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杜旻芳
論文名稱: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蘇凡凌、蕭慶瑜、趙菁文創作背景之探討
The composing background of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composers: Fan-Ling Su, Ching-Yu Hsiao and Ching-Wen Chao 姓
指導教授: 陳曉雰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3
中文關鍵詞: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女性主義性別平等教育蘇凡凌蕭慶瑜趙菁文
英文關鍵詞: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composers, feminism,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Fan-Ling Su, Ching-Yu Hsiao, Ching-Wen Chao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6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各領域傑出女性輩出,兩性帄等議題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中,性別議題亦受到重視。各個領域逐漸出現對於女性的研究與討論,但音樂領域相關的文獻卻非常缺乏。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之創作歷程,以三位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蘇凡凌、蕭慶瑜、趙菁文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的個案訪談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如下:
    一、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之創作思維受到學習背景的影響:三位研究對象不同的學習過程影響其作品風格與特色,將人生體驗、生命想法與嘗詴性構想藉由音樂作品呈現。創作是她們目前最重要的自我表現,目前皆以委託創作為主。
    二、女性特質與創作的關係:三位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皆不認為女性特質會影響其創作,女性特質並不能藉作品分析得知,她們也不會在作品中刻意強調「女性」身分。研究對象提出女性在思維及觀察方面會較細膩,個性是影響創作的一個因素。
    三、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多重角色扮演與創作的關係:三位研究對象視多重角色扮演是她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考驗,但卻也是影響創作思維的寶貴經驗。面對喜愛的創作,三位都必頇學習調適,她們提出把握時間與有所取捨為解決方式,但因著對創作的熱愛,三位都不會因此放棄,也對於臺灣現代音樂未來發展充滿樂觀期待。
    最後,本研究對教學、決策單位與未來研究等方面提出建議。

    As the raising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outstanding women in every field. The government also integrated the corporation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with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so the gender issues are getting attention. Research and discussions about extraordinary women appeared in every field, but references about music remain insuffici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ng process of three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composers. Interviews with Fan-Ling Su, Ching-Yu Hsiao, and Ching-Wen Chao were conduct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The three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composers thought that their composi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ir background,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not gender. Compos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for them to reach self-achievement. Currently, compositions with commission are the major sources of their works.
    2. The three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composers thought that there’s no influence on their compositions from the feminine characteristics. They will not emphasize their female identity in their compositions. However, they considered that females are more thoughtful, observant, sensitive and delicate. Personality is a major factor of their compositions.
    3. The three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composers agreed unanimously that it’s difficult to balance all the roles they play in their lives, but they’ll take it for the most meaningful challenge. They will not give up their passion for composing, and they are optimistic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contemporary music.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in three aspects: teaching, policy-making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ii 目次......................................................iv 圖目錄 表目錄.............................................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女性主義的發展與女性特質 .........................13 第二節 女性作曲家的崛起 .................................24 第三節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法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4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效度 ...................................46 第五節 研究者角色 .......................................4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1 第一節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之創作思維 .....................51 第二節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女性特質與創作 .................72 第三節 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多重角色扮演與創作的關係 .......78 第四節 觀察與省思 .......................................8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附 錄 ...................................................10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05 附錄二 蘇凡凌個人簡歷與作品 ............................106 附錄三 蕭慶瑜個人簡歷與作品 ............................111 附錄四 趙菁文個人簡歷與作品 ............................114 附錄五 蘇凡凌訪談逐字稿 ................................116 附錄六 蕭慶瑜訪談逐字稿 ................................137 附錄七 趙菁文訪談逐字稿 ................................160

