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沈剛衛
Sim Kong Wei
論文名稱: 文化資本對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馬來西亞柔佛州九所獨立中學為例
The impact of culture capital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laysia's Chines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nine Chinese independent high schools in Johor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 王麗雲
Wang, Li-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文化資本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英文關鍵詞: culture capital, Malaysia, Chinese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6下載: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旨在探討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學生學業成就上之差異情形及其間的關聯性。研究對象 2014 年參與馬來西亞獨立中學考試的柔佛州獨立中學學生,研究方法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抽樣樣本大小計 1828 人,有效樣本計1772 人。測量工具為自編的「家庭文化資本量表」。本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一、 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中,女學生的學業成就比男學生好;
  二、 母親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學業成就越好;
  三、 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中,文化資本可以分成七個構面;
  四、 閱讀文化資本、具體文化資本和制度文化資本越多的學生,其學業成就越好;
  五、 學校規模越大、班級規模越小,則其學生的學業成就越好。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文獻分析和實證數據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行政機關、學校、家長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fferentiate respective varieties of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Students in Chinese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of Malaysia. The second is to explore their correlation. The research use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1828 observations are drawn from Students in Chinese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of Malaysia, where 1772 questionnaires are filled and accept as valid samples. In this study, the main instruments of collecting quantitative data are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Scale.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thesis are as follows:

  1. In Chinese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of Malaysia, female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than male student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2. The higher degree of education of mother, their children have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3. In Chinese Private Secondary School of Malaysia, cultural capital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facets.
  4. If there are more read state cultural capital, objectified state cultural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ized state cultural capital, the students have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5. In a big school or a small class, their students have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on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this study has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schools, parents and follow-up research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7 階級、文化資本、學業成就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 9 第二節 文化資本 15 第三節 研究成果回顧 22 第四節 學校層級的影響因素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45 第三節 抽樣方法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設計 54 第五節 實施程序 74 第六節 資料分析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9 第一節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文化資本現況分析 79 第二節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性別、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分析 90 第三節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學業成就之階層線性分析 97 第五章 結論、限制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限制 103 第三節 建議 10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9 外文部分 117 附錄 附錄一 問卷專家效度整理 121 附錄二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問卷調查(預試) 137 附錄三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問卷調查(正式) 14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郁琮(2011)。階層線性模式路徑圖與策略化模型結構機制。教育研究
  與發展期刊,7,25-56。
王琪(2012)。家庭文化資本與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以TEPS資料
  做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
  市。
王嘉偉(2010)。文化資本與家庭氣氛對EFL小學生英語學業成就之影響
  (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碩士班,雲林縣。
朱建宗(2005)。臺中縣市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學校社會資本與英語科學
  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彰化縣。
朱冠樺(2008)。家庭背景、文化資本的類型及多寡對國中生學業成就的
  影響:以臺東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東市。
邢克超(譯)(2004)。Pierre Bourdieu著。繼承人:大學生與文化
  (The Inheritors: French Student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Culture)。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85))
李文益(2002)。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臺東師院
  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
  所,臺東市。
李猛、李康(譯)(1998)。Pierre Bourdieu著。實踐與反思:反思
  社會學導引(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北
  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2)
李翔(2011)。公立高中生數學補習行為與文化資本對數學學習態度、數
  學學業成就之影響:宜蘭縣與臺北市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佛
  光大學社會學系,宜蘭縣。
李萬千(1985)。獨中今昔。吉隆坡:董總。
呂仁禮(2011)。以SEM檢定影響學業成就之文化資本因素暨模式複核效
  化。教育與多元文化研究,5,139-174。
呂婉菁(2009)。小學生文化資本與社會領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市。
何秋蓮(2007)。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
  就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何美瑤(2006)。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
