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紋雀
Wen-Chueh Hsu
論文名稱: 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a orienteering club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葉國樑
Yeh, Gwo-Liang
曾治乾
Tseng, Chie-Chi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定向運動理性行動論自我效能涉入程度
英文關鍵詞: Orienteering,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Self-Efficacy, Involv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本研究目的主要運用Fishbein and Ajzen 於1967年理性行動理論架構,來預測及解釋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研究對象為北部某定向俱樂部的學員,以民國102年4月參與活動的學員為母群體進行隨機抽樣,有效樣本共192位,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之涉入程度大部分趨於正向約77.2%。
    二、本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的態度、主觀規範對涉入程度的解釋力為58%,加入自我效能變項後,顯著地增加從事定向運動涉入程度15.9%的變異量,總解釋力提昇為73.9%。
    三、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的態度與行為信念、結果評價的交乘積和達高度正相關;主觀規範與規範信念、依從動機的交乘積和達高度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從事定向運動之行為信念、結果評價、規範信念、依從動機、自我效能等個子信念與涉入程度呈顯著相關。
    五、本研究支持理性行動論結合自我效能更能適切預測涉入程度。

    A procedure i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e use of Fishbein and Ajzen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framework in 1967 to predict and explain a northern orientation club directional movement participants involvement.
    Object of study for a northern orientation club students, to 102 years in April to participate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s population was a random sample of 192 valid samples. This study used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to Pearson correlation, ANOVA analysis a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is study's involvement in the orienteering the majority tends to approximately 77.2% positive.
    2. This study engaged in orienteering 's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for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involvement was 58%, adding self-efficacy variable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orienteering involvement 15.9%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explanatory power upgrade to 73.9%.
    3. The orienteering of objects in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beliefs and outcome evaluation of the cross product of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subjective norms and normative beliefs, motivation to comply, and the cross product of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4. The study of the behavior of objects in the directional movement faith, evaluation, normative beliefs, motivation to comply, such as sub-belief and self-efficacy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nvolvement.

    5. This support rational the intersection of action and theory combine self-efficiency, can predict, wade enter intensity while being appropriate.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 …………………………………………………………………iv 目次 …………………………………………………………………v 表目次 ………………………………………………………………vii 圖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研究問題………………………………………………..7 第四節 研究假設………………………………………………..9 第五節 名詞界定………………………………………………..11 第六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定向運動發展概況……………………………………..13 第二節 定向運動與健康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理性行動論及其應用………………. …………………24 第四節 自我效能及其應用……………….………... ………….30 第五節 涉入程度及其應用……………….………...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3 第四節 研究步驟………………………………………………..48 第五節 資料處理………………………………………………..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描述……………………………………..55 第二節 參與定向運動涉入程度及其影響因素………………..59 第三節 態度、主觀規範、自我效能與各子信念間的關係…..66 第四節 各子信念與涉入程度間的關係….. …….…..…………79 第五節 理論模式的適切性……………………………………..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 ………………………………...…90 參考文獻……………………………………………………………....92 附錄一 「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調 查」之專家名單………………………………………… 101 附錄二 「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調 查」之專家審視問卷初稿題目意見表…………………… 102 附錄三「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調 查」之問卷… … … ………… … … … … … … … … … 103