    中文部份:
    丁興祥、李美枝、陳皎眉(1989)。社會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增訂十一版)。臺北:五南。
    王美珠(1994)。女性作曲家探尋。美育,49,53-56。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臺北:心理。(Gilligan, C. 原著,1982)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Patton, M. Q. 著,1990)。
    吳玲宜(1998)。世人眼中的郭芝苑。載於郭芝苑(主編),在野地的紅薔薇-作曲家郭芝苑的音樂手札(頁255-270)。臺北:大呂。
    李令儀(譯)(1995)。女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臺北:月旦。(Friedan, B. 著,1963)。
    李美枝(1994)。性別角色與性別差異。載於吳靜吉等(主編),心理學(頁271-290)。臺北:空大。
    李美枝(1985)。社會變遷中婦女角色及性格的改變。載於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主編),婦女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角色研討會論文集下冊(頁451-46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
    李美枝(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
    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Teaching yourself women’s studies)。臺北:女書。(Joy Magezis著,1996)。
    宋踐等(譯)(1990)。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primitive societies)。 臺北:遠流(Mead, M. 著,1950)。
    林芳玫(1996)。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34),臺北:女書。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臺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臺北:五南。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張玉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馨濤(譯)(2003)。陰性終止(Feminine endings)。臺北:商周。(Susan McClary著,2002)。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臺北:教育部。
    性別平等教育法。總統(93)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611號令公佈(2004)。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性別平等教育)。2009年7月2日,取自教育部資訊網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4.php
    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4)。臺北:巨流。
    莊子秀(1996)。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97-338)。臺北:女書。
    莊明貞(1999)。性別與教育。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北:教育部。
    許常惠(1996)。音樂史論述稿二-臺灣音樂史初稿補充篇。臺北:全音
    陳桂燊(2002)。女性作曲家的過去、未來與展望。國教世紀,200,5-16。
    陳鼓應(編)(1967)。存在主義。臺北:商務。
    陳黎(1999)。盧炎:冷艷的音樂火燄。臺北:時報。
    陳瓊花、蘇郁惠、葉茉俐(2001)。藝術鑑賞統整課程設計-以「性別與藝術」為例之課程設計與實施。載於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主編),統整藝術教育及人文素養的學習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7-243)。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陳瓊花(2004)。從畫與話探討臺灣兒童與青少年的性別概念。藝術教育研究,8,3。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載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325-366)。臺北:桂冠。
    黃富順(主編)(1995)。成人教育辭典。臺北: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協會。
    溫明麗(2003)。性別與哲學-女性主義彰顯的哲學啟思。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5-27)。臺北:高教。
    趙琴(2005)。音樂中的女性。樂覽,69,2-7。
    趙菁文(2008)。整體作品之創作報告-由文化素材與電子音樂技巧探討我近期的音樂創作,手稿。
    劉珠利(2001)。依賴-一個該被貶低的特質。社會工作學刊,7,77-100。
    劉惠琴(1992)。從心理學看女人。臺北:張老師。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與心理學。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135-176)。臺北:心理。
    潘世姬(發行)(2005)。二○○五年臺灣作曲家年鑑。臺北:臺灣作曲家協會與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
    潘莉敏(2003)。音樂學中的女性主義觀點-女性主義音樂批評。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潘慧玲、梁文蓁、陳宜宣(2000)。臺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11,151-190。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鄭至慧(1996)。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81-120)。臺北:女書。
    謝臥龍、駱慧文(1995)。婦女研究在臺十年發展過程中婦女及教育相關議題之回顧與省思。載於國立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主編),婦女研究十年-婦女人權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頁39-6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顏綠芬(策劃主編)(2006)。臺灣當代作曲家。臺北:玉山社。
    羅基敏(2005)。古今相生音樂夢:書寫潘皇龍。臺北:時報
    顧燕翎(主編)(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
    顧燕翎(2003)。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歷史月刊,188,70。

    西文部份:
    Christian, H. (1994). The making of anti-sexist men. London: Routledge.
    Collins, G., & Sandell, R. (1997). Feminist research: Themes, issues, and applications in art education. In S. La Pierre & E. Zimmerman (Eds.), Research methods and
    methodologies for art education (pp.193-222).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Ambache, D(n.d.). Diana Ambache on women composers, Retrieved July 12, 2009 from
    http://67.220.225.100/~oboe3583/ambache/women.htm
    Naumann, E. (1886). The history of music, trans. F.Praeger, 2 vols. London: Cassell.
    Eugene, G. (2006). The woman composer question: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The Kapralova Society Journal,4(2), 1-11.
    Gallin, R. S. (1984). Women, family,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 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12, 76-92.
    Gatens, M. (1991). The oppressed state of my sex: Mary Wollstonecraft on reason,feeling and equality. In L. S. Mary& C. Pateman (Eds.), Feminist interpretations and political theory (pp. 77-98). Oxford: Basil Blackwell.
    Sadie, J. A., & Samuel, R. (1995). The Norton Grove dictionary of women composers.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Millett, K. (1970). Sexual politics. London: Virago.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Tong, R. (1989). Feminist thought. Boulder, CO: Westview.
    Touliatos-Banker, D. H. (1984). Women composers of medieval Byzantine chant, College Music Symposium XXIV/1: 62-80.
    Wolf, M (1972).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in, R. K. (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