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思婷
論文名稱: 三所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之研究
The Motivations for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ervice Teachers with Master Degree of Teaching in Science from Three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ies
指導教授: 李田英
Lee, Tien-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教學碩士班在職進修教師專業成長
英文關鍵詞: master degree of teaching in science,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07下載:4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三所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的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並探討性別、服務年資與在職進修動機、專業成長的相關性,及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三所國立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之畢業教師,共一百五十一人,有效問卷一百零七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70.9﹪。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設計之「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之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師專業成長」問卷,問卷信度為再測信度,前測與後測之相關係數為.62,專家效度一致性為72﹪。資料分析為先進行常態檢定,並求頻率分布、相關性及檢驗差異性等。研究結果如下: 1.在職進修動機以「求知興趣」層次最強,其餘依次是「職業進展」、「社交關係」、「社會服務」、「外界影響」、「逃避/刺激」等層次;2.「求知興趣」層次中以「改善科學教學能力」、「增加科學教育專業知識」、「自我挑戰,進一步肯定自己」為最強之動機,「職業進展」層次以「想取得學歷文憑、可跳級加薪」最強;3.女教師之動機在「社會服務」及「社交關係」層次上顯著強於男教師(p<.05);4.年資為六至十年、十一年至二十年的教師在「職業進展」層次之動機顯著強於其他年資教師(p<.05);5. 專業成長改變最多的層次為「學科知識」,其次為「批判與反省能力」,改變最少的是「研究能力」層次;6.「中文寫作能力」、「英文閱讀能力」、「運用統計概念與電腦軟體協助資料分析」、「班級經營技巧」及「了解各層級之課程規劃」是專業成長改變程度較少的項目;7.服務年資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無顯著差異;8.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皆相關(r=.49),「求知興趣」、「職業進展」層次與專業成長各層次皆相關(r=.22~.53)。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越強,專業成長則越好,教師有較強的「求知興趣」動機,則專業成長越好。建議(1)三所科學教育研究所之未來課程可加強教師英文閱讀及中文寫作能力、班級經營技巧、運用統計概念與電腦軟體協助資料分析及了解各層級之課程規劃的能力;(2)辦理教師在職進修時宜提供學歷文憑或升遷加薪等誘因以吸引更多在職教師參與進修研習;(3)未來的研究建議在學生入學時調查其動機,待畢業前調查其專業成長;同時深入探討服務年資二十一年以上的教師其在職進修的動機與專業成長。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s for in-servic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in-service teachers with master degree of teach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from three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ie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der , years of teaching, motivations for in-servic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motivation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developed by the researcher. The subjects were 151. There were 107 copies of valid responses which made up 70.9﹪of the total samples.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Normality Tes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pearman Correlation and Nonparametric Tests by SPSS 11.0 for Windows. The major finding were as follow:1) the strongest motivation was “interest for knowledg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 next, the rest were “social relation-ships”, “community service”, “external influence” and “escape/stimula-tion” respectively; 2) the strongest item within category of “interest for knowledge” was to improve their science teaching ability and education knowledge, the strongest item within categor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 to get degree to promote their salary; 3) female teachers had significantly (p<.05) stronger motivations in “social relation ” and “ community service” than male teachers; 4) teachers who had taught for 6-20 years had significantly (p<.05) stronger motivation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n other teachers; 5) teachers considered themselves had the most improvement in “content knowledge” than other dimen-sions.“C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ability” dimension was the second one. Teachers considered themselves had less improvement in dimension of “research ability”; 6) teachers indicated themselves had less improve-ment in reading in English, writing in Chinese,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 using the statistic concepts and computer software to analyze data, and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organization; 7)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8)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ions between motivation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est for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all dimention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stronger motivation of “in-terest for knowledge”,the bett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ies in using the statistic concepts and computer software to analyze data, classroom management skills,reading in English and writing in Chinese were recommended for future curriculum design of three institu-tions. It was also recommended to accompany more or less of promoting teachers' salary or position for in-service training. For future study, it was suggested to investigate teachers' motivations when they were freshme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hen they graduated respectively, and to have detail interview of motivation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ho had taught for more than 21 years.