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黎美岑
LiMeiCen
論文名稱: 日本教職論之研究
The concepts of Japanese teaching profession
指導教授: 楊思偉
Yang, Szu-W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教職觀聖職者觀勞動者觀專門者觀
英文關鍵詞: clergyman, labor, specialis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日本教職之基本觀點,並瞭解日本經過諸多歷史重大事件逐漸成型的三大教職觀點內涵及現今主要的教職觀點發展方向,在反觀我國情形後,據以提出建議,供日本與我國教職領域之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採用文件分析法為主,並輔以歷史研究法進行研究。在文件分析方面,主要參考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官方資料、日本各大教職員團體的最新資訊、日本教育期刊與相關專書之資料、以及台灣專家學者所發表的期刊論文等相關資料;在歷史研究方面,則廣泛閱覽日本歷史發展與重大事件的影響。經由上述文件的蒐集、閱讀與分析,釐清日本三大教職觀點的歷史發展來龍去脈與特徵內涵,評析日本現今教職領域的發展情勢,思考日本整體未來教職觀點趨勢,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根據研究分析發現,綜合歸納以下結論:
    一、 日本教職觀
    (一) 聖職者觀
    1. 教師信念—教育之職,責無旁貸
    2. 教師文化—師生情切,同儕禮待
    3. 教師圖像—時省己身,受人敬仰
    (二) 勞動者觀
    1. 教師信念—吾身權益,不容輕忽
    2. 教師文化—同坐一舟,沆瀣一氣
    3. 教師圖像—朝九晚五,師責何存
    (三) 專門者觀
    1. 教師信念—自我精進,擴展視野
    2. 教師文化—經驗分享,共同成長
    3. 教師圖像—專業氣息,值得信賴
    二、 給台灣的啟示
    (一) 回歸最初觀點
    (二) 參酌間接經驗
    (三) 鼓勵教員結社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ou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three major basic concepts of Japanese teaching profession and try to understand them through some important events in Japan’s history.
    To achieve the above purposes, 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 In the literature review, mostly consulting the data released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Sports, Science and the Technology of Japan, Japanese teachers’ organizations , periodicals and articles etc related to Japanese teaching profession both in Japan and Taiwan.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read about Japanese history comprehensively and detected the effects on it.
    After analysis of the data, reach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一、 The concepts of Japanese teaching profession
    (一) teacher as clergyman
    1. teachers’ belief: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 is non-displaced
    2. teachers’culture:closenes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oliteness between teachers
    3. teachers’ image: always self-reflection and respected
    (二) teacher as labor
    1. teachers’ belief:do not neglect our rights and interests
    2. teachers’culture:hang together
    3. teachers’ image:where is your responsibility for students
    (三) teacher as specialist
    1. teachers’ belief:self-developed and enlarge sights
    2. teachers’culture:shares experience and develops together
    3. teachers’ image:profession is believable
    二、 The suggestions for Taiwan
    (一) get back to the original point
    (二) consult others' experience
    (三) encourage establishing teachers' union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9 第二節 名詞釋義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壹、研究方法 17 貳、研究步驟 18 參、研究架構 20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1 壹、研究範圍 21 貳、研究限制 22 第二章 教職論的內涵 23 第一節 教職論相關研究 24 壹、教職觀 24 貳、教職論 36 第二節 教職論之內涵 48 壹、聖職者觀 48 貳、勞動者觀 58 參、專門者觀 72 第三章 影響教職論發展組織分析 87 第一節 文部科學省 88 壹、組織體制 88 貳、重要措施 89 參、小結 109 第二節 日本教員組織 114 壹、組織活動 115 貳、小結 125 第四章 結論與啟示 139 第一節 結論 139 壹、教職聖職者觀 140 貳、教職勞動者觀 146 參、教職專門者觀 151 肆、異同 159 第二節 啟示 163 壹、回歸最初觀點 163 貳、參酌間接經驗 164 參、鼓勵教員結社 165 參考文獻 167 中文部份 167 外文部份 17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家通(1983)。日本教育。載於林清江(主編),比較教育(頁311-358)。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家通(1991)。比較教育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王家通(2003)。日本教育制度—現況趨勢與特徵(第二版)。高雄市:復文圖書。
