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岫玫
Ho, Hsiu-Mei
論文名稱: 清代桃園龍潭區域發展研究──以奏摺、古文書契為例
A Study of Taoyuan Longta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Qing Dynasty by using Memorials and Ancient Documents
指導教授: 邱榮裕
Chiu, Rong-Yuch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9
中文關鍵詞: 龍潭林雲事件養贍埔地番業漢佃民番界址
英文關鍵詞: Longtan, Lin-yun Incident,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y, Land rental rights, Aboriginal Boundary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4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2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奏摺、古文書契為研究史料,探討桃園龍潭在清代的開發過程。以土牛溝劃定前、紫線劃界後至龍潭聖蹟亭的創建為主要時間軸線,逐步討論分析清代桃園龍潭地區的發展情形。
    首先,以土牛溝劃定之前的土地發展為主要研究討論對象,分析清乾隆早期位於漢人開發邊界的龍潭地區發展情形,以及該區在民番界址設置上的轉變;其次,透過奏摺等官方文書的整理歸納,討論自乾隆二十五年(1760)土牛紅藍線劃定、增添立石界址後,僅准許熟番在界外以東地區活動、多數土地被官方劃為界外埔地的龍潭地區,但在以霄裡社為主要社域範圍內,仍有不少漢佃進行開墾與協助隘防,藉此分析自土牛線劃定後早期龍潭四個地區的開發,以及乾隆四十八年(1783)林雲事件及其後續的影響,進一步剖析官方對於龍潭區域的界外土地之應變處置與作為,以及紫線的勘定劃界;最後,以古文書契為主要研究史料,探討乾隆五十三年(1788)福康安奏議再定界址至乾隆56年(1791)養贍埔地正式施行後的龍潭各區域的土地發展情形,討論乾隆晚期至光緒年間龍潭地區的平埔族與漢人之間族群互動和墾佃關係、重要信仰以及龍潭地區文風社會的建立。

    This thesis uses the memorials and ancient document deeds as research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aoyuan Longtan in the Qing Dynasty. Discuss and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ngtan area of Taoyuan in the Qing Dynasty, taking the time before the delimitation of Tu-niu Ditch and after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purple line of Tu-Niu Bounda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ongtan Shengji Pavilion.
    The first main research object is to analyze the land development of the Tu-niu Ditch before it delimitated of the Longtan area, which located on the Tu-Niu Boundary that developed by Han in the early Qianlong period (Qing Dynasty), and then to discover the change in the setting of the Tu-Niu Boundary in this area.
    Second, through compiling and summarizing these official Memorials and other official documents, to discuss the fact that since the red and blue lines of Tu-Niu Boundary in the 25th year of Qianlong (1760), the boundary of standing stone was added, only plains aborigines was allowed to live in the area east of the boundary, and most of the land was officially designated as Longtan outside the boundary. However, in the main living area of the Sousouly tribe, there are still many Han tenants who are reclaiming and defensing, upon that fact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areas of Longtan in the early period, and the continuing impact of 48th year of Qianlong (1783) Lin Yun Incident, further more, to analyze the official actions on these areas outside the boundary of Longtan, and delimitation of the purple line of the Boundary.