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目次………………………………………………………………………V 表次………………………………………………………………………VII 圖次………………………………………………………………………VI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名詞定義…………………………………………………………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五節 研究假說…………………………………………………………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教師在職進修……………………………………………………7 第二節 在職進修動機……………………………………………………15 第三節 教師專業成長……………………………………………………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48 第一節 研究架構…………………………………………………………48 第二節 研究對象…………………………………………………………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49 第四節 資料收集…………………………………………………………57 第五節 資料分析…………………………………………………………57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8 第一節 研究對象特性……………………………………………………58 第二節 在職進修動機之分析……………………………………………60 第三節 各類變項與在職進修動機關係之分析…………………………68 第四節 教師專業成長之分析……………………………………………73 第五節 各類變項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分析…………………………81 第六節 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分析……………………85 第七節 研究假說之檢定…………………………………………………88 第八節 研究問題之回應…………………………………………………9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94 第一節 結論………………………………………………………………94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101 二、英文部份………………………………………………………………108 附錄一: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11 附錄二: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14 附錄三: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調查問卷專家審查意見統計情形………………………………………………117 附錄四: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學生在職進修動機與專業成長問卷題目篩選情形………………………………………………………………119 附錄五:三所國立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之課程比較…121

    尤智倩(2000):國中英語教師在職進修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欣茹(2002):花蓮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丁志權、蔡芸、李惠明(1997):臺灣省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需求調查結果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臺北:師大書苑。
    王素琴(1994):成人學生學習參與動機取向與教育產品利益知覺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誌鴻(2000):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創新接受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詩琪(2002):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現況與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任立誠(1997):花蓮縣推動國小教師在職教育現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陳翰思(200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知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玉婷(1994):國中地球科學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易穎(2001):國中音樂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何福田(1998):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與展望。國教天地,130,4-11。
    何福田與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臺北:師大書苑。
    余錦漳(2000):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和堂(2000):國民中學實習教師教學反省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1992):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
    吳明隆(2003),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成數位科技。
    吳雨錫(200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政達(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麗(1997):國小教師對參與學士後進修之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清基(1980):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82):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1984):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書苑。
    吳清基 (1989):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問題之展望。研考月刊,145。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 珀(1996):教師專業與教學視導,載於八十五學年度全國高中校長會議手冊,90-103。
    李鴻章(2001):國小教師參與學校中心在職進修現況與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沈六(1986):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意願與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第三十一期,117-137。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崇儒(1997):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市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燦得(1984):我國高職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匡復為(1970):國中教師在職教育問題之調查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偉銘(1999):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評鑑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偉銘、高薰芳(2000):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成效之評鑑研究—以臺北市為例,視聽教育雙月刊,41(5),1-12。
    林月盛(2003):國民中學教改壓力、組織衝突、權力運用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如萍(1991):中等學校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賢(2002):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評量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進材(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出版社, 173-188。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4-18。
    林惠玲、陳正倉(2000):統計學-方法與應用。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371-441。
    邱憶惠(1996):國小音樂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倩俐(2001):高雄市國小教師在職進修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
    孫國華(1997):國民小學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大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51-275。
    高義展(200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網頁,http://www.nknu.edu.tw/~gise/。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2001):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數理教學碩士學位班手冊,未出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200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簡介/學生手冊,未出版。
    張志鵬(2001):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教師效能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明麗(1998):成長團體對國小女教師退休前後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487-530。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2002)編注:SPSS For Windows 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上下册。臺北:文魁出版社。
    教育部(1999):一九九九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重要結論及建議事項暨研處情形一覽表。http://www.edu.tw/secretary/edu/edu10.htm。
    教育部(1994):師資培育法。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0月15日。網址:http://www.tmtc.edu.tw/~kidcen/six-4.htm。
    教育部(2002):全國法規資料庫-教育科學文化法規。線上檢索日期:2003年10月15日。網址:http://law.moj.gov.tw/fl1.asp。
    郭玉霞(1996):教育專業地位的維護與師資素質的提高。師範校院定位與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
    郭蘭(2003):國民中學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四縣市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鎮(2002):國民中學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可行模式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枝烈(1991):國民中學輔導人員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菁莪季刊,10,32-42。