    伍振鷟(2002)。台灣地區師範教育政策之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政策與檢討。台北市:學富文化。
    吳紹歆、張德銳(2005)。教學輔導教師制度與教師文化的互動-以臺北市一所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6(2),33-62。
    沈春生(1997)。中美日三國教師組織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沈春生(2005)。美日兩國教師組織工會化發展與運作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CNU0578009。
    林本、方炎明(主編)(1967)。各國師範教育。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明德(1996)。日本近代史(第二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明德(2003)。日本史(第二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茂呂美耶(2003)。江戶日本(第二版)。台北市:遠流。
    翁豊珍(1994)。我國教師組織專業團體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翁麗芳(2006)。日本的教育改革。教育資料集刊,32,41-60。
    高強華(1992)。教師信念研究及其在教育革新上的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34,85- 113。
    梁忠銘(2003)。日本教師組織型態發展之探討。載於楊深坑(主編)各國教師組織與專業權發展(頁369-393)。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介鱗(1991)。日本現代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許楓萱(2003)。清代明志書院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生玉(1991)。心理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陳水逢(主編)(1968)。日本文明開化史略。台北市:台灣商務。
    陳永明(1994)。中日兩國教師教育之比較。大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秀苓(1993)。中日兩國教師組織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念雍(譯)(2004)。武光誠著。圖解日本史(3日でわかる日本史)。台北市:城邦文化。
    黃欣裴(2007)。國外教育訊息。教育資料與研究,75,185-189。
    楊思偉(1999)。日本教育。台北市:商鼎文化。
    楊思偉(1999)。日本教師團體之分析。載於中日學校經營之比較研究 (頁265-290)。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思偉(2004)。日本教育。載於比較教育(頁89-106)。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解惠婷(2002)。台灣國小師資培育制度與其課程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0NTTTC576003。
    維基百科(無日期)。第二次世界大戰。2006年11月1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8C%E6%AC%A1%E4%B8%96%E7%95%8C%E5%A4%A7%E6%88%98
    劉予葦、趙健民(主編)(1991)。日本通史。台北市:五南圖書。
    劉樹範(1992)。日本教育。載於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頁89-124)。台北市:五南圖書。
    鄭樑生(2003)。日本史—現代化的東方文明國家。台北市:三民書局。
    鄭學稼(1985)。日本史(三)。台北市:黎明文化。
    鄭學稼(1985)。日本史(四)。台北市:黎明文化。
    蕭宜倫(2005)。技職校院本土與留美英文教師之教師信念比較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STUT0007004。
    聯合新聞網(2007)。國小師擊男童頭 傷害罪起訴。2007年6月7日,取自: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2/3877888.shtml
    聯合新聞網(2007)。餵學生粉筆 女教師記大過。2007年6月7日,取自: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42502

    外文部份
    下村哲夫(1989)。教師の身分と資質。載於教師の資質.力量(頁193-224)。日本東京都:ぎょうせい株式会社。
    上寺久雄(1988)。教師の心・教師の顏。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発研究所。
    久冨善之(1988)。教員文化の社会学的研究。日本東京都:多賀出版株式会社。
    久冨善之(1994)。教師と教師文化。載於稻垣忠彥、久富善之(主編),日本の教師文化。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
    土屋忠雄、渡部晶、木下法也(1967)。概說近代教育史。日本東京都:川島書店。
    土屋基規(1988)。教師の免許と研修はどう変わる。日本東京都:労働旬報社。
    今泉博(1991)。上司の命令に従え。載於学校が変わる先生が変わる(頁23-27)。日本東京都:株式会社太郎次郎社。
    內山克巳、熊谷忠泰、增田史郎亮(1961)。近世日本教育文化史。日本東京都:學藝圖書。
    天笠茂(1989)。問われる教師の資質.力量。載於教師の資質.力量(頁29-49)。日本東京都:ぎょうせい株式会社。
    文科省(無日期)。日本重要教職員團體。2007年4月16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8/12/06121804/001.htm
    文科省(無日期)。平均給料月額。2007年4月16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toukei/001/002/2004/002/008.htm
    文科省(無日期)。改正前後の教育基本法の比較。2007年5月4日,取自http://www.mext.go.jp/b_menu/kihon/about/06121913/002.pdf
    文科省(無日期)。教員免許更新。2007年12月29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koushin/07110201/001.pdf
    文科省(無日期)。学制百年史。2006年11月11日,取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bz198101/hpbz198101_2_079.html
    市川昭午(1987)。教師=專門職論の再檢討。東京都:教育開発研究所。
    市川寬明、石山秀和(2006)。江戸の学び。日本東京都:河出書房新社。
