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雅芬
Ya-Fen WANG
論文名稱: 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Related Research of Social Support of Taipei Foreign Brides
指導教授: 柯正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外籍配偶社會支持生活適應
英文關鍵詞: Foreign Brides, Social Support, Living adapt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4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探討臺北市外籍配偶在臺生活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狀況。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根據文獻探討,分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基本概念,作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和編製研究工具的依據,其次,編製「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現況問卷」為工具,問卷內容則包含外籍配偶基本資料、配偶社經地位、社會支持量表、生活適應量表四部份,抽取臺北市外籍配偶600人作為研究對象。所得資料採因素分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以及平均數、標準差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藉以探究變項間的關係。根據主要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相關單位之參考。
    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娶外籍配偶之男性之社經地位有逐漸偏高的趨勢
    二、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接納」層面高於「關心」、「安慰」兩個層面。
    三、外籍配偶實質性支持,「家務分擔」層面高於「訊息提供」、「財務協助」兩個層面,唯整體而言仍然不足
    四、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高於實質性支持
    五、外籍配偶生活適應包括「環境適應」、「人際適應」、「家庭適應」、「歸屬感」四個面向,適應情形大致良好
    六、外籍配偶的實質性社會支持以「國籍」、「教育程度」、「丈夫職業」、「丈夫教育程度」四項有顯著差異;東南亞籍外籍配偶的實質性社會支持高於大陸籍配偶
    七、外籍配偶的情緒性社會支持在「年齡」、「教育程度」、「丈夫職業」三項有顯著差異
    八、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以「在臺使用語言」、「教育程度」、「居臺時間」、「丈夫職業」四項有顯著差異
    九、外籍配偶「教育程度」與「丈夫職業」影響其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
    十、實質性支持中以「家務分擔」因素影響生活適應的「家庭適應」
    十一、情緒性支持中以「接納」因素影響生活適應
    十二、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來源之初級系統包括「丈夫」、「夫家親人」、「朋友鄰居」,其中以「丈夫」為最多
    十三、外籍配偶使用初級系統尚可,使用次級支持系統(政府機關、民間團體、學校)則明顯不足
    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外籍配偶情緒支持、家務分擔與資訊提供,建立家人及親友的支持網絡
    二、整合政府與民間團體的資源,提供財務協助、訊息提供及情緒性支持,並加強宣導管道,以增強外籍配偶的生活適應能力
    三、建構獨立之「移民」機構,分別隸屬中央與地方
    四、安排社區化活動,以提昇其人際關係增進生活適應能力
    五、結合學校資源,增強次級系統支持
    六、善用傳播媒體,營造「反歧視」之社會環境
    七、辦理婚姻教育相關活動,縮小跨國婚姻認知差距
    八、多給予外籍配偶尊重、安慰與關心,不僅是接納而已

    The purpose of this search is to discus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living adapt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of Taipei foreign brides. In accordance with bibliography, social support analysis, and living adaptation as prime concept it composes the basis of theory base and research tool. Secondly, it composes “Questionnaire for social support of Taipei foreign brides.” It includes personal information, social status, social support scale, living adaptation scale. There 600 Taipei foreign brides are selected. Through this data which takes element analysis, MANOV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tandard deviation, arithmetic mean to delve the relation between each variable. According to Important findings, it can conclu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correlate organization’s reference.

    1. Social status of men who marries with foreign bride becomes progressively.
    2. Regarding emotional support of foreign brides, acceptance is higher than concerning and consoling.
    3. Regarding tangible support of foreign brides, sharing housework is higher than informational providing and finance assisting. But in general, it is disagreeable.
    4. Emotional support of foreign brides is higher than tangible support.
    5. Living adaptation of foreign brides includes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relationship adaptation, family adaptation, and belonging. In general, it is acceptable.
    6. Nationality, level of education, husband’s career, and level of husband’s education, for tangible support of foreign brides are noticeable variation. The tangible support for Southeast Asia brides is higher than China brides.
    7. Ag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husband’s career for emotional support of foreign brides are noticeable variation.
    8. Language using in Taiwan, level of education, inhabitation time in Taiwan, and husband’s career for living adaptation of foreign brides are noticeable variation.
    9. Level of Education and husband’s career for foreign brides influence social support and living adaptation.
    10. Sharing housework under tangible support, influences family acceptance under living adaptation.
    11. Acceptance, one element of emotional support, influences living adaptation.
    12. The origin of foreign spouse’s social support is husband, husband’s family members, neighbors, and friends. Husband is the main element.
    13. In general, using primary support system for foreign brides is acceptable; on the contrary, using the secondary support system as government, group, and school is disagreeabl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here are the followings suggestions as,