  (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宋曜廷、邱佳民、劉欣宜、曾芬蘭、陳柏熹(2009)。以國中基本學力測
  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教與科學研究期刊,54(2),59-83。
宋鎮照、陳海金(2005年4月)。新馬關係下新新關係之特例發展模式。
  「2005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
  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
宋麗貞(2011)。原住民地區家庭文化資本及學校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學
  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
  研究所,新竹市。
邱澤奇(譯)(2001)。Jonathan‧H‧Turner著。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Social Structure Theories)。北京:華夏。(原著出版年:
  1974)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
  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吳悅如(2008)。文化資本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影響:以
  宜蘭地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社會教
  育學研究所,宜蘭縣。
吳淑芬(2010)。國小學童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澎湖縣國
  小五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
  與教學澎湖碩士班,臺南市。
林志全(1999)。宜蘭縣城鄉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習成就比
  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
  班,臺北市。
林函璇(2013)。出身背景、文化資本對國中生學業成就之影響:以臺東
  縣國二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臺東
  市。
林松齡(1999)。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
  監督角色的比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7,71+73-105。
林森富(2000)。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未出版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嘉義縣。
林碧芳(2009)。從文化資本探討才藝學習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教育與社
  會研究,17,111-134。
林碧芳(2011)。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學習成就影響之
  貫時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新富(2005)。布爾迪厄論學校教育與文化再製。臺北:心理。
洪乙民(2012)。家庭文化與學齡前數學經驗透過學習動機對四年級學生
  數學學習成就之影響:以TIMSS2011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
  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縣。
洪佳慧(2005)。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音樂班「貴族化」
  之成因。美育,148,48-57。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2012)。馬來西亞學生(獨中及國中生)
  國內外升學管道統計。取自http://0rz.tw/Y3v1M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13)。華小董事參考資料。吉隆坡:董
  總。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13)。關丹中華中學批文爭議專輯。吉
  隆坡:董總。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2014)。認識統考。吉隆坡:董總。
馬來西亞董總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2005)。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
  教育改革綱領。吉隆坡:董總。
高富美(2014)。改善偏鄉小校教師流動率之淺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3(5),75-76。
郭丁熒、許竣維(2004)。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
  資本、經濟暨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教育學誌,17,
  77-119。
陳青達(2005)。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
  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
  縣。
陳曉佳(2003)。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麗珠、鍾蔚起、林俊瑩、陳世聰、葉宗文(2005)。國民小學教師合理
  授課節數與員額編制之研究。教育學刊,25,25-50。
孫智綺(譯)(2012)。Patrice Bonnewitz著。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
  一堂課(Premieres lec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臺北:麥田。(原著出版年:1997)
徐嘉慧(2007)。家庭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臺
  北市。
陰盛陽衰-失衡加劇-大學男女新生比例30比70(2011年,9月8日)。
  星洲日報。 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218764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
  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志開(2008)。風雨中成長的馬來西亞華文獨中之過去、現在及未來。
  第十屆全球校友聯歡會紀念特刊。
張雷生(2014)。教師輪崗:這道「檻」韓國如何越過。中國教育報,
  2014年10月22日。取自:
  http://www.jyb.cn/world/gjgc/201410/t20141022_601814.html
張淑旻(2005)。城鄉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情況之研究--以桃竹地區六所
  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
  市。
張清濱(2008)。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臺北:五南。
張樹鈞(2012年,6月7日)。馬來西亞獨立中學復興運動40年的反思。
  東方日報。取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5b4727c0101mxf0.html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
  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市。
許珮甄(2008)。臺南縣國中學生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與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臺南市。
許慈寧(2009)。國中學生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及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五南。
黃秀琳(2009)。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對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影響之研
  究:以苗栗縣竹南鎮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公
  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黃珮君(2009)。文化資本與小學英語成績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屏東市。
黃郁婷(2006)。國中學生文化資本、同儕互動及內化判準對寫作動機與
  作文品質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
  北市。
黃雅琪(2013)。跨越地平線?新住民子女家庭文化資本、學業成就及生
  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
  義縣。
黃毅志(1997)。臺灣地區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調查研究,5,6-
  36。
曾家慧。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學業成就之影響:以一所位
  於郊區的國小為例。取自http://faculty.ndhu.edu.tw/~su7702/eda/92e19.doc
無作者(2014)。今年度英語能力排名-大馬英語冠亞洲。星洲日報。
  2014年11月13日,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96149
無作者(2012)。均優質化:十二年國教的兩難任務。聯合報。2012年
  11月2日,取自http://city.udn.com/51640/4886714
楊亞平(譯)(2005)。Pierre Bourdieu著。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
  群體精神(La Noblesse d'État. Grandes écoles et esprit
  de corps)。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89)
