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詩園
論文名稱: 蘆洲地區的社會經濟變遷(1684-1945)
指導教授: 溫振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蘆洲和尚洲河上洲鷺洲、社會經濟變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2下載:1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研究主旨在於探討漢人在蘆洲地區的發展過程。蘆洲的地形因屬於沙洲地,不利於種植農作物,大規模開墾的時間比八里坌、新莊等地較晚。漢人到蘆洲開墾活動約自康熙末年,而大規模的開墾活動要到乾嘉年間才開始進行,道光年間漸漸地進入尾聲。清初至日治時期蘆洲農業的發展,除了開墾荒地增加耕作面積外,也興建水利設施來提高農業生產量。在土地利用方面,日治時期因受到日本殖民經濟政策的影響,產生了變化。咸豐、同治時期,蘆洲的水湳、中路、樓厝、南港仔及溪漧等地區開墾有成,商貿漸開,形成街市。移民至蘆洲地區的漢人隨著血緣聚落、地緣聚落、以及寺廟與祭祀圈的形成,逐漸移入原鄉的漢文化,在蘆洲地區建立了傳統的漢人社會。在社會發展中,械鬥以及西洋宗教文化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至日治時期,蘆洲地區在人口、產業與文教發展方面皆有所變動。所以本篇論文首先探討蘆洲地區的自然環境,再來探討蘆洲地區的土地開發、人口變遷與產業發展、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教發展,並且藉此呈現出清初至日治時期蘆洲地區的區域發展特色。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成果回顧-----------------------------2 第二章 蘆洲地區的自然環境--------------------------------6 第一節 位置與地形---------------------------------------7 第二節 氣候與河流---------------------------------------15 第三章 蘆洲地區的土地開發--------------------------------23 第一節 漢人移墾前的原住民聚落----------------------------23 第二節 漢人的移民與開墾---------------------------------33 第三節 水利設施的興建-----------------------------------67 第四節 聚落與街市---------------------------------------74 第四章 人口變遷與產業發展--------------------------------82 第一節 人口變遷-----------------------------------------82 第二節 產業發展----------------------------------------101 第五章 社會的發展--------------------------------------115 第一節 寺廟的發展--------------------------------------115 第二節 械鬥的影響--------------------------------------135 第三節 西洋宗教文化的傳播-------------------------------139 第六章 文教發展----------------------------------------144 第一節 清領時期文教發展與士紳的形成----------------------144 第二節 日治時期的教育與社會教化--------------------------147 第七章 結論--------------------------------------------156 參考書目-------------------------------------------------161

    參考書目
    (一) 史料
    1. 李開忠,《李氏族譜下保兌山隴山井下厝二房派》,(1972)。
    2. 李溪全,《兌山李氏族譜》,(1970)。
    3. 李光輝,《同安兌山李氏族譜》,(1880)。
    4. 李塗成,《同安兌山李氏族譜》,(1970)。
    5. 李汝和,《臺灣省通志‧經濟志‧農業篇》,卷四(台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
    6. 同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同安縣志(上册)》,(北京:中華書局,2000)。
    7.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上册,(台北市:大通書局, 1987)。
    8. 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纂修,《諸羅縣志》,(台北市:台灣銀行,1958)。
    9.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台灣銀行,1959)。
    10. 莊英章,《重修臺灣省通志‧住民志‧姓氏篇》,卷三(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11. 高賢治,《大臺北古契字二集》,(台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3)。
    12. 陳培桂,《淡水廳志》,(台北市:大通書局,1987)。
    13. 陳金田譯,《臺灣私法第一卷》,(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
    14. 陳正宗,《陳氏祖譜》,未刊行。
    15. 張學傳,《張氏家譜》,未刊行。
    16. 張學傳,《張家祖譜稽考》,未刊行。
    17. 張炎憲主編,胡清正、陳存良、林彩紋譯,《台北廳誌》,(板橋市:台北縣文化中心,1998)。
    18. 淡新檔案校註出版編輯委員會,《淡新檔案(三)第一編行政》,一二四0三‧四九(清册)〈同治十三年分淡屬各庄人丁戶口清册稿〉,(台北市:台灣大學,1995)。
    19. 基隆楊氏族譜編輯委員會,《楊氏族譜》,(台北市:智勤,1963)。
    20. 〈康熙中葉台灣輿圖〉,本文使用圖版參考洪英聖,《畫說康熙台灣輿圖》,(臺北市:聯經,2002)。
    21. 〈乾隆台灣輿圖〉,本文使用圖版參考洪英聖,《畫說乾隆台灣輿圖》,(臺北市:聯經,2002)。
    22.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本文使用圖版參考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摺頁。
    23. 盛清沂總纂,《臺北縣志》,(台北市:成文,1983)。
    24. 盛清沂、吳基瑞,《板橋市志》,(臺北縣:板橋市公所,1988)。
    25.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六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1)。
    26.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臺北市: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
    27.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七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2)。
    28.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八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4)。
    29.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鷺洲庄要覽,昭和十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1936)。
    30. 台北縣蘆洲鄉公所,《蘆洲鄉志》,(台北縣:台北縣蘆洲鄉公所,1993)。
    3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
    32.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北縣鄉土史料(上册)》,(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
