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美青
論文名稱: 台灣現代之書法藝術的探索
The Exploration on Modern Calligraph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曾肅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2
中文關鍵詞: 現代書法藝術台灣書藝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1下載:10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書法藝術是藉由書寫文字來表現情感的藝術,台灣的書法藝術自清末以後歷經幾次的轉變高峰;1960年代之後,有王壯為的「亂影書」、史紫忱的「彩色書法」、傅佑武類似圖案字的「造型篆書」等,皆為台灣現代書法的發端。台灣現代書法創作者在態度上、觀念上的轉變與突破 ,對現代書法藝術而言,其重要性更勝於對書法形式上的追求,進而使台灣現代書法出現多元而複雜的樣貌。
    本論文藉由對整體東亞地區的現代書法發展脈絡,彼此間影響的關係及互動的初探;從台灣現代藝術的特色了解對台灣書法藝術的影響,進一步對台灣現代書法的源流、本質、形式和類別作一探索與研究,藉此以釐清台灣現代書法的歷史發展脈絡,與現代書法的範疇與特徵,使現代書法的審美意涵更為清晰明確。

    目次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謝辭 3 目次 4 表目次 5 圖表目次 6 圖目次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5 第四節 研究內容 17 第二章 書法藝術的定義與探討 第一節 書法功能與意義的演進 18 第二節 東亞地區台中日現代書法的演進與西方思潮之影響 23 (東亞地區台中日現代書法的相互影響關係) 第三節 傳統與現代書法藝術的界定與異同探討 36 第三章 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第一節 現代書法藝術的特色與本質 45 第二節 日本現代書法的特色與類別 56 第三節 中國的現代書法發展狀況與類別 70 第四章 台灣現代書法藝術之特點 第一節 台灣現代書法藝術的發展 88 第二節 台灣現代書法藝術的形式與內容 101 第三節 台灣現代書法藝術美學探討 129 第五章 結論:台灣現代書法藝術價值的批判、展望與影響 136 參考書目 142 附錄 附錄一 訪談題目與記錄 150 附錄二 現代書法藝術圖錄 168

    一、論文
    1. 李秀英(1991),王鐸書風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2. 郭承權(2000),呂世宜書法研究—兼論與台灣書壇發展之關係,台北:國
    立師範大學畢業論文。
    3. 鄭淙賓(2002),筆墨煙雲—論書法線條的表現性,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
    業論文。
    4. 張晉彰(2004),論近現代繪畫中之秩序原則,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畢業論
    文。
    5. 譚雅今(2004),「書法」表現在數位海報設計之視覺語言研究—以行書為例,
    台南:私立崑山科技大學畢業論文。
    6. 李孟玲(2004),書法造形之初探,台北:私立輔仁大學畢業論文。
    7. 曾肅良,(2005),書法與氣場流動,<2005書畫關係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
    8. 曾肅良,(2007),零散、崩解、多元與模糊-論書法藝術在後現代社會主體性的質變與堅持,<2007開FUN傳統。現代國際書法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
    9. 莊連棚(2006),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畢業論文。
    10. 鄧昌苓(2006),台灣前衛書法之省思,台北:玄奘大學畢業論文

    二、專書
    (一)台灣
    1. 史紫忱(1976),書法美學,台北:藝文圖書。
    2. 石 峻(1982),書畫論稿,台北:華正書局。
    3. 祝 嘉(1984),書學簡史,台北:華正書局。
    4. 劉熙載(1986),藝概,台北:久博圖書。
    5. 沈尹默 ( 1989 ),論書叢稿,台北:華正書局。
    6. 蔡長盛(1990),書法空間之研究,台北:蕙風堂。