楊茜評(2009)。布爾迪厄的文化再製意涵與其在學校教育上的啟示。北
  縣教育,66,44-48。
溫福星(2006)。階層線性模式:原理、方法與應用。臺北:雙葉書廊。
廖慧宜(2005)。學校賦予學生文化資本及社會資本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鄭文鵬(2013)。文化資本影響學業成就之研究:以臺灣地區為例(未出
  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鄭名惠(2007)。國小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良樹(1999)。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吉隆坡:教總。
蔡本元(2008)。城鄉差異對國中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
  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桃園市。
潘雅佳(2012)。基隆市新移民與非新移民國民中學子女文化資本、閱讀
  行為與國語文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劉幸芬(2004)。文化資本與學校成績、標準化測驗成績之關連性:以臺
  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
  究所,臺東市。
劉佳玫(2001)。導師異動對國小學童學校生活適應的影響:一個國小班
  級學童的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臺東市。
賴建成(2009)。臺南市國小學生文化資本與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臺南
  市。
蕭仲廷(2012)。臺灣國三生原漢族群與其他出身背景透過社會資本、文
  化資本、財務資本對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
  大學教育學系,臺東市。
蘇柏宇(2008)。階級、性別與家長管教方式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蘇源恭、簡愛明(2009)。近三十年來臺灣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研究的回
  顧。新紀元學院學報,6,3-19。

貳、外文部分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 (ed.),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 487-51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60). (New York, Greenwood)
Bourdieu, P. (1989).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R. Nice, Trans.). London: Routledge.
Bourdieu, P. (1990). The logic of practice (R. Nice, Trans.).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0).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s a reflexive sociology (M. Adamson, Trans.).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6). The state nobility: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L. C. Clough, Trans.).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1998). Practical reason: On the theory of action. Oxford: Polity Press.
Bourdieu, P. & Wacquant, L. J. D.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Oxford: Polity Press.
Byun, S., Schofer, E., & Kim, K. (2012). Revisit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capital in east asian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case of South Korea. Sociology of   Education, 85, 219-239. http://soe.sagepub.com/content/85/3/219.short
De Graaf, P. M. (1986).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Oct.), 237-247. http://www.jstor.org/stable/2112350
Eitle, T. M. & Eitle, T. M. (2002). Race,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educational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2), 123-146.
  http://www.jstor.org/stable/3090288
Ellen Kimberly, S.M., Timothy, G..F. & Schneider, B. (2008). Are middle-class families advantaging their children? In Weis, L.(ed.). The way class works:
  Readings on school, family, and the economy (pp.134-148). London: Routledge
Farkas, G., Robert, P. Sheehan, D. & Shuan, Y. (1990).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chool success: Gender, ethnicity, and poverty groups within an urban school distric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Feb.), 127-142.
  http://www.jstor.org/stable/2095708
Flemmen, M. (2013). Putting Bourdieu to work for class analysis: reflections on some recent contribution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64, 325-343.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1468-4446.12020/full
Glenn Zorpette (2001, November). The Asian paradox: huge classes, high scores. Scientific American, 285(5), 84.
Kingston, P. W. (2001).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xtra Issue, 88-99. http://www.jstor.org/stable/2673255
Lareau, A. (2002). Invisible inequality: Social class and childrearing in Black families and White famili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67(5), 747-776. http://www.jstor.org/stable/3088916
Reay, D. (1998). Cultural reproduction: Mo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In M. Grenfell & D. James (Eds.), Bourdieu and education: Acts of practical theory (pp. 55-71). London: Falmer.
Ronald G. Ehrenberg、Domonic J. Brewer、Adam Gamoran、J. Douglas Willms. (2001, November ). Does Class Size Matter? Scientific American, 285(5),66-7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0272775795000044
Smith, M. L. & Glass, G. V. (1979a). Meta-analysis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lass-size and achievement: The class size and instruction project. Far West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Smith, M. L. & Glass, G. V. (1979b). Relationship of class-size to classroom process, teacher satisfaction and pupil affect: A meta-analysis. Far West Laborator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Soar R. S. & Soar, R. M. (1979). Emotional climate and management. In P. Peterson, & H. Walberg, (eds). Research on teaching: Concepts,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Susan, A. D. (2009).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44-68. http://www.jstor.org/stable/3090253
Teachman, J. D. (1987). Family background, educational resourc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2, 548-557.
  http://www.jstor.org/stable/2095300
Tomlinson, T. (1988). Class size and public policy: Politics and panaceas.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44 ,Washington D. C. :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