    1. Strengthening emotional support of foreign spouse, sharing housework, information provid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network between family and friends.
    2.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of government and group, providing finance assistance, information providing, and emotional support. Putting more effort on promoting, to improve living adaptation ability of foreign brides.
    3. Establishing independent of immigrate organization i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4. Arranging community activities to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and living adaptation ability.
    5. Combing with school resources to reinforce the secondary support system.
    6. Using mass media to set up anti-discrimination of social environment.
    7. Arranging the activities about marriage education to shorten the difference of multinational marriage acknowledgement.
    8. Not only accepting foreign brides, but also giving more respect, consoling, and concerning to them.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外籍配偶緣起與發展 11 第二節 社會支持理論 24 第三節 生活適應 32 第四節 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35 第五節 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 3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變項測量 6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臺北市外籍配偶背景之統計分析 65 第二節 外籍配偶個人背景變項與實質性支持、情緒性支持 、生活適應的分析 73 第三節 外籍配偶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典型相關 84 第四節 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來源與現況分析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99 第二節 結論 ---101 第三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11 英文部分 --118 附錄 附錄一 正式問卷回收與統計表 --120 附錄二 預式問卷 --122 附錄三 正式問卷 --128 表 次 表 2-1-1 臺灣地區適婚年齡人口 13 表 2-1-2 外籍配偶受訪者性別及年齡 17 表 2-1-3 女性外籍配偶人數統計 18 表 2-1-4 93年臺北縣、臺北市、桃園縣之外籍配偶人數 18 表 2-1-5 女性外籍配偶居留人數按國籍 18 表 2-1-6 93年各縣市結婚登記之外籍配偶 19 表 2-1-7 外籍配偶按(原)籍別統計 20 表 2-1-8 大陸配偶按(原)籍別統計 21 表 3-2-1 臺北市各行政區外籍配偶抽樣架構 51 表 3-2-2 本研究實際抽樣情形及有效問卷統計表 52 表 3-3-1 實質性社會支持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54 表 3-3-2 情緒性社會支持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55 表 3-3-3 生活適應量表項目分析結果 55 表 3-3-4 實質性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56 表 3-3-5 實質性社會支持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號對照表 56 表 3-3-6 情緒性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57 表 3-3-7 情緒性社會支持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號對照表 58 表 3-3-8 實質性社會支持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58 表 3-3-9 情緒性社會支持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58 表 3-3-10 生活適應量表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題號對照表 60 表 3-3-11 生活適應量表因素分析結果 60 表 3-3-12 生活適應量表之「信度分析」結果 61 表 4-1-1 臺北市外籍配偶國籍一覽表 65 表 4-1-2 臺北市外籍配偶年齡一覽表 66 表 4-1-3 臺北市外籍配偶在臺灣常使用之語言一覽表 66 表 4-1-4 臺北市外籍配偶教育程度一覽表 67 表 4-1-5 臺北市外籍配偶居臺時間一覽表 67 表 4-1-6 臺北市外籍配偶居臺後接受華文時間一覽表 68 表 4-1-7 臺北市外籍配偶丈夫職業一覽表 68 表 4-1-8 臺北市外籍配偶丈夫教育程度一覽表 69 表 4-1-9 實質性社會支持量表分析結果摘要表 70 表 4-1-10 實質性社會支持各分量表t考驗 70 表 4-1-11 情緒性社會支持量表分析結果摘要表 71 表 4-1-12 情緒性社會支持各分量表t考驗 71 表 4-1-13 生活適應量表分析結果摘要表 72 表 4-1-14 生活適應各分量表t考驗 72 表 4-2-1 不同背景變項外籍配偶在實質性支持量表的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結 果 73 表 4-2-2 不同國籍外籍配偶在實質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數上的平 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4 表 4-2-3 不同教育程度外籍配偶在實質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數上 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5 表 4-2-4 不同配偶職業外籍配偶在實質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數上 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6 表 4-2-5 不同配偶教育程度外籍配偶在實質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 數上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6 表 4-2-6 不同背景變項外籍配偶在情緒性支持量表的多變項變異數析分 結果 77 表 4-2-7 不同年齡外籍配偶在情緒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數上的平 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8 表 4-2-8 不同教育程度外籍配偶在情緒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數上 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9 表 4-2-9 不同配偶職業外籍配偶在情緒性支持量表的三個分量表分數上 的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79 表 4-2-10 不同背景變項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多變項變異 數分析結果 80 表 4-2-11 使用不同語言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四個分量表分數上的 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82 表 4-2-12 不同教育程度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四個分量表分數上的 