    7. 蘇珊.朗格(Suanne.K.Langer)著(1991),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譯台北:商鼎。
    8. 錢存信(1996),中國書史,台北:漢美。
    9. 王靜芝(2000),書法漫談,台北:台灣書店。
    10. 歐陽中石(2000),書法天地,台北:商務圖書。
    11. 徐永進(2001),徐永進現代書藝,台北:蕙風堂。
    12. 徐永進(2005),徐永進—靈之舞動,台北:蕙風堂。
    13. 徐永進(2005),徐永進—靈之舞動,台北:蕙風堂。
    14. 墨潮會(2001),墨潮一字書,台北:蕙風堂。何政廣(2002),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
    15.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圖書。
    16. 曾肅良(2002),當代藝術廣角鏡,台北:三藝圖書。
    17. 曾肅良(2004),眺望文化群島,台北:典藏。
    18. 曾肅良(2007),曾肅良彩墨書法創作精選集,台中:靜宜大學藝術中心。
    19. 陳曉凌(2003),董陽孜書法與空間的對話,台北:藝術家。
    20. 陳郁秀、何國慶總策劃(2003),傳統與實驗雙年展.2003,台北:何創時基
    金會。
    21. 熊秉明(2004),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
    22. 張炳煌、崔成宗主編(2005),台灣書法論集,台北:里仁書局。
    23. 古 干(2005),現代書法三步,台北:典藏。
    24. 吳國豪主編(2003),傳統與實驗雙年展.2003,台北:何創時基金會。
    25. 吳國豪主編(2005),傳統與實驗雙年展.2005,台北:何創時基金會。
    26. 李蕭錕(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3:造化在手˙匠心獨運台北:藝術家。
    27. 杜忠誥、盧廷清(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1:渡台碩彥˙
    書海揚波,台北:藝術家。
    28. 林進忠(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5:筆歌墨舞˙任心馳騁,
    台北:藝術家。
    29. 陳欽忠(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卷2:風規器識˙當代典範,
    台北:藝術家。
    30. 吳繼濤(2006),安禪百年台灣書法的開展與萌芽,台北:吳火獅文教基金會。
    31. 黃智陽(2006),台灣藝術經典大系˙書法藝術倦4:吐故納新˙承先啟後,台北:藝術家。
    32. 海倫.威斯格茲著,曾長生、郭書瑄譯(2007),禪與現代美術~現代東西方藝術互動史,台北:典藏。
    33. 張建富等著(1994),現代書藝,台北:墨潮會出版,蕙風堂經銷。
    (二)日本
    34. 中村二柄監修(1997),現代之書藝術—墨象的世界,日本:淡交社。
    35. 田宮文平(2004),「現代之書」的檢証,日本:藝術新聞社。
    (三)中國
    36. 徐利明譯、伊福部隆彥著(1988),書法與現代思潮,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37. 錢存訓(1975),中國古代書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38. 金開誠、王岳川(1996),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
    39. 金學智 (1997),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40. 梅墨生(1997),書法圖示研究,江蘇:江蘇教育。
    41. 陳振濂(1998),書法的未來—學院派書法作品集,浙江:浙江美術出版。
    42. 陳振濂(2000),書法美學,濟南:山東出版社。
    43. 陳振濂(2002),線條的世界,杭州:浙江大學。
    44. 蓋格著(1999),藝術的意味,艾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45. 季伏昆編(2000),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社。
