。日本大學審議會:為高等教育改革出謀劃策。中國社會報,2006年9月11日,第005版。
    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揚智文化。
    戴曉霞(2001)。從UGC從HEFCs:英國高等教育撥款機制的改變及其對我國「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之啟示。載於教育部編,2001年教育改革檢討與改進—大學追求卓越分組深度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戴曉霞(2005)。大學評鑑的興起、模式與問題。載於反思會議工作小組,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頁313-328)。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2002)。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台北:高等教育文化。
    薛天祥主編(2001)。高等教育管理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薛瀾、彭志國(2005)。合作主義視角下政策諮詢機制構建與完善:以日本審議會制度為借鑒。科學學研究,23(5),612-617。
    謝文全(2001)。比較教育行政。台北:五南。
    謝美慧(1997)。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EFC)簡介。比較教育,44,77-84。
    瞿海源(1999)。政府在大學教育上角色之調整。載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主編),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1)。台北:編者。
    顏秀如(2003)。論新公共管理(NPM)及其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6(1),95-113。
    顏建軍(2004)。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高等教育體制變革的比較研究及啟示。理工高教研究,23(4),61-63。
    魏春燕、李林(2001)。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現狀及展望。2008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 edu.cn/20011226/3015425.shtml
    蘇錦麗(1997)。高等教育評鑑—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貳、西文部份
    Apple, M. W. (2002). Power, meaning, and identity: essays in critical educational studies.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Apple, M. W. (2006). Educating the “right” way: markets, standards, God, and inequ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Clark, Burton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IUS (2007). About DIUS. 2008.4.20,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us.gov.uk/index.html.
    Gellert, C. ed. (1993).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Gibbs, P. (2001). Higher education as a market: a problem or solution. Studies in Higher Educaion, 26(1), 85-94.
    Goedegebuure, L. & Vught, F. van (eds.) (1994a). Comparative policy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Utreche: LEMMA.
    Goedegebuure, L., Kaiser, F., Maassen, P., Meek, L., Vught, F. van. & Weert, E. de (eds.) (1994b).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Oxford: IAU.
    HEFCE (2005).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Bristol: HEFCE.
    Henkel, M. & Little, B. ed. (1999). Chang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Horkheimer, M., Jaspers, K., Leavis, F. R., Newman, J. H., Gasset, Jose Ortega y, Tillich, P. & Unamuno, M. de;Wyatt, John ed. (1990). Commitment to higher education: seven west European thinkers on the essence of the university.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Kogan, M. & Hanney, S. (2000). Re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Meek, V. L. (2000). Diversity and marke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compatible concepts.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13, 23-39.
    Neave, G. & Vught, F. A. van ed. (1991). The chang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western Europe. UK: BPCC Wheatons Ltd.
    Scott, P. (1995). The meanings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Steier, F. A. (2000). The changing nexus: 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marketplace and the state. 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57(2), 158-180.
    Teichler, U. (1988). Changing pattern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decades. London: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Throw, M. (1996). Trust, markets and account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9(4), 309-324.
    Vught, F. A. van ed. (1989). Governmental strategies and inno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Ltd.
    Warner, D. & Palfreyman, D. ed. (1996).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key elements. UK: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