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82 表 4-2-13 不同居臺時間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四個分量表分數上的 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82 表 4-2-14 不同配偶職業外籍配偶在生活適應量表的四個分量表分數上的 平均數與單變項變異數分析 83 表 4-3-1 臺北市外籍配偶實質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分析結果 85 表 4-3-2 臺北市外籍配偶實質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之因數結構 85 表 4-3-3 臺北市外籍配偶實質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之加權值 85 表 4-3-4 臺北市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分析結果 88 表 4-3-5 臺北市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之因數結構 88 表 4-3-6 臺北市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之加權值 89 表 4-4-1 臺北市外籍配偶社會支持來源之統計分析暨CochranQ考驗結 果摘要表 93 表 4-4-2 臺北市外籍配偶知道政府機關提供服務一覽表 94 表 4-4-3 臺北市外籍配偶是否使用過政府機關提供服務一覽表 95 表 4-4-4 臺北市外籍配偶接受政府機關提供服務一覽表 95 表 4-4-5 臺北市外籍配偶接受政府機關提供服務之滿意度一覽表 95 表 4-4-6 臺北市外籍配偶知道民間團體提供服務一覽表 96 表 4-4-7 臺北市外籍配偶是否使用過民間團體提供服務一覽表 96 表 4-4-8 臺北市外籍配偶接受民間團體提供服務一覽表 97 表 4-4-9 臺北市外籍配偶接受民間團體提供服務之滿意度一覽表 97 圖 次 圖 1-1 研究步驟圖 0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0 圖 4-1 外籍配偶實質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路徑分析圖 87 圖 4-2 外籍配偶情緒性支持與生活適應典型相關路徑分析圖 9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資料服務網,內政統計通報第五週(94年2月3日),
    http://www.moi.ov.tw/ stat /topic/ topic206.html,2005/4/8。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資料服務網,性別統計指標,
    http://www.moi.ov.tw/ stat /topic/ topic206.html,2005/5/8。
    內政部統計處,統計資料服務網,內政部年報表, http://www.moi.ov.tw/ stat /topic/ topic206.html,2005/5/8。
    內政部(民92)。提供外籍及大陸配偶人身安全保護資料。臺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民93)。內政部九十二年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狀況調查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王以仁(民86)。心理衛生與適應。臺北:心理。
    王立文(民85)。在臺菲籍女性勞工之工作意與海外適應:以兩顯示器製造廠之外勞為例。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永慈(民90)。「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 95,72-74。臺北:內政部。
    王宏仁(民90)。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沂釗(民84)。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生活適應之分析研究。學生輔導月刊,36,97。
    王良芬(民93)。臺北縣外籍配生活適應之探析-以板橋市中山社區為例。社區發展季刊, 105,246-257。臺北:內政部。
    井敏珠(民8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中國時報(民93年1月28日)。還原醫界與媒體對新移民的形象塑造。中國時報。專題A10。
    本間美穗(民85)。異國情、異國結-在臺臺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探討。臺灣大學新聞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民94年5月21日)。外國人歸化須會講我國語言。自由時報。第 6頁。
    朱玉玲(民91)。澎湖縣外籍配偶生活經驗之探討。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敬先(民81)。健康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玫臻(民92)。外籍新娘的社會網絡與生活適應---民雄鄉的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俊男(民92)。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嘉莉(民90)。高雄縣市離婚婦女生活適應及其復原現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紅(民90)。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與婚姻滿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灣地區東南亞新娘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玉禎(民85)。老人的生活壓力因應之道尋求社會支持網路。老人教育, 9,42-49。
    吳宗立(民82)。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雲(民90)。識字教育作為一個「賦權」運動:以「外籍新娘生活適應輔導班」為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菁(民93)。東南亞外籍配偶在臺的生活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舒靜(民92)。臺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方晞(民92)。東南亞外籍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臺北:內政部
    邱汝娜、林維言(民93)。邁向多元與包容的社會----談現階段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措施。社區發展季刊,第105期,6-19。臺北:內政部。
    邱琡雯(民92)。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 75,2-10。
    邱瓊慧(民77)。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民84)。婚姻暴力—理論分析與社會工作處置。臺北:巨流。
    周月清(民90)。家庭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五南。
    周文欽(民80)。臺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美珍(民90)。新竹縣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 28,255-264。
    林清山(民77)。多變項分析統計法。臺北:東華。
    林瓊華(民91)。社區更年期婦女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冬桂(民85)。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秀珍(民89)。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淑清(民93)。外籍配偶在臺現象對社區家庭教育與政策之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05, 150-158。臺北:內政部。
    夏曉鵑(民89)。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臺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國科會東亞區域研究成果發表研討會論文集,45-8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東亞區域研究計畫。