    46. 洛 齊編(2001),書法主義文本,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47. 朱培爾(2001),亞洲當代書法思潮,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48. 沈 偉(2001),中國當代書法思潮,杭州:中國美術學院。
    49. 劉 墨(2002),書法與其他藝術,瀋陽:遼寧美術。
    50. 劉正成、王 睿主編(2003),現代書家書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1. 劉宗超(2001),中國書法現代史—傳統的延續與現代的開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52. 邱振中(2005),書寫與觀照:關於書法的創作陳述與批評,北京:中國人民
    大學。
    53. 邱振中(2005),神居何所:從書法史到書法研究方法論,北京:中國人民大
    學。
    54. 蘇珊.朗格(Suanne.K.Langer)著(2005),藝術問題,滕守堯譯,南京:南京
    出版社。
    55. 李奧奈羅.文度里著、遲軻譯(2005),西方藝術批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56. 孫振華、魯 虹主編(2005),藝術與社會,湖南:湖南美術。
    57. 許江、王冬齡主編(2005),書˙非書—開放的書法空間,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58. 斯佩克特著,高建平譯(2006),佛洛伊德的美學:藝術研究中的精神分析法,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9. 汪民安(2006),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三、期刊
    (一)台灣
    1. Escande Yolaine(幽蘭)(2005),中國書法藝術品評的美學思想--論張懷瓘的《書斷》,哲學與文化,NO.32,頁47-70。
    2. 丁華永(2003),中國文字與書法藝術,中原文獻,NO.35,頁1-20。
    3. 王壯為(2003),我對書法藝術的認知,孔學與人生,NO.26 ,頁54-57。
    4. 王岳川(2005),中國書法與紙互動的意義--國際書藝學術大會論文,藝術家,NO. 61,頁250-254。
    5. 王家誠(1999),溥心畬的書法藝術,故宮文物月刊,NO.16,頁42-61。
    6. 王雅玲、黃郁惠記錄整理;陳郁秀主持(2003),如何繼續書寫--書法藝術的危機與契機[座談會],藝術家,NO.56 ,頁208-215。
    7. 王嘉驥(2004),書即心畫--論董陽孜的書法美學,藝術家,NO.59 ,頁316-319。
    8. 王德育(2004),抽象表現主義與中國美學,現代美術學報,NO.8,頁35-70。
    9. 王靜之(1997),書法的立體觀, 中華書道,NO.16,頁10-18。
    10. 甘敦元(2002),臺灣書法五十年初探,NO.25 ,頁87-99。
    11. 白謙慎(2004),新新無已 愈出愈奇--十七世紀書法家書寫異體字風氣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NO.22,頁101-131。
    12. 白謙慎(2000),從精英的藝術到大眾的藝術--中國大陸書法在20世紀的主要變遷之一,中華書道,NO.29 ,頁55-59。
    13. 石守謙(2003),召喚共鳴--對董陽孜書法的回應,藝術家,NO.56 ,頁216-219。
    14. 石守謙(1997),在現代中書寫--談董陽孜的書法近作,藝術家,NO.45,頁413-415。
    15. 朱書萱(2004),書法藝術的審美與價值,國教天地,NO.157, 頁25-29。
    16. 西林昭一著 ; 溫井禎祥譯(2001),日本採納漢字和書法的形成,故宮文物月刊,NO.19 ,頁110-123。
    17. 余崇生(1997),書法與美學,國教天地,NO.120 ,頁4-7。
    18. 吳榮富(1997),書論與文論的異離與妙合,成大中文學報,NO. 5 ,頁283-302。
    19. 吳儀鳳(1998),「史記.平準書」書法初探,孔孟月刊,NO.37 ,頁30-37。
    20. 宋后玲(2000),中國書法的抽象之美,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10 ,頁42-53。
    21. 宋河璟(2003),世紀轉換期的新書藝精神--超越線,走向合,中華書道,NO.39,頁57-66。
    22. 李怡寬、 林千玉、黃薏璇(2005),電腦書法字型之風格意象探討,高應科大人文社會科學學報,NO.2 ,頁21-32。