    陳奎熹(1988):教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實現成為教師的夢想—專業學習與發展。師大書苑,1-3,23-32,146-147。
    陳美娟(2000):國小專家教師專業知能形成歷程要件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奕安(2002):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李坤崇(1987):教不倦、學不厭-國小教師進修意見調查分析。國教之友,39(1),20-26。
    陳發來(2002):國民小學教師在職短期研習進修效能評鑑之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添球(2001):行動取向的職前師資培育模式之研究--以國小國語科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聖謨(1998):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反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取向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臺東師院。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美(2003):高中職進修學校教師在職進修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朝炳(2001):教師專業成長團體之個案研究-以小學自然科教師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單文經(1990):教學專業知能的性質。輯於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245-272。
    彭慧珍(2003):國民小學教師進修自然科教學碩士班之動機及遭遇問題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湯維玲、顏慶祥、李鴻章(2000):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研究—現況與問題調查。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揚智。
    舒緒緯(2001):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沿革。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揚智。
    黃永和(1996):國小實習教師數學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坤錦(1992):各國教師專業之比較研究。載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國際比較師範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17-637)。臺北:師大書苑。
    黃淑真(1995):教學內容知識之人種誌研究─以一位高三國文老師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1984):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富順(1992):成人學習動機-成人參與繼續教育動機取向之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黃雙鴻(1998):社會變遷中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6,67-68,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揚智。
    黃權松(2001):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櫻惠(2003):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自然科在職進修動機取向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吉秀(2002):數學教師同儕小組教學碩士班在職進修期間專業發展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百世(2000):師資培育的理論與實際-在職進修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省思。高雄:復文書局。
    楊國賜(1985):教育專業精神之內涵與策進。臺灣教育,41-45。
    楊國賜(1993):教育專業。輯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417-443。
    楊國賜(1994):我國教師在職在職進修制度改進芻議。教師天地,68,13-16。
    楊深坑(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2),117-153。
    詹焜能(2001):合作開發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教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五南。
    鄒裕泰(2001):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的看法及因應行為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文通(1987):新竹市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世閩(1996):,教師專業成長與在職進修教育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怡亭(1990):國中歷史科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之探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春榮(1997):教師專業自主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教育革新專輯。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劉春榮(1998):教師專業自主。教育資料集刊,23,25-38。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 4-11。
    溫昇樺(200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成效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4):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師苑。
    歐用生(1994):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檢討與改進。高市鐸聲,5(1), 1-6。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師大書苑。
    蔡水祥(2003):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鳳甲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昌(1999):中學教師繼續專業教育學習成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 芸(1997):學校本位教師專業展之研究-以臺灣省國民中學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保田(1983):教師在職進修問題。師友月刊,187,9。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梅英(2001):國小教師參與教學碩士班進修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吉泉(1999):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專業科目教師學校本位在職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博真(2000):我國與主要國家教師在職進修制度之比較分析。教育研究資訊,8(5),39-57。
    謝水南(1994):師資培育法與教師在職進修。中等教育學報,1, 9-13。
    謝水南(1996):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分析與策進。研習資訊,13(6),17-23。
    謝建國(2001):國小實習教師國語科學科教學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諾萍(2002):國小教師參與學士後在職進修之動機與其專業發展情形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文娟(2002):九年一貫教改對國中教師的影響與因應之道-以基北區14所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1993):師範生學科與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輯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八十二年年會暨「師範教育多元化與師資素質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15-29。
    蘇永明等著 ; 楊深坑主編(2001):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臺北市 : 揚智文化。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師苑。
    Adams, P. E.& Krockover, G. H.(1997). Beginning science teacher cognition and its origins in the preservice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 progra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4(6), 633-653.
    Benvensite, G.(1987). Professionalizing the organization. San Fransico,CA:Jossey-bass.
    Boshier, R.(1971). Motivational orin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u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21(2), 3-26.
    Boshier, R.(1973). Educational participation and drpoput:A theoretical model. Adult Education ,23(4), 255-282.
    Boshier, R.(1977).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re-visited:Life-soace motives and the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Adult Education,27(2), 89-115.
    Boshier, R.(1988). Education participation Scale factors Structure for older adult. Adult Education,28(3), 165-175.