    夏曉鵑(民91)。流離尋案—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夏曉鵑(民93年4月25日)。從原住民到新移民。中國時報。第A4版。
    唐璽惠(民91)。生活適應不良學生輔導策略。學生輔導,83,70-83。
    莊玉秀(民92)。東南亞籍跨國婚姻婦女在臺文化適應與其參與教育或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宏哲、林哲立編譯(民88),Jose B Ashford, Craig Winston Lecroy,Kathyl.Lortie原著。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市:雙葉書廊。
    陸匡遠(民92)。特稿﹕「外籍新娘」大舉登臺,
    http://www6.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SinoNews/Taiwan/2003_7_30_15_ 53_14_747.html,2003/12/15。
    張苙雲(民75)。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1-161。
    張春興、林清山(民70)。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書銘(民91)。臺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貴英(民85)。買賣的婚姻---東南亞新娘的交叉剝削圖像。女誌8,37-39。
    張善楠、黃毅志(民88)。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就關聯性之因果機制。臺灣原住民教育,149-178。臺北:師大書苑。
    張鈺珮(民92)。文化差異下「跨國婚姻的迷魅」---以花蓮縣吉安鄉越南新娘的生命經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李愛月(民92)。高雄市外籍新娘婚與家庭生活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惠(民9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庭芸(民91)。澎湖地區國際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芬(民91)。大陸新娘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的研究。少數族群婦女權益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
    陳淑芬(民92)。「大陸新娘」的擇偶、受虐與求助歷程---兼論服務提供者對「大陸新娘」的假設及其對服務提供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01,182-199。臺北:內政部。
    陳碧雲(民92)。從多元文化的觀點探討外籍新娘子女的教育問題。中央科學研究院研究計劃。未出版。
    陳嘉誠(民90)。臺灣地區外籍配偶幸福感之探討。私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珠(民93)。臺北縣國小補校人員對外籍新娘基本教育課程規劃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秀卿(民87)。高齡者非理性信念、社會支持與情緒困擾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秋美(民91)。異國尋夢築巢之歷程—精神分裂病患婚娶之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探究。長庚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正治(民93)。臺北縣國民小學辦理外籍配偶識字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雄(民93)。臺灣地區外籍勞工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毅志(民87)。臺灣地區社會學研究的職業分類與測量問題之探討。調查研究, 1,123 -168。
    黃毅志(民91)。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 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的延續。台北:巨流。
    喬慧玲(民93年10月28日)。外籍配偶迎向光明,家協扮避風港。中國時報。專題C2。
    楊詠梅(民91)。臺灣印尼及跨國婚姻婦女之健康關注。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藜藜,賴珮玲(民93)。臺灣社會「少子化」與外籍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 105,55-65。臺北市:內政部。
    葉肅科(民93)。外籍配偶家庭: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133-147。臺北市:內政部。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民93)。93年11月16日新聞稿。
    廖正宏(民84)。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廖雅婷(民92)。以多元文化觀進行外籍新娘識字方案之行動研究--以嘉義縣外籍新娘識字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彥寧(民91)。家國語言的公開秘密:試論下階層中國流亡者自我敘事的物質性”。臺灣社會研究,46, 45-85。
    潘彥妃(民92年1月12日)。越南勸新娘 別嫁臺灣郎。聯合報。A3版。
    潘淑滿(民92)。通往彼岸的紅地毯:新移民婦女、公民權和婚姻暴力。「意識、認同、實踐—2003年女性主義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臺灣女性學會。
    潘淑滿(民93)。從婚姻移民現象剖析公民權的實踐與限制。社區發展季刊,105,30-41。臺北:內政部。
    劉秀燕(民91)。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美芳(民89)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民84)。都會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相關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180。
    劉海平 (民92)。異國婚姻,折翼家庭--單親外籍配偶家庭問題與政策規劃的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盈盈(民93)。服務外籍配偶的民間機構巡禮。社教雙月刊, 119,32-37。
    劉貴珍(民90)。外籍新娘跨文化適應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玉(民90)。臺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予靜(民92)。新臺灣媳婦--外籍新娘跨國婚姻的省思。扶幼e季刊。127。
    鄭雅雯(民89)。南洋到臺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婚姻與生活探究---以臺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照順(民86)。高壓力青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聯合報社論(民92年9月19日)。阮是臺灣媳婦:關心外籍配偶及其子女教養問題。聯合報。A2版。
    盧美杏(民85年6月4日)。臺灣兒郎海外討親記。中國時報。第32版。
    賴保禎(民88)。健康心理學。臺北:空大。
    賴建達(民91)。國民小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希聖、謝雅萍譯(民92),Steve Dack 原著。Human Relationships.人際關係。臺北縣:葦伯文化。
    謝高橋(民80)。都市人口遷移與社會適應-高雄市個案研究。臺北:巨流。
    韓嘉玲(2002)”全球化下的亞洲婦女遷移-大陸新娘在臺灣研究。少數族群婦女權益探討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
    簡孟嫻(民93)。大陸女性配偶在臺生活適應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民75)。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期刊,28,1-90。
    顏錦珠(民91)。東南亞外籍新娘在臺生活經驗與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娟(民89)。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采風(民71)。生活壓力與適應。臺北:幼獅。