    Eventually, the ancient document deeds are used as the main research historical data to discuss the Fuk’anggan memorialized the re-determination of the boundary site in the 53rd year of Qianlong (1788) and the land development in various areas of Longtan after the offic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origine military colony in the 56th year of Qianlong (1791), discuss the plains aborigines and Han people ethnic group interactions and land rental rights relations, important belief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ulture and education society in the Longtan area from the late Qianlong period to the Guangxu perio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 8 第四節 章節說明與研究架構 10 第二章 土牛溝劃定前後的整理 12 第一節 龍潭的自然環境 12 第二節 霄裡社與龍潭 20 第三節 土牛溝的劃定 30 第三章 土牛溝與紫線之間的開發 49 第一節 界外埔地的開墾 49 第二節 林雲事件 57 第三節 事件後續的懲治與影響 65 第四章 乾隆四十九年紫線劃界後的區域發展 83 第一節 養贍埔地的施行 83 第二節 土地的拓墾與開發 96 第三節 文風的建立 164 第五章 結論 173 徵引書目 178 附錄 185

    (一)史料
    清.慶桂等奉敕修,《清實錄.高宗純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己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85。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北京 : 中華書局,198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出版交流中心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乾隆朝上諭檔》,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史料叢刊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伊能嘉矩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譯,《臺灣文化志》,新北:大家出版,2017。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鍾瑄主修,《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2。
    林百川、林學源、蔡振豐等著,《樹杞林志》,臺灣文獻史料叢刊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桃園廳編,《桃園寺廟調查書》,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藏,1915。
    桃園廳編,《桃園廳誌》,臺北:成文出版,明治39年排印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郭薰風主修,《臺灣省桃園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63。
    黃叔敬,《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史料叢刊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重修台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上),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下),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奏疏選彙》,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9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壬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
    臺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調製,《台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6。
    蕭萬祿(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通臺屯番全案〉,檔案編號FSN01-01 -015。
    蕭慶壽(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皇恩撫恤全台屯丁養瞻埔業清冊〉,檔案編號FSN01-01 -013。
    (二)專書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1989。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研院社科所,1996。
    王世慶,《清代台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出版地:武陵出版社,2003。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 :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誌》,桃園:大溪鎮公所,2004。
    吳密察等,《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書局,2007。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研究》(上)(下),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吳學明、黃卓權編著,《古文書的解讀與研究》,新竹竹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12。
    林正慧、曾品滄主編,《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臺北:國史館,2008。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林明美總編,《北路淡水:十三行博物館館藏古文書(一)》,臺北:北縣十三行博物館,2005。
    林美容,《祭祀圈與地方社會》,臺北:博揚文化,2008。
    林添福,《梅軒公脈系蕭氏族譜》,臺北:蕭姓宗親會修譜委員會,1981。
    邱宜文,《從社神到土地公:以平鎮地區伯公為中心的考察》,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
    邱榮裕,《臺灣客家民間信仰研究》,臺北:漢蘆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邱榮裕總編輯,《臺灣桃園大溪南興庄纘紳公派下弘農楊氏族譜》(上)(下),桃園大溪:祭祀公業法人桃園縣楊纘紳管理暨編纂委員會,2014。
    施崇武、劉湘櫻、唐菁萍等撰述、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採集組編輯,《臺灣地名辭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9。
    施添福,《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施添福,《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1。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洪敏麟編撰,《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園市文化景觀「土牛溝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成果報告書》,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17。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三集》,臺北:臺北市文獻會,2005。
    張本政主編,《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張志遠,《臺灣的敬字亭》,新北新店:遠足文化,2006。
    張素玢、陳世榮、陳亮州撰稿,《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
    張素玢計劃主持、莊華堂協同主持,《桃園縣平埔族調查與研究報告書》,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陳正祥,《臺灣地誌》,臺北:南天出版社,1995。
    黃克仁總編輯,《八德市志》,桃園:八德市公所,1998。
    黃卓權主編,《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
    黃炫星編著,《臺灣的古道》,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1。
    黃美英等編,《凱達格蘭族古文書彙編》,新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1999。