    Burgess, P.(1971). Research for adult participation in group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dult Education, 22(1), 3-29.
    Cross, K. P.(198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Courtney, S.(1992). Why adult learn:towards a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ochran, K. F., King, R. A., & De Ruiter, J. A.(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Darling-Hammand L.(1990). Teacher and teaching:signs of a changing profession In W.R. Houst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 267-290.
    Dean, J.(1974). The role of local advisory service in the inservice Education of teachers.In Eadams,Elizabeth. (Ed).
    Elbaz, F.(1983). 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ledge. New York:Nichols.
    Ellis, N. E.(1984). The work-life experience of teacher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iean, LA, Apr. 23-27.
    Erffmeyer, E. S.& Martray, C. R.(1990). Aquantified approach to 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through a goal-setting process. Journal of Peraona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3, 275-300.
    Goldman, E. & Barron, L.(1990). Using Hypermedia to improve the preparation of elementary teacher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 21-31.
    Grant, G. E.(1992). The sources of structural metaphors in teacher knowledge:Three cases. Teacher & Teacher Education,8(5), 433-440.
    Grossman, P. L.,Wilson, S. M. & Shulman, L. S.(1989). Teachers of substance: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for teaching .In M.C.Reynolds(Ed.).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Oxford : Pergamon Press, 23-36.
    Grossman, P. L. & Richert, A. E.(1988). Unacknowledged knowledge growth: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4(1), 53-62.
    Grossman, P. L.(1989).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 24-31.
    Grossman, P. L.(1994). Teacher' knowledge. In T. Husen & T.N. Postlethwaite (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2nded),.Oxford: Pergamon Press, 6117-6122.
    Gudmundsdottir, S., & Shulman, L(1987). Pedagog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ocial stud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31), 59-70.
    Hanson, E. M.(198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organization, 2nded., New-ton, Massachusetts:Alley and Bacon.Inc.
    Hamilton, J. B,Wonacott, M. E,& Simandjuntak, A.(1982). Technoligical update of vocational/technical teachers a status report.Columbus: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oule, C. O.(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Leinhardt, G. & Smith, D. A.(1985). Expertise in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3), 247-271.
    Long, H. B.(1983). Adult learn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 New York::The Adult Education Company.
    Marks, R.(1990).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From a mathematical case to a modified concep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41(3), 3-11.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 New York: Harper & Row.
    Miller, H. I.(1967). Partication of adults in education: A Force-field Analysis . Boston: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 ,Boston University.
    Morstain, B. R.,&Smart, J. C.(1974). Reasons for participation in adult education course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group differences, Adult Education, 24(2), 83-98.
    Phinney, F. C.(1972). Professi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for America Teacher Abroad .Unplished ED.D. Dissertation ,Michigan University.
    Rubenson, K.(1978). Participation in recurrent education: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undereducated and under privileged. In C.Stalford(ed.),Adult learning needs and the demand for lifelong learning.National Insititude for Education , Washington DC.
    Schon, D. A.(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Basic Books.
    Sergiovanni, T. J.&Caver, F. D.(1973). The New School Executive: A Theory of Administration ,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Sheffield, S. B.(1964). The orientations of adult continuing learners. In Solomon D.(ed) The continuing learner. Chicago: Center for theStudy of Liberal Education for Adults, 1-22.
    Shulman, L. S.(1986a). 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n M.C. Wittrock, Thir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New York:Macmillan, 3-36.
    Shulman, L. S.(1986b).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
    Shulman, L. S.(1987).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7(1), 1-22.
    Smith, D. C. & Neale, D. C.(1989).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primary science teaching. 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 5(1), 1-20.
    Sternberg, R. J. & Horvath, J. A.(1995). A prototype view of expert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24(6), 9-17.
    Tamir, P.(1991).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knowledge of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7(3), 263-268.
    Tough, A.(1978). The Maior Learning Efforts: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Wilson, S. M., Shulman, L. S. & Richert, A. E.(1987). 150 Different Ways of knowing: Representations of knowledge in teaching. In J. Calderhead (Ed.).Exploring Teachers' Thinking. London: Cassell, 104-124.
    Vroom, V. H.(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Co, 10-55.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