    23. 李思賢(2000),當代書法的新面向--與現代漢字書寫藝術之對談,藝術家,NO.51 ,頁238-241。
    24. 李郁周(2000),五十年來臺灣書壇鳥瞰,中華書道,NO.27 ,頁57-66。
    25. 李銘宗(1999),臺灣書法三百年--臺灣主體書學新論域之建構,美育, NO.110, 頁30-43。
    26. 李慧芳(2001),創造力VS.中國書法,朝陽設計學報,NO.2 ,頁67-87。
    27. 李鍌(2005),書法藝術所具現的人格意義,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NO.15, 頁8-21。
    28. 杜忠誥(1997),書法藝術與文字內容,美育,NO.82,頁1-12。
    29. 杜忠誥(2001),「特色」的追求與「完美」的陷阱--寫在第二回「傳統與實驗」書法展專輯之前,中華書道,NO.33 ,頁53-64。
    30. 杜忠誥(2004),書法藝術與自我實現,中華書道,NO.43 ,頁17-25。
    31. 杜忠誥(1998),當前國內書壇之省思,中華書道,NO.19 ,頁83-90。
    32. 杜忠誥(2006),漢字書寫的當代美學價值,中華書道,NO.53,頁15-32。
    33. 沈季林(1997),論書法創作與興會,中國文化月刊,NO.204,頁81-94。
    34. 沃興華(2005),論書法藝術的現代轉型,中華書道,NO.47 , 頁1-6。
    35. 沃興華(2002),論結體,中華書道,NO. 37 ,頁34-41。
    36. 林浩志(2003),當代書法的多樣風格,壢商學報,NO.11,頁213-228。
    37. 林進忠(2002),日本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借鏡雜感,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48 期,頁10-30。
    38. 林進忠(1997),苟能通其意 常謂不學可--書法創作的藝術學理認知,美育, NO.82,頁13-30。
    39. 林進忠(2000),跨世紀書藝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参-1。
    40. 林麗娥(2003),大陸書法社團之現況綜述,中華書道,NO.41,頁62-77。
    41. 林麗娥(2000),大陸硬筆書法藝術活動之現況與特色分析 –上-,中華書道,NO.27, 頁87-93。
    42. 林麗娥(2000),大陸硬筆書法藝術活動之現況與特色分析 -中-,中華書道,台北:中華書道,NO.28期, 頁50-59。
    43. 林麗娥(2000),大陸硬筆書法藝術活動之現況與特色分析 –下-,中華書道,NO.29 ,頁86-96。
    44. 河內利治(2002),書法審美範疇語體系考--以南朝至唐朝書品論中「骨」字術語為中心地探討而作成「書法審美範疇語的相互關聯圖」,中華書道,NO.38 ,頁90-108。
    45. 河內利治(2004),臺灣地區書法藝術教育發展現況的考察成果(2002.2.1∼3.31),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55,頁80-92。
    46. 邱振中(2000),一九七九∼一九九九年的中國書法--「世紀之門-一九七九∼一九九九中國藝術邀請展」書法部分總論,中華書道,NO.29,頁52-54。
    47. 姜一涵(1997),書法教育的困境--「中國書法藝術特展」和「國際書學研討會」之回音,美育,NO.85 , 頁25-35。
    48. 姜一涵(2002),現代書法的形上美學觀--「現代書藝」大小問題隨緣談,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48 , 頁4-9。
    49. 姜一涵(1999),<漢文字書法的「現代主義」--兼論中國書法的前景與背景>,《中華書道》,NO.39 ,頁85-93。
    50. 胡懿勳(1999),剪不斷,理還亂--略論文字的閱讀和書法的觀賞,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9 ,頁70-75。
    51. 徐永進(2001),新思維、新書藝--墨潮書會展講座之二,中華書道,NO.33 ,頁84-87。
    52. 康雲山(2001),書法圖象批評的審美分析--產生原因探討,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NO.4,頁179-207。
    53. 張守甫(2005),談書法藝術的形式之美--以王國維的〈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一文為鑑賞基點并批評,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NO.15, 頁50-62。