    玉城肇(1960)。学校と教師の歷史。日本東京都:至誠堂。
    石戸谷哲夫(1967)。日本教員史研究。日本東京都:星野精版。
    伊津野朋弘(1987)。初任者研修制度.試補制度。載於教育改革読本(頁174-175)。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発研究所。
    伊藤和衛(1983)。三訂現代公教育原論。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發研究所。
    全日教聯(無日期)。全日本教職員連盟綱領と解説。2007年4月25日,取自http://www.ntfj.net/about/index.htm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3/2005/20050825153822.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5/20050623174054.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5/20050623174054.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6/20060913153346.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7/20070228181809.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7/20070208134730.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html/menu4/2007/20070105163002.html
    全教(無日期)。全教最新情報。2007年4月25日,取自
    http://www.zenkyo.biz/syoukai/info6.html
    吉本二郎(1989)。教師の資質問題の概観。載於教師の資質.力量(頁3-21)。日本東京都:ぎょうせい株式会社。
    向山浩子(1987)。教職の専門性ー教員養成改革論の再検討。日本東京都:明治図書。
    多田健次(1987)。大正期昭和前期の教育。載於日本教育史(頁169-208)。日本東京都:玉川大学。
    寺崎昌男(主編)(2000)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日本東京都:日本図書。
    西山薫(1991)。教職の現在と教師教育。載於学校と教師(頁145-159)。日本東京都:学術図書出版社株式会社。
    尾形裕康(1980)。日本教育通史研究。日本東京都:早稻田大學。
    佐藤晴雄(2003)。教職概論。東京都:学陽書房。
    佐藤隆(2006)。教師の専門職と教師発達イメージの再検討。教育,56(4),12-17。
    佐藤隆(2007)。教師の困難と若い教師たちの学び。教育,57(1),56-61。
    佐藤学(1994)。教師文化の構造。載於稻垣忠彥、久富善之(主編),日本の教師文化。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
    佐藤学(2005)。教職專門職大学院のポリテイクス。載於教育現場の変貌(頁98-111)。日本東京都:青土社。
    村井実(1978)。現代日本の教育。日本東京都:日本放送出版協会。
    杉尾宏(1988)。教師文化の変革。載於育つ教師(頁177-211)。日本東京都: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
    沖田行司(2000)。日本人をつくった教育--寺子屋、私塾、藩校。日本東京都:大巧社。
    岸本幸次郎(1987)。教員に求められる資質。載於教育改革読本(頁166-167)。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発研究所。
    岩下新太郎(1981)。現代の教師。日本東京都:第一法規。
    岩川直樹(1994)。教職におけるメンタリング。載於稲垣忠彦・久富義之(主編),日本の教師文化(頁97-107)。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初等中等教育局教職員課(2006)。中央教育審議会「今後の教員養成.免許制度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答申)。文部科學時報,9(1567),46-51。
    近藤大生、有本章(主編)(1984)。現代社會と教育。日本東京都:福村。
    門脇厚司(2004)。東京教員生活史研究。日本東京都:学文社。
    前田一男(1994)。戰前、戰中の教師文化。載於稻垣忠彥、久富善之(主編),日本の教師文化。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
    皇至道(1975)。人類の教師と国民の教師。日本東京都:玉川大学出版部。
    相良惟一(1988)。日教組死することとなかれ。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発研究所。
    秋田喜代美(2006)。同僚とともに学校を創る。載於秋田喜代美、佐藤学(主編),新しい時代の教職入門(頁130-147)。日本東京都:有斐閣株式會社。
    唐澤富太郎(1967)。図說近代百年の教育。日本東京都:厚德社。
    宮崎和夫(2004)。教職の意義と教員の使命資質。載於教職問題研究会編:教職論。京都市:ミネルウァ書房。
    陣內靖彥(1988)。日本の教員社会。日本東京都:東洋館出版社。
    陣內靖彦(1981)。明治後期における師範教育の制度化と師範学校入学生の特質。載於日本教員社会史研究(頁110-174)。日本東京都:亞紀書房。
    高橋庄造(2000)。教師のあり方。載於岡田正章、笠谷博之(主編),教育原理‧教職論(頁99-115)。日本東京都:酒井書店‧育英堂。
    國分一太郎(1983)。そのときどきの教師論。日本東京都:新評論出版株式会社。
    野垣義行(1986)。戰後教員養成論爭史。載於教師養成の再檢討(頁31-71)。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發研究所。
    森山茂樹(2005)。新しい教職論。日本東京都:酒井書店出版株式会社。
    渡辺信一郎(2006)。江戸の寺子屋と子供たち。日本東京都:三樹書房。
    新堀通也(主編)(1986)教員養成の再檢討。日本東京都:教育開發研究所。
    楠山三香男(1978)。教職員団体の基礎知識。日本東京都: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
    鈴木重信、池田進(1970)。現代の教師。東京都:第一法規出版株式会社。
    鈴木慎一(1998)。教職の再構築へ。載於教師教育の課題と展望(頁163-203)。日本東京都:学文社株式会社。
    影山昇(1988)。日本の教育の歩み。日本東京都:有斐閣。
    盧碧蓮(2005)。日本教育基本法改正之研究─教育理念的爭議─。中國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PCCU0078014。
    坂本秀夫(1989)。教師の研究。日本東京都:三一書房。
    稲垣忠彥、柴田義松、吉田章宏(主編)(1985)。教育の原理--教師の仕事。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
    関山邦宏(1987)。近代社会の教育。載於日本教育史(頁69-103)。日本東京都:玉川大学。

    QR CODE