    33. 《臺灣堡圖(明治37年(1904)調製)》,〈臺北市:遠流〉。
    (二) 統計資料
    1.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三十八年、明治三十九年、大正元年、大正二年、大正三年、大正五年、大正七年、大正八年、昭和七年、昭和八年)。
    2.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台灣在籍漢民族相貫別調查》,(台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8)。
    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台灣戶口調查概覽表》,(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
    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九年十月一日第一回台灣國勢調查》,(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2)。
    5.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十年國勢調查結果概報》,(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5)。
    6.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新莊郡》,(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2)。
    (三) 專書
    1. 卞鳳奎,《李氏家族與北部地區移民史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2001)。
    2. 王國璠主修,陳三井纂,《台北市發展史(一)》,(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3. 王存立、胡文青,《台灣的古地圖-明清時期》,(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
    4. 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6)。
    5.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1994)。
    6. 尹章義,《新莊志卷首》,(新莊市:新莊市公所,1981)。
    7. 尹章義,《新莊發展史》,(新莊市:新莊市公所,1980)。
    8.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1989)。
    9. 石再添等著,《臺北市發展史-自然環境》,(臺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
    10. 古鴻廷、黃書林編,《台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三)》,(板橋市:稻鄉,2000)。
    11. 古鴻廷、黃書林、顏清苓編,《台灣歷史與文化(四)》,(板橋市:稻鄉,2000)。
    12. 古鴻廷、黃書林、顏清苓編,《台灣歷史與文化(五)》,(板橋市:稻鄉,2000)。
    13. 伊能嘉矩,《臺灣列紳傳》,(臺灣總督府,1916)。
    14. 伊能嘉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下卷,(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
    15. 仲摩照九,《北台灣文史踏查》,(臺北市:原民文化,2002)。
    16. 李欽賢,《台灣的古地圖-日治時期》,(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
    17.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台北市:常民文化,1998)。
    18. 李進億、楊蓮福,《臺灣環境發展歷史與蘆洲》,(蘆洲市:博揚文化,2005)。
    19. 李重耀,《台閩地區三級古蹟台北縣蘆洲李宅研究與修護計劃》,(台北縣:台北縣政府,1989)。
    20.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台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80)。
    21. 林孟龍、王鑫,《台灣的河流》,(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
    22. 林朝棨,《台灣地形》〈台灣省通志稿卷-,土地志‧地理篇〉,(臺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
    23. 林朝棨,《臺灣之河谷地形》,(臺北市:臺灣銀行,1966)。
    24. 林聖芬,《以李家為焦點,台灣近代史在北部地區重大史實之研究》,(台北縣:台北縣政府,2001)。
    25.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台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
    26.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27.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册)》,(臺中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28. 《保佑宮說明書》,保佑宮提供。
    29. 《保佑宮池府王爺沿革史》,保佑宮提供。
    30. 夏黎明,《清代台灣地圖演變史》,(臺北縣中和市:知書房,1996)。
    31.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32. 陳正祥,《臺灣地誌》,上册、中册,(臺北市:南天書局,1993)。
    33. 陳正祥,《臺灣地誌》,下册,(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
    34. 陳三井,《臺北市發展史(四)》,(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3)。
    35.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市: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1)。
    36. 陳支平,《蘆洲李氏家族變遷史》,(2001)。
    37. 陳在正,《蘆洲李氏家族變遷史》,(板橋市:台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
    38. 陳宗仁,《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庄街的研究》,(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6)。
    39.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1989)。
    40. 陳國彥,《氣候與災害》,(臺北市:固地文化,2000)。
    41. 曹永和,《日據前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警治篇.政治篇》,(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5)。
    42. 曹永和,《日據前期台灣北部施政紀實.經濟篇.軍事篇》,(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
    43. 盛清沂,〈臺北縣疆域沿革誌略〉,《臺北縣文獻叢輯(二)》,(台北市:台北縣文獻委員會,1953-1956)。
    44.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二輯,(台北市:大通書局)。
    45. 溫振華、戴寶村,《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46. 台灣史研究會,《台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集》,(台灣史研究會,1990)。
    47. 台北州內務部勸業課,《台北州農業要覽》,(臺北市:台北州內務部勸業課,1938)。