    54. 張枝萬(2005),從《文心雕龍.神思篇》美學觀談書法美學,中華書道NO.50, 頁64-73。
    55. 張晴文(2003),造訪書法與傳統文化的異境--李鎮成的韓國駐村書法交流,藝術家,NO.56,頁222-223。
    56. 張進勇(2005),張大千篆隸書法作品賞析,藝術欣賞,NO.1, 頁12-18。
    57. 張進傳(2003),書法線條之美與空間對話策展活動記實,教師天地,NO.124,頁58-65。
    58. 張懷介(1999),文字的力量--兼探熊秉明的書法,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 9,頁63-66。
    59. 張建富(2001),現代書藝對文字的承傳與表現—墨潮書會展講座之一,台北:中華書道,NO.33。
    60. 曹愉生(1998),談書法藝術的雅與俗,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NO.8 ,頁29-33。
    61. 梅墨生(2000),小議「書譜」中的造型意識,中華書道,NO.29 ,頁40-43。
    62. 莊芳榮(2003),書法家與書法藝術--「近現代書法大展」代序,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NO.12, 頁202-206。
    63. 許瀞月(1997),創新、在文化傳承與歷史重構之間--江兆申先生書法作品探討,現代美術,NO.72期,頁26-31。
    64. 連勝彥(1997),歷代書法美學的演變,中華書道,NO.15 ,頁11-15。
    65. 連蔚勤(2003),「說文解字」合體字形體結構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 NO.10, 頁33-46。
    66. 陳小凌(2003),董陽孜書法與空間的對話,典藏今藝術,NO. 126 ,頁136-138。
    67. 陳宜均(2003),立軸書法的開創者--說雲間書派的創新實驗,中華書道,NO.41,頁78-89。
    68. 陳振濂(2003),形式史與形式分析--構建時代新書法的關鍵切入點,中華書道,NO.39 ,頁67-84。
    69. 陳泰祺(1999),漢字書法沿革略談,高市文獻,NO.11,頁37-50。
    70. 陳朝興(1997),筆線律象:中國書法文象的解放與傳承--一九九七年馮明秋的革命,藝術家,NO. 44,頁470-471。
    71. 陳維德(2005),中國書法的美學精神,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刊,NO. 16,頁194-197。
    72. 陳慧文(2004),一窺書法藝術的堂奧--「書論」、「筆勢論」中的書法美學,國文天地,NO. 19, 頁38-43。
    73. 傅文丕(2000),談書法的肌理,中華書道,NO.29 ,頁44-51。
    74. 傅文丕(2001),談書法的約象手法與題材的高明性,中華書道,NO. 31,頁48-51。
    75. 傅申(2001),論漢字書藝及創新取向,中華書道,NO. 33 ,頁22-34。
    76. 傅晏風(2006),書法間離效果的表現與認同,中華書道,NO.52,頁26-32。
    77. 曾肅良(1999),文字的書寫、裝飾與書法藝術的探討--從藝術心理學和筆跡學的觀點詮釋書寫藝術,美育,NO. 109,頁49-55。
    78. 曾肅良(1999),涵藏的神聖力勢--東方書法(Calligraphy)的符號、象徵、心理與宗教意涵,中華書道,NO.25 ,頁26-34。
    79. 游國慶(2003),另類共鳴--從美伊戰爭反思「書法」的文化認同與民族自信心,故宮文物月刊,NO.21,頁88-97。
    80. 游國慶(2003),從「書法與空間的對話」談書法藝術的本質,故宮文物月刊,NO. 21,頁64-73。
    81. 馮明秋(1998),中國書法的時空重構,當代,NO.17,頁88-93。
    82. 黃一鳴(1997),談書「法」、書「藝」、書「道」的省思與未來發展,美育,NO. 82期, 頁41-48。
    83. 黃士純(1997),淺談書法之繪畫性,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NO.7,頁34-49。
    84. 黃茜芳(2003),「字在自在」空間的建構--打造不可能的任務,藝術家,NO. 56,頁214-217。
    85. 黃惇(2005),當代中國書壇格局的形成與由來,中華書道,NO.49,頁20-40。