    英文部分
    Arkoff,A. (1968).Adj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Gottlieb, B.H. & Barrera, M.J. (1981).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Beverly hills: Sage, 69-96.

    Belle, D. (1982). Lives in Stress. Sage Publications Press.

    Bennett, D.H. & Watts, F.N. (1983).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hn Wiley and Sons Press.

    Birch, D.A. (1998). Identifying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8(4), 159-161.

    Caplan,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

    Cohen, Sheldon. (1992).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Disorder.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Social Support.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09.

    Farmer, T.W. & Farmer, E. M. Z. (1996).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Students with Exceptionalities in Mainstream Classrooms: Social Networks and
    Homophily. Exceptional Children, 62, 431-450.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Ishii, Y. K. (1996). Forward to a better Life:The situation of Asian Women Married to Japanese men in Japan in the 1990s.

    Kaplan,P.S.&Stein ,J. (1984).Pgychology of adjustment. California:Wadsworth,Inc.

    Lin, Nan. (1986). 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Mclanahan, Sara S. & Nancy V. Wedemeyer and Tina Adelberg (1981). Net Structure,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Single-Parent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43.

    Thoits, P.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145-159.

    Veiel, Hans O. F. & Urs Baumann.(1992).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Social Support.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Weiss,R.S. (1974). The Provisions of Social Relations.In Doing unto others, EnglewoodCliffs, NJ: Prentice-Hall, 17-2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