    溫振華編著,《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清治時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北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典藏—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
    劉枝萬,《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二十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劉澤民主編、臺灣古文書學會策劃,《契文解字》,臺北:玉山社,2020。
    劉澤民編,《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
    劉澤民編,《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賴澤涵總編纂,《新修桃園縣志》,桃園:桃園縣政府,2010。
    龍潭鄉志增編委員會,《龍潭鄉志》,桃園:桃園縣龍潭鄉公所,2014。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羅景文主編,《大溪鎮志:增修篇》,桃園: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14。
    (三)期刊論文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第44卷1期,1994年3月,頁197-234。
    王鎮華執筆、李乾朗口述、黃得時、顏素慧整理、張慕璇記錄整理,《漢聲雜誌》,第78期,「搶救龍潭聖蹟亭」專號(臺北:漢聲雜誌,1995年6月,頁1-164。
    杜正勝,〈臺灣民番界址圖說略〉,《古今論衡》第8期,2002年7月,頁2-9。
    林文龍,〈客家移民與龍潭地區的開發〉,《史聯雜誌》18:136~155,1991年6月。
    林玉茹、畏冬,〈林爽文事件前臺灣的邊區圖像:以乾隆49年的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卷3期,2012年9月,頁47-94。
    林美容,〈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出版地,1987年3月,頁53-81。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編《中國海洋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年,頁95-125。
    邱榮裕,〈臺灣客家民間信仰源流與開創──以淡水鄞山寺、龍潭三林村、褔德祠三元宮、新埔褒忠亭義民廟為例〉,收入《第十一屆康寧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通識教育學習論文集》,(臺北:康寧學校財團法人康寧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18),頁209-218。
    施添福,〈紅線與藍綠—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9期,1991年。
    施添福,〈清代台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收入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卷,(臺北:玉山社,1996) ,頁157-219。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一)─以罩蘭埔為例〉,《臺灣文獻》55: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4),頁144-201。
    施添福,〈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5),頁182-242。
    柯志明,〈清代臺灣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的形構與轉化:紫線界前後的比較〉,《臺灣史研究》22卷2期,2015年6月,頁45-110。
    韋煙灶,〈臺灣漢人傳統聚落結構及祭祀形態所內蘊的文化地理意義〉,《竹塹文獻》雜誌,第25期,2002年。
    張素玢,〈清季臺灣土著地權問題探討──以龍潭十股寮霄裡社家族為例〉,《銘傳學刊》,第4期,臺北:1993年4月,頁157-169。
    張素玢,〈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硏究〉,收入《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頁99-126。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台灣文獻》,卷31期1,1980年12月,頁154-176;卷32期1,1981年1月,頁136-157。
    陳志豪,〈晚清開山撫番下的山區開發與地方社會:以竹塹地區的金廣成墾號為例〉,《臺灣學研究》第10期,新北:2010年12月,頁1-24。
    陳宗仁,〈十八世紀清朝臺灣邊防政策的演變:以隘制的形成為例〉,《臺灣史研究》22卷2期,2015年6月,頁1-44。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0:61-114。
    陳倩慧總編輯,〈歷史足跡:南興地區發展史〉,《一本大溪》第14期,2019年5月,頁2-3。
    戴炎輝、張勝彥,〈清代台灣漢人社會的土地型態〉,《歷史、文化與台灣-台灣研究研討會五十回紀錄》,(上),臺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頁261-271。
    (四)學位論文
    于淑蓉,《清領時期桃園龜山地區的拓墾》,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王美芳,《桃園縣寺廟發展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田金昌,《臺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1683-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一八三四-一八九五)》,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李致賢,《龍潭鄉大平聚落保存價值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3。
    施桂婷,《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以大溪仁和宮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胡博荏,《日治時期桃園龍潭公學校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
    徐靜蘭,《清代臺灣北部霄裡地區客家七姓移墾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2。
    許美玲,《終戰前北臺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仔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志豪,《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1886-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陳志豪,《清帝國的邊疆治理及其土地制度:以新竹頭前溪中上游為例(1790-189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
    葉欣玟,《蟄伏於歷史的記憶:龍潭鄉內的印尼客僑》,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廖振順,《龍潭廖家發展史──兼論臺灣漢人再移民與族群關係》,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劉金花,《龍潭客庄詩社社群發微:以陶社、龍吟詩社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
    劉湘櫻,《落地生拓──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5。
    謝昌耆,《龍潭鄉黃唐村散村文化景觀保存價值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14。
    (五)網路資源與電子資料庫
    《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摺件資料庫》,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中研院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index.jsp
    《傅斯年圖書館藏臺灣公私藏古文書影本影像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http://www.ihp.sinica.edu.tw/ttscgi/fsn/ttswebnew?@0:0:1:fsnsnc::@@0.017219376266528252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中心。http://thdl.ntu.edu.tw/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臺北: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0)。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新版國家文化資料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2010。http://doi.org/10.6681/NTURCDH.DB_NRCH/Collec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