    86. 黃淑媚(2003),如實面對自己,舞墨修心--杜忠誥的書法觀點與生命哲學,藝術家,NO. 56,頁220-221。
    87. 黃憶婷、李莘宜、廖文鋒(2001),書法字體的視覺研究與應用,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NO. 32, 頁47-57。
    88. 黃智陽(2006),北縣文化,NO.89,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89. 楊子雲(2001),書法新生命的探索--前衛書藝之形上篇,中華書道,NO. 33 ,頁71-78。
    90. 楊旭堂(2001),從文藝心理學觀點談書法欣賞,中華書道,NO. 34, 頁72-80。
    91. 楊曉萍(2005),文人的二重性格與書法,中華書道,NO. 48, 頁63-69。
    92. 萱紀子講;潘襎譯(2002),書法的傳統與近代:「透過日本的觀點」--藝術經驗的變化與記述方法,美學藝術學,NO. 1, 頁163-168。
    93. 熊宜中(2002),臺灣現代書法藝術初探,臺灣美術:國立臺灣美術館館刊,NO.48,頁31-39。
    94. 歐豪年(1997),論書的結體與畫的經營位置,中華書道,NO.16 ,頁19-23。
    95. 潘襎整理(2002),文化核心.藝術邊緣--當代書藝發展座談會,藝術家,NO. 55, 頁362-365。
    96. 廖慶華(2006),從傳統書藝到台灣墨潮會,高苑學報,NO.12,頁113-128。
    97. 蔡宗齊(2003),「勢」的美學--費諾洛薩[Ernest Fenollosa]和龐德[Ezra Pound]的中國文字理論之再評價,東華漢學,NO. 1,頁83-103。
    98. 蔡明讚(1998),現代書藝綜合論壇--「書」與」藝」的探索,藝術家,NO. 47,頁512-515。
    99. 諸葛正、陳麗桂(2004),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1)--至漢代為止的脈絡與特徵解讀,朝陽設計學報,NO.4 ,頁91-106。
    100. 諸葛正、陳麗桂(2005),文字、書體與書法的關係生成與相互影響研究(二)--魏晉至 宋代時期的脈絡與特徵解讀,朝陽設計學報,NO. 6,頁67-85。
    101. 鄭峰明(1997),書法的倫理學,國教輔導,NO. 36, 頁11-13。
    102. 鄭國成(2004),從「語言符號」及東漢許慎「文字六書法則」論臺灣當代「手勢語言」與「手式文字」,花蓮師院特教通訊,NO. 32, 頁35-48。
    103. 鄭惠美(2001),書法越界--故宮博物院熟書法VS.TFAM生書法,中華書道,NO. 33,頁35-52。
    104. 盧廷清(1997),當代書法藝術的觀察與省思,美育,NO. 82 ,頁31-40。
    105. 蕭瓊瑞(2004),生熟之間.與墨共舞--初論徐永進的書法創作,藝術家,NO.58, 頁244-247。
    106. 謝欣儒(2001),劉熙載「書品」美學淺論,語文教育通訊,NO. 23,頁53-63。
    107. 叢文俊(2005),三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中華書道,NO.47 , 頁7-20。
    108. 叢文俊(2005),三論書法研究與學科建設,中華書道,NO.48, 頁37-46。
    109. 叢文俊(1999),傳統書法批評「比較分析法」例說,中華書道,NO. 23 ,頁29-38。
    110. 叢文俊(2006),當代書法創作的學術關懷,中華書道,NO.53,頁51-59。
    111. 簡月娟(2006),書法美學研究方法論的省思,興大中文學報,NO. 18, 頁213-232。
    112. 簡月娟(2003),宗白華書法美學之後設思考,空大人文學報,NO. 12,頁63-77。
    113. 簡月娟(2006),書法是「藝術」嗎?--從定義談起,中華書道,NO. 51,頁1-9。
    114. 曺玟煥著,安永洙譯(2004),17、18世紀朝鮮的書法美學--以玉洞李潊的《筆訣》為中心,儒教文化研究,NO.4期,頁1-13。
    115. 黃智陽著(2006),現代書法藝術風貌—以北縣書家作品為例,北縣文化,NO.89,頁26-39。
    (二)日本
    116. 岡本(2002),古代文字的世界,墨,NO.6。
    117. 賈攝新(2006),新世紀中國書法發展的新動脈--不該忽略簡化字書法作品的時代特徵,中國書法, NO.156, 頁43-44。
    118. 劉守安(2006),『中國書法』與『中國藝術』,中國書法,NO. 157, 頁73-7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