    48.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台灣水災之研究》,(臺北市:台灣銀行,1967)。
    49. 《台灣北部第ㄧ所天主教堂-蘆洲天主教堂》,蘆洲天主教堂提供。
    5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經濟史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1966)。
    51. 臺北州產業部農林課,《臺北州の農業》,(臺北市:臺北州產業部農林課,昭和16年)。
    52. 劉寧顏,《重修臺灣省通志‧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卷六(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53. 劉益昌、詹素娟,《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台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9)。
    54. 廖本洋,《桃園縣志‧經濟志》,卷四(上)(桃園縣:桃園縣政府,1979)。
    55. 鄭政誠,《三重埔的社會變遷》,(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6)。
    56. 賴永祥,《教會史話》,第三輯,(臺南市:人光,1995)。
    57. 蕭新煌,《台北縣移入人口之研究》,(臺北縣:臺北縣文化中心,1993)。
    58. 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4。
    59. 《蘆洲教會沿革》,(蘆洲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蘆洲教會)。
    60. 《蘆洲湧蓮寺佛祖宮簡介》,(蘆洲市:台北縣蘆洲湧蓮寺第三屆管理委員會,2004)。
    61. 《蘆洲保和宮》,(蘆洲市:蘆洲保和宮管理委員會,2005)。
    (四)期刊論文
    (1)期刊
    1. 卞鳳奎,〈李氏家族醫療對蘆洲地區的貢獻〉,《台北文獻》,139(2002),頁215-217。
    2. 卞鳳奎,〈從祖譜文書看李氏家族與蘆洲的發展關係〉,《台灣史蹟》,39(2001),頁209-215。
    3. 王益崖,〈台灣之柑橘及其分佈-從經濟地理的觀點看-〉,《台灣銀行季刊》,10:2(1958),頁72-90。
    4. 王志文,〈淡水河岸同安裔人祖公會角頭分布意義-以北投、社子、蘆洲之燕樓李家為例〉,《臺北文獻直字》,146(2003),頁289-304。
    5. 江文顯,〈台北都會區衛星市鎮都市化過程之研究(上)〉《台北文獻》,82(1987),頁81-142。
    6. 李進億,〈清代蘆洲區域發展史初探-以李氏宗族的開墾及建廟活動為探討中心〉,《史匯》,5(2001),頁35-51。
    7. 李重耀,〈蘆洲李宅概述〉,《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0(1996),頁31-45。
    8. 李壬癸,〈台灣平埔族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2002),頁43-68。
    9. 林偉盛,〈清代淡水廳的分類械鬥〉,《台灣風物》,52:2(2002),頁17-56。
    10.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2002),頁263-288。
    11.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錄於《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市:玉山,2002),頁289-320。
    12. 林秀英,〈蘆洲的寺廟與聚落〉,《臺灣文獻》,29:1(1978),頁176-180。
    13. 高傳祺,〈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1-〉,《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0(台北縣,1996),頁19-26。
    14. 高傳祺,〈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2-〉,《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1(台北縣,1997),頁64-71。
    15. 高傳祺,〈蘆洲百年來土地利用變遷與其都市化過程之研究-3-〉,《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2(台北縣,1997),頁71-76。
    16. 高致華,〈蘆洲國姓醮之日期及日數〉,《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6(2003),頁94-103。
    17. 唐羽,〈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壹)〉,《北縣文化》,48(台北縣,1996),頁4-15。
    18. 唐羽,〈清乾隆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參之(貳)〉,《北縣文化》,49(台北縣,1996),頁53-60。
    19. 張漢裕,〈日治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1951),頁36-90。
    20. 許達然,〈械鬥和清朝台灣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3(1996),頁1-57。
    21. 陳岫傑,〈蘆洲之經濟變遷與區域發展〉,《地理教育》,24(1998),頁17-35。
    22. 陳憲明,〈台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臺灣文獻》,25:3(1974),頁33-47。
    23. 陳正祥,〈臺北盆地之散村〉,《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研究報告》,3:1(1953),頁35-49。
    24. 黃雯娟,〈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49:3(1998),頁147-169。
    25. 惠邨,〈清代臺灣之租賦〉,《臺灣文獻》,10:2(板橋市,1959),頁91-147。
    26. 溫振華,〈蘆洲湧漣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0(台北縣,1996),頁4-9。
    27. 溫振華,〈清代武朥灣社社史〉,《臺灣史蹟》,36(2000),頁136-147。
    28. 溫振華,〈再讀1654年北台古地圖〉,《北縣文化》,58(板橋市,1999),頁4-8。
    29. 溫振華,〈清代臺北盆地漢人社會祭祀圈之演變〉,《臺北文獻直字》,88(板橋市,1989),頁1-42。
    30. 楊護源,〈蘆洲地區的土地開發與經濟發展(一七00~一九四五)〉,《臺北文獻直字》,150(板橋市,1999),頁83-105。
    31. 賴子清,〈清代北臺之考選〉,《臺北文獻直字》,9-10(臺北市,1969),頁166-183。
    32. 賴子清,〈清代北臺之考選(下)〉,《臺北文獻直字》,11-12(臺北市,1970),頁43-51。
    33. 羅肇錦,〈「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收錄於《台灣歷史與文化論文集(三)》,(板橋市:稻鄉,2000),頁17-45。
    (2)論文
    1. 王永偉,〈蘆洲遶境活動對街道空間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2. 李進億,〈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1731-200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3. 曾春鎂,〈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4. 溫振華,〈清代台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
    5. 溫振華,〈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6. 羅娟芝,〈清代屏東內埔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