    一、中文部份
    方怡堯(2002)。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溫泉遊客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
    北市。
    中華民國定向越野協會 (2008)。定向運動介紹。檢索於2008年11月16
    日,網址:http://www.orienteering.org.tw/page2/page_3.htm
    自由時報 (2010)。定向越野賽 竹市親子揪團鬥智。檢索於2010年11
    月8日,網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nov/8/today-north5.htm
    江季蓁、劉影梅、何卓飛、洪嘉文、呂生源 (2009)。不同國家兒童及
    青少年身體活動的推薦量與政策比較[電子版]。國民體育季刊,
    38(3)。
    余宗龍 (2005)。大學生從事規律運動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淡江大學學生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臺北。
    李蘭 (1988)。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576,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季力康、許哲彰 (2005)。以計畫行為理論預測國小教師健身運動行為
    之研究。台灣運動心理學,7,115-129。
    93
    吳明彥(2005)。如何繪製簡易校園定向運動地圖:以中正大學為例。
    大專體育,76,85-89。
    吳姿瑩(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臺南。
    吳崇旗、巫昌陽 (2008)。定向運動課程對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影
    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2),19 -31。
    卓俊辰 (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臺北:華泰。
    周文玲、張秀惠、謝茵如 (2012)。健身俱樂部顧客體驗價值對行為意
    向之影響-兼論顧客涉入程度之干擾效果。長榮運動休閒學刊,
    6,101-111。
    林志遠 (2005)。定向運動之定向技能與運用分析。大專體育,80,
    33-43。
    林志遠、張君如 (2005)。校園定向運動教學之設計與實踐。中華體育,
    19(2),64-74。
    林志遠、張君如 (2008)。校園(公園)定向運動之賽程設計探析。大專體
    育,97,1-7。
    林恬、陳麗珍 (2006)。高校定向運動教學實踐研究。溫州大學學報,
    19(4),60-64。
    林青山 (1992 )。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94
    林禹良 (2004)。定向運動發展概況。大專體育,70,95-98。
    林家進 (2009)。淺談台灣定向運動的發展與展望。學校體育,19,69-72。
    林慶源、林耀豐 (2009)。運動自我效能與運動行為之探討。屏東教大
    體育,12,217-231。
    胡聖 (2005)。桃園縣中壢市國中生騎自行車戴安全帽行為意圖與相關
    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研
    究所,臺北。
    洪慧純 (2011)。高雄市國中生桌球課程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認知之研
    究。運動與健康研究,1(1),69-97。
    姚代平 (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
    效效之探討—以台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徐新勝 (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
    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
    所,嘉義。
    孫任弘 (2008)。定向運動在台灣。大專體育,94 ,113-117。
    高大維 (2008)。定向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體驗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南。
    高雄市政府 (2009)。定向運動簡介,檢索於2009年5月29日,網址:
    95
    http://cabu.kcg.gov.tw/ViewDefPage/viewDefPage.aspx?menuid=215[
    2009, May 29]。
    郭宏仁 (1997)。定向運動簡介。大專體育,29,11-14。
    郭進財、黃文成、郭冀謙 (2010)。高雄地區體適能俱樂部會員的涉入
    程度與滿意度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1(6),11-28。
    郭冀謙 (2009)。體適能俱樂部會員涉入程度、關係品質、滿意度與生
    活品質之研究─以高雄市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
    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
    張志成、李保建、王士仁 (2007)。自我效能、知覺利益與知覺障礙對
    運動行為階段改變模式之區別研究。真理大學運動知識學報,
    15-27。
    陳云富、張健忠 (2006)。定向運動提高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實證研究。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9(1),103-106。
    陳恆義 (2008)。校園定向運動項目價值研究。職業時空,4,159。
    陳德馨、晏涵文 (2004)。大四學生持續使用保險套之影響。台灣性學
    學刊,10(1),53-70。
    陳慧玲、林安庭 (2011)。登山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流暢體驗與幸福
    感之相關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25-50。
    曾治乾、謝素珍、葉國樑、林建輝、黃禎貞 (2011)。台北市某國小高
    96
    年級學童垃圾減量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
    教育雜誌,31,139-160。
    曾佳珍 (1999)。以理性行動理論與自我效能探討某大學學生從事規律
    運動之意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
    臺北。
    黃秀媚、李景美、陳政友、陳清煌 (2011)。國中生參與身體活動行為
    意圖與相關因素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32,79~102。
    黃俊發 (2008)。小學桌球訓練經驗對於自我效能、運動動機與運動行
    為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11,1-11。
    黃芬芬、楊雪華、江品翰、陳志忠、許澤鑫、彭詠盛、詹朝欽 (2011)。
    大學生的運動行為意向研究。亞東學報。31,283~294。
    黃璟蕙 (2005)。規律運動對老年人樂觀之影響:以自我效能和理性行
    動理論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臺北。
    楊哲維 (2006)。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
    賴秀怡 (2006)。長青學苑老人規律運動意圖之研究-計劃行為理論之應
    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
    趙麗雲 (2004)。世運城市--高雄加油。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會。
    97
    檢索於2004年6月16日,網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B-093-025.htm。
    蔡英美、王俊明 (2006)。中年人運動參與動機、自我效能、知覺運動
    障礙及運動行為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109-131。
    蔡俊傑 (2011)。以自我效能理論探討青少年健身運動社會支持與滿意
    度之關係。台灣運動心理學報,19,23-48。
    蔡春霞、楊月敏、郭華英 (2005)。定向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
    影響研究。福建體育科技,24(2),54-55。
    醒報新聞。紀政掛保證 親子定向越野賽玩處多。檢索於2010年10月18
    日,網址:
    http://www.awakening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
    id=17393
    謝秀芳、紀俊吉 (2008)。自我效能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
    95,76-81。
    謝偉雄 (2009)。不同背景因素之大學生、運動參與行為在健身運動自
    我呈現、社會體型焦慮之差異比較。雲科大體育,11,107-122。
    簡淑婕 (2012)。高職學生參與定向越野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
    健康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
    所,臺北。
    98
    二、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Hall, Inc.
    Ajzen, I., & Madden, T, J. (1986). Prediction goal-directed behavior:
    Attitudes, intentions,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2, 453-474.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Celsi, Richard L. and Jerry C. Olson (1988).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210.
    Ferretti, Fred (2002). Americana Online: Orienteering.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Grolier, Inc. Retrieved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ea.grolier.com/cgi-bin/build-page?artbaseid=0927240-00.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9).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drive
    properties and paradox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1(2),
    122-149.
    Houston, M. J. and M.L., Rothschild (1978). A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Consumer Involvement.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Graduate School
    99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sion.
    International Orienteering Federation (2008).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orienteering.org/i3/index.php?/iof2006/iof/about_us
    Krugman, Herbert 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sting
    Learning without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349.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cNeill, C., Cory-Wright, J., & Renfrew, T. (1998). Teaching orienteering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iranda,S (2002). Oxford Intermediate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Publish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td, 827.
    Renfrew, Tom (1997). Orienteering. H.K.:Human Kinetics.
    Rothschild, M. L. (1984). Perspectives in involvement: current problem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6-217.
    Schreyer, R. & Beaulieu, J. T. (1986). Attribute preferences for wildland
    recreation setting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8, 231-247.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0 0
    Stone, R. N. (1984).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3, 355-365.
    Vries,H., V.J., Devellis,B.M. , Kuhlman,P (1988). Self-efficacy: the third
    factor besides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as a predictor of behavioral
    intentions